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泉杰吧 关注:108贴子:10,646

一个老同学对文哥的回忆——文学梦依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老同学对文哥的回忆——文学梦依旧,我只是帮忙传上来,想也知道就我的水平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的!!

呵呵!写的很好哦!想了解杰的人就多来看看吧!

我们欢迎至极


1楼2007-09-22 20:37回复
    很老的老朋友系列之阿文

    文学梦依旧(上) 

    小李于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

    前段时间,在办公室看到一本同事买的书,编者一栏赫然便是阿文的名字,让我颇为吃惊。其实并不值得吃惊, 阿文是青年作家,又是在出版社做编辑,编书写书自然是家常便饭。只是,一个曾经那么亲近如今又如此遥远的老朋友,突然在自己的办公室不期而遇,惊喜怕是难免的了。

    我赶紧给阿文打电话,告诉他我的惊喜。接通电话,我们都很激动,说了很多话,毕竟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说着说着,也就感觉有些惘然若失,再也没有当年的感觉,毕竟我们已经“遥远”了很多年。

    阿文跟我同年,高中一年级是同班同学。高二文理分科,虽然我们都选文科,却没有分在一个班。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文学,性格相似——安静,成长经历也差不多——艰苦,学习上也都刻苦,成绩很好,所以就很容易走到了一起,成了好朋友。


    2楼2007-09-22 20:38
    回复
      那时,我只想到著名作家才会有笔名,比如鲁迅。一天晚自习,另一个我们共同的朋友递个纸条给我说:“我的笔名叫林帆”我当时就误解了,以为是他给自己的笔取了个名字,笔的名字叫“林帆”。

      没想到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取笔名,觉得很好玩,于是我也跟着取了一个,叫做“非白”。我的笔名是有来历的。当时,历史老师曾给我们说,现在考大学很容易了,只要你不是白痴,勤奋努力便能考上大学,意在帮助我们树立信心。当时我便在心底想:我一定要考大学。我不是白痴,只要勤奋努力就行了。于是将笔名取为“非白”,一方面给自己打气鼓劲,另一方面鞭策自己更加地勤奋努力。

      在另一封信里,阿文提到这样一件事情。“很对不起你,本来那稿件我是可以用方格稿纸自己写的,但我不习惯于用白纸,钢笔字又差劲。所以,我只好求助于我的朋友你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他经常投稿,但是苦于自己的字实在写得很差,担心给编辑不好的印象。恰好我是他的好朋友,也喜欢文学,字又写得很漂亮,于是经常找我帮助他誊写一遍。


      4楼2007-09-22 20:43
      回复
        昨天晚上,我读罗尔纲先生的《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原来,罗尔纲进入胡适家里做“学徒”,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誊抄胡适父亲“铁花”的遗集,时间持续大约一年多。

        聪明人或许觉得,这样的誊抄工作很累人,又没有价值,没有创造性,纯粹是浪费时间。但是,罗尔纲先生乐此不疲,我也乐此不疲。罗尔纲先生说他受益匪浅,养成了“不苟且”的精神。其实我也很有同感,我把阿文当我的老师,写作水平因此提高不少。我想,这样的大收益,大约只有愚笨的人才配得到。

        在誊抄过程中,我发现阿文的文字很唯美,羡慕得不得了。在跟他的交流中,我知道阿文所构筑的优美文字,源于他与生俱来的忧伤。内心的孤独,亲情的离失,很容易让一个人绝望;在阿文身上,却成了一种动力,一种气质。


        5楼2007-09-22 20:44
        回复
          他曾说:“这是决定我写作的根本。深沉的忧伤无处隐藏,情感的冲力,需要表达。我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没有骄傲的资本,我必须努力。”

            据阿文自己说,小时候很调皮,只知道玩,什么样的坏事都做过,学习成绩不好。这样,老师常常把他的母亲叫到学校,请她协助管教孩子。这时,阿文心里特别害怕,对课堂产生了恐惧心理。

          9岁那年,母亲离开了阿文。1年后,父亲也去了云南。阿文突然成了孤儿,跟着奶奶过,变得很安静。这种遭遇,促使阿文的性格变得内敛。此后,他不再跟伙伴玩耍,不再有欢声笑语。

          后来,阿文在文章里说:“那段时间,我总是一个人,很孤独,很寂寞,有很多话要说,却无法说出口。我想到了写作,用笔诉说我的心声,我的忧伤是一种深刻的潜在的表达欲望。”

          其实,这些事情,阿文很少当面跟我们讲出来。大多都是我在他的文章里看到的。


          6楼2007-09-22 20:46
          回复
            很老的老朋友系列之阿文

            文学梦依旧(下) 

            小李于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

             初中的时候,孩提时的顽劣荡然无存,阿文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还是那么安静,很少有笑容,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有人说,阿文是一个怪人。优异的学习成绩,掩盖了他的缺陷,阿文渐渐地成了受同学们喜欢和羡慕的人。特别是在高中,他是很多人崇拜的对象,是学校里的名人,大才子。


            7楼2007-09-22 20:47
            回复
              年少的轻狂,让追逐梦想的脚步,变得轻快而愉悦。阿文疯狂阅读文学书籍,经常泡在学校的图书馆或是县城图书馆里。周末的时候,他邀我一起去县城的图书馆,详细地给我讲明了怎么从学校走路过去。他办了长期的借书证,也建议我去办一个。我当时似乎也很想去,但始终都没有去,现在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原因了。

              当时,学校里有一个校刊,叫《一中人》。我和阿文都是记者。可是,这个刊物组织并不得力,并没有做什么实在的事情,让我们感到很失望,很快就淡出了。

              随后,不知什么缘由,阿文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千帆文学社。阿文是社长,把我也拉了进去,担任副社长的职务。我们出了一个文学刊物,名字叫《千帆之友》,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始终都不知道。


              8楼2007-09-22 20:48
              回复
                作为杂志的《千帆之友》,一共只出了两期,也就是很厚的两本。我在上面发了两篇文章,一个写父亲,一个写同班同学。这两期《千帆之友》,我至今保存着。

                作为报纸的《千帆之友》,就比较多了,是随时出版的。我们把文章收集起来,筛选,修改,然后由我誊写到一张很大的白纸上,再拿到学校印刷试卷的油印室印刷。油墨还没有干,我就捧着那么厚厚的一叠报纸,跑到每一个教室去分发。


                9楼2007-09-22 20:49
                回复
                  对阿文来说,高二的暑假意义重大,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补课,他蜗居在斗室里创作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年轻本色》。就快要高三了,还有心思写小说?阿文解释说,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出版,没有丝毫的功利色彩,仅仅是因为想写,停不下来。

                  暑假结束,阿文的小说也杀青了。这部描写年轻人寻梦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阿文自己的缩影。我们都是捧着稿纸看完的,大家排着队,轮着看。看完后,我的感觉是水平实在高,我肯定写不出这么好的东西;但是,跟那些作家的所谓文学作品相比,似乎也还差着不少的距离。

                  随后,阿文收到很多信,都是崇拜者写来的。我也受了刺激,放弃写“小”的文章,开始写“大”的小说了。我把那些没有用完的作业本都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专门用来写小说。也的确写了一个,不过没有持久地坚持下去,只写了2、3万字,就不知所终了。


                  11楼2007-09-22 20:52
                  回复
                    高中毕业时,阿文的高考成绩也比我好,高出大约10分吧。他到了北京,我到了成都,从此就少了联系。

                    进入大学,北京的同学们都以“才子”称呼阿文。他学的是出版专业,这似乎又是一个机遇。大一下学期,阿文抱着《年轻本色》的手稿找到作家出版社。阿文碰壁了,他的稿件被退了回来。中间夹着一封老编辑的信,说:“你还很年轻,不要放弃。要像《年轻本色》这个题目一样,敢想敢闯,不怕失败。”

                    大一暑假,阿文又开始创作《我的荒谬今生》。小说写完后,投给了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个年轻的编辑。3个月后,编辑回话说,他已经辞职了。送到北京的一家出版社,稿子得到肯定,可惜阿文以前没有出过书,他们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阿文说,那一刻,他感到很绝望。


                    12楼2007-09-22 20:53
                    回复
                      接下来,阿文的好运不断,《爱在忧伤的日子》卖得很好,第一个月就登上了北京图书大厦的畅销书排行榜,出版社加印。先前的《我的荒谬今生》,也被华龄出版社相中。在大四的时候,出版社安排阿文去了一趟贵州,还在大学里做现场签售,风光得不得了。

                      上大学后,我只见过阿文一面,是在他的家里。我们两个人围炉而谈,在斗室里的烟雾缭绕中剥瓜子,奶奶在一边使劲地喊我们多吃糖。我们谈到写作,谈到出版,谈到版税,谈到老朋友,谈到旧时的回忆,谈到今后的梦想。他说他很想到成都来找我玩,但是至今都没有成行。


                      14楼2007-09-22 20:59
                      回复
                        我们很少联系,因为距离太远了,彼此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得陌生了。就算电话接通了,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无非就是相互问好,了解一点新情况。大学时代,他的名气渐渐地就旺盛起来,成了80后的重要作家,也有了自己的粉丝团。粉丝们给他建立了一个“贴吧”,里面有很多关于他的最新信息。

                        他把贴吧地址发给我,让我常去看看。我把它收藏起来,想念老朋友的时候,就去瞧瞧。可我们毕竟是“遥远”了,他的贴吧,我去得很少;即使去了,也都没有在里面留下脚印。


                        16楼2007-09-22 21:13
                        回复
                          上次翻看旧时的信件,其中有两封是阿文的。别人都说文人相轻,我跟阿文却是惺惺相惜:

                          “我很感动,你能把我当作是真正的朋友。是的,我也觉得,我们之间的友谊如天山上千年积雪一样纯洁。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位知己,希望与他共同探讨人生深奥的问题,互相分担痛苦和喜悦,一起去远方游山玩水吟诗作文,就像古代那种淡如水的君子式的交往。”

                          “和你在一起工作时,真正从你身上感受到你的坦诚、善良、热心,还有对文学的执著。在我知道的同学和朋友当中,只有你一个是热爱文学的。大学里有一些文气较好的人,但是他们只是偶尔写一两篇文字,另有一些人拿不出一篇文章却假惺惺地称爱好文学,这是我所不齿的。你是我朋友中唯一志同道合的人,又是天涯沦落人。你说我除了加倍地珍惜,还能做什么呢?”

                          “要是我们在同一所大学就好了,我们俩就可以携手共创一番文学事业。当时,你为什么不报编辑出版专业呢?你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啊。现在,我们只有通过考研实现这一梦想了。我打算考中文系的研究生,我想你也一定有兴趣考中文系吧。届时,我们共同创办属于自己的杂志。”


                          17楼2007-09-22 21:14
                          回复
                            第二封信,已经是大三了。我开始看到阿文的一些迷惘,忧伤,他甚至说出这样的话:“我早已不敢妄谈所谓的‘文学’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与文学不是很有缘。”阿文也受了不少打击,还面临毕业,要找工作。版税不是很理想,家里很贫困,还有弟弟也在上大学,压力很大。最后,我们都没有考研,为了生计选择了工作,偏离了作家的轨道。

                            阿文留在北京,到了出版社,做编辑。我留在成都,到了报社,做记者。幸好,我们都在写作,成天围着文字打转,对文学依然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毕竟,作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身份,就像校长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职务一样。我们虽然都没有达成当初的梦想,但也没有完全偏离,我们依然是在往那条路上走。

                            只是,阿文已经出了10多本书,小有名气,最近还在做一个电视剧的编剧。而我,至今一事无成。仔细想想,真是愧对老朋友。


                            18楼2007-09-22 2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