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有梅吧 关注:88贴子:231
  • 1回复贴,共1

〖摽梅之年〗——关于赏析诗经里面的《摽有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么么的镇楼图是来自网上的侵必删


1楼2014-05-12 17:48回复
    其二是说女子臂挎着一筐梅子,一路走着,一路向遇见的男子们抛去。筐里的梅子越来越少,女子的心情就越来越急。两经示意,男子都没有反应,女子干脆直说了:帅哥,你过来,我们聊会儿吧。
    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只一个“急”字,就道出了这首诗的真谛。我在这“急”的情感和韵律中,读到的都是女子恨嫁的心情。尽管女子一直在喊“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可我们看见的都是她在频频向小伙子抛出梅子绣球。那句“求我庶士”,不妨读为“我求庶士”,这样更为直白一些。
    不过也正是因为“我求庶士”的事实被女子唱作了“求我庶士”,才更彰显了这个女子的小智慧、小可爱甚至是小骄傲。她借梅子的多寡来暗示自己青春的流逝,借梅子的抛出来表达自己的待嫁之心,明明是自己按捺不住春心,却还要庶士来“求我”。真是既表足了情又留足了面子。
    据传范宣子出使鲁国,想请鲁国帮助伐郑,却又不知道鲁国的心思的时候,就吟了一段《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绣球抛出去,却并没有真的开口去求,既表达了意思,又给自己和国家留了面子和余地。鲁国听了之后,立刻心领神会,回的是《小雅·角弓》里面的句子:“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选矣。”角弓的弦要时常调整,兄弟夫妻之间,也要时时叙旧,不要疏远了。其实意是,我们两国兄弟之邦,一衣带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了。
    可见隐喻固然好,也要听的人懂得才成,不知道那个采梅女子所追求的男子是不是能领会她的一片痴情苦心。
    =3=
    《国语·越语》里说,越王勾践曾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朱集传》中也曾提有一句,“南国被文王之化,女子知以贞信自守,惧其嫁不及时,而有强暴之辱也。”“嫁不及时,强暴之辱”这话多少有些骇人听闻。不过古时女子的社会地位的确是建立在婚姻与家庭基础之上的,这点毋庸置疑。没有婚姻的女子,在娘家是没有地位的。将这首急切的求嫁诗,置于其历史背景之下,轻声诵读,我们不免在俏皮的词语与大胆的表白背后,品出一丝丝辛酸的滋味,就如同女子手中的梅子一般,一口口吃下去,自有酸涩浸满身心。
    我们生在了好时代,不必有“嫁不及时,强暴之辱”的担忧,不过适婚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结婚却是死无葬身之地。”每每听了,也让人汗颜。
    =4=
    说起“恨嫁”这个词,不由得要佩服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粤语用“恨”来表示极想,巧妙地融合了由爱生恨、无爱无恨的因果观点,想而不得,于是就那么恨起了“嫁”来。
    闭上眼睛细细琢磨“恨嫁”这个词,自然就想起了《摽有梅》里的女子,自是那般古灵精怪聪明自傲的女子才会对“嫁”生恨。恨男子迟迟不来,恨男子迟迟不娶,恨这个男子让自己离了父母,恨自己的人生从此没了更多的可能
    其实,恨嫁的过程,也在“盼嫁”。盼早知道自己的他是什么样子,盼早脱离父母的唠叨与管制,盼一种美好生活。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在男女爱情还不那样深受封建礼教压制****的时候,我们女性就用一首《摽有梅》唱出了内心最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如中唐时期《金缕曲》中的一句“话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和林黛玉的“花谢花飞飞满天”都大胆直接的用花木盛衰来比喻青春的易逝,从而追求婚恋的及时;就是在现代,我们也可以从闻捷那句“……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说出那句话吧…….”中读出了在女性心中的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感追求。
    女性在情感方面似乎天生有种被动的无意识,从古至今,我们能看到有多少女性主动大胆地追求所爱的故事,她们做得最多的只能是在等待,还是等待……似乎总是在悠悠地唱…….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摽有梅,倾筐堲之…….她们都认为男性应该是主动的,在出于诸多的名利方面的考虑时,活生生地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压抑,甚至扼杀,最后还是把自己给逼疯,毁了自己。


    4楼2014-05-12 17: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