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秋书厢吧 关注:50贴子:2,602
  • 1回复贴,共1

转【伊秀杂志一月专题】中国风动:新传统主义/天涯在小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一月刚好我们杂志改版,于是就做了一期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其中与汉服有关的文章是约溟溟写的。另外也一并感谢其他写稿的朋友。 



中国人一直在漠视自己的传统。这个“一直”有多久?大概也就是一百年的光景。然而这一百年,却奇迹般的使五千年的文明几乎荡然无存。这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巨大而诡异的反讽,而对于生活在现代、与古文明隔绝了的中国人来讲,又不能仅仅靠自嘲去掩饰心灵深处的恐惧。 

有一个叫王斐的年轻油画家说,“我在博物馆圣殿中仰望汉人的面孔,就连作为奴仆的跪俑都是那样矜持凝重;我看隋人面孔的庄严冷骏,凌人冷酷之美让人不敢正视;我更忘不了唐人面孔的轻狂不羁和宋人面孔的闲愁儒雅,这和我们看到的当代中国人的面孔气质已经毫无联系了……”同样的,台  湾著名词作家方文山在演讲的时候说:“很不幸,无论是城市建筑的形式,节庆时的传统服装,还有国民整体的美学标准全部都有待加强,因为根本就看不出这个地方有任何文化特色……总归一句话,就是整体的国民欠缺质感,像廉价速成的商品一样……” 

这些人的这些话给了我们许多触动,难道,对于那些逝去的往昔繁华,那渐行渐远的高贵与淡雅,我们就只能瞻仰和祭奠?当再次回首,面对曾经无比华美绚丽的故园,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想必心中也时常隐隐作痛吧。所以,有人在默默祈祷,有人在默默实践,有人在默默宣传…… 

是的,有些东西是挥不去抹不掉的,就算遭到再多的压迫与摧残,就算被黄沙长久的掩埋,他也依然如火山般随时等待爆发…… 


1楼2007-01-23 20:48回复
    做完本期专题,突然发现这次回归传统的思潮相较以往有很大不同,于是我给它取了个名字——新传统主义。 

    所谓“新传统”,是针对时下被人们误认为传统的历史糟粕而言。现代中国人提到传统,脑子里冒出的是“封建”“迷信”“专 制”“八股”“小脚”等等字眼,殊不知,这不是真正的传统。那么真正的传统是什么?在哪里?喊出“新传统主义”一群轻松的回答——你自己去发现,那些美好的、触动你心灵的、让你觉得愉悦的、不会成为负担的,就是真正的传统。 

    也有人用“文明主义”来解释这个群体,他们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受西式教育长大,拥有高学历,衣食无忧。与那些盲目崇拜流行文化的年轻人不同,他们追逐高质量的生存状态,愿意探求生命的本质。他们忠于自我,也忠于命运赋予他们的使命。虽未经历专业方面的训练,但自觉寻找文明的本源。他们认为“文明”高于一切,而作为古中国人的后裔,重建“华夏文明”是他们必尽的义务。 

    到底什么是文明?如果用一个概念来诠释未免显得枯涩无味。这里讲一个近代的故事。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个将军退休后独自住在纽约,他脾气不好,仆人经常被打骂,做不长久。后来一个山东人叫丁龙的来给他做仆人,也同样受到打骂,一生气走掉了。一次将军家失火,丁龙知道后又跑回来。将军不解,丁龙说你现在是用人的时候,中国人讲忠恕之道,我就回来帮你。将军说:“你也读过古书啊?”丁龙说:“我不识字,是父亲讲给我的。”“你父亲是学者吗?”“不是,父亲是听爷爷讲的,爷爷是听曾爷爷讲的,我们整个家族都是种田的粗汉。” 

    是什么东西使得一个种田的粗汉都能拥有高尚的人格?这就是文明。华夏文明重在“天人合一”,强调“仁义”,不主张侵略,不提倡任何过分和不及的做法,将“无为无不为”的“道”作为最高理想。这些虽看上去玄虚缥缈,却在华夏大地上口传心授了几千年。 

    直到明末的时候,西班牙人拉达在他回忆中国之旅的札记中还写道:“在这个大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然而进入19世纪后,在西方人所撰写的关于中国的文章著述中,那些“平静富庶的国土”、“乐观幽默的东方民族”和“金色盘龙下温文尔雅的子民”等等温暖的语句突然消失得一干二净,中国人在西方人的视野里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英国人麦高温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这样描述:“中国人初看上去并不吸引人,他们的皮肤是黄色的,声音尖利而不悦耳……那双窄窄的黑色杏仁眼中,细小的眼球在眼眶里转来转去,就像是在与外界的世界捉迷藏 。”到了清末,中国人在西方人的描述中只剩了两个最强烈的字:麻木。 

    强烈的对比,可以让人体会到什么是文明和文明被摧毁后的悲哀。三百年来,一百年来,三十年来,我们一次次亲手将伟大的文明扼杀,还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实上,我们正在做着相反的事情啊。到底是传统使我们沦落到今天的地步,还是恰因为抛弃了传统,才沦落到今天的地步,不正是该仔细思考的问题吗? 

    如果要你回归传统,你是要清时期的“冷漠麻木”还是明时期的“平静祥和”?“新传统主义者”会这样回答:“这个答案我知道,你也知道,大家都知道,不过我们知道得更多,那就是找回属于自己本源的传统是如此自然、如此心安、如此快乐,那些沐浴在华夏文明下的文化形式如此美妙袭人、动人心魄。只要你放下成见走近他,便会豁然开朗。” 

    由此我们也可恍然大悟,在这期专题中,人们提倡的传统多少有些“原教旨”的味道,所有的文化形式,无论是建筑、服饰、礼仪、艺术、语言……都有人在寻找他最接近华夏文明本源的那个点,如果他在某个时期被有意无意的篡改或歪曲了,后果都会且只会被拒绝。


    8楼2007-01-23 2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