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吧 关注:28,149贴子:1,258,783
  • 20回复贴,共1

关于窦建德和张士诚的两个疑问,不知道能不能改变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窦建德和张士诚都是曾经割据一方实力最强大的军阀之一,颇得民心,可惜最后功败垂成,令人惋惜!其实他们完全有希望取得更大成就的,先说窦建德,窦建德是在援助王世充的时候被李世民击败的,其实当时窦建德根本没必要把老本都押在洛阳战场,他完全可以只派刘黑闼这员大将带兵十万去援助王世充,自己带领二十万主力军西渡黄河直取唐朝首都长安,这样李世民首尾不顾,窦建德应该可以功成!再说张士诚,当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激战的时候,张士诚如果出兵袭击朱元璋的应天府,并且派出一部分兵力和陈友谅东西夹击朱元璋,那朱元璋就面对两大军阀,以二十万对八九十万军队,战场还不是都在鄱阳湖,他根本分不出多少兵力去对付张士诚,他能否获胜我看很难,几乎没有什么希望吧!如果窦建德和张士诚真的这么做了,大家说最后的赢家还会是李唐和朱元璋吗


1楼2013-08-09 22:42回复
    窦建德既不听谋士的话又不听妻子的话,不亡才怪


    3楼2013-08-09 23:54
    收起回复
      凌敬进说曰:�宜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居守。更率众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先声后实,传檄而定。渐趋壶口,稍骇蒲津,收河东之地,此策之上也。行此必有三利:一则入无人之境,师有万全;二则拓土得兵;三则郑围自解。�建德将从之,而世充之使长孙安世阴赍金玉,啖其诸将,以乱其谋。众咸进谏曰:�凌敬,书生耳,岂可与言战乎?�建德从之,退而谢敬曰:�今众心甚锐,此天赞我矣。因此决战,必将大捷。已依众议,不得从公言也。�敬固争,建德怒,扶出焉。
      其妻曹氏又言于建德曰:�祭酒之言可从,大王何不纳也?请自滏口之道,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又因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以自救,此则郑围解矣。今顿兵武牢之下,日月淹久,徒为自苦,事恐无功。�建德曰:�此非女子所知也。且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既许救之,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悉众进逼武牢,官军按甲挫其锐。
      他老婆都比他有见解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8-10 00:47
      收起回复
        单从武牢,洛阳,潼关一线攻关中确实不保险,这一线本来就是地势险峻,又是从战国的秦国时代开始就是重点经营了将近千年的防线,所以李二那么点人就敢去防守,最好配上从荆襄取武关或者绕道山西迂回关中的另一路或另几路攻势才比较稳妥,至少也要拿下蒲津,蒲坂才比较正常,可惜窦建德就是个二货,还被自己要救的王世充给阴了,明明部下,老婆说的都是正确的也不听


        6楼2013-08-10 00:58
        回复

          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诸将议先复太平以牵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或请自将迎击,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乃驰谕胡大海捣信州牵其后,而令康茂才以书绐友谅,令速来。友谅果引兵东。于是常遇春伏石灰山,徐达阵南门外,杨璟屯大胜港,张德胜等以舟师出龙江关,太祖亲督军卢龙山。乙丑,友谅至龙湾,众欲战,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须臾,果大雨,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之,友谅乘别舸走。遂复太平,下安庆,而大海亦克信州。初,太祖令茂才绐友谅,李善长以为疑。太祖曰:「二寇合,吾首尾受敌,惟速其来而先破之,则士诚胆落矣。」已而士诚兵竟不出。

          所以老朱一眼看穿了他,"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圆,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另外张士诚可真没这胆识,他若与陈友谅夹攻老朱的话,就好像南宋和蒙古夹攻金朝那种感觉一样,金朝一灭,南宋如何?老朱一灭,他挡的住陈友谅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8-10 01:07
          收起回复
            嘛,其实不管王世充也好,张士诚也好,他们都不算拥有绝对压倒性势力的大军阀,在他们面前,两股正在相争的势力就是两虎相争,不管这两虎哪个留到最后对他们都没好处,最好的结果就是两虎斗的两败俱伤,他们才好两头捡便宜,坐山观虎斗其实没错,只不过他们实在没想到李世民,朱元璋这么厉害而已~~~~


            8楼2013-08-11 00:46
            回复
              历史本身就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如果没有许攸的反水,本身这场仗就是袁绍占优。再比如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谢安知道赢了之后虽然表面忍耐,但回去高兴的都把木屐的齿撞断了,因为他也知道这种胜利真是很偶然。还有鸿门宴,如果项羽当时少犹豫一些,天下易主就很难说了。
              目前中国的历史过度强调必然性,我觉得不太对。比如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当时如果明朝并不是没有力量抵抗,再比如明英宗土木之变被瓦剌俘虏,随后瓦剌直逼北京,若不是于谦,恐怕瓦剌又是长驱南下了。


              9楼2013-08-11 1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