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吧 关注:6,114贴子:87,574

贴一些关于徐有贞的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句老实话,作为一个于大人的死忠粉,也不知为什么,我对徐有贞倒没有那么痛恨。一个有野心、有才干但是不择手段的人,可怕、可耻、可怜、可恨、可叹、可悲。
多多少少看过一些资料,大多千篇一律,有些在吧里也是转过的。对于这个人,总体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而专家们多半是拍案而起,对其指责痛骂,大快人心。在于大人这件事上,徐有贞还真是粉骨莫偿了。
资料仅供参考,尽信书不如无书。


IP属地:浙江1楼2014-09-04 22:09回复
    徐有贞的《行书尺牍》


    IP属地:浙江2楼2014-09-04 22:14
    收起回复
      《明史》列传第五十九·徐有贞传
      徐有贞,字元玉,初名珵,吴人。宣德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为人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
        时承平既久,边备偷惰,而西南用兵不息,珵以为忧。正统七年疏陈兵政五事,帝善之而不能用。十二年进侍讲。十四年秋,荧惑入南斗。珵私语友人刘溥曰「祸不远矣」,亟命妻子南还。及土木难作,郕王召廷臣问计。珵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太监金英叱之,胡濙、陈循咸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珵大沮,不敢复言。
        景帝即位,遣科道官十五人募兵于外,珵行监察御史事,往彰德。寇退,召还,仍故官。珵急于进取,自创南迁议为内廷讪笑,久不得迁。因遗陈循玉带,且用星术,言「公带将玉矣。」无何,循果加少保,大喜,因屡荐之。而是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珵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循劝珵改名,因名有贞。
        景泰三年迁右谕德。河决沙湾七载,前后治者皆无功。廷臣共举有贞,乃擢左佥都御史,治之。至张秋,相度水势,条上三策:一置水门,一开支河,一浚运河。议既定,督漕都御史王竑以漕渠淤浅滞运艘,请急塞决口。帝敕有贞如軏议。有贞守便宜。言:「临清河浅,旧矣,非因决口未塞也。漕臣但知塞决口为急,不知秋冬虽塞,来春必复决,徒劳无益。臣不敢邀近功。」诏从其言。有贞于是大集民夫,躬亲督率,治渠建闸,起张秋以接河、沁。河流之旁出不顺者,为九堰障之。更筑大堰,楗以水门,阅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名其渠曰「广济」,闸曰「通源」。方工之未成也,帝以转漕为急,工部尚书江渊等请遣中书偕文武大臣督京军五万人往助役,期三月毕工。有贞言:「京军一出,日费不赀,遇涨则束手坐视,无所施力。今泄口已合,决堤已坚,但用沿河民夫,自足集事。」议遂寝。事竣,召还,佐院事。帝厚劳之。复出巡视漕河。济守十三州县河夫多负官马及他杂办,所司趣之亟,有贞为言免之。七年秋,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惟有贞所筑如故。有贞乃修旧堤决口,自临清抵济宁,各置减水闸,水患悉平。还朝,帝召见,奖劳有加,进左副都御史。
        八年正月,景帝不豫。石亨、张辄等谋迎上皇,以告太常卿许彬。彬曰:「此不世功也。彬老矣,无能为。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亨即夜至有贞家。闻之,大喜,曰:「须令南城知此意。」軏曰:「阴达之矣。」令太监曹吉祥入白太后。辛巳夜,诸人复会有贞所。有贞升屋览乾象,亟下曰:「时至矣,勿失。」时方有边警,有贞令軏诡言备非常,勒兵入大内。亨掌门钥,夜四鼓,开长安门纳之。既入,复闭以遏外兵。时天色晦冥,亨、軏皆惶惑,谓有贞曰:「事当济否?」有贞大言「必济」,趣之行。既薄南城,门锢,毁墙以入。上皇灯下独出问故,有贞等俯伏请登位,乃呼进舆。兵士惶惧不能举,有贞率诸人助挽以行。星月忽开朗,上皇各问诸人姓名。至东华门,门者拒弗纳,上皇曰「朕太上皇帝也」,遂反走。乃升奉天门,有贞等常服谒贺,呼「万岁」。
        景帝明当视朝,群臣咸待漏阙下。忽闻殿中呼噪声,方惊愕。俄诸门毕启,有贞出号于众曰:「太上皇帝复位矣!」趣入贺。即日命有贞兼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明日加兵部尚书。有贞谓亨曰:「愿得冠侧注从兄后。」亨为言于帝,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赐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禄千一百石,世锦衣指挥使,给诰券。有贞遂诬少保于谦、大学士王文,杀之。内阁诸臣斥遂略尽。陈循素有德于有贞,亦弗救也。事权尽归有贞,中外咸侧目。而有贞愈益发舒,进见无时,帝亦倾心委任。
        有贞既得志,则思自异于曹、石。窥帝于二人不能无厌色,乃稍稍裁之,且微言其贪横状,帝亦为之动。御史杨瑄奏劾亨、吉祥侵占民田。帝问有贞及李贤,皆对如瑄奏。有诏奖瑄。亨、吉祥大怨恨,日夜谋构有贞。帝方眷有贞,时屏人密语。吉祥令小竖窃听得之,故泄之帝。帝惊问曰:「安所受此语?」对曰:「受之有贞,某日语某事,外间无弗闻。」帝自是疏有贞。会御史张鹏等欲纠亨他罪,未上,而给事中王铉泄之亨、吉祥。二人乃泣诉于帝,谓内阁实主之。遂下诸御史狱,并逮系有贞及李贤。忽雷雹交作,大风折木。帝憾悟,重违亨意,乃释有贞出为广东参政。
        亨等憾未已,必欲杀之。令人投匿名书,指斥乘舆,云有贞怨望,使其客马士权者为之。遂追执有贞于德州,并士权下诏狱,榜治无验。会承天门灾,肆赦。亨、吉祥虑有贞见释,言于帝曰:「有贞自撰武功伯券辞云『缵禹成功』,又自择封邑武功。禹受禅为帝,武功者曹操始封也。有贞志图非望。」帝出以示法司,刑部侍郎刘广衡等奏当弃市。诏徙金齿为民。
        亨败,帝从容谓李贤、王翱曰:「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成化初,复冠带闲住。有贞既释归,犹冀帝复召,时时仰观天象,谓将星在吴,益自负。常以铁鞭自随,数起舞。及闻韩雍征两广有功,乃掷鞭太息曰:「孺子亦应天象邪?」遂放浪山水间,十余年乃卒。
        有贞初出狱时,拊士权背曰:「子,义士也,他日一女相托。」金齿归,士权时往候之,绝不及婚事。士权辞去,终身不言其事,人以是薄有贞而重士权。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09-04 22:14
      收起回复
        徐有贞墓志铭,闲兄在吧里发过http://tieba.baidu.com/p/1399052165
        是图片版的,就不再转一遍了。


        IP属地:浙江4楼2014-09-04 22:16
        回复
          徐有贞基本介绍
          姓名:徐有贞(初名徐珵)字元玉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吴县
          最高官职: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
          最得意的事:夺门之变
          最失意的事:天顺党争中惨败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09-04 22:18
          回复
            论文:徐有贞冤杀于谦案之浅探
            这个沙沙姐在吧里转过 http://tieba.baidu.com/p/3275690089
            ----------------------------------------------------------------------------------------------------------------------
            喵了个咪的,我要是早几个月看下这篇文章的某细节,我就去找这位老师……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4-09-04 22:24
            收起回复
              徐有贞冤杀于谦案之浅探
              王冬(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41)
              【摘要】徐有贞冤杀于谦案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但数百年来围绕此棠,也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这些争议和看法同时也展示了隐藏在此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景泰天顺年闻纷繁的政治局势和权力人物间 的斗争。这些因素自然可能影响了后世对这一公案的记载。
              【关键词】徐有贞;于谦之死;背后的深层含义


              IP属地:浙江12楼2014-09-04 22:25
              收起回复
                “众口是非何日定,老臣功罪有天知”,【l】这是究其冤杀于谦一事,清修《明史·于谦传》中吴宽在入谒徐有贞墓时感叹赋诗之语。墓主徐有贞是明代中期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其一生可谓是非不断,功罪兼而有之。但“老臣功罪有天知”仿佛是九泉之下的徐有贞对世人不理解自己的一种愤慨和无奈感情之流露。倡议南迁,治理黄河,主导夺门之变,这些不凡之举皆是徐有贞的一生功罪的具体体现。但尤以冤杀于谦历来为后人所诟病,成为其人生的一大污点。但于谦之死是否是徐有贞一手造成的还存在一些疑点? 历史是复杂的,于谦之死和当时(明朝景泰天顺年间)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不敏,尝试从一些当时人和后来人的史料文本中搜寻出这一事件背后的真相。


                IP属地:浙江13楼2014-09-04 22:25
                回复
                  徐有贞(1407-1472年),字元玉,江苏吴县人。生于永乐五年(1407年),初名理,后改名有贞。少小聪敏,从著名学者吴讷游学,并得到当时国子监祭酒胡俨的赏识。宣德八年(1433年)得中进士,并被选入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因拥立英宗南宫复辟有功官至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并破例以文臣封为武功伯,后因得罪曹吉祥、石亨被流戊云南金齿,天顺年间得赦,此后十余年以优游山林为乐,直到成化八年卒。踏入仕途后的徐有不屑于翰林文名,不囿于文章词句之中,而是“欲为有用之学”,“凡军旅刑狱水利之类,无不讲其法而一欲通之。【2】他的这种经世致用思想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多智数,喜功名”【3】性格也使他的一生毁誉参半。论其冤杀于谦一案更使他成为万夫所指的千古罪人。


                  IP属地:浙江14楼2014-09-04 22:25
                  回复
                    但关于尹直的《琐缀录》记载的真实性历来就有很大的怀疑。如他就记载了当时的刑科给事中尹旻“当众奋然,攘臂踢王于二公,且谓此二奸臣正好殴”,“越明日,有贞等遂升旻通政参议【8】。对于尹直的这种挟私人恩怨于笔端的做法,王世贞对此作了辨正:“尹直以尹旻为吏部摈斥不用,怨之刺骨,故为此谤毁耳”【9】。尹直的《琐缀录》中描述的徐有贞的形象是“貌陋心险”,并且批评徐有贞“蜜口剑腹”。由尹直的这种挟私人恩怨于笔端的做法,笔者猜测,他与徐有贞也必然有很大恩怨。而这种恩怨一方面可能由于徐有贞在当政期间提拔尹旻为通政参议大加重用。而他与尹旻有宿怨,从而可能将对尹曼的仇恨转移到徐有贞身上。再一原因可能是因为尹直是景泰年间的进士,对景泰帝怀有一定的感情,对夺门一派阴谋复辟行为极为反感。《明史·尹直传》中就载有他参修《英宗实录》中对总裁欲革景泰帝号有所辩护,并且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景泰帝:“其功过相准,不宜去帝号” 【10】。程朱理学的正统观念此时可能也使他对徐有贞等人的南宫复辟怀有不满。


                    IP属地:浙江16楼2014-09-04 22:26
                    回复
                      对于这一公案,也有史家持不同的看法。焦竑就认为徐有贞杀于谦“初犹有知其诬,及少保子冕求程篁墩序旌功录,以实谤言,天下信之”【11】。焦竑的意思并不认为是徐有贞杀死了于谦,而且作为当时在文坛和政坛上较有影响力的程敏政在为于谦作旌功录时,将徐杀于谦定为了“不刊之词”。笔者检阅了《篁墩文集》,确有此类言词。其文载:“用大学士贞策,即诬公等以大逆下之狱”。英庙持之,而有贞进日:‘非此则今日之事为无名’由是议决”【12】。可以想见以程敏政他的影响力,再加上这是为于谦所写的旌功录,必然在当时以及后世为人所持重。而明人喜著史,但往往有好为转相抄袭之弊,久而久之,程敏政的这段言词自然使徐主杀于谦成为定论。但细细搜寻有关文献,也有不苟同此言论的记载和评论。《皇明从信录》中就载:“先是于谦等下狱,徐有贞犹豫,张軏言曰:‘不杀谦等,今日无名’, 狱遂决【13】。而同样在《罪惟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初谦等下狱,上颇犹豫。【l4】两文中都未记载徐有贞主杀于谦,而是认为主张“不杀谦等,吾等为无名”的人是与于谦有怨的张軏。对于和程敏政记载的不同之处,查继佐申辩日:“至‘不杀无名’数语,《实录》谓徐有贞言之。考李贤《日录》云亨辈害谦籍以除之。而《武功传》出程敏政手,敏政以父信夙隙有贞,遂溢出此”【15】。查氏认 为程敏政曾参修《英宗实录》,对戚否人物也有极大权利,因其父与徐有贞有怨,于是公报私恨,未能秉笔直书,反而大加恶词。查氏的分析不无道理, 在修史过程中,常会因个人恩怨影响对人物的评价,但此说不够全面。笔者认为除此原因之外,程敏政是位理学家,信奉程朱理学,讲究性命道德,对于“贪功夺位”倡南官复辟的徐有贞当然不会有好感,自然被视为奸佞小人,对于这段历史,自然不自觉地视徐有贞杀于谦为定论。另外,李贤与徐有贞 之间又存在矛盾,在这段鼎革之际中,李贤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程敏政作为李贤的女婿,自然潜意识里会秉着“亲者讳”的原则在撰史时不免厚此薄彼。


                      IP属地:浙江17楼2014-09-04 22:27
                      回复
                        那么徐有贞对作为杀于谦之主谋的言论是否有所辩护呢?检阅其文集《武功集》不见有所辩护。但在《国朝献征录》中记载有他对自己的辩护:“吴文定未遇时,受知于武功。……至辛卯冬文定北上,武功为具饯之,备述夺门始末,且喟叹曰:‘石亨辈致死于王,乃嫁罪老夫耶”【6】,希望吴宽进入史馆后为其伸冤。但由于某种原因,吴宽入史馆后,“竟无由为公申辩也”。可能存在某种骇认为 强大的不容申辩的政治力量制约了这种想法的实现。而焦竑又以自己所闻来替徐有贞申辩,“余闻故老曰,英庙持于王狱辞未下,石亨偕张軏面奏曰: ‘陛下不杀谦等,今日之事何名’。上意遂决,忌嫉之徒乃谓出公口,冤哉!”【17】显然焦竑认为石亨等人才是诬杀于谦的主谋,徐有贞杀于谦的罪名是那些忌嫉之徒的诬蔑嫁祸的。


                        IP属地:浙江18楼2014-09-04 22:27
                        回复
                          对于这些纷争,自然难以分晓。但于谦之死确有他必然的原因。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土木之变后,明朝主力损失殆尽,随驾的官员也大部分战死,包括当时的兵部尚书邝茔,举朝混乱。此时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自然成为朝中首脑人物。此后于谦在抵御瓦刺的入侵和迎立景泰帝上起了重大作用。由于自己的才能和景泰帝的信任,于谦自然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而鉴于当时“京师戒严,赢马疲卒不满十万”【18】的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于谦自然要乾刚独断,以便更好应付一些突发事件。于谦此时的出发点自然以国家社稷为己任,专断的雷厉作风也很容易触犯一些王公权贵们的利益而产生不满和怨恨。但于谦却不以为然,“视诸选耍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19】,从而使“愤者益众”,其中包括石亨、张轨、曹吉祥、杨善、王骥等人,这些人都是在于谦主政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对于谦有怨恨。这些人一旦看到局势有变,便自然聚结在一起谋划阴谋,而在他们与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后,于谦的命运自然会岌岌可危。同时,在于谦被逮捕后,言官上奏劾于谦者此起彼伏,一时乘时邀功者也以此为上升的台阶,乃至有“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20】。都御史萧惟祯等视亨意。以谋反罪处以极刑。于谦之死固然与得罪不少“夺门功臣”有关,但当时的那种官风士气也间接地促成了他的死。后人也曾对这一时期的官风士气发出感叹:“建文时节义之士相踵视死如归,至正统景泰间,未五十年也。土木之难未闻皎然如所谓南朝李侍郎者,岂亦建文某年摧抑太过而士气不无少挫耶”【21】。同样在景泰天顺时期,这种士气不振的情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鉴于当时政局的多变,官僚士大夫们顿感时事无常,纷纷以保全性命为首要,一切以自己的现实利益为重,屈服于权势一方。所以在杀于谦问题上,会有许多朝廷大臣不但不为于谦申辩反而更多的是弹劾加罪。在这一点上,程敏政也感觉到了,认为于谦之死“虽出于亨而在于柄臣之心,和于言官之口,裁于法吏之手"【22】。


                          IP属地:浙江19楼2014-09-04 22:27
                          回复
                            综上所述,在探讨于谦之死的原因中不难发现徐有贞与于谦之死的纠葛所在。一者因为于谦当政期间得罪了不少权贵,如石亨、张軏、曹吉祥、王骥等,这些人可谓恨谦切齿,夺门功成后,杀谦自然之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一步:“但当时张石辈皆武臣不能显,暴其昔日无君之恶而猝然杀之【29】。 他们在徐有贞被贬后,又以各种罪名大加攻讦嫁祸,自然包括他们杀于谦的罪名,“武功又不能辨正,故今之议纷纷然”【30】。再者则是因为于谦拥立景泰帝触犯了明英宗的利益,从而使复辟后杀于谦成为现实。各种原因的融合促使了于谦的悲剧,但皇权才是于谦致死的最深层原因。皇权的不容诋毁,以及与徐有贞有怨的一大批当权既得利益集团官僚的依违,很可能造成了徐有贞成为于谦之死的又一个牺牲品。虽然鉴于史料的不足,无法证明徐有贞与于谦之死毫无干系,但通过这一案件分析,不难发现背后所折射出的景泰天顺年间复杂的政治纷争与权力人物的争斗。


                            IP属地:浙江21楼2014-09-04 22:28
                            收起回复
                              杀害“救时宰相”于谦的主谋徐有贞其人其事
                              ——兼谈所谓的于谦“迎立外藩"问题及其“裹王金符迷失案"
                              吴仁安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摘 要]发动“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曾与于谦共同参加京城会试,并因为治理山东黄河水惠和兴建水利之事而为
                              世人所称道,四库全书评价他博览群书,时人亦称赞其才华出众。但名利心太重的徐有贞于“土木之变”时主张南
                              迁,又因为求官未得而对于谦怀恨在心,最终成为陷害于谦的主谋。此外,“迎立外藩”之罪是如何栽赃到于谦身上
                              的,对徐有贞该如何评价,文章将一一探讨。
                              [关键词]于谦;徐有贞;迎立外藩;襄王金符迷失案
                              [中图分类号]K 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卜6973(2011)02—0047~06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14-09-04 2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