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100贴子:602,345
  • 2回复贴,共1

从水说儒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儒道两家对水的不同描述,论证他们不同的社会人生观-----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消极出世,进而分析出现不同的社会人生观的原因。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朱熹对此的解释为:”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四书集注。论语注》)字面解析,这无可厚非。但从儒家思想体系考究,这种强调仁者与智者的区别而非两者的统一的说辞似乎违背了孔子将仁智并举的思想。“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攀迟》)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从这些引用的语句中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不是仁智之间的差别性,而是两者之间的统一性。仁作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高道德的范畴,是兼函诸德的。智作为重要徳目,是从属于人的。总而言之,仁智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朗宝如大师有这样一段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古籍常见的互文手法而并非强调仁者与智者在欣赏自然美时的不同选择。,较为准确的解释应该为:仁智之君子,必以登山临水为乐事,水之流动,犹如君子之通权达变,山之沉静,恰如君子之守道不迁,故仁智之君子心能快乐而长寿。据此,我认为,孔子讲的仍是儒者对自然山水能够产生审美愉乐的必然性,但更多的是强调这种审美活动是以仁。智等道德理想为追求的最终目的。(内蒙古大学学报 1991年第二期《儒家思想与山水文学》)我是非常认同郎宝如老师这段解读的。智仁是儒家道德理想的最高目标。儒家强调对自身道德的修养即対智仁的追求,这样的价值取向来为国谋,做到兼济天下。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夫。。。。。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智的追求,并非是独善其身只为身谋而是为兼济天下为国谋。君子仁智的品格就如山水的品格,君子对山水的喜爱就是对仁智的追求。对仁智的追求就是为了兼济天下。智者为何乐水,仁者为何乐山。只为了夫子的忠恕之道而非对自然境界的回归。孔子对山水的喜爱并非回归到自然界的宁静而是对山水品格的追求以致更好的入世,兼济天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对这句话的解析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南师解析》中说道: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另一种说法是:水永不停息的运动着。而这恰好表证了人们追求理想时所付出的无止境的努力。(齐鲁学刊。2004年第二期,姚新中《智者乐水:早期儒家传统中的智慧观》)其实这两种解析都忽略了字面的意思,而从儒家的思想体系进行考察而得出的结论的解释。正好印证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的精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仅是对时光流逝而理想尚未实现的惋惜更是对水这种积极进取的品质的 称赞。儒者就如水一般,明知现实儒家之道是艰难的,但他们却孜孜不倦的追求着,永不言弃。这种进取精神只为了那句”己欲立而欲人,己欲达而达人“他们心怀天下苍生。他们为了儒家之道不断进取,为了国家,他们积极入世,面对挫折。他们积极进取。儒者似乎,只为国家,只为苍生。
  儒家,现实领悟
  儒者。为何乐水,乐山之后,不舍昼夜呢?为何儒家追求积极入世的思想呢?这一切,都归根于儒家是立足于现实而领悟出的一种思想。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样一种理磞乐坏的景象,使孔子重新认识礼乐的本质“理是一种外在形式但背后隐藏着最高的”仁“,礼的本质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对孔子而言是内在的仁。通过礼的实施而达到“仁”,乐是一种内在修养。,是一种对内在品格的顿悟。礼与乐的修炼最终的目的只为了仁。而成仁之后就要兼济天下。孔子的仁已成为一种政治价值。立足现实的领悟的仁最终又为现实所服务。因此,儒家之道体现了积极入世的景象。



IP属地:江苏1楼2011-12-13 12:23回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道德经第八章》)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利他的事,就不推的做。但,它永不占据高位。她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纳脏而包容一切。老子形容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南师解析》有这样一段话: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处,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道同水一样的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政善治”担当做事行像一样调剂融合,“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像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儿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这体现了道家的应世智慧--戒争。老子认为人世间的争是人生的大患,是人世间祸乱的根源。因此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二十二章。》老子认为人应似水,顺应自然,不去争夺。顺应自然,做人如水,不争而莫与之争,因而透视出老子认为我们应该通过自身去悟,只为身谋。独善其身。老子处世的方法,似水,老子的处世方法,只为身谋,只为独善其身而没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老子强调不争,强调独自去领悟“道”,最后回归自然。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柔弱之水可以冲决坚强之石,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新生的弱小的事物能够战胜腐朽的强大的事物。与孔子用恒常,积极地和永不停息的流动之水来说明人类应如何追求他们的理想人格形式鲜明的对比,道家将道之玄秘比喻为安静,柔韧,虚弱的水。老子强调以弱克刚的方式来处世,来修身。
      老子用水,是为了独善其身,是为了提升自身。他的不争,柔弱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道家之道都是为了修养身心,回归自。他强调的是重自我而弃天下不顾。这就与儒家兼济天下不仅重自我而更重天下苍生的精神形成鲜明的对照。
      道家,自然领悟
      道家为何会与儒家走向不同的两端,道家为何只重独善其身。这都得追溯到道家是立足于自然领悟而领悟的道。老子通过观自然而领悟到了自然的变幻无常,自然的不争,自然的柔弱,从而提炼到人类修养的境界。老子之道既是回归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对自然的领悟而达到内在修养的目的。老子之道是一种自我修养之道。因此,道家之道强调无为,强调回归自然。道家之道是为个人服务的,于是,他演变为独自修养从而无为。总而言之,道家之道因为立足于自然最终的目的又回归自然。因而体现了消极出世的景象。
      结语
      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用同样的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儒家之水积极,永不停息,道家之水无争,虚弱。从水,透视出两种不同的智慧,两种各种不同的社会人生观。同样的水,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有不同的本质。水被儒道阐释的淋漓尽致。看儒道,可以从看水开始。
    


    IP属地:江苏2楼2011-12-13 12:23
    回复
      灵沼原是位于西周丰京之旁,是引沣河之水蓄积而成的大型人工湖泊。周文王在灵囿设有“囿官”、“囿人”专门管理灵囿,并建立法律、制度,百姓和官员一样可以进出灵囿打猎,但必须按照规定时令。为防止珍稀动物灭绝,又建立了动物养殖场。
      “灵沼”需要去土成池,“灵台”需要夯土成台,“辟雍”需要四面环水,夯土成岛,一举三得。“辟雍”即环绕“明堂”外围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圆形像璧(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4-13 09: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