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耀吧 关注:95贴子:663
  • 1回复贴,共1

【昌耀诗解】昌耀《斯人》赏析/寒山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斯 人》/昌耀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昌耀是不可替代的,如青铜般凝重而朴拙的生命化石,如神话般高邈而深邃的天空,我们深深感谢他留给诗坛一个博大而神奇的认知天空。”这是被授予1998—1999年度中国诗人奖时授奖词中给予昌耀的文字。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昌耀这首只有三行的微型诗作《斯人》时,又一次感受到了诗人穿越地球的强劲诗思和纯熟技艺。
  
  其一,天人合一造就的悲壮美。有人说,昌耀“是中国最后的古典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有对现代生活的描写,都带着化石般的冷隽,仿佛他生错了时代。然而他的心是热的,一个独自担当虚空的人。”这首短诗,恰恰总结了一个思想者面对真理孤独的一生,道出了人类与生具来的悲怆,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独坐感。无语独坐时,总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王维的“空山不见人”和“独坐幽游里”。而昌耀,这一个被命运放逐的诗人,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此刻,他从急流生活中抽身而出,素裹静心,回归宁静,“一人无语独坐”,驻足凝视,冥想低吟,似乎正在与天地对话,与春秋拔河,展示出孤绝的大寂寞,一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黯然和悲怆跃然纸上,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在静默的喧嚣中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一种纯悴的、高贵的、切入人类心灵的灵光逼照着我们斑驳的灵魂。
  
  其二,一波三折造就的跌宕美。一般而言,三行以内的微型诗要在短短的篇幅内展现出承、转、启、合的技巧,无疑是很难的,但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昌耀在写作技巧上的娴熟自如。诗人以《斯人》为题展开诗歌,“静极——谁的叹嘘?”承接诗题,展开诗卷,更有一个“谁”字,引出悬念:在一片空旷寂静的广阔空间里,那声长长的“叹嘘”缘何而来?自何方而来?又坠落到了哪一片茫然的心绪?我们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接下来该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了吧?诗人在此嵌入一行空行,使我们在停顿中默然沉思。然而,不等我们从万般惆怅中回过神来,一句“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却是奇峰突起,把我们抛入了密西西比河的疾风骤雨。但就在我们惊魂未定,疑惑怎么会到了密西西比河去之时,“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又猛地拽回我们的思绪。短短三行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我们完成了一个“疑惑——惊叹——震撼——沉思”的心灵旅程。
  



1楼2007-01-02 21:51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7-03 0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