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吧 关注:4,467贴子:68,916
  • 10回复贴,共1

原创:长夜读书声满天五章 (写于2009年读书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青桐山庄李秋水
世界有两种食粮,一是本意食粮,二是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感滋养。阅历使人成熟,读书使人沉稳,因此有“读书虽未成名,人格已趋高雅”之说。读书对人变聪明还是有好处的。大学时光,无限光阴需尽用;二十出头,青春作伴好读书!



1楼2011-07-09 23:54回复
    第二章:书与侠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当年金庸先生偶试身手,创《书剑恩仇录》,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庸迷”数以亿计,惹得“曾经美味难为菜,除却西施不是人”的北大才子孔庆东为之倾倒。人谓之,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教育部将金庸的文章选入中学生课本,这也是主流文化对侠文化的一种接纳和肯定。千古文人侠客梦,金庸之畅销乃是他唤醒了潜藏在中国人心里的一种侠客情怀。中国的文弱书生,特别是不得志,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解读下,更加渴望另一个出口,那就是侠。中国文人对侠的向往,一方面是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一方面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还有一方面是对所谓“锄强扶弱”做救世英雄的幻想。
    幼有大志,不修小节的班超投笔从戎,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风高百尺楼,带领数十人闯入匈奴大营。这就是千古流传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成功的尝试了中国文人的侠客转型。动因就是出于对建功立业的幻想,你说我不能打仗,我就打给你看!
    白马篇中有“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诗句,可见文人对侠客的向往,因为文弱所以更向往前行,向往流浪,向往四海为家。李白仗剑长游仿侠士高风,便是无希望于建功立业之后,对侠的另一种实践方式。他的《侠客行》流传至今,“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此番境界依旧是现代书生的向往呀!后来陆游“下马草军书,上马击狂胡”,辛弃疾醉里看剑,沙场点兵,可惜李白是没机会了,情商低,天子呼来不上船,他把自己当老大了。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再枷锁之中。侠能满足人们对自由的幻想,对暴力的向往,对做救世主的向往。它的市场也就在这里。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悔矣;情之所钟,世俗法理如粪土;兴之所在,于君痛饮三百杯。书与侠有不解之缘,与酒同样也有不解之缘,没有酒就疯不起来。
    


    3楼2011-07-09 23:56
    回复
      第三章:书与酒
      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气,仙家饮之。既想当仙,又想成佛,怎么办?咋不怕,有酒的时候学仙,没酒的时候学佛。酒能乱性,亦能让人放下平日的伪装与束缚,一展狂气,“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文人胆小,勇气都是酒给的,本来手无缚鸡之力,一喝酒就“欲饮琵琶马上催”。也只有在杯杯黄汤中,他们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酒浇胸头块垒,诗吐心中不快。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没有酒就没有胆,没有胆,就写不出鬼哭神泣的好文章!
      连女词人李清照都“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又有几个文人能逃得了酒的诱惑。杜甫在他的诗里写到“潦倒新停浊酒杯”,写自己贫困,不说五千买米,不说哭了妻儿,单单说没钱喝酒,这就足以让人知道酒对文人意味着什么了。曹操曾因粮食危机而下“禁酒令”,但禁人不禁己,照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无酒不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妇孺皆知,唐初四杰之首王勃更是写文章前就把自己喝的酩酊大醉,让自己卸下束缚,尽情挥洒!
      中国人也怪,请人吃饭不叫请人吃饭,叫请人吃酒。吃铁板烧要酒,吃烧烤也要酒。无酒不成宴,还特别讲究,兰亭集中写到:“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一条河,春天,风光无限暂不管,最重要是能“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能浮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更是一看到好水就想到酿酒,“泉香而酒烈”,还自号醉翁,喜欢酒喜欢的没救。文人聚会没有文章不成事,想有文章就必须有酒,就必须心情舒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喝吧,不喝,到了外面就没人陪你喝啦!相聚时候要有酒离别时候更少不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离家了喝,想家了更要喝。
      白居易闲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冷了,他不想着加衣,刚想着添酒,给我一杯,再给我一杯。
      辛弃疾苦闷:“醉里挑灯看剑!”不爽了,先喝点酒。
      ……
      千古文人,将进酒,杯莫停呀!
      


      4楼2011-07-09 23:59
      回复
        第四章:书中诗,曲中歌
        人生之醉醉于书,犹醉于诗歌。诗言志,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材欲试万言诗。老人,年轻人都一样。而诗歌是始于传唱的。古人说词乃诗之余,其实不如说,诗乃词之余来的恰当。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部歌词大**,而《楚辞》也不例外,直到刘邦《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仍然是用于传唱。因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这是世界最有感染力的东西。
        中原民族由于文字特别发达,于是音乐相对弱一点;而古代周边的少数民族由于文字不发达,文学潜力未开发,没有那么多“关关雎鸠”“ 蒹葭苍苍”,直白的说“我爱你”又太不好意思,于是借助音乐来传情达意的就比较多。光刀郎和凤凰传奇无人能比较的销量,你就能知道,少数民族的音乐比汉民族发达多少倍!
        无论文字发达还是音乐发达,都不足以弥补人们对另一种艺术的缺憾。于是一次次民族大融合,也是一次次文化的大融合,中华的文化向来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于是我们胡人的音乐,为中原民族所听,中原的文字也为胡人所吸收,两种文化的共振,加速了词与曲的交融。互相激发诗人与音乐家的创作,白居易是唐朝音乐和诗歌的集大成者,看一副演奏图,便能知晓这是音乐演奏到哪一段。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说的是不同词风,却都离不开音乐。我时常想,如果不是音乐的激发,我们的祖国会有那么多的大好诗词吗?答应是,一定不会有有那么多。现代诗歌创作脱离了音乐,也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文人学士们切记艺术不单单是为自己而创造的,更是为群众而创造的。易中天说,学术只有走向大众才能重新获得生命力,诗歌又何尝不是
        呢!
        流传千古的诗歌,大多都是曾经的歌词!
        


        5楼2011-07-09 23:59
        回复
          第五章:善读书(发了7次发不上就不发了,如有兴趣可以到我的新浪博客“秋风生渭水”中看。)


          8楼2011-07-10 00:31
          回复
            “大学时光,无限光阴需尽用;二十出头,青春作伴好读书!”
            今天才看到,欣赏了。学生时代更应该看哦


            IP属地:河北9楼2011-07-12 19:45
            回复
              感动!谢谢大姐,第五篇章,发不上来,网址也贴不上来,不知道啥原因。


              10楼2011-07-13 10:18
              回复
                自己也看了一遍,发现好多错别字,嘻嘻,没有校对的习惯就是不好,以后得改。


                11楼2011-07-13 10:43
                回复
                  小浪眼睛好锐利,我是乐盲,所以音乐这块确实是蛮写,哈哈


                  13楼2011-07-13 12:09
                  回复
                    谢谢你这么关注我的帖子,很是感动!那个随笔确实写得一般,引经据典到有点掉书袋的程度了,当时也是命题作文,老师在读书节前夕找到要我写就此文,我用了一个下午拼凑出来的,所以难免不足观。以下是回复你的内容:
                    1、毛确实爱读资治通鉴。但是至于资治通鉴读得多还是其他事书读得多,我没有研究。
                    2、我爱喝酒,但只爱好酒,特别是到农家去喝纯正的米酿,不喜欢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酒。
                    3、音乐方面,我是乐盲,喜欢的是《风姿花传》这样的歌,呵呵。羌笛、琵琶貌似都是胡人乐器,我没正紧考证。
                    4、还是谢谢你 呵呵


                    15楼2011-07-21 12:07
                    回复
                      我也是瞎说..当时到微博..你很热情的指引..我看到你的美文自然想添砖加瓦了..投桃报李嘛..呵呵..希望对你的文学成长能有抛砖引玉之功...


                      16楼2011-07-21 1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