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吧 关注:62贴子:368
  • 1回复贴,共1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尊佛,佛边有石刻,国宝遍山坡……一首唱老了的歌谣,在中国文化史上已传扬千年,却穿不透城市耳畔的屏障。河南鹤壁境内的浚(xùn)县大伾(pī)山,就在离北宋汴京百里之遥的地方,就在离省会郑州两小时车程的地方,却年年被我忽略,岁岁被我错过。莫非 
中州风物太盛,名山胜迹太多,将它的光芒淹没?莫非西太行、北燕山、南伏牛、东沂蒙,将它的身影遮挡?至今还有不少人望着宣传车上的横幅——“浚县大伾山”,瞠目结舌,五个字有两个字念不出来。 
     大伾山实在不该成为一个盲点啊。这是一座历史名山,也是一座文化高峰。山不高,山不大,文化“含金量”却十分饱和。绕坡而行,抚摸满山遍野的文物遗存,可以感受这里云集的佛道儒三大教派,可以见证这里坐拥的十大“国宝”;登上峰顶,俯瞰黄河故道两岸的古渡口、古战场、古粮仓,可以遥望大禹治水的足迹,可以倾听群雄征战的呐喊……我跟在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班朝忠的身后,趔趔趄趄,在乱石残碑之间寻觅,不禁发现声声惊叹,城里城外,山上山下,稍稍成形一些的石板上几乎都有先人的遗刻。正如人们感喟的,在这里随便踢一脚都能踢到文物,在这里随便呼吸一下都能嗅到文化。 

  华北大平原好比茫茫大海,太行山余脉没入海底,却又甩起一梢尾鳍远远翘出水中央,这就是兀立豫北平原的大伾山了。它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伾”的释义为层叠、有力气、再成之山,因古时地名曾为黎阳也称黎阳山,因东汉刘秀在此筑坛祭天也称青坛山,从华夏源头而来的黄河,从《诗经》而来的卫河,就从山岭两侧滚滚流过……大伾山文化像一个渐渐滚大的“雪球”,汇聚了一千多年来的宗教风习、石雕造像、摩崖石刻、民族文字、诗文、书法、建筑、墓葬、园林、风物传说等等遗存。这些遗存所承载的,不是京畿都市的奢华,不是丰年盛世的繁富,而多是水患人战的凛烈,世外边缘的放旷,山野民间的率真。因此,在中国历史文化长链上,大伾山文化成为古朴芳香的一环。而且,离乱时世的文化遗存本来就不多,它就更加物稀为贵。 
     大伾山景区包括大伾、浮丘两座山头,大伾山只有135米高、1.66平方公里大,浮丘山只有105米高、1平方公里大。小小浚县县城包裹小小两座山丘,城中有山,山上有城,墟里炊烟之中,晨钟暮鼓不绝,宛如千年历史退潮之后留在沙滩的一只双珠蚌贝。而从文化意义上看,珠已远远大于了蚌。 

  20世纪的大伾山,应该说是被史念海先生“打捞”出来的。身为中国地理历史学创始人之一的史先生,自肩使命,从西北到中原,珍爱也掬捧趣了尘封已久的大伾山,与其他学者联名,把大伾山放入了1986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提案。自此,大伾山文化的保护和发掘,越来越受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大伾山景区建设步入了捷径,1987年成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成为省十佳风景名胜区,2003年又一举跃升国家4A级景区。浚县也成为河南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单位,1994年又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小小景区,麇集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10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历代名人摩崖石刻460余处,古树名木420余株……而在十大“国宝”大伾山后赵大石佛、天宁寺北魏石兽、大伾山唐代铭文、唐代陇西尹公浮屠、浮丘山唐代千佛洞、大伾山后周准敕不停废记碑、大伾山宋代龙洞、大伾山宋代康显侯告碑、大伾山明代王铎题刻、大伾山明代王阳明诗刻之中,最大的标志就是那座大石佛了。 

  行至大伾山西面,右边是一条大川,左边是天宁寺。你走进寺院,穿过藏经阁,迈过门槛一抬头,大佛赫然高耸于离你只几步远的面前!它倚山端坐,顶与崖齐,线条那么朴直,佛身那么巍峨。薄暮之中,梵音佛唱从前院沉沉传来,一种众生之怆痛,隐隐撞击着你的心怀。透过袅袅香烟望去,这尊石佛真大,大得超出了山,超出了城,如同无边佛法漫溢天地之外。 



1楼2005-12-29 12:42回复
    都把你踩遍...哈哈~~


    3楼2007-01-18 1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