诗词吧 关注:405,040贴子:11,055,384

唐诗<春江花月夜>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诗《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雾。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景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清满江树。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竞成大家”。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文人学士漂泊离乡而失意苦闷的心境。在春江花月的夜里,诗人面对着美好的景色,不仅产生了宇宙无尽,人生苦短的感慨,想到楼头思妇,天涯游子等人生坎坷,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所以为历代传诵,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无数有才之士被压制,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抱负,到处飘泊,苦苦奋斗而难展其志,面对无限的宇宙感受到人生的眇小与短促。这种人生旅程中的失意,在历代社会中不得志的文人学士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思想共鸣。
    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的淫靡的宫休诗,诗人借用旧题,却一洗淫靡之气,而反映历代社会中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在文学史上具有积大的作用。
    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描写景物,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江海相连,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洁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于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接着,诗人又描绘出月光下的种种美景。“江流”两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虚写月光,整个宇宙山川笼罩于皎洁的月辉之中。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那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湾湾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的交待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他想到人类代代相传无穷尽,而江上明月年年都是那样,感到“人生短促,事业难成,而宇宙却无限永恒奥秘深藏。不仅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探问。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己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办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己”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1楼2006-05-17 18:56回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融由上半扁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并从白云孤飘的眼前景中引发出了下半扁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堤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思妇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扁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镱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光是不可捉摸的实体,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深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忽然,她异想天开,想把自己附丽在月光上,去追随久出未归的游子,这相思之情是多么的强烈。望长空:鸿雁无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达家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这又该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这首诗起则月涌自海潮,收则月沉海雾,起得雄浑浩荡,收得蕴藉朦胧,全诗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写月色,用春江潮水作为衬托,境界开阔。象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以海来作衬托,气象也很雄伟。但象朱敦儒的“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固然写的生动,但气象似乎小了些。可见同样衬托,境界又有大小的不同。
        本诗写月,极善于以景烘情。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是写月光。为什么要卷拂呢?因为见月怀人引起愁思,为了消愁,所以要卷去拂去。但卷不去拂还来,反而加深了愁思,这是借月光来烘托情思。“鸿雁”两句也是以景烘情。鸿雁向远方飞去,月光不会给带走,鱼龙跃水成纹,都是景。“光不度”里有思妇想凭借月辉,托鸿雁把情思带给远在他乡的爱人而不可能的含意,在静寂中所见者只是鱼龙跃水,写出了寂寞的心情,也是用景烘情。
        这首诗还善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果光说“月华流照”那是景,现在说“愿逐月华流照君”,就成为情景交融。
    


    2楼2006-05-17 18:56
    回复
      然。


      5楼2006-05-22 01:03
      回复
        • 220.234.222.*
        恩.一江春水,一弯明月,是自然,对人的馈赠,美了人的眼,更美了人的心


        6楼2006-08-21 18:52
        回复
          • 202.173.8.*
          不愧是“以孤篇压倒全唐”!美哉~


          9楼2006-08-27 19:20
          回复
            据说是隋炀帝作的曲


            10楼2006-08-29 19:52
            回复
              • 219.144.170.*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11楼2006-09-04 09:16
              回复
                • 61.129.188.*
                是张若虚,兄弟


                12楼2006-09-04 11:29
                回复
                  • 61.129.188.*
                  全诗有几处误处,请楼主改


                  13楼2006-09-04 11:31
                  回复
                    • 222.190.36.*
                    登录 | 注册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吧内搜索 | 帮助 
                    进入贴吧 贴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百度贴吧 > 诗词吧 > 浏览贴子 吧主:无语问青天 东北二人转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1 唐诗<春江花月夜>赏析 
                     唐诗《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雾。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景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清满江树。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竞成大家”。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文人学士漂泊离乡而失意苦闷的心境。在春江花月的夜里,诗人面对着美好的景色,不仅产生了宇宙无尽,人生苦短的感慨,想到楼头思妇,天涯游子等人生坎坷,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所以为历代传诵,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无数有才之士被压制,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抱负,到处飘泊,苦苦奋斗而难展其志,面对无限的宇宙感受到人生的眇小与短促。这种人生旅程中的失意,在历代社会中不得志的文人学士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思想共鸣。 
                     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的淫靡的宫休诗,诗人借用旧题,却一洗淫靡之气,而反映历代社会中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在文学史上具有积大的作用。 
                     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描写景物,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江海相连,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洁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于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接着,诗人又描绘出月光下的种种美景。“江流”两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虚写月光,整个宇宙山川笼罩于皎洁的月辉之中。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那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湾湾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的交待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他想到人类代代相传无穷尽,而江上明月年年都是那样,感到“人生短促,事业难成,而宇宙却无限永恒奥秘深藏。不仅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探问。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己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办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己”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14楼2006-09-20 20:21
                    回复
                      • 222.190.36.*
                       
                       
                       
                       作者: 碧宇丹凤 2006-5-17 18:56   回复此发言 
                       
                      --------------------------------------------------------------------------------
                       
                      2 唐诗<春江花月夜>赏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融由上半扁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并从白云孤飘的眼前景中引发出了下半扁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堤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思妇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扁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镱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光是不可捉摸的实体,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深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忽然,她异想天开,想把自己附丽在月光上,去追随久出未归的游子,这相思之情是多么的强烈。望长空:鸿雁无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达家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这又该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这首诗起则月涌自海潮,收则月沉海雾,起得雄浑浩荡,收得蕴藉朦胧,全诗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写月色,用春江潮水作为衬托,境界开阔。象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以海来作衬托,气象也很雄伟。但象朱敦儒的“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固然写的生动,但气象似乎小了些。可见同样衬托,境界又有大小的不同。 
                       本诗写月,极善于以景烘情。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是写月光。为什么要卷拂呢?因为见月怀人引起愁思,为了消愁,所以要卷去拂去。但卷不去拂还来,反而加深了愁思,这是借月光来烘托情思。“鸿雁”两句也是以景烘情。鸿雁向远方飞去,月光不会给带走,鱼龙跃水成纹,都是景。“光不度”里有思妇想凭借月辉,托鸿雁把情思带给远在他乡的爱人而不可能的含意,在静寂中所见者只是鱼龙跃水,写出了寂寞的心情,也是用景烘情。 
                      


                      15楼2006-09-20 20:21
                      回复
                        • 61.185.198.*
                        在赏析方面,与君心有戚戚焉.作者的境遇及心声代表了古代农业社会所有宦游人,思乡,思亲,思故,再加上家书难达,亲人难见,仕途渺茫,世事难料,就更加郁闷.很同情古代知识阶层的遭遇,很钦佩他们与自然的心灵碰撞和博大的胸襟.


                        18楼2006-09-21 12:21
                        回复
                          • 218.86.33.*
                          很有文学素养.分析的视角不


                          22楼2006-10-20 18:22
                          回复
                            • 222.85.136.*
                            何必去转载,不懂就要保持沉默,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24楼2006-10-21 2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