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缘吧 关注:4,259贴子:20,186

关于“脂前程后”的三大铁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9-27 08:10回复
    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甲戌本在1927年被胡适发现以来,各种脂评本《红楼梦》陆续被发现,并走进学术界的视野。红学界通过各类版本研究,逐渐形成了“脂前程后”、“脂真程伪”、“脂优程劣”的共识。惟有近年来,以克非、欧阳健为代表的少数学人,刻意标新立异,提出了所谓的“程前脂后”说,认定脂评本连同脂批都是民国以后“伪造”的“假货”,进而提出关于“程前脂后”、“程真脂伪”、“ 程优脂劣”的一系列说法。笔者无意纠缠于红学界的各种恩怨。只希望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对两种说法进行一番辨析。但遗憾的是克非、欧阳健等人提出所谓的“程前脂后”说,几乎经不起认真的推敲。其荒谬和缺乏常识之处,比比皆是。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对“脂前程后”、“脂真程伪”、“脂优程劣”的学术共识构成任何实质性的挑战。以下笔者举出关于《红楼梦》传承史上“脂前程后”的三大铁证,以及欧阳健等人所谓“程前脂后”说的若干反证,算是对笔者在这一段时间里,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的一个小结:
    


    2楼2012-09-27 08:11
    回复
      先亮出证据名称,再逐一具体分析:
      关于“脂前程后”的三大铁证:
      (一)甲戌本独有文字的问题。
      (二)程高本中混有脂批的问题。
      (三)脂评本惯用方言词汇的问题。


      3楼2012-09-27 08:11
      回复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甲戌本第1回)
        


        5楼2012-09-27 08:12
        回复
          以上两段文字,清楚地交代了作者构思的几个要点:
          1、顽石与神瑛并非同一个人。
          2、顽石虽然性灵已通,却材质粗蠢,需要一僧一道来把它变成扇坠大小的美玉。
          3、一僧一道携带已变作美玉的顽石,来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处,夹带在神瑛与绛珠的那一段公案,以“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方式,投胎下世。
          这个思路是非常清晰的,设计也相当完整,且毫无内在矛盾。
          到了其它的脂评本中,由于这四百二十九字已经遗失,由整理者临时补进了十一个字,于是,以上第一段文字就变成了以下一种情形: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庚辰本第1回,划线部分为庚辰本另外补入的十一个字)
          如此一补,字面上好像也很通顺,但逻辑上却是不通之至。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一僧一道在“席地而坐长谈”的时候,所见到的这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与前文中所叙述的那个无材补天,被女娲氏弃置于大荒山下的顽石究竟是什么关系!给人的感觉,倒像是那块顽石并不粗蠢,它在没有经过一僧一道的帮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变成了那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似的。
          这种情况,恰恰诱导程高本的整理者把原文中的“石头”神话和“神瑛”神话合二为一。于是,在程高本中上面两段文字,都被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以下以程乙本为例(程甲本略同),相关的两段分别为: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明莹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程乙本第1回,划线部分为程高本擅加或擅改后的文字)
          


          6楼2012-09-27 08:12
          回复
            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幻化人形,仅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程乙本第1回,划线部分为程高本擅加或擅改后的文字)
            归纳一下,程高本思路的要点如下:
            1、顽石与神瑛就是同一个人。
            2、顽石自己就能够变大变小,来去自由。他因为曾经到过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处,所以获得了一个“神瑛侍者”的别号。
            3、顽石后来又回到了大荒山下,现在由一僧一道带他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号。
            


            7楼2012-09-27 08:12
            回复
              程高本的这种思路完全是自作聪明。从逻辑上看,它比庚辰本等版本的写法,还要糟糕上一百倍!这里的问题是:既然那个顽石早已具有了能够“自来自去,可大可小”的特异功能,它自己就可以跑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那里去做客游玩,它要下凡,难道就不能直接去找警幻仙子“挂个号”吗?为什么还偏要先回到原处,再让一僧一道来“携带”它去太虚幻境,“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呢?如此这般费周折,找麻烦,岂不是莫名其妙?这可能是出自原作者之手的原文吗?
              好,现在讨论“脂前程后”与“程前脂后”的问题。如果按“程前脂后”的说法,程高本在前,是“原作”,脂评本在后,是“伪作”,尤其甲戌本乃是“民国以后”的书贾“伪造”出来的“劣等假货”,成书得“最晚”,那么,为何甲戌本这个成书“最晚”的“劣等假货”,反而思路非常流畅清晰,且无任何内在矛盾?为何程高本这个“原作”,反而写的自相矛盾,不通之至,完全像是个根本不清楚原著思路的人整理出来的?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所谓的“程前脂后”说,完全是在把前与后、真与伪、优与劣,故意颠倒过来,像编故事一般地戏说!
              


              8楼2012-09-27 08:13
              回复
                (二)程高本中混有脂批的问题。
                程高本的正文中至少混有五条被漏删了的脂批,一共分作四处:
                1、程甲本第13回:“接着又听喝道之声,原来史靖侯的夫人来了,史湘云、王夫人、邢夫人、凤姐等刚迎入正房,……”
                其中,“史湘云”三字是批语误入正文。理由:一、史湘云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19回,此时她尚未正式出场,作者更没有交代此刻有个史大姑娘居住在贾府中。怎么可能忽然冒出一个史湘云出来?二、就是这里提到史湘云,她也不可能越礼跑到王夫人前头,而只应在凤姐后面。
                据脂本,甲戌本“王夫人”前无“史湘云”,有侧批为“史小姐湘云消息也”;己卯本“王夫人”前有“伏史湘云”四字正文,但加了括号;庚辰本“伏史湘云”也混入正文,但有中括号,且有眉批为“‘伏史湘云'应系注释”。但戚序本此处,依然保留夹批云:“伏史湘云一笔”。可见,程本“史湘云”应为批语,亦可见三字逐渐演化为正文的过程。
                2、程甲本第17回:“想来那《离骚》、《文选》所有的那些异草,有叫作什么藿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什么石帆、水松、扶留等样的,见于左太冲《吴都赋》,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见于《蜀都赋》。”
                其中,“见于左太冲《吴都赋》”、“见于《蜀都赋》”两句,应为混入正文的两条脂批。理由:一、在这一段话中,宝玉所引的奇花异草均出自《离骚》、《文选》之中,“想来那《离骚》、《文选》所有的那些异草”已经统领了下文所列举的异草名称的出处,而《吴都赋》、《蜀都赋》出自左思的《三都赋》,乃《文选》的名篇,根本没有必要再罗罗嗦嗦地点出来。那样反而会造成文气中断。二、在严父面前,贾宝玉大概也并不敢如此不停气地卖弄才学。况,贾宝玉也并不是喜欢卖弄才学的老学究。
                


                9楼2012-09-27 08:13
                回复
                  据脂本,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中无此正文,代之以“左太冲《吴都赋》”、“以上《蜀都赋》”为双行夹批,列藏本、梦稿本中既不作正文出现,亦不作批语出现,可知已被删去,而到了甲辰本已变成正文,但去掉“于”字,由此可见演变为正文的轨迹。
                  3、程甲本第37回,贾芸送宝玉白海棠所写的信:
                  不肖男芸恭请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男思自蒙天恩认于膝下,日夜思一孝顺,竟无可孝顺之处。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因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办法,只弄得两盆。若大人视男如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因天气暑热,恐园中姑娘们不便,故不敢面见。奉书恭启,并叩台安。
                                        男芸跪书,一笑。
                  其中“一笑”二字当为批语误入正文。理由:一、书信落款,岂有在后面加上“一笑”的道理?二、贾芸此时正急于巴结贾宝玉,岂能随便乱开玩笑?
                  据脂本,蒙府本、戚序本中,“一笑”乃双行夹批,列藏本“芸”下多“儿”字,“一笑”作正文,甲辰本中,“一笑”作正文,后又有双行夹批:“接连二启,字句因人而施,诚作之妙。”可见“一笑”混入正文有关情况。
                  4、程甲本第74回:“遂到惜春房中来。因惜春年少,尚未识事。吓的不知有什么事,故凤姐少不得安慰她,谁知竟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银锞来,约共三四十个。为察奸情,反得贼赃。又有一副玉带版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
                  


                  10楼2012-09-27 08:15
                  回复
                    其中,“为察奸情,反得贼赃”当为批语。理由:一、据小说内容可知,“又有一副玉带版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是紧承“谁知竟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银锞来,约共三四十个”而来,可谓顺理成章,中间插入“为察奸情,反得贼赃”便断了文气,造成前后语句不通。二、如果硬说这八字是正文,那无疑是说那一大包银锞是“贼赃”。可是,查遍上下文,却没一个人说这是“贼赃”,只说是“私自传送的东西”——包括王善保家的也是这么说。可见它既非对上文的总结、说明,也非为下文铺垫蓄势。只不过是对下文一句“又有一副玉带版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所作的评注。程高本却将其误为正文,且放在了其所对应的正文的前面。
                    


                    11楼2012-09-27 08:15
                    回复
                      据脂本可知,它已很早混入了正文。如蒙府本、戚序本、列藏本、甲辰本、梦稿本诸本中,均作正文。就是庚辰本中,“约共三四十个”后有“奇”字双行小字批,而“为察奸情,反得贼赃”仍是正文,只是用了墨笔加了一个框,并有行书墨笔眉批:“似批语,故别之。”可见程甲本作正文处理也是以理解的。但是,这八个字是批语却是无疑的。
                      结论:程甲本中至少有五条残留的脂批文字,这只能说明程甲本是依据脂评本删批而来,而不是相反!如果脂批是“民国以后伪造”,或者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之间出现的‘不下数十家’的评本中的一种”。那么,为何刻印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程甲本会一再混进比它自身还晚出的批语?
                      


                      12楼2012-09-27 08:15
                      回复
                        (三)脂评本惯用方言词汇的问题。
                        脂评本中有很多独特的惯用方言词汇。如“足的”、“越性”、“能着”、“揪”、“复身”、“物件”、“上个俊儿”、“从神儿”、“宾住”。这些方言词汇到了程高本中往往被换成是其它的更为常用的语言。但程高本替换得不干净,又常有漏换的现象。同时,又常有用不同的常用词汇去替换出现在不同地方的同一个方言词汇的现象。下面以“足的”、“越性”、“能着”、“复身”为例,来加以分析:
                        1、关于“足的”:
                        “足的”一词在庚辰本中一共出现了七次:
                        (1)庚辰本第17——18回(两回未分开。程甲本在17回):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生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己卯本同。蒙府本、戚序本作“促的”,己酉本作“只的”,列藏本作“须得”,甲辰本、梦稿本、程甲本作“到底”。)
                        (2) 第19回:
                        宝玉命取酥酪来,丫鬟们回说李奶奶吃了。宝玉才要说话,袭人便忙笑道:“原来是留的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吃的时候好吃,吃过了好肚子疼,足的吐了才好,他吃了到好,搁在这里到白糟蹋了……”(己卯本、蒙府本、戚序本、甲辰本、己酉本同。列藏本作“疼的”,梦稿本、程甲本作“闹的”。)
                        (3)第39回:
                        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都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息了,方领众人进来。(己卯本、列藏本、甲辰本、己酉本同。蒙府本作“足等”,戚序本作“看着真的”, 梦稿本、程甲本作“足足的”。)
                        (4)第39回:
                        一时散了,背地里宝玉足的拉了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是谁。(己卯本、列藏本、己酉本同。甲辰本作“捉”,戚序本作“真的”,蒙府本、梦稿本、程甲本作“到底”。)
                        (5)第45回:
                        老太太、太太还说你(指李纨)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彀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蒙府本同。列藏本作“定的”,戚序本无此二字,甲辰本、梦稿本、程甲本作“足足的”。)
                        (6)第59回:
                        又要给宝玉吹汤,你说可笑死了人。我见他一进来,我就告诉那些规矩,他只不信,只要强做知道的,足的讨个没趣儿。(己卯本、戚序本同。列藏本无此二字,梦稿本作“到底”,蒙府本、甲辰本、程甲本整个一段作“又要给宝玉吹汤,讨个没趣儿”,无对应文字。)
                        (7)第62回:
                        (袭人)随了宝玉来寻着香菱,他还站在那里等呢。袭人笑道:“我说你太淘气了,足的了淘出个故事来才罢。”(己卯本、梦稿本同。戚序本作“到底”,列藏本作“到的”,蒙府本、甲辰本、程甲本作“总要”。)
                        


                        13楼2012-09-27 08:16
                        回复
                          “足的”为方言词汇,大体上含有“到底”、“终于”、“最后”、“还是”等意思。程甲本把庚辰本中的七处“足的”一律替换成“到底”、“闹的”、“足足的”、“到底”、“总要”等文字,足见是脂评本在前,程高本在后,程高本的整理者因为不懂这个方言词汇的含义,所以才挖空心思用不同的常用词汇去代替它。反过来,如果是程高本在前,庚辰本反抄自程甲本,那个所谓的“作伪者”,有什么必要将“到底”、“闹的”、“足足的”、“到底”、“总要”等含义各不相同文字一律都替换成“足的”?
                          


                          14楼2012-09-27 08:16
                          回复
                            2、关于“越性”:
                            “越性”一词在庚辰本中一共出现35次;另有一处庚辰本中作“索性”,而有的抄本中作“越性”,因此,总共出现了36次。下面举六个例子:
                            (1)庚辰本第15回:
                            你要在这里旷,少不得越性辛苦一日罢了,明儿可是定要走的了。(甲戌本、己卯本、蒙府本、己酉本同。戚序本作“率性”,列藏本、梦稿本作“索性”,甲辰本、程甲本作“越发”。)
                            按:甲辰本、程甲本作“少不得越发辛苦一日”,明显不通。“越性”一词具有“越发”和“索性”两方面的含义,这里应该是取“索性”的含义。甲辰本、程甲本把“越性”改为“越发”,可“越发”却并不包含“索性”的意思。
                            (2)第40回:
                            恐怕老太太高兴,越性把舡上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搬了下来预备着。(己卯本、蒙府本、戚序本、列藏本、己酉本同。梦稿本作“索性”, 甲辰本、程甲本作“越发”。)
                            按:甲辰本、程甲本作“越发把舡上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搬了下来预备着”,明显不通。理由同第(1)条。
                            (3)第44回:
                            那丫头本来伶俐,见躲不过了,越性跑了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列藏本同。蒙府本作“索性”,戚序本作“率性”,甲辰本、程甲本作“越发的”。)
                            按:小说写这个丫头本来见了王熙凤是往里面跑:“只见又有一个小丫头在门前探头儿,一见了凤姐,也缩头就跑,凤姐儿提着名字喝住。”她见躲不过了,便索性跑出来,装着正要把贾琏与鲍二家的事告诉凤姐。甲辰本、程甲本把“越性跑了出来”,改成“越发的跑了出来”,显然大违作者原意,完全是滥用词语。
                            (4)第74回:
                            平儿见了这般……带着众小丫头一齐出去,在房门外站住,越性把房门掩了,自己坐在台矶上,所有的人一个不许进去。(蒙府本、戚序本、列藏本同。甲辰本、梦稿本、程甲本作“越发”。)
                            按:甲辰本、梦稿本、程甲本作“越发把房门掩了”,明显不通。理由同第(1)条。
                            (5)第19回:
                            却说自宝玉出了门,他房中这些丫鬟们都越性恣意的顽笑……。(己卯本、蒙府本、戚序本、程甲本同。列藏本作“越”, 甲辰本作“任性”, 己酉本、梦稿本作“越发”。)
                            按:这一句程甲本也作“越性”,明显是一条漏网之鱼。
                            


                            15楼2012-09-27 08:16
                            回复
                              “越性”一词,与“足的”一样属于为方言词汇,大体上含有“越发”、“索性”的意思。程甲本把庚辰本中的几十处“越性”一律替换成“越发”、“越发的”,却留下了一条“越性”的漏网之鱼。这就更加证明了程高本是来自于脂评本,而不是相反!恰恰是程高本的整理者因为不懂这个方言词汇的含义,一律拿“越发”、“越发的”等常用词汇去加以替换,却又因为粗心,留下了一个“越性”没有换掉,所以才形成了这种有一条漏网之鱼的局面!反过来,如果是程高本在前,庚辰本反抄自程甲本,那个所谓的“作伪者”,有什么必要将程高本中偶尔一现的“越性”,专门选出来,去大量地替换“越发”、“越发的”等词汇?如果那个所谓的“作伪者”,仔细到能把程高本中这个唯一的“越性”挑出来,并迅速领悟到这个异文所包含的重大版本意义,再仔仔细细地找到程甲本那么多使用“越发”一词不当的地方,然后一律替换成“越性”,那个难度简直比他自己独立创作一部与《红楼梦》水平相当的作品还要大得多了!
                              


                              16楼2012-09-27 08: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