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吧 关注:2,741贴子:28,848
  • 53回复贴,共1

求朱熹《仁说》翻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拜求!!谢过各位大神!!!


IP属地:北京1楼2013-04-15 23:28回复
    欢迎楼主来朱子吧。
    其实这件事情,对在下等的难度要高於普通中文系学生= =因为有不少义理名言,在下等是很难确切地“翻译”的。
    如果您不问义理的精确度,只需要大概译文,您不妨直说是对哪些字句理解有困难。


    IP属地:贵州2楼2013-04-16 09:00
    收起回复
      以下选自陈来文章:
      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
      ——以二程到朱子的仁说为中心
      在哲学史的意义上说,《仁说》并不是朱子最重要的论著。就朱子思想的发展而言,《仁说》也不如《已发未发说》、《中和旧说序》来得重要。《仁说》的意义乃在于,它是己丑以后朱子在理论上清算、纠正和转化湖南学派,并重建道学正统的系列论辩活动的重要一环。更广泛地,从道学发展史来看,从己丑之悟到仁说之辩,朱子完成了从二程的立场,统合与整理龟山、上蔡、五峰这三大南宋道学的支派的工作,使得程门伊洛之学,在经历了南宋初期的分歧发展之后,走向了朱子所代表的、以朱子为核心的新的整合。
      这种整合,本质上是通过把二程的思想“系统化”,然后以此对南宋以来的各种道学议论进行“格式化”。这里所说的系统化,是指把二程的各种分散的论述加以分辨、组合,重新安排、重新结构,以明确其基本构架,建立起主次分明、包含内部合理关系的话语体系。“格式化”是指以这一经过重构的体系,去覆盖那些南宋以来所发展的、与此体系不能相合的、各种互相矛盾的歧出。


      3楼2013-04-16 19:16
      回复
        再者,楼主亦可参阅:
        丁为详著作《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朱子的哲学视野及其历史影响的发生学考察》
        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4楼2013-04-16 20:10
        回复
          仁说还有一个不为人所重视的潜在环节:关学与洛学之争。
          关学以“识造化”为先,其以《易传》为宗,涵融《中庸》《孟子》。
          洛学以“识仁”为先,其以《中庸》《孟子》为宗,涵融《易传》。
          虽然关学以气论涵融仁学,洛学以仁学涵融气论。但他们的简直观念、致思取向则是相同的。尽管两家的逻辑起点不同,但以气论服务仁学,以道德为人性之本并泛在于一切事物,对道德的重视压倒对知识的追求,则是相同的。
          而这一切,则是朱子所面临的,所必须有所取所的。
          若站在这个前提下,对于理解朱子的仁说,是大有裨益的。
          说到底,理解朱子的仁学,就像陈来教授所认为的那样,必须以南宋道学话语的大前提为背景。
          而仁说,只是这个大背景里的一个分支主题而已。


          5楼2013-04-16 20:36
          收起回复
            楼主只是想来抄作业


            6楼2013-04-16 22:46
            回复
              以下进入反驳异见阶段。
              或曰:若子之言,则程子所谓“爱,情;仁,性。不可以爱为仁”者,非与?曰:不然。程子之所诃,以爱之发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论,以爱之理而名仁者也。葢所谓情性者,虽其分域之不同,然其脉络之通,各有攸属者,则曷甞判然离绝而不相管哉。吾方病夫学者诵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於判然离爱而言仁,故特论此以发明其遗意,而子顾以为异乎程子之说,不亦误哉。

              有人来问说:“如果真是像您说的这样,那麼程子说的‘爱是情,仁是性,不可以把爱当成仁’,错了吗?”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程子所呵责的是用爱这样的属於已发的情来作为仁的名目的观点;某所论说的,是用已发之爱的形而上之理来作为仁的名义。所谓情、性,虽然它们分属形而上下,界域不同(注意,分属形而上下所导致的界域不同,是“一个有界域”,“一个没有界域”这样的不同,而不是分属两个界域,慎之),但性情之间脉络贯通,爱之理便是仁,恭之理便是礼……各自有其系属(慎之,请只当做形而上者彰于形下的端绪看),又何尝显然地分离隔绝而不相管摄呢。某还担忧学者只是把程子的话读过去,却不寻究其本意,甚至滑到显然地离弃仁的情“爱”去讲论“仁”的地步,因而特地讲明此处来阐发程子的这些意思,而您反认为某所说不同於程子的说法,多麼差缪啊。
              愚按:
              这是回应第一种指责,即以爱言仁。朱子反驳说,并未将形而下者当成形而上者(“以爱为仁”),而是“以爱之理言仁”,爱是仁的本相,见外有爱,便知中有仁,事实上,离绝道理的所有彰见去谈论道理,就会直接言语道断。而朱子一定要说仁是爱之理,有如下考虑:恻隐才是仁的本相,而“觉”属智端,只是就仁包智才能算仁之用,但当时不少人以觉言仁,这个照朱子的话说,“把仁说冷了”,极易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全盘滑向释氏。并且,由於有程子辨析性情的话在那里,朱子需要特别提出这一点来说明。


              IP属地:贵州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04-17 16:34
              回复
                或曰:程氏之徒言仁多矣,葢有谓爱非仁,而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体者矣;亦有谓爱非仁,而以心有知觉释仁之名者矣。今子之言若是,然则彼皆非与?曰:彼谓物我为一者,可以见仁之无不爱矣,而非仁之所以为体之真也;彼谓心有知觉者,可以见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实也。观孔子答子贡博施济众之问,与程子所谓觉不可以训仁者,则可见矣,子尚安得复以此而论仁哉!抑泛言同体者,使人含糊昏缓而无警切之功,其弊或至於认物为已者有之矣;专言知觉者,使人张皇迫躁而无沉潜之味,其弊或至於认欲为理者有之矣。一忘一助,二者葢胥失之。而知觉之云者,於圣门所示乐山能守之气象,尤不相似。子尚安得复以此而论仁哉!
                有人来问说:“程子的门人谈论仁的也颇多了,有说爱不是仁,而认为‘万物与我为一’是仁的体段的;也有说爱不是仁,而用‘心有知觉’来解说仁的名义的。现在您这麼说,难道他们的说法都不对吗?”某回答说:那说“物我为一”的,可以表现出出仁的“无不爱”这种意味,却不是仁作为体的真实原因;说“心有知觉”的,可以表现出仁包贯智,却不是仁得名之实际理由。看孔子如何回答子贡“博施济众”那个问题,以及程子所说的“觉”不可以用来训释“仁”的话,就可以看出来了,您哪里还可以用这些来讲论仁呢!而且,泛泛地说万物与我同体,会使人囫囵苟且昏昧弛惰,而没有让自己警策振奋的效验,其弊端甚至可能达到将外物误认为身己的地步;只藉知觉论仁的,使人矜夸粗率忙迫浮露,而没有沉著邃密的气象,其弊端甚至可能达到将私欲误认为天理的地步。一个宽怠,一个助长,两者都偏离了正途。而知觉之类,跟圣门“仁者乐山”,能够持守敦笃的气象,尤其不相似。您哪里还能继续用这些来讲论仁呢!
                愚按:
                一、体段,近似“模样”,如“中者状性之体段”,因物我一体近似境界、效验,故将体译为体段。万物与我为一,物我一体,不是不可以说(真见得人物各得天心以为心),但那是尽心知性,仁体全用周之后的效验,工夫到了自然如此,强求不得,不去尽心知性,却把物我一体误当作可以求取,便会毫下手处。
                二、认物为己与物我一体不同,物我一体乃是当即在明知物我分限的基础上知道物我之所当然之则所以然之故只是一理,而认物为己乃是在修养完全不到可以有物我一体的效验的时候,强行认定万物一体。这种认定,与真知无关,全无受用。
                三、(湖湘学的)以觉言仁,之所以是助长,乃因教学者察识端倪,全在动处做工夫,灭於此复生於彼,涵养乏力,最严重的则如朱子所说,因为格致不足,导致错认私欲为天理。
                因并记其语,作《仁说》。
                於是一并记下这些问答,写成了这一篇《仁说》。


                IP属地:贵州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04-17 17:57
                回复
                  抱歉为尽量不妨害义理,并未严格对应翻译。
                  (朱子大人原谅某吧= =掩面= =)


                  IP属地:贵州16楼2013-04-17 17:59
                  收起回复
                    解说很详细,译文也很切合,嘉惠后学啊,实在辛苦了。


                    IP属地:山东17楼2013-04-17 23:32
                    收起回复
                      这要花费多大心力啊...陪臣君辛苦了。欢迎@废土狩人 君^_^


                      IP属地:北京18楼2013-04-20 21:07
                      收起回复
                        层主正在将此文翻译成英文,楼主的翻译,咳咳,有点难以理解啊


                        19楼2015-12-07 09:08
                        收起回复
                          楼主可知《仁说》这边文章出自哪一部书呀?


                          IP属地:江苏20楼2015-12-14 13:03
                          收起回复
                            谢层主的精析,受教了。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5-12-22 20:53
                            回复
                              感谢翻译,对《仁说》的理解更深入了。


                              IP属地:广东22楼2023-05-12 2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