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吧 关注:2,786,774贴子:58,193,215

『试发版』跟はるな酱学姿势(っ ̄ˇ ̄)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插者切无赦


IP属地:山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3-01-12 21:42回复
    β『腔体大神』
    如前言,"回放设备构成系统,音响、耳机在系统里担任换能之职;驱动耳机、数模转换是前端的重要任务" 。前端由控制电路+转盘+dac+amplifier(两种)构成,可以是台式系统也可以是随身听(后者不过是将之缩水集成在小型pcb上)。
    曾经有位腔体大神,名言是“mp3天生低音不行,看那腔体就知道了!”。。。只能说这厮根本不知前端是怎麼工作的:dac进行数模转换,控制电路输出交流电信号,驱动单元发声(振膜将电压信号换能为声波)。
    如低音是由输出 C2至c(不等於低频,具体频率忘了,诸君可自查)的低音区的信号 驱动耳机。硬要说和腔体有关 也是扬声器腔体的事儿。若dac不行,前端腔体做的山一样大低音也好不了。
    *dac,数模转换器,把人耳不能接收的数字信号解码为模拟信号;
    amp,放大器,分为前置放大器(运算放大器)与功率放大器,前者为前级 后者为后级;前者放大信号的电压幅度,后者当然是放大功率了;前者line out输出,后者phone out输出,也就是说平时插耳机那个孔有一个小功放。 (部分耳放中也有运算放大器 而且支持更换)
    *妾习惯这样把前端分三类:随身\便携(各种mp3player、手机等)、pchifi(pc外接dac、amp、电源)、台机(cd转盘或数字转盘、dac、amp、音箱或耳机)。 当然还有其它分类法,比如分为hifi(广义)用、监听用等。。。
    *数字转盘就是。。。诸君淘宝一下就懂了,我听的台机系统用的就是数字界面。


    IP属地:山东5楼2013-01-12 21:43
    收起回复
      γ『术语』
      参数固然重要,但是仅看参数无法代替听感。如ibeats耳机的参数和同价位的很多耳机差不多,可是声音要糟糕很多。一般约定俗成的从解析、动态、三频、声场、结像度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互相关联的)评价耳机、前端的素质。
      但不像频响曲线可由机器测定,这些术语基本上是主观评测的。因此 不同人对同一器材的评价可能差异很大,初烧在参考别人的评论时,应多听取一些公论 或有相当经验的老烧的意见。
      ①解析:直观上就是能表现多少细节和分离度,如响度较小的信号能否听清,不同乐器的声音能否分开,声音混不混有无层次感等。
      解析是最基础的素质,高解析会获得极大的信息量,并更准确地还乐器原音色,听感上更真实。
      听交响乐时碰到较差的乐队,有的耳机能听出弦乐部落弓不齐 有的耳机不行,这就是解析的优劣造成的,当然 解析不行的那些同时也伴著音色不对等问题。
      回放沃恩威廉斯、瓦格纳等的大编制作品时,解析高的耳机能表现好弦乐的层次 获得和谐的听感,解析不行的则显得分离度不佳 声音杂乱不和谐。
      再如 用解析稍高的耳机听 bernstein执棒的舒伯特第八交响曲(DG版)会发现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末段,有明显的翻谱声,第二乐章居然还有钥匙声。。。233,其实这算噪音的。。。
      另外前面说过"换气声、呼吸声"对解析要求其实不高,能否听到关键在录音与细心聆听,一般流行乐歌手的换气声 用2、300的耳机就可听到(live录音除外)。
      过高的解析有时会引起听觉疲劳,噪音(底噪、live的咳嗽声等)、齿音等变明显,出现动态失真,声音堆在一起 既无乐感又不"监听"。。。
      ②动态:由很小响度至机大响度(不是单个信号增强 也不是低频到高频)且不失真的范围。动态好的器材在回放器乐合奏部分时 乐器的响度应是波动起伏而非直来直去。 动态表现一些程度上决定著 器材表现大场面(栗如拉威尔的“达芙妮与克罗埃”)大落差(栗如海顿的“惊愕”)与小细节的能力 。更多见ζ-⑤。


      IP属地:山东6楼2013-01-12 21:43
      回复
        ②.⑤还有个词儿叫瞬态:是与时间有关的概念,指信号强度突变 与器材对之的反应速度。
        信号强度突变也意味著末端设备输出功率的突变,为此振膜须要做到快速到位的运动。
        在大编制乐曲中,由领奏到合奏的过渡部分 多是瞬态很快的部分(还是栗如海顿的“惊愕”),这部分信号对末端设备(与瞬态相关的有运算放大器、扬声器、变压器)来说较难还原。这对扬声器的控制力就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为保证控制力,就须增加磁容量(使用稀土磁体等来增加磁密度 或加大磁钢来增加磁容积)、和大功率的功放与电源(信号迅速提声的刹那 峰值功率可达平均功率的数倍)。
        瞬态较差的器材则可能在信号突变的瞬间产生破音,或不能立刻反应,在信号突然停止的瞬间也收不住,显得拖泥带水。
        不过妾以为瞬态不单受器材的物理素质影响,人的听觉与心理因素有时也起作用,故不单独列出。
        ps,有些看法认为,由於音频设备自身资质的限制,做出大动态往往要付出瞬态为代价。一些发音单元与腔体够大的音箱有足够的动态范围,但却有瞬态不佳 三频速度脱节的感觉。也就是常说的"速度不快"233。。。
        ③三频:主要是三频表现和三频衔接问题。150hz以下 称之为低频,其中30hz以下为超低频;150hz~5khz为中频;5khz以上为高频,其中10khz以上为极高频。
        常见一些主观性的名词描述耳机的三频表现,栗如暖冷、薄厚、通透、明暗、速度、乾、毒。。。
        声音的确是有冷暖的:太阳给人温暖之感,太阳的红橙黄色也使人产生温暖的错觉,水之蓝给人清凉之感,久之蓝色便带来冷的错觉。声音中,中低频较多会产生暖的感觉,高频太多就会产生较冷的感觉。
        大部分情况,适当削减高频、将中低频的延时稍微延长就能取得"暖"的音色;而提高高频的亮度并减少全频段的延时,会让声音变得“冷”。调均衡器方面,喜欢冷音色可以拔高10khz以上的频率,喜欢暖音色可以适当调高低音增益或衰减一点高音。
        厚度:中频饱满的器材给人“厚重”的感觉,而中频塌陷的器材会使人感觉“薄”。
        其它:声音速度的快慢则通过瞬态来反映,如果设备不好,会影响扬声器对信号的响应,造成“慢半拍”的不良感受。人对声音速度的要求并非越极端越好,过快会"乾"(泛音衰减太快使音色发乾)、过慢会感觉"混"。
        过多低频且频段不分明(如50~100hz分辨不清 do re mi fa sol分辨不清)带给人"轰头、混"的感觉。
        毒:这个词儿太常见了,尤其是喜欢acg且喜欢萌妹音的,选耳机首先要"毒",并且常见有人发听感说"xx耳机声音通透明亮,高频好,女声很毒"。。。批评一下这些人,实际上声音通透明亮与高频好并非等同的,有些听感很亮很通透的器材实际上是对10~13khz处拔高(也即调高这段信号的电平值 能使黯淡的声音变的明亮),但16khz以上就明显衰减,这种声音听起来虽亮,却乾冷(缺少泛音,比如某些动铁耳机 频响范围只达到16.5khz)缺乏韵味。这不能叫高频好,妾以为这种声音也没甚麼"毒"可言,至於怎样算"毒",妾以为是个略主观概念。。。
        然后是延展问题:ipc的参数是20hz~20khz,其高频延展与低频下潜都比较杯具。好的低频下潜不单要达到足够低的频率,还要保持极低频的一定响度,并能使人有一定身体感觉(有些声音人耳不很敏感 但身体可以感到,如骨传声,声的本质即能量波 鼓膜与骨头都可以感到振动)。好的高频延展可以良好的还原泛音,使音色更优美。
        另 有说法是频率对人耳有位置高低,40hz在喉咙处,1000hz在眼前,16khz在头顶。。。可能是指胸音、头音?……未验证
        衔接:妾身对这方面没有经验,不过三频衔接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栗如 tf10的衔接就有点问题(双低频单元+单高频单元),中频”凹”。


        IP属地:山东7楼2013-01-12 21:43
        回复
          ④声场:见下一个『』。之所以放在这里是推荐先了解声场再看结像,之所以将声场单独列在下面是因为与下文有关联,如前术“这些方面也是互相关联的”。
          ⑤结像度:“结像飘忽不定是因为器材不够好。(某老烧语)”我没好的回放器材,加之结像这个术语比较复杂,以下仅是我粗浅的理解。
          结像不是定位,使你分辨乐器(或人声)的位置是声场起的作用(但声场影响结像)。"结像"的"像"不是指声像点,而是立体的形象。
          栗如,听钢琴时A2到c5各自的位置应是独立不同的,回放时A2至c5的音应大致构成钢琴的形状。至少 听到的这些音阶应呈键盘状排列。伴奏低音不应与高音区的主旋律混在一起,更不应所有音从一个点发出。
          如果你的耳机听不出来,没关系 可能只是没仔细感受,这也不重要。
          但如果出现了 E的音跑到了e与e2之间 或 E1到e2的音大致呈键盘状而E竟在键盘外(甚至大部分音都有这种现象),那恭喜你 听的简直是套sb器材---就像你弹琴时按下b却响起了E的音,此刻除了233你不知该用甚麼表情面对---声音错乱、突兀。。。
          如果还不明白,再如 听大编制管弦乐时,小提琴部的声像应该有一定形状,不是一个点 也不是散的,至於具体呈甚麼型,随艺术家们怎麼坐而定。
          还原大编制音乐时,不仅是某一两件乐器的结像,除上述某一声部的像要正确外,结像之间的关系也不能错乱。 栗如,木管组与铜管组间不能间隔过大 空空如也,应当略有交叉(声音是发散的 临近两个乐器组的声波有交叉),但不能叠在一起(这要求解析与声场够好);不应在一个平面 也不应有某个声部很远很突兀(也不能散);比例也不应失当(比如短笛组的结像比整个弦乐部的像都大,这不科学),否则听感会很别扭很糟糕。
          要有好的结像感,声场必须正确 不能走形,像ipc那种平面的声音(无纵向 声场畸形)是不可能有结像感的。
          ps.有人说结像能听出人声的"口型",我器材不好 听不出,且耳朵也不好,即使live也听不出"口型"。。。妾以为即使是一位神耳朵的录音师,若他没学过声乐也从未见过唱歌,那麼他对口型是没概念的,给他一万个hev90也听不出甚麼"口型"。
          ps2.三频衔接不好的多单元动铁有时就会出现错乱的问题,这算是多单元动铁的弱点之一,也是并非每个厂都能作多单元动铁的原因之一。
          psv.因为主观性较多 各人听感不一,结像度不好一般不影响欣赏,只要不出现上述钢琴的栗子里的问题。
          ❾风格:应该说这不算一项素质,所谓风格不同不过是频响曲线不同,但也是一款耳机适於甚麼音乐的重要因素。调音偏上盘的耳机听rock可能就会有低频残废(量不足)的感觉,调音偏古典的耳机听animation op\ed可能就略澹了 等等。新烧选耳机时需要重视之。 更多见ζ-⑦


          IP属地:山东8楼2013-01-12 21:44
          回复
            ε『二房』
            amplifier是个复杂的东西,面对各种图和公式 文科生表示智商不够。因此这部分就不写甚麼理论了,和一些驱动耳机的经验一起交流一下。(amp的分类与简介在β-*有涉及,本段此词专指随身向耳放)
            ①如果saber作耳机,土狼作前端,那毫无疑问前端是满足不了耳机的。若你不想saber变成只能看不能推倒(或推著不爽)的摆设,就要"补魔"(line out接amp等)〔大误〕。
            当然,并非插上就补魔了〔你够。。。〕,阻抗、调音等都讲究匹配,某方过分反而不好,搭配起来合适的,听著才爽---就如土狼推saber、莲、凛和樱很舒服,而推伊莉雅却很xx〔死!!〕。
            拙劣的玩笑到此为止。。。但这玩笑已经回答了两个问题:为何需要amp、有了amp就万事ok了吗。
            ②先树立几个观念:前端与耳机搭配是否合理、能否驱动好,与价格无关、与阻抗无关。
            与阻抗无关:至少无线性关系。一个实栗,阻抗为8Ω的akg k3k3使用ipod系列直推基本等於残废,在搭配alo continent或lisa3等amp后各项素质才得展现,诸君可自行实验。
            与价格无关:至少无直接关系。还是通过举栗说明,不足300软妹币的jvc fcx51使用接近2000软妹币的ipod classic直推,你将获得奇差的听感,这点诸君可自行体验。
            ③又如前言,"它们相互影响。搭配合适者出好声,搭配不好的限制还原"。耳机不好限制前端素质的发挥,前端无法良好驱动耳机造成浪费。
            为何需要amp,我们再举个栗子:将ipc的phone out(插耳机的)口看作(实际就是)一个amp,这个amp来推akg k3k3各频段都是残的,推tf10至少低频残了,推er4高频肯定是残的。
            可见这phone out的amp显然不能满足耳机,限制了她们表现,为了满足她们,需要line out接amp,以提供更大的压摆率等。
            (除了压摆率等的需求,还有阻抗的问题=,=“为了获得较好的低频响应,中高端耳机会采用高密度线圈长冲程设计,这时直流阻抗会高至300~600Ω,一般随身前端都是低阻输出设计,遇到这样的高阻耳机会成倍降低输出功率,并破坏频响曲线,因为这时的末级功率管没有工作在线性区域内”。)
            ps,phone out也可接amp;但line out可以跳过po的amp,将你的amp(功放 后级)接在前级上。因而lo接放要比po接放效果好(walkman党杯具了)(也可见ipc的lo素质并不很出色)。
            ④妾曾以为纯增益功率不会影响声音,实际上不是那麼简单。理想的amp"应对任何频率的信号都能保持稳定的放大率,且对相应的负载具有同等的驱动能力",然而实际中的amp对频谱特性有影响,各频段声音的成分可能略有不同(典型栗子还是ipc的po驱动不好er4的高频)。
            还有阻抗的匹配,这是个共识,为高阻耳机设计的amp 推低阻耳机可能导致动态失真;低阻 推高阻耳机不用说了,推力不足 驱动不开,各项素质都无法发挥。
            搭配一直是个让新烧头痛的问题,本以为买了耳放就万事ok了,结果一听发现不满意,便投入更多金钱去买耳放,以为追求输出功率大,实际上 如果买了不搭的放,再贵也属枉然。
            像对k701这种声音不厚重的耳机,配合适的放 声音才不会太薄,而hd650再用厚重的放推,就会显得混了。
            ps,有人问电吉他音箱能不能推akg k701,妾以为不能,k701是高解析低阻耳机,吃电流且很要求前端的"控制力"(即使找些输出很大能满足电流需求的amp 依然不意味著能让701发出好声),电吉他音箱并非为k701调音设计的,这样搭配一般不会好声。


            IP属地:山东10楼2013-01-12 21:44
            收起回复
              ζ『补充』
              可能前面有些描述还有新烧不理解,除了我的表述杂乱,还有新烧对一些概念的认识不清。想真正了解为甚麼,先得明白是甚麼,这里补充一下以助诸君理解。
              ①噪声:好吧 先从声说起,声本质是能量波 能量传递。乐理中的噪音指无固定音高的音;医学中有损听力的声响都称为噪声;而电声学里,不需要的声音都可称为噪声。hifi的一个要求就是在前述的四个环节中不引入噪声。
              然而实际中,录音不可避免的混入噪声,电声系统里有交流噪声,左右声道还有干扰噪声,机械晃动也会引入(烧脚钉就是因为这个吧),另外 高频解析不好,那些泛音谐波就因畸变而成了刺耳的噪声。
              总之,声响在波形相互作用、衍射叠加、衰减等复杂过程后会变成噪音;在用音箱、耳机回放时,除了电声转换,声波在房间\腔体中产生的驻波和其他物体共振等也产生噪声。。。。
              降低噪声的强度与提升信号对噪声的比值(即提高信噪比),可以利用掩蔽 使人耳忽略噪声。
              底噪:即电流噪声,本质是高频小信号,因为方向感差所以有“底噪”的感觉。信躁比高的前端回放时就可以减轻底噪的干扰。
              ②音质:这是个泛泛、暧昧的名词,没甚麼好说的。
              音色:材质、结构以及泛音决定著发音体的音色,任何乐器与人声的发音都由基音与泛音构成。泛音越多则音色越优美,越少则越贫弱。举个栗子,音叉就是一个没有泛音的发音体,诸君觉的它音色好吗?233。。。
              解释了这些妾身要讲的就是---若音频文件、前端 耳机频响等因素,限制了对高频泛音的还原,是客观影响音色的。音色还原受限的器材不会比未受限的“音质好”。这也是为何母带比cd好听的原因之一。
              ③失真的问题:妾以为波形产生畸变才叫失真;而音染仅是频响曲线的改变,与自然的声音不同 的不真(改变源声的特性了)。
              所以前面说的"音染的失真",并非指严格意义的波形畸变。
              另外 有些电声乐器如电吉他,不接效果器搞出个失真的声音,简直就是弹铁丝。。。
              削顶:当信号过大时,就会出现溢出,部分信号被整齐的切掉。。。
              频率变形:曾见过“XX测试你的耳朵”的视频,其中音频部分逐渐提高频率,然后让你听 就算测你耳朵是否敏感……233,先不谈这种测试用的音频是否未经压缩,即使诸君自己找到一个20hz的信号,你的器材也未必能放出来。若无特殊设计,一般6.5英吋的书架音箱是无法重现20hz的信号的,即使听到了声音 也是已经过反射、衍射、叠加等变成一种相对较高频率的可闻的变形的信号。


              IP属地:山东11楼2013-01-12 21:44
              收起回复
                ④齿音:不是破音,举栗来说"そ、ち、つ、す、し"吐字时就有齿音。有些女声齿音较重,有些解析好的耳机齿音也重,栗如ex1000没褒好时齿音很刺耳 太痛苦了。 齿音本质算作一种噪音,乐理意义上的。
                破音: CD划伤、文件损坏、音源自身问题……当信号突然断开或被引入其它干扰时,就会出现破音。
                ⑤采样规格:bit、hz意味著甚麼?
                先看bit:普通cd采样规格是16bit,这意味著它能产生2^16(65535)级声强变化,也即它的动态变化范围在0~65535间;而24bit的sacd就可以产生2^24级声压变化。你在聆听渐强渐弱或大起大落的音乐时,响度变化其实是一级一级的,24bit的sacd响度变化就比16bit的cd更细腻一些。当然 你不一定能听出来(但理论上无误,人耳能分辨10^7级声强,CD的规格远低於此)。
                然后是hz:采样即抽取声音波形某点的频率值,一次振动中必须有两个点的采样才能复原波形。一般人耳能感知的最高频为20khz,为达这个标准 每秒至少须进行40k次采样。那麼要还原一些极高频的泛音,就必须再提高采样规格,sacd音质优於cd的理论依据正在此。
                ⑥等响曲线: 响度是声强的主观量。人的听觉系统 对不同频率但同样强度的声音 的响度感觉是不同的。
                栗如低於11hz、高於21khz的声音听不到;而对3khz~5khz之间的声最敏感。电声设备在低声能下回放时会感觉低音比中高音不足,正是因此。
                等响曲线正是反映此而绘制的,诸君可自查看看。
                有看法认为频率对应人头有高低,16hkz在头顶,1khz在面前,40hz在喉咙。。。诸君可以找来信号试试。
                ⑦频响:即频率响应,此处专指一台仪器对不同频率的信号处理能力的差异。
                频响曲线就反映了这种差异。频响曲线完全平直的器材貌似是不存在的(且看过⑥你应该知道 即使做出来这种器材 对人耳来讲也不是平直的 反而会凸显3~5khz间的信号)。
                频响与风格:这个δ-⑨已经说过 补充解释。回放系统在频响上的不同,可能造成声音音色中各部分比例发生变化,比如部分泛音被增强 而另一些被削弱,这就改变了音色特徵,使不同系统的风格不同。音染就是这麼一回事。
                ⑧圈铁静: 消费市场最主流的三种换能方式,动圈、平衡电枢、静电式。
                圈的工作原理见这里
                铁的最大不同就是把磁场中运动的线圈换成衔铁,当然结构也是不一样的。平衡电枢式耳机的解析优於动圈式,但频响(妾以为叫音域更准确 但习惯都叫频响)要明显窄於之,而这是很大的缺陷,记得前面提到的碳粒式拾音器吗?解决这个缺陷的方法就是多加入一些单元。另由於结构等原因,平衡电枢式耳机到低频表现略显不自然,在表现定音鼓等乐器时略显质感缺乏,这点又输给了动圈式。动铁的高频也有弱点,泛音衰弱过快。
                静电式,振膜处在变电场中。。。没玩过,讲解略麻烦,但是好评不少,如瞬态表现好 解析更佳。。。诸君可自己找一下相关资料。世界上最好的静电耳机是我大天朝漫步者旗下的(无误)。静电的低频貌似也无法与动圈媲美。
                ❾监听:


                IP属地:山东12楼2013-01-12 21:45
                收起回复
                  η『周边』
                  ①咸菜:升级线、对录线。线材的作用是客观的,“不是玄学”。
                  举个栗子,一根ofc线和一根单晶银线 里面电流怎麼走都不一样,用这两种线的器材 理论上一定有差距,至於是否可闻、差别多大、哪种好听,又脱不开主观感受了。(不仅材质,线材粗细、编织、绞合度都影响声音。)
                  线材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瓶颈。如果你用著ipod、walkman这种前端,就别换甚麼线了,瓶颈根本不在线材上。(若遇到tf10那种逆天佩戴+铁丝一样的线,也可换一条,性价比很低但可以减少听诊器效应。ps,三四百那种“升级线” 其实都是降级线。)
                  (听诊器效应即线材与异物接触传声,严重干扰聆听体验,越靠近耳机一段与异物接触越明显,靠近插头一端则不太明显。)
                  有些线称为”味道线”,怎麼做得不太清楚,有点调eq的意思。以耳机为栗,换了这线你的耳机的频响曲线也变了。
                  但最好不要随便换,假如你换了一条”提升高频”的线,也许换后声音更明亮清越了,但很可能也把耳机原本的调音给破坏了,高频过分突出 甚至干扰声像(产生声像拉近的错觉) 使声场变形。慎换。
                  ②套套:入耳式的胶帽对声音影响是明显的,它影响声音传入你的耳道,有些会不同程度的削弱声音(能量波)。
                  选购套套只需注意几点:口径要合适,套套的口径可稍小於导管;注意卫生,应经常清理,海绵套使用久后要更换;最好能自己试用,因为舒适度这个东西是因人而异的。
                  一般而言,能塞满耳道 并削弱外界噪音的海绵套隔音最佳(定制耳塞不论)。只是寿命有限,且有人嫌这类深入耳的海绵体有异物感。
                  常见的comply套就很好,口径有多种并有滤网(tx系列)。
                  sony的哥伦比亚硅胶套佩戴舒适度与隔音效果兼具,潜入耳,只是没有滤网 且个人感觉易脏。
                  ③电源线:电流质量和电压信号精确度决定振膜换能的精确度,因此电源线也要给力,当你的系统达到一定层次,可以将原配电源线换为更高端(纯度更高等)的线。(β讲过电声系统工作的原理,看不懂本条可回顾一下)


                  IP属地:山东13楼2013-01-12 21:45
                  回复
                    θ『音频格式』
                    写这些是出於见过一些新烧总在格式上争个"音质好坏",希望他们别再浪费时间。。。并非全面专业的介绍,仅提一下暂时想到的部分。
                    ①无损:这里特指一种压缩方式,这种压缩方式不会损失原文件信号,目的是减小文件体积。常见的如all、flac、ape、tak、wv(wavpack)、tta等(貌似随身前端支持前三种的较多)。
                    ②有损:通过切掉部分人耳不敏感的高频,实现减小文件体积。如mp3、aac。
                    因为缺少了部分高频,必然会影响乐器的泛音,从而影响听感。不过 从频谱中看 320k的mp3\aac,差别与无损已经很小,一般人分辨不出。
                    但码率很低的就会明显地感受到之,栗如8~12khz以上被切掉的音频文件会使声音听起来“发暗”。
                    ps,itunes等原版音乐下载平台 提供的多为aac格式,而mp3资源又多为翻版,因此盛传aac比mp3音质好这一论调,对与错我不评论,至少频谱上是体现不出来的。
                    ③wav:pcm编码的wav是windows中最佳音频格式(mac os中为aiff)。windows中cd抓取的音频即为wav格式(eac、fb2k等软件可实现抓取为无损压缩格式,但需要插件实现,实际上相当於转换)。
                    但 :cd抓取wav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机械晃动,这就可能使同一碟多次抓取的wav略微不同;
                    无损压缩音频并非仅由wav压缩得到,如妾身上次发的 用ps3抓轨的sacd音频就是flac格式。(*)
                    ④cd:激光唱片的原理不属於讨论范畴,诸君自搜即可。
                    由於cd的采样率为16bit 44khz,为获得更佳的动态和高频采样 要提高规格;及盘的品质直接决定存储信号的保真度,所以行业内依然在不断对cd进行改进:
                    xrcd、hqcd、aqcd:一方面就是这些从材料(片基)、使用的激光(不同波长)等方面入手改进,以期更好的音效。妾身认为听感上与普通cd没有差别,举个栗子,有种24k金唱片,声音的改善了了(采样率根本没变),貌似保存时间久一些。
                    sacd:另一方面就是从结构上改进。超高规格(24bit 2.8mhz)、dsd编码(普通cd为pcm)、多声道立体声、大容量。。。sacd已经不属於传统cd,普通cd机和pc光驱也不能读取。
                    有种hyper sacd可以在pc上读取cd层,制作也更用心,见到了买就是了(注意辨别真假)。
                    ps,古典乐唱片里,不少人认为 早期西德pdo压制的cd音质优於现在的 环球edc压制的cd;也有认为早期压碟技术不成熟 音质不如现在的。总之,压片影响cd的声音进而影响hifi(狭广义兼有),cd不能完美还原母带(因为规格 压碟品质等),抓规不保证完美还原cd(因为抖动等)。
                    ❾大贺典雄:这不是音频格式,因为提到cd就顺带八卦一下。上世纪philips与sony制定了cd的标准创造了cd,其中sony的大贺典雄功不可没。大贺坚持体积应成为cd对密纹唱片的优势之一,cd要能放进上衣口袋,直径12cm规格最终定下;大贺将cd带给好友卡拉扬试听,得到卡爷高度评价;刚出世的cd不仅直径不同,容量也各不相同,大贺认为,过小的容量会使人在使用时感到不便 如需要频繁的更换碟片的麻烦,cd应能存储不短於lp播放时长的容量,一张cd需要装下整部交响曲。最后,大贺典雄以 富特文革勒1951年拜洛伊特音乐节时率团演出的裴多芬第九交响曲 所用时长为标准,制定了71min 700mb的cd容量规格,拜洛伊特裴九一直被奉为圭臬 被视为裴九的最佳阐释,cd同这场传奇演出一起 称霸音频界数十年。(臣卜木曹,读起来好生硬。。。


                    IP属地:山东14楼2013-01-12 21:45
                    收起回复
                      ι『选择』
                      看了前面那麼多,你应该树立了电声器材是复杂且颇有讲究的观念,并已决心入这坑。这里我会不推荐甚麼“适合新烧的器材”,个人认为“适合新烧”有点伪命题的意味,每个人偏好不同,看了别人推荐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声音。
                      *当然 有些经典型号(我偏不说)的确是讨好多数人的。(好比你买天文望远镜,我不知你有甚麼需求,但我一般推荐给新手80eq等入门折射式,因为它们适用於多数需求且易於上手、维护 价格不坑并能起到入门(找行星、星云、练习使用赤道仪等)效果。)
                      ①清楚自己需要的声音。若你只是看了某耳机被描述得"音质"多麼好 而开始烧耳机,那恭喜你 你将会听甚麼都感到惊艳 甚麼都想要,结果投入了过多的精力时间与金钱而依然对声音没有正确的概念,也很难得到快乐。烧前你应反思自己对在用的耳机哪里不满,是要更清晰的声音?更磅礴的气势?更好看的外观?应做到适合而止 切忌盲目追求。
                      ②你可以参考别人的经验意见。栗如关注一些热门型号,得到普遍认可的货不会有明显缺陷。
                      求推荐时 先明示喜欢的音乐风格,准备投入的预算,如果已经有了前端 也写上。你的听音偏好别人不知道,列出这些可以成为推荐人的参考。
                      但前面说过,听音经验不同导致人对术语的理解不同,新烧应倾向於老烧的意见。即使不了解你的口味,他们对器材总体素质、真实水平的了解 远比泛泛的滥用名词术语的人 更公平准确,真老烧的推荐不会坑你。
                      不要盲信评测,买耳机最忌冲动、看了评测就心动,相当多的评测写的极为暧昧 看完仍是一头雾水。推荐诸君看一下nt这篇 ,全面对比 详细到秒,这样的评测才有参考价值。
                      远离"开箱听感"、"几款耳机对比听感",这种帖子主观色彩极重,作者很可能没推好这耳机就急於显示自己语文水平,有潜藏的误导性。 那些"通透、韵味、弹性、冷暖、速度"等暧昧且无客观衡量的词语,在缺少聆听经验时 也应远离。
                      *他人意见不能给你直观的感觉,且人对音高、声强的感知各不相同,如果有条件,自己去听去选才是智举。
                      ③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如果你的需求仅是上学\上班路上用,或偶尔听听,你可以在便携前端上多投入一点。因为没有特别的需求和专门的欣赏时间。
                      若追求高音质,建议选择pchifi或台机,不要在便携设备上过多投入。由於掩蔽,你对便携设备的投入很可能是白费(原因见δ-③)。
                      便携设备的诸多天生限制也很难与非便携系统媲美,比如3.5mm的插头,比如那小小的电源、窄窄的频响。。。
                      假设你给ipod配了一套alo西装,即使不考虑使用环境(见δ-③),你的便携设备也已不再便携 投入的钱也够玩pchifi了,妾以为新烧不该如此。
                      *alo西装:solo dac+mkii amp+alo对录线,有兴趣的可搜一下价格与体积。
                      ps,钱多人傻的新烧可无视此条。


                      IP属地:山东15楼2013-01-12 21:45
                      回复
                        ④斟酌投入是否值得。一些混出来的纯电子乐ost(如东方project)和V家音乐,即使用高端器材,听感提升也很有限。
                        有人用V家评测解析动态声场甚麼的。。。要多强的yy能力。。。 还有一些同人社团,他们的效果器、拾音器品质只能算差强人意,前面说过录音的问题,那麼你应该了解为何听感提升很有限了。
                        (不是不推荐买中高端,用ie80听听刺客信条、双星物语的ost还是很有气势的,只是别在没听过前就很yy听感提升。文艺复兴前的素歌用hev90未必比k420更好听。。。)
                        若你既听萌妹声又听大编制,那你应意识到 你可能需要两副耳机,而非寻找一款能兼顾的耳机。 前端同理。
                        ⑤买耳机不仅要看是否正品,更要看是否行货。如大陆行货,买akg认准雅登,买森海认准锦艺,拜亚是帝捷,歌德是安润,舒尔是大昌,ue、westone与etymotic是思维。。。
                        耳机是精密的消耗型器材,一旦损坏,除了少数老烧外没人能维修,只有原厂或总代理能帮你处理(返修或更换)。
                        万不可贪便宜去相信甚麼“厂货”、“低价正品”、“无盒水货”,全是假货、洋垃圾,你想 那种卖家有特殊渠道吗?———有,那厂商就是傻子(扰乱自家市场,给人树立"xx品牌卖贵了,其实正品只需998"或"xxx不值,厂商定价虚高了"的印象);没有,那谁买厂货谁傻子。
                        另外,由於各种原因,大陆行货的价格往往偏高,若你使用较细心,可以考虑amazon代购,算上运费等,价格优势依然明显。
                        ⑥还有一些非声音方面的,栗如外观和佩戴也是不可忽视的(非决定性)因素。栗如家用 开放式头戴值得关注,入耳式长时间佩戴还是很疲劳的 线也短;宿舍用则可考虑封闭式头戴,宿舍这个复杂的环境耳塞很容易杯具,封闭式大耳机相对安静安全些。(虽然家用也有洒水进去的危险,不过不须优先考虑这麼多。。。)
                        ⑦不建议新烧盲目追求动铁。动铁不过是一种很久的换能方式,与主流的换能方式 动圈比,强在解析 弱在频响窄。新烧请无视那些"圈味铁味"的发言,也不要yy动铁的解析,对你欣赏音乐而言,差别是很小的。
                        远离拿单元数说事的2青,单单元的er4已不可超越,3单元的tf10三频衔接却做得一般,且在er4面前tf10的小提琴声乾涩如锯木头。
                        说到底,还是一个实事求是不盲目的事儿。


                        IP属地:山东16楼2013-01-12 21:46
                        回复
                          『结语』
                          有种历史录音党,他们钟爱古老的录音,欣赏前代大师们的艺术,不在乎充斥於录音中的各种噪声。这绝非不懂对声音的追求,反而是一种不可求的境界。使用低端器材却体会到音乐之美的人,远比拥有各种高端器材 却汲汲於"发烧"而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更懂得高端器材的意义。
                          初入烧路的诸君,不要忘记,音乐是追求更好电声器材的初衷。
                          想到的基本说完了。对器材本身,妾无力提供过多帮助,仅将理论与经验写在此,希望能对诸君略有指导,愿诸君在音乐中乐极生悲 (  ̄ω ̄)~ ♪


                          IP属地:山东17楼2013-01-12 21:46
                          回复
                            煲机通俗而言即音响器材通电一段时间后才会让重放的音质变好。
                            是一种快速使器材老化稳定的措施。有些元器件例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电容全新的时候电气参数不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才能逐渐稳定。(这主要是对音响系统来说的,所以昨天问mp3要不要煲机那位可以无视这点
                            对于耳机来说,煲机实际就是在煲振膜折环,新耳机振膜折环机械顺性差,导致失真比较大,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顺性逐渐变好,失真也会逐渐降到正常的水平。
                            有人说煲机是玄学,其实煲的是耳朵,煲机和煲耳朵是不矛盾的,都存在,原理上面已经写出来了。
                            一般来说,上了一定素质的耳机都需要煲。,具体煲机的要求没有,但是有几条要注意的:
                            一,时间不宜过长。虽然功率不大,不过使用太久依然会发热。这个要求也不具体,看你的音频文件,音量大小,耳机区别等。
                            二,音量不宜过大。同上,一般来说合适你自己的听音习惯就好了那种音量开的超大的自重。
                            三,最重要的一点。虽然听什么没有具体要求,但是最好是无损的音源,因为这样的音源可以照顾到耳机的各个频段最好不要用128甚至更低的,因为它的频谱在15000一刀切了。
                            切记,不要听动词大次,或者摇滚dj,对耳机损害很大。
                            附一篇AKG大陆代理对煲机的介绍:
                            最后再说一下,煲机的目的不应该是期望音质有飞跃的提升,而是磨合各部件,让耳机发挥出正常水平(看过上面两篇应该明白刚开声不是正常水平(所以也不要刚入手就急着评价……


                            IP属地:山东19楼2013-01-12 21:46
                            收起回复
                              关于动铁煲机。。。以下理解仅供参考
                              从结构上看,平衡电枢式耳机是由衔铁链接带动振膜发声,与动圈一样也有振膜
                              从换能原理看,都是电换能发声,这样的设备都有主楼所谓的老化稳定期
                              所以客观上讲动铁是要煲的,但大部分动铁煲不煲声音差别不大,所以对玩家来说相当于动铁不用煲
                              至于煲机时间,各耳机不同动圈都没个统一标准,动铁就更别谈了,300小时到2000小时的说法都见过,以我愚见多是扯淡


                              IP属地:山东21楼2013-01-12 2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