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吧 关注:15,156贴子:189,185
  • 10回复贴,共1

【冬至专题】冬至风俗探微十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冬至风俗探微十题 之一——冬至大如年 
  冬至风俗探微十题之二——“数九”与“九九歌”
  冬至风俗探微十题之三——九九消寒图  
  冬至风俗探微十题之四——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风俗探微十题之五——冬至饺子夏至面  
  冬至风俗探微十题之六——冬至荐袜履于翁姑 
  冬至风俗探微十题之七——冬至拜师与祭孔  
  冬至风俗探微十题之八——冬至祭窑神 
  冬至风俗探微十题之九——冬至与红小豆
  冬至风俗探微十题之十——冬至占测


1楼2005-12-21 17:36回复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气,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春深,也有不用颜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阴晴雨雪的。 

    写九,是清代开始出现的,首先是在宫廷内实行。就是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没划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天。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阴晴雨雪。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九数完了九。如常用的九个字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风”字的繁体),连成一句话,还能表现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 

    还有认为了手续简便,先在一张纸上画九个大方格代表九九,再把每个方格分成九个小方格,共八十一个小格,每个小方格代表一天。从冬至日起,每过一天,便在一个小方格里用色彩、符号或文字注明天气的阴晴雨雪和起问,每填满九个小格,就过了一个九,填完八十一个小格就出九了。 

    数九天近三个月,时间是很长的,从开始数到九尽春深,正是一个由冬寒到春暖的渐变过程。不管是哪种“九九消寒图”,只要认真填画,都能忠诚记录这段寒消暖长的具体状况,而成为一份珍贵的气象资料。不仅供个人和亲友从中揣摩出冬季天气变化的规律病危以后过冬、“熬冬”有了做好准备的依据;就是对科学家首先是气象学家和农学家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研究的资料。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消寒图”中形象体现出“客观事物变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原理。填画“消寒图”并细心玩味,对“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极富哲理的诗句,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吗?所以,笔者认为:填画九九消寒图是一项“良俗”,是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高雅文化活动。读者诸君不妨一试。


    4楼2005-12-21 17:38
    回复
      冬至是极寒冷的“数九天”的开始,冬至日在过去是开始生火炉驱寒取暖的日子,石炭(即煤)和木炭是生火的主要和重要燃料,而木炭是窑中烧成的,石炭是窑里开掘来的,所以人们对窑神崇拜有加,在围炉向火、身上消尽寒气、暖意融的时刻,未免想到窑神赐给煤炭的深恩大义,于是敬祭窑神,只是顺理成章的。宋尚学在《蔚县风情》一书中写道:“冬至祭窑神,白天进行。相传窑神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仙,专门管理地下的变迁,冬至日是他的生日。冬至这天,各小煤窑都要停工一天,披红挂彩,张贴对联、响鞭放炮、大摆酒宴。把宰好的整猪、整羊供放在窑门口,绘窑神爷庆寿,并祈求窑神爷保佑井下平安、消灾免难。”岳守荣著《寿阳民俗》一书也记载了山西寿阳也有祭煤炭深的习俗,并记载当地流传煤炭神的神话传说。据说,“相传,七峰山中居住者一位孤苦伶仃的姑娘,独自住在一所窑洞里,养着一只小羔羊做伴。她在引着小羊羔上山打柴时,遇到一个凶暴阴险的财主。财主见姑娘长的俊秀,就想掠为己有,命令打手们去抢捉姑娘,姑娘跑上山,财主和打手们也追上了山。山上忽然寒风怒吼,大雪纷飞。不长时间,财主和打手们全被冻死。小羊羔却把姑娘领进一个山洞里去避风雪。山洞里走出一位老爷爷,给了姑娘一块乌黑发亮的石头,姑娘立刻感到浑身暖烘烘的。姑娘想问黑石头是什么宝贝,老爷爷却不见了。姑娘回到家,就把黑石头砸开分给乡亲们,送到谁家,谁家就不冷了。从此,天一冷,姑娘便去山洞里向老爷爷要黑石头,拿回去分给乡亲们驱寒取暖。传说,那老爷爷就是煤炭神。 

      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不可尽信。但也可以从中看出煤炭在从冬至开始的“数九寒天”里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9楼2005-12-21 17:44
      回复
        各地志书多记载:冬至节,“俗食小豆粥。传谓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死为厉鬼,畏赤小豆,故食以禳之。”河北各地一向也有冬至日吃小豆粥的习俗,有的地方称作“小豆糜”。 

        吃小豆就是红小豆,不仅可以供日常食用,尚可入药。《本草纲目》载:赤小豆气味甘、酸、平,无毒。此豆以紧小而赤暗色者入药……可煮可炒,可作粥、饭、馄饨馅并良也。主治:下水肿,排臃肿脓血。(本经)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下腹胀满,吐逆卒澼。(别录)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滞,通气、健脾胃,令人美食。缩气行风,坚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士良)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暴痢后,气滞不能食者,煮食一顿即愈。和鲤鱼煮食,甚治脚气。(说)解小麦热毒。煮汁,解酒病。解油衣粘缀。(日华)辟瘟疫,治难产,下胞衣,通乳汁。和鲤鱼、蠡鱼、鲫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力水肿。(时珍) 

        为什么要在冬至日吃红小豆呢?前面已经提到有人认为是为了厌禳共工氏之不才子;《风土记》则认为:冬至日“赤豆为糜,所以象色也。”江西邵阳一带认为:冬至阳生……“作赤豆粥以禳疫。刘子翚诗:‘豆粥厌胜怜荆俗’。河南《陈州志》也说:“冬至俗煮赤小豆食之,以汤洒地,曰‘避瘟’。”“厌鬼”、“禳疫”、“避瘟”都是迷信色彩很浓的字眼,不可信或不甚可信。《五行书》也认为,赤小豆有避瘟疫的作用:“元日用麻子七粒,赤豆七粒,撒井中,避瘟疫。”但是,这只是经验的记载,还需经科学证明。李时珍用他的医疗经验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治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解酒病,除寒热臃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避瘟疫用止。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而。或言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为疫鬼而畏赤豆,故于是日做小豆粥以厌之,亦附会之妄说也。”


        10楼2005-12-21 17:48
        回复
          顶!好贴.传承中华文明,责任.呵呵~


          12楼2005-12-21 17:50
          回复
            大家一起努力!!!!!! 从现在开始!!!


            13楼2005-12-22 10:51
            回复
              对一起为中华文明的复兴而努力!!!


              14楼2005-12-23 19:42
              回复
                d


                15楼2006-12-21 19:05
                回复
                  努力 为中华文明的复兴而努


                  16楼2006-12-22 17:19
                  回复
                    宝啊! 

                    有几个人能想起这个节日来?


                    17楼2007-12-21 17:00
                    回复
                      微薄之力难撑局面啊


                      18楼2008-12-16 09: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