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时代之死人香吧 关注:25贴子:374
  • 5回复贴,共1

关于中国的民族服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中国的民族服装
关于中国民族服装,众说纷纭。而根据国际惯例,只能是汉服!
因为,首先,近代国家都是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上,只有民族国家形成,才能进入现代社会。所以,近代的欧美国家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有了民族国家的意识,国民才能抛弃血缘、地域认同为同一个国家的国民,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英法都是在百年战争中形成的,美国是独立战争前形成的,中国、朝鲜、印度、伊朗、埃及等第三世界国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中国的形成标志,普遍认为是1905年,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为标志。
有的近代民族国家的服装都是主体民族的服装。
中国的民族服装是汉服,这就和“法国民族服装”“英国民族服装”“西班牙民族服装”一样,只能是主体民族的服装。
一切正式场合,你见到的,都是高卢人、英吉利(盎格鲁萨克逊)人、西哥特人的民族服装。不然,你看过法国人在正式场合穿“古克尔人”或者“罗马人”的服装吗?你看过英国的民族服饰是“苏格兰”“威尔士”或者“凯尔特”人的服装吗?还是你见过西班牙人在正式场合穿“巴斯克人”服装?
第三,关于少数民族服装和汉服的关系问题。从广义上说,中国民族服装各个民族的服饰都可以勉强算进来。我们为了民族团结,可以不勉强各个少数民族的人,但因为国际惯例,只有主体民族的服饰才真正具有代表性。所以,中国民族服饰只能是汉服。其他民族的服装只能作为陪衬,不能在正式场合穿着。只有汉服才能在正式场合穿着。这是国际惯例。
也就是,正式场合,尤其是在国际上,必须统一穿汉服。
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参照西方国家的情况。
下面谈谈华夏衣冠:
汉服,广义上讲,有头衣、上衣、下衣、胫衣足衣等,身衣按从内到外可以分为小衣、中衣和外衣。今天着重讲头衣和上下衣。
第一,头衣。
头衣在上古时期主要有冠、冕、弁三种。
1、冠
冠是贵族戴的帽子,和后世的帽子有很大不同。冠只有冠圈(即帽圈)和一条横贯前后的带子一样的窄窄的冠梁。冠圈下面两边有两条缨子,可以在下颌上打结系住。冠梁上有褶子,可以容纳绾起来的头发。
秦汉之后,冠梁逐渐加宽,慢慢演化成倒扣的杯子的样子,可以把头顶全盖住了,而头顶的褶子还存在,为了用簪子别住头发,还特意留出两个相对的窟窿
冠的样式很多,很难考证。关于早期的冠,大家可以去看商妇好墓出土的穿深衣,带各种冠的玉人雕像
很多考古的书都有这些玉人的照片
古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带粱的冠不是每个人都带的。很多时候,冠就像现代女孩子带的半环形的发卡,只是缺口冲着后方,前端环状的地方压住前额,箍在头上。例如早期的乌纱帽
2、冕
冕是最贵重的一种礼冠。原本是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戴的。是一个长方形的板,叫延,下面有倒扣的杯子形的冠圈,延的前后有一串一串的小玉珠子叫做旒
,天子最多,达到前后各12旒。诸侯按等级递减。后来就只限天子戴了。
冕,只有一种颜色——黑色。表示庄重
3、弁
弁也是贵族戴的。有爵弁和皮弁。爵冠就是无旒的冕。皮弁使用白鹿皮制作,别的皮都不行。类似后世的瓜皮帽,尖顶。每一处鹿皮缝合的接缝处,都缀着一行行的小块玉石。所以《诗经
卫风 淇奥》说“会弁如星”
现在谈谈平民的头衣。平民不允许戴各种冠,只能戴巾。原本是一块擦汗兼包头发的布带。各种电视剧都演烂了,不再详细说了。
特别说明一下,贵族有时也用布包头,叫做帻。在帻上再加冠。帻前额处高,后脑处低,是用来压住头发,覆盖前额的。各种戏剧及电视剧都演烂了。也不用特别推荐哪个照片了。。。。。。
第二,身衣。
身衣从上古到汉代,一直是深衣和上衣下裳并存。
先说商代。穿深衣的都是地位低下的穷人。上衣下裳的都是贵族。
再说周朝,上衣下裳的都是地位低下的穷人,穿深衣的都是贵族。这和商代正好相反。特别有意思。
深衣与上衣下裳反复消长。然而从战国到东汉末,深衣占了绝对的主流。究其原因,是为了遮羞。
现在讲一个现代人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问题。就是,古人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内裤,生殖器都暴露在空气里。只好用深衣遮掩。
穷人仍然和贵族相反,上衣下裳,而且是短衣。不像贵族那样一直垂到脚面上
汉服里的身衣的根本特征不是宽袖,而是衣领左右交掩。这里的左右是指穿衣服的那个人的左右,而不是旁人眼里的左右。也就是,穿衣服的人,走手边的衣襟特别大而长,压过右边的衣襟,还要往右裹过去。这叫做右衽。
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下“裾”。裾,清朝人解释成“衣服的前后片”,现代人解释称“衣服的前后片的衣襟”,都是极端不知所谓的!
到东汉时,裾就已经有两种解释。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是衣袍的通称。第二种,杨雄《方言》和刘熙《释名》认为,裾是“后裾”。考古发掘的结果证实,裾实际上是指深衣的衣襟的边。深衣的衣襟有左右两片,左襟大,压过并包裹右衣襟之后,露在外面的边,垂直于地面就叫“直裾”的深衣,呈尖角状在腰间缠绕后用皮带固定,不垂直于地面,就叫“曲裾”的深衣。
因为曲裾长,可以绕到背后,所以,杨雄和刘熙又叫他“后裾
”。从此以后,千万别信各种乱七八糟的胡说了。。。。。。
对了,解释下“右衽”。“右衽”就是指左襟盖住右襟。两片衣襟,一片盖住另一片叫做“交掩”。所以,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掩的右衽”,又称交领右衽。
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在网上随处可见,不推荐照片了。
现在特别讲讲古人的内衣。
上身的抱腹、心衣、诃子 、抹胸乃至肚兜什么的都是女装,女同袍都比较熟。就不讲了。
讲讲下身。
古人不是没有裤子,而是裤子不能遮住生殖器。所以,古人才跪坐。难道古人不知道跪坐腿会麻吗?知道。但是,垂足坐或者箕踞而坐,生殖器会直接暴露在别人的眼中。所以,箕踞而坐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参见《战国策 燕策 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直到汉代,大多数人都从来不穿内裤。因为没有。
汉代的裤子叫做“袴”,一共有两种。一种叫胫衣,是只有两条裤腿,分别套在左右小腿上,膝盖以上部分完全没有。可参见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的服饰。第二种是接近现代裤子的形状,但是是只有前裆,没有后裆,后面和下面大开口的。整个屁股完全暴露在空气里。这个可以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的丝织的绵袴。
1955年四川宜宾翠屏村七号汉墓出土的石棺上有著名的“百戏图”。一个表演杂耍的艺人,因为倒立,导致衣服翻垂过来,结果,肚子和生殖器完全暴露于空气中,石刻画居然毫无顾忌的雕刻得极为清楚。
而且,必须澄清一点:从战国到西汉,人们的内衣主要不是袴,而是袍子。《诗经
秦风 无衣》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个和现代的内衣差别很大。。。。
深衣,就是为了遮羞而裹得特别严密。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的男式曲裾深衣只在腰间缠了半圈,到后背为止了,而女式的曲裾深衣则在腰间绕了两圈,极为繁复。然而,很多时候,还是会走光。不幸而且尴尬。
到东汉后期,男式的曲裾深衣逐渐被直裾深衣“襜褕”取代。而女性则一直把曲裾深衣穿到唐初。
这里为汉灵帝平反一下。有很多人攻击汉灵帝荒淫,说宫女都被他命令穿开裆裤,便于随时办事,所以,太荒淫了。我在这里庄严宣告:泼脏水泼的有点学问好吗?人家汉朝只有无裆裤好不好?!
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以后不再流行穿深衣的原因,就是裤子的裆终于开始逐渐合上了。
汉代起时就出现了一种能够完全裹住生殖器的方法。只不过,除了骑兵之外极少有人使用。这种方法就是“兜裆布”。这种兜裆布在汉代叫做“犊鼻褌”,是指一条宽而长的布带,一般是八尺或者六尺,用各种手法缠住大腿,兜住前后裆,系在腰上。例如,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就穿着犊鼻裤洗涤酒器。这种犊鼻褌一直被骑兵使用,而且名称不断演化,布的宽度也变窄了,直到唐代还是如此各种缠兜裆布。而日本鬼子派了遣唐使到中国,把中国的服饰都学去了,包括这种兜裆布以及缠法。今天,中国的兜裆布以及缠法早已失传,日本人却还一直保留到二战。二战之后,日本人才用内裤取代了兜裆布。所以,抗日剧凡是涉及鬼子穿内裤的都拍错了。唐代以后,真正的裤子终于开始出现。所以,人们终于可以垂足而坐,和现代人一样的椅子终于出现并且流行了。
而中单,也就是大家通常叫的中衣,是不能单独外穿的。大致相当于衬衫、睡衣之类的,不能单独穿着出门,外面都要要外衣的。
现在简要谈谈裘、袍和衮。
裘和袍都是御寒的,长及膝以下。 裘是皮衣,毛朝外,见客的时候,外面还要有罩衣,叫做裼衣,否则是不敬的。穷人则穿布袍(麻布或者葛布)。袍是长袄,里面夹层铺乱麻。袍没有单的,都是棉的。直到元明之后,棉花广泛种植,才改成铺棉絮。
衮是高级礼服,只有天子和最高等级官员才有资格穿。后来演化为龙袍了。
现在谈谈下衣。
下衣,包括裳、袴、褌和邪幅(或者单叫“幅”)。
裳,是裙子。
袴,是胫衣。御寒用,没有裆。
褌,如前所说,有裤裆,但没后裆,是大开裆。犊鼻裈之类的还是兜裆布,根本不是裤子。
邪幅,是裹腿。用布条把脚以上,膝盖以下缠住。
很晚的唐代以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裤子。但是一直没有内裤!直到现代才有裤头。
足衣包括鞋和袜子,就不讲了。
总之,华夏衣冠每个时代都有所不同,但一直遵循着右衽,也就是左右交掩,左襟在上的特征。


1楼2013-08-10 14:40回复
    = = 看在我是一个活人的份上 给个小吧呗


    IP属地:河北2楼2013-08-10 17: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