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吧 关注:8,400贴子:14,704

[_书法经典]____钟繇小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
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1楼2012-02-12 19:27回复
    《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
    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笔娴熟。兼含行意。
    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
    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帖》历代视为钟书法帖。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
    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3楼2012-02-12 19:33
    回复



      4楼2012-02-12 19:41
      回复

        宋拓《还示表》
        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楼2012-02-12 20:05
        回复

          钟繇《宣示表》 故宫博物院藏。


          6楼2012-02-12 20:23
          回复



            7楼2012-02-12 20:23
            回复



              8楼2012-02-12 20:24
              回复



                9楼2012-02-12 20:24
                回复



                  10楼2012-02-12 20:25
                  回复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11楼2012-02-12 20:26
                    回复

                      钟繇《贺捷表》


                      13楼2012-02-12 20:46
                      回复



                        14楼2012-02-12 20:47
                        回复



                          15楼2012-02-12 20:48
                          回复

                            [释文]
                            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
                            即日长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
                            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
                            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16楼2012-02-12 20:50
                            回复
                              钟繇《贺捷表》
                              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裨益。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裨益。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
                              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


                              17楼2012-02-12 2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