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服吧 关注:1,507贴子:2,865
  • 14回复贴,共1

为什么要复兴汉服?--衣冠上国今犹在,礼仪之邦乘梦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到传统文化复兴,几乎所有的人都踊跃支持,然而说到汉服复兴,却总是众说纷纭。为什么要复兴?关于这一点,虽然口水很多,爱汉服的人也很多,可是真正了解的人却并不多。你如果不介意,我就慢慢从头说起,从三千多年前说起。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华夏”。
  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华夏儿女,海外游子也因之称为“海外华人”。然而,什么是“华夏”?
  语见《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对于“华夏”一词究竟做何解,当然还有其它的观点。然而在世人心中华夏民族与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密不可分,却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衣冠服饰和礼仪制度、思想文化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中华古老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彩,与民族属**息相关。中国也因此自古以来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易经 . 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
  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
  一个文明有了认同感就要确定出一系列标志性的东西,冠服制度就是其一。
  我们很早就在服饰上重点作文章了,所以才能叫“衣冠上国”嘛。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从此后无论服装如何千变万化,关键的要素始终都保持不变。那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交领右衽:右衽被强调,谁要是左衽了会被看成是笑话的——不过,作为非华夏的南诏国公主,赵灵儿的左衽是情理之中,这里拿来对比一下。


IP属地:北京1楼2013-01-03 23:20回复
    一.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由此可见它的由来已久、可见它在后人心目中被重视的程度。后来因为方便的需要,衣裳慢慢连成一体。然而为了表示尊重祖先传统,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的;一体式的大多是常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自然穿最高级别的礼服。
       先秦时代的最隆重礼服莫过于冕服了,冕服共有6种,最隆重的是十二章纹冕服——就是说衣裳的纹章有12种,当然,每种纹章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能像很多古装剧那样随便画的——十二章纹冕服是天子祭祀山川天地的礼服。
      十二章纹冕服大约是这样的 :上衣玄色,黑中带着红,象征着天;下裳纁色,黄中并赤,象征着地。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配饰也非常重要:12冕旒、佩玉、蔽膝、朱红色的舄(xi4,硬底的履)
      
      汉景帝(焦晃饰)——这身冠服算是非常严谨,十二章纹的衣裳比较合乎规范,可惜的是衣和冠不太搭调;穿这身衣服却没有戴冕旒而是一顶普通的冠……
      汉武帝(陈宝国饰),沉默而威严的玄色十二章纹冕服——文饰很严整,美中不足的是下裳理应是象征大地的纁色
      又一个汉武帝(黄晓明饰)——帅是不用说的,只是穿的不能称为冕服,只能算一种好看的龙袍吧……不过华夏服饰的三要素,那是绝对都齐全了的。


    IP属地:北京3楼2013-01-03 23:23
    回复


      IP属地:北京4楼2013-01-03 23:23
      回复
        当时男子最常用的朝服——玄端。玄端也是上衣下裳制,也用了最神圣的色彩玄纁色。玄端崇尚简朴大方,衣服上没有文饰。玄端自周代开始,直到明朝,都是很受重视的礼服。
          ※下图最上面2幅图片是电视剧《东周列国》的剧照。
          ※嗯?电视剧的图看不清?啊,没办法啊,能做出这么地道的玄端的电视剧寥寥哇,没有剧照,截图就这效果。。。不过这里有网友穿玄端的PP:左下方穿周制大夫玄端的男士是天汉民族文化网的管理员、百度汉服吧的吧主百里奚(子奚)同学,他在武汉笄礼上作为主人 ^_^
          身穿玄端的81岁的洪爷爷是我见到的最年长的汉服fans了。这是2006年上巳节那天,他在上海康健园为一些过节的朋友们行祓禊仪式(各位看过《汉武大帝》的对上巳节的祓禊大概有印象吧?)。


        IP属地:北京5楼2013-01-03 23:24
        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周制婚礼中新婿就穿这种礼服,新娘子穿纁色领缘的玄色深衣——这和我们印象中的中国传统婚礼=一片大红是很有出入的。另外,周制的婚礼非常宁静端庄,绝对不是闹哄哄一片,倒是日本继承去的传统婚礼依稀还有中华传统婚礼原型的气质.
            真正的婚礼应称为“昏礼”,因其于黄昏进行。昏礼一如黄昏时满天的晚霞,宁静深远而不举乐,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先人们认为夫妻结发是庄严的,绝不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天地相合,夫妻结发。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绝不容人嘻闹亵渎。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仪式安静优雅,代表着华夏文明对夫妻之好纯正深情的尊重,直指人心。


          IP属地:北京6楼2013-01-03 23:25
          回复
            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都是隆重的礼服,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就是女子的常服——襦裙。襦裙模式一直保留到近代。“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襦裙之所以这么流行,大概因为人类社会中美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女性的缘故,上襦下裙才利于搭配组合。
              ※ 隋唐高腰齐胸襦裙——襦裙的裙际线高低随着流行而不同。大概和身材有关,隋唐流行一种高腰襦裙,裙际线很高,甚至已经不能叫高腰、而应该叫齐胸裙了。
            ※ 普通中腰襦裙——盛唐以后,裙腰才慢慢降低。下图左边是《大宋提刑官》里英姑穿的宋代襦裙剧照。凭心而论,这部古装剧的服饰还是很严谨的。不但头上没有插扇子、筷子、鸡毛掸子,而且也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华丽,它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宋代服饰崇尚简朴清淡的风格。
              右边的mm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

            隋唐盛世的大气雍容,使得那种风格成为现代汉服盛装的最佳选择:
              ※ 钗钿礼衣——唐代盛装。汉服传统中女子的礼服一般是深衣,寓意女子德贵专一。但唐代比较例外,襦裙大发展的唐代,襦裙制的钗钿礼衣是很隆重的礼服了。钗钿礼衣是很多层的礼服,后来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日本皇室的专用礼服“和服十二单”。

            ※ 隋唐风格的汉服盛装——2003年10月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小姐决赛中中国小姐王珊入选12人决赛圈,并荣获“最佳民族服饰小姐”称号,她那件绚烂的民族服装,就是以唐代襦裙为模板。



            IP属地:北京7楼2013-01-03 23:26
            回复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仍然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历代女子最高级别的礼服多是深衣,寓意着“德贵专一”。深衣大流行是在先秦到两汉。春秋战国就是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生机勃勃、血气方刚。一半是铁血狼烟,一半是诗礼风流;一半是巫风弥漫,一半是郁郁人文。总之,那是一个叫人着迷的神秘时代。
                
                深衣男女均可穿着。《礼记》还上说(深衣):“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那个时候,礼仪最隆重的场合是祭祀活动了,这种场合自然要穿最高级别的礼服。深衣在男子,主要用作一般级别的礼服,比如燕居及一些社交场合。深衣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深衣普及率很高,到了后来甚至向制服化发展,遂成“深衣制度”。比如,“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都有着专门的裁制规矩。
                中国之所以成为“衣冠上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赋予了衣冠深远的意义。仅以这男女均适用的“深衣”为例:它的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IP属地:北京8楼2013-01-03 23:27
              回复
                三.上下通裁制
                上下通裁,中间不再有一道接缝。这道缝的突破其实并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古制是上下两截的啊。是大胆的隋唐盛世突破了汉服固有剪裁方法,一些新的服制开始流行。
                通裁制的种类很多,女子的有禙子、比甲,男子的有袍衫、直身等。这些最流行的时期在宋代和明代。
                ※ 禙子: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饰,立领对襟窄袖为主,下长过膝,左右两侧开衩。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另外,简单说,禙子去掉袖子就成了比甲。


                IP属地:北京9楼2013-01-03 23:28
                回复
                  ※ 明朝时,对襟的衣服流行,尤其是女装。明朝的汉服,在影视剧中所能见到的最美丽最正式的规制,莫过于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拍摄的《红楼梦》。此剧的服饰,由对此深有研究的沈从文先生指导操刀,堪称绝顶之作


                  IP属地:北京10楼2013-01-03 23:28
                  回复
                    再往后,中国陷于落后挨打的境地。于是国人用怀疑一切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口中说着“留其精华,弃其糟粕”,其实骨子里是完全地欣羡西方,竞相穿着西装纱裙,偏激地认为西方文明无所不好,就连中国字都恨不能改成西文字母。西方人惊叹不已的古老城墙,反被中国人自己毫无余地地纷纷推倒。就连那还依稀带着一点韵味的女装,也和完全与真正的华夏文明无关的缠足等陋习归为一类,被抛去了九霄云外。更何况在随后的岁月中,加诸传统的劫难还不止于此……此风流毒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对中华文明一知半解却又强充大头的人物,每当人们希望复兴传统节日,复兴传统礼仪,重整“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时候,总会有人跳出来振振有辞地大喊这是糟粕,是狭隘,是落后,是腐朽……
                      
                      终于,在失去传统文化氛围,国人道德缺失,越来越急功近利的同时,我们又吃到了一颗苦果:中国的五月初五只剩下了粽子,韩国却将脱胎于华夏端午节的江陵端午祭申报了遗产……
                    防抽。。。。


                    IP属地:北京13楼2013-01-03 23:32
                    回复
                      华夏衣冠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游牧民族的服饰体现的是一种野性,原始的美,而华夏衣冠则体现的是一种优雅,含蓄的美,注重的是身体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衣冠是人与自然的联系。  


                      IP属地:北京14楼2013-01-03 23:35
                      回复
                        汉服复兴者
                        谈到汉服复兴,自然先要了解汉服的概念,汉服,即
                        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族服饰-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字、汉服由此得名。  汉服复兴,是汉民族藉由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是本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振兴祖国为终极目标的一场文化的复兴。  汉服复兴是汉民族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科学性、进步性,有深层的文化内涵。[1]发展历史  
                        汉服复兴者汉服复兴者是近几年才为大家所熟悉的名词,其实汉服复兴者自从汉服消失以来就不断的出现,在清代就已经有汉服复兴者了,民国时期的南社等都属于最早的汉服复兴者,只不过当时没有出现真正的汉服运动而被埋没,近几年的汉服复兴者是在2001年以后才陆续出现的,汉服复兴者的出现是对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汉服同袍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汉服运动在近代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汉服运动是汉民族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科学性、进步性,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并非异想天开或作样子。复兴起源  民主**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改和服而标“汉”字,是近代汉服第一人;  儒学家夏震武束发深衣;
                        汉服复兴  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着玄端办公;  国画大师张大千宽袍大袖游历欧洲;  1914年(民国3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见存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门合影、袁世凯祭天照片,可以证明其影响。  1968年至1969年,台湾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华民国祭孔冠服。


                        IP属地:北京15楼2013-01-03 23:39
                        回复
                          大爱袄裙~四位袄裙美女很可爱呀~我要加速做裙子~


                          17楼2013-01-04 19:12
                          回复
                            看完了。辅仁君整理了好多啊。
                            @剑碎空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3-01-08 19:41
                            回复
                              噗……话说刚刚看到图片……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3-01-08 19: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