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全日本之神秘吧 关注:208贴子:486
  • 6回复贴,共1
古代行巫术者畜养的猫。谓有鬼物附着其身,可以咒语驱使害人,因称。
猫鬼,亦称猫蛊,巫蛊中动物蛊之其中一种,诅咒人死亡的妖术。亦为最凶恶之一,
盛行于隋朝,独孤皇后异母弟独孤陀家中丫头徐阿尼即曾用之。
猫鬼,就是猫的鬼魂,最离奇的说法就是猫的鬼魂害人,这就是传说中的猫鬼。据说有人可以操纵它去害人获利,而民间就有一批人从事蓄养猫鬼的行巫者。
据说人们一旦被“猫鬼”缠上,身体和心脏都会像针刺般疼痛,这时,“猫鬼”正在吞噬人的内脏,那个人不久之后就会吐血而死。这是一种类似“迷惑人的妖魔鬼怪”的妖怪,其身形人眼看不见,疼痛的同时,也会使人产生一股强烈的恐惧感。
中国有一种诅咒人死亡的妖术、那种妖术既恐怖又邪恶,不单单是杀人而已,还企图从被诅咒而亡的人身上夺取钱财,让自己变得更富有。日本有一种邪术叫做“阴阳道”,用魔法驱使恶魔“式神”来伤害人类,与此相同,在中国相当于式神的妖魔被称为“蛊毒”(蛊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是一种较古老的神秘、恐怖之巫术),“蛊毒”中最凶恶的妖术莫过于操纵“猫鬼”的手段了。


1楼2013-10-23 12:44回复
    猫死后,会和人一样变成猫鬼(在中国,据说人死后会变成鬼。在中国鬼这个字含有死者或者幽灵之义,两者都是指鬼)。术士利用猫鬼杀死其所指定的人,夺取他的财产。因此,术士时常会故意杀死猫以增加猫鬼的数量。传说蓄养猫鬼的人先通过一套仪式和念一番咒语后,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猫杀掉,以获得猫鬼,被杀的猫必须是老猫,年数越长越好,此后每当子夜时分,蓄养之人必须祭祀它,之所以选择子夜时分是因为“子”的属肖是鼠,据说此时祭祀含有把鼠献给猫的意思,这种祭祀绝不可间断,否则被蓄养的猫鬼就会反害蓄养的人。养到一定的时候,蓄养的人感到可操纵猫鬼了,就会放猫鬼去害人。被害人据说先是四肢像针刺一样疼痛,继尔这种症状遍及躯体,最后到达心脏,当心脏出现针刺感时,被害人就会吐血,日渐瘠弱,最终血尽而亡,而被害人的财产,也会神奇地转移到蓄养之人家里。
    据闻“猫鬼”最盛行的时期为隋朝(581-619年)。在此一期间,有大量的猫被杀死、隋王室亲戚中有一位叫“独孤陀”的人,他操纵“猫鬼”诅咒亲姐姐皇后以及妻子的姐姐,此一事在中国很有名.发生此一事件之后,隋朝朝廷更严格取缔“猫鬼”。并将信奉“猫鬼”或“蛊毒”这类邪魔妖法的人家流放到边陲地区。此后一段时间,事态看似平息下来了,不过后来又死灰复燃,越来越多的人家开始饲养老猫来施行诅咒之术。
    《隋书·外戚传·独孤陀》:“ 陀婢徐阿尼言,本从陀母家来,常事猫鬼。每以子日夜祀之。言子者鼠也。其猫鬼每杀人者,所死家财物潜移于畜猫鬼家。陀尝从家中素酒,其妻曰:“无钱可酤。”陀因谓阿尼曰:“可令猫鬼向越公家,使我足钱也。”阿尼便咒之归。” 。
    《隋书·后妃传·文献独孤皇后》:“后异母弟陀,以猫鬼巫蛊,咒诅于后,坐当死。


    2楼2013-10-23 12:44
    回复
      猫死后,会和人一样变成猫鬼(在中国,据说人死后会变成鬼。在中国鬼这个字含有死者或者幽灵之义,两者都是指鬼)。术士利用猫鬼杀死其所指定的人,夺取他的财产。因此,术士时常会故意杀死猫以增加猫鬼的数量。传说蓄养猫鬼的人先通过一套仪式和念一番咒语后,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猫杀掉,以获得猫鬼,被杀的猫必须是老猫,年数越长越好,此后每当子夜时分,蓄养之人必须祭祀它,之所以选择子夜时分是因为“子”的属肖是鼠,据说此时祭祀含有把鼠献给猫的意思,这种祭祀绝不可间断,否则被蓄养的猫鬼就会反害蓄养的人。养到一定的时候,蓄养的人感到可操纵猫鬼了,就会放猫鬼去害人。被害人据说先是四肢像针刺一样疼痛,继尔这种症状遍及躯体,最后到达心脏,当心脏出现针刺感时,被害人就会吐血,日渐瘠弱,最终血尽而亡,而被害人的财产,也会神奇地转移到蓄养之人家里。
      据闻“猫鬼”最盛行的时期为隋朝(581-619年)。在此一期间,有大量的猫被杀死、隋王室亲戚中有一位叫“独孤陀”的人,他操纵“猫鬼”诅咒亲姐姐皇后以及妻子的姐姐,此一事在中国很有名.发生此一事件之后,隋朝朝廷更严格取缔“猫鬼”。并将信奉“猫鬼”或“蛊毒”这类邪魔妖法的人家流放到边陲地区。此后一段时间,事态看似平息下来了,不过后来又死灰复燃,越来越多的人家开始饲养老猫来施行诅咒之术。
      《隋书·外戚传·独孤陀》:“ 陀婢徐阿尼言,本从陀母家来,常事猫鬼。每以子日夜祀之。言子者鼠也。其猫鬼每杀人者,所死家财物潜移于畜猫鬼家。陀尝从家中素酒,其妻曰:“无钱可酤。”陀因谓阿尼曰:“可令猫鬼向越公家,使我足钱也。”阿尼便咒之归。” 。
      《隋书·后妃传·文献独孤皇后》:“后异母弟陀,以猫鬼巫蛊,咒诅于后,坐当死。
      京都猫鬼事件
      隋大业年间(约公元610年),京都发生“猫鬼事件”,当时民间谣传猫鬼害人,一时谈猫色变,满城风雨,人人自危。隋炀帝杨广知道后,大为震怒,严令大理寺限期侦破,猫鬼这东西是来无踪,去无形,无迹可寻,但这个大理丞居然来了个斩草除根,来了个“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竟然把京都所有家有老猫的人家给抓了起来,最后诛杀、流放的人家达几千户之多,这就是著名的京都“猫鬼事件”。这个事件记载于《太平广记》。当然由于《太平广记》本身就是一部记载妖鬼之志的书,可信度不高。
      《太平广记》中记载:隋朝大业年间,发生了猫鬼的事件。家里养的老猫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鬼魅。死去的猫颇有灵验,用来施咒于人,可致于死地,当时许多人被诬陷运用猫鬼的邪术,所以京城及郡县里被诛杀的有好几千家。被封为蜀王的杨秀(隋文帝杨坚的儿子)。
      另:
      太平广记什么的真是看不起- -
      全篇文言无力啊...


      3楼2013-10-23 12:46
      回复
        唐高宗猫鬼事件
        还有的事例来自于唐高宗时期的皇后武曌,话说武曌在杀死情敌后非常害怕担忧,尤其是杖毙王萧二人的事,始终令她不安,尤其是萧淑妃死前说的诅咒,萧淑妃诅咒道:“愿来世我为猫,阿武为鼠,世世噬其喉。”,武则天自此后也常梦见一猫噬其喉,时从梦中悸醒,从此武则天畏猫如虎,终身不复近猫。更是让武媚娘担心害怕,让她对猫产生的恐惧感已经有了,为什么这么说,猫这种小动物,不但温顺可人,还能捕捉老鼠,自古以来,它就是人们的宠物。据记载,在唐朝,养猫的风气十分普遍。其实武则天在当上女皇之前,也很喜欢猫,曾经养过一只白色的小猫,叫雪儿,看来一代女皇里面的事并非子虚乌有,拍摄前编剧也是做了一番考量的,(注:李世民过世,她被送到感业寺时,将雪儿送给李治,后来被王皇后领养,由于长期被王盈带着,所以忘记自己原来的主人,导致媚娘从感业寺回到宫中后,雪儿对其视同陌路,还在武媚娘手臂上抓了一道血痕,最后当王皇后和萧淑妃即将被杖毙而死时,她跳了出来拦住,被武媚娘喊住,但王氏和萧氏却已被杖毙而死.) 但是后来,她却见了猫就怕,甚至下令宫中一律不得养猫,违者重罚.这是跟萧淑妃死前说的话有直接的关系,那么萧淑妃为什么选择死后变猫呢?
        有两种说法:一说武则天属老鼠,萧淑妃自然要变猫来克。不过,据记载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2月17日,应该是属猴的,这种说法不太可信.所以第一种排除.
        另一说,则源自隋唐之际关于“猫鬼”的灵异故事。别看猫平日一副温顺可欺的样子,它报复心可强了。“猫有九条命”并不是说猫真的有九条性命,而是说猫记仇能九世不忘。甚至,猫的鬼魂还能害人,也就是传说中的“猫鬼”
        这是神秘,诡异而又可怕的一种生灵。隋开皇十八年,即西元599年,皇宫里发生过一起“独孤陀猫鬼事件”,传得沸沸扬扬,当时民间谣传猫鬼害人,一时间人们谈猫色变,惶惶不可终日。而且,这个事件在正史《隋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可信度相当高。在唐高宗时期,修订颁布的《大唐疏议》中,《大唐疏议》第262条规定:“蓄造猫鬼及教导猫鬼之法者,皆绞;家人或知而不报者,皆流三千里。”就有对蓄养猫鬼的明令禁止,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上升到法律的手段,充分说明民间流传蓄养猫鬼之风,百姓也普遍相信这一说法。
        所以在饱含刻骨仇恨的弥留之际,猫,就成了萧淑妃冤魂发誓报仇的不二之选。而武则天毕竟做了亏心事。纵使当面杀人如麻面不改色,但在背地里,却也不敢正对死者怨毒的诅咒,她开始强烈地害怕猫鬼,也因此对猫产生了畏惧情怀。
        虽然,此后宫中再没有一只猫了,但武则天还是夜夜惊醒。睡梦中,她仿佛看见萧淑妃化身的猫迎面扑来,听见猫撕咬自己喉咙的声音。为此,她还专门请了巫师为她辟邪,并移居蓬莱宫。
        但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猫的“幽灵”,已然进驻她的内心。或许终其一生,再也无法摆脱了。


        4楼2013-10-23 12:46
        回复
          相关法律【误】
          隋文帝下诏:“蓄猫鬼、蛊惑、魇媚等野道之家,流放至边疆。”
          《大唐疏议》第262条规定:“蓄造猫鬼及教导猫鬼之法者,皆绞;家人或知而不报者,皆流三千里。”
          那些被隋文帝和唐朝律法流放的猫鬼,蛊惑,魇媚的野道之家,后来流传于苗疆、云贵之地的蛊惑之术,甚至流传于东南亚的降头术,有一部分被流放到连云港,随着时间的迁移就形成了今天连云港特色的降头术——关木术。源头都在中国,只不过后来流传出去而已。


          5楼2013-10-23 12:47
          回复
            更新了,来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3-10-23 21:18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3-11-30 0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