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侠吧 关注:60贴子:1,628
  • 1回复贴,共1

《天龙八部》年代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于前】
我现在的心态是浅浅的自卑,因为我这几天所做的这些事,其实早就有人做过,不仅做过,还做的很好,这未免让我觉得有点失望。这篇文章,究竟还要不要写下去?我有点明白鸡肋的含义。
我总觉得自己要继续。很佩服那些前辈们,他们对于金庸武侠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很多我想过的东西,他们已经早有论述,而还有太多的东西,是我闻所未闻的。很感谢他们,但我也要继续,因为很简单,这其中需要继续,而继续的,也绝不止我一个。
想通了这一点,我化自卑为动力:继承先贤,发人未发。

【正文】
其实我最想考的,是《笑傲江湖》的年代背景,最初的年代考证也便始自那部。但考证的结尾,是归结到这部《天龙》上来,毕竟,这算是金庸小说中年代最早的,当然,《越女剑》除外,一来它是短篇,二来年代背景较为明确,三来它和其它的小说的距离也甚远,因此忽略不计。考证《天》的年代,对于剩下的作品的年代考证,具有极大的意义。

武侠小说向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像《水浒传》,《三侠五义》以及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虽然不完全合于历史,尤其是史实,但终归没有摆脱历史的影子;另一种便是完全脱离历史的,以古龙的作品为代表。当然,是否借助于历史,不是判断作品为武侠小说的根本要素,而这两种武侠,也自然没有硬性的高下之分。
以历史为背景的武侠,自然就要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利用历史,如何处理自己的作品中的情节和史实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梁羽生和金庸是各有不同的。简单的说来,梁羽生是“因史而事”,他很少背离历史,所构思的人物和情节,基本上是嵌入历史,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下,虚构自己的故事;而金庸是“因事而史”,他是真正在“利用”历史,他为了自己的人物和情节的需要,有时竟是更改历史。同样,对这两种方式也不可以片面的理解,不能因为金庸的小说更好,就认为金庸的这种做法优于梁羽生的。

金庸的这种方式,对于我们的考证是大不利的。而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这种考证的必要性。既然作者都已经摆明只是“利用”历史,甚至是混淆历史,那这种考证,不正是一种讽刺么?
不然。这其间还是有区别的。这就要具体的看待金庸的“因事而史”。以《天》为例,这部小说还是有它的大环境的,比如其时当是北宋元佑,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左右),大理国保定帝末年,以及是西夏崇宗李乾顺的“天佑民安”年间。虽然具体的年代不能确定,但这个范围还是可以划定的。而书中明显不合史实的,当是萧峰助辽主耶律洪基平定叛乱那一节。耶律洪基史称道宗,1055年即位,直到1101年驾崩,在位47年,而他即位时已有24岁,他碰上萧峰是大有可能的,但那时他肯定不会只有44岁(他和萧峰结拜时大萧峰13岁)左右。而辽国内乱也史有其事,不过是在1063年。但是,金庸信手拈来,不露痕迹,萧峰平定叛乱也煞有介事,于理大有可能,这才是最令人佩服的,而这,才恰恰是真正的“因事而史”。它和我们对年代背景的考证,是不矛盾的。当然,在考证中,我们也要找出那些“因事而史”的故事,不要让它们迷惑我们的视线。

【一】开始月份
考证当然要回到小说中去,这是最基本的。首先是确定书中故事的时间,过程和长度;和史实无关,只看故事。
首先要确定《天》开始的月份。有人认为是秋季,原因是“拈花寺里的景象是黄叶飘落,考虑到大理气候偏暖,应是秋冬季,”但我不认可,我以为是春季,且是一月。书中有一句话明显的显示了时间,是:“这时正是三月天气,杏花夹径,绿柳垂湖,暖洋洋的春风吹在身上,当真是醺醺欲醉。”此时是段誉初到江南姑苏,而他被鸠摩智从大理挟持到姑苏,“这般走了十余天,料想已出了大理国境。。。。。。。自此一路向东,又行了二十余日”,前后亦不过一个多月;而之前的无量宫比剑,也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因为比剑是决定两宗未来五年的归属,在年初比武的可能性最大,而段誉经逢此事,先是一个“七日断肠散”,然后便是木婉清的“等候七日”,时间故事都是紧挨着;至于段誉于某月廿七晚被擒入万劫谷,这月也当正为一月。然后段誉便为鸠摩智所擒至江南,费时一月有余,于时间上计算,恰恰相合。



1楼2006-11-13 18:07回复
    回到天龙去吧,你统一全世界


    IP属地:浙江4楼2010-09-04 08: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