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吧 关注:161,439贴子:1,277,918
  • 12回复贴,共1

相声大赛与文哏(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转自 瀛海客 的博客)
  相声大赛的现场点评屡屡推崇文哏,让我想起了一件旧事。
  话说1980年我升入初中,学校订阅了几份刊物,在老师们手中传阅,如《文学季刊》(后易名为《青年文学》)、《故事会》等,都是文革后创刊或复刊。而最广受好评的是《故事会》里的民间故事,那是师生们一致推崇的文学作品。
  《故事会》就是当年初中师生们所仰视的文学!
  三十几年过去,当年的初中生的文学概念,好赖已经嬗变升级。而高台教化的相声行所推崇的文哏,似乎沦落到了堆砌成语典故的境地。
  拉一堆成语典故,出点儿洋相,就算文哏了?某些作品的包袱儿技法如此单一,都没有一条像样的线索把一堆素材积木串起来,拉里拉杂,近乎网络笑话的古典版。听了几遍,听众都难以理出一条清晰脉络,无形无神,散乱芜杂。这样的作品,顶多就是中上的水准,竟被当作文哏佳作,不吝溢美之词,大捧特捧。……恍惚间时空错乱,仿佛回到了把《故事会》当作文学大餐的年代……
  大赛第五场的旧段翻新获得了老相声迷的较多赞誉,别忘了这是在经典名段的框架上堆砌新砖头,这终究比创作新作品容易。而新作品创作能力之弱,是本届乃至最近几届大赛最核心之弊,与上述相声文学性的话题,实为一体两面。
  何谓文哏?何谓相声的文学性?我们姑且不细究这个两个概念的异同,仅粗浅地探讨一下相声的文学特征、文化气息。薛宝琨教授总喜援引张寿臣的《小神仙》,视之为民间文学的瑰宝,诚为高见。个人愚见,若以张寿臣作品为例,则文学性还集中体现在与张密切交游的那班民国文人,为张老先生的作品所作的精益求精的打磨,以及为张老先生所赋予的那种蕴藉的文化气质,那种不懈的文化追求精神。这从承袭张的衣钵的孙辈苏文茂的《携琴访友》、《文章会》等文哏名段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呈现。这一路相声承继了相声发轫之初的文人风格,特别是清末清门相声的文学道统。马三立父子的文哏作品中,也能见到极强的文化精神追求,不知为何“划成分”时被薛教授当成了俗的代表,明明是“秀才”却划成了“贫农”,可惜了马三立老先生的那几年中学生涯!
  提及相声的文学性,半农喜欢援引梁左,我很赞同。梁左、姜昆的合作,大约可比之于民国文人之与张寿臣、梅党文人之与梅兰芳。梁左的相声作品,是当代相声文学性的典范,其典型特征在于:清晰而不漫漶的线索,完整而不凌乱的结构,丰富而不浅薄的韵味,至于喜剧特征自然更不必论。
  无论比之于张寿臣的民国文哏,还是梁左的当代文哏,本届大赛深受评委好评的所谓文哏作品,其特征是,线索漫漶而不清晰,结构凌乱而不完整,韵律浅薄而无余味。
  所以,这类“积木文哏”,还根本不及格!
  声明:此文由半农先生口述观点而起。迟迟没等到他的博文,心急难耐,先抛砖引玉了。


IP属地:北京1楼2014-10-14 10:54回复
    石富宽 李金斗 师胜杰 三位老师 都说这属于文哏 实在让我太凌乱了 几位老师作的其他点评都很赞同 就这个。。。不敢苟同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0-14 23:43
    回复
      这就叫矬子里面拔将军,能连上就不错了,还要什么结构线索的,要求不能太高。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0-15 03:11
      回复
        据说凤姐就深得故事会熏陶,因而文学气质十分浓郁。


        5楼2014-10-15 09:37
        回复
          年初我在参与讨论《满腹经纶》的一些贴子时就想过,这种所谓带有些“文化气息”的相声,是一种很能把观众带入到文化氛围的东西,你说它有多雅,多高深?未必,通俗文学而已,其实它玩儿的并不高端,都是单纯的罗列型笑料。但也正因如此,它们大都会受到好评,因为什么?门槛低,容易把观众引领进来,本身外批歪讲这种形式又非常容易触发观众的笑点,所以才会受欢迎。我说过,这类的段子是好作品,但成为精品略显得有些浅,题材不说,就说结构,以往能称上精品的段子无不是以一条明确的主线做主干的,然后往上填肉,这样的段子有嚼头。比如茂老的大部分作品,马老的一些作品,还有像这位博主提到的《小神仙》《携琴访友》等等,马老的《十点钟开始》,初看似是并列的三大块,科学家军事家艺术家,实际细细捋一下,他也是有一个思想变化的递进关系:科学家我急性子咱转军事家,军事家身体不行还是玩儿笔杆子吧,最后再到艺术家彻底暴露了嘴把式的真面目。再看看《满腹》还有《百家讲坛》和《那些年...》这一类的作品,现场效果确实很好,但是要想成为精品全都得动大手术,主线不明确或者说“浅”,笑料的罗列很容易能让观众笑,但是“有琢磨头”就不容易了。
          文哏倒也不必把内容整的高大上,你说:“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每个演员都得掌握。”我把它改成“郁郁乎说学逗唱哉,吾必从之。”这就叫文哏了?这就有深度了?观众能买账才怪。想大赛中这些成语、鲁迅之类的素材,其实是很有观众缘儿的,弄好了一样有深度,能成为文哏精品


          IP属地:安徽7楼2014-10-15 17:55
          回复
            苏文茂老先生是标准的文哏


            IP属地:山东8楼2014-10-25 16:37
            回复
              风格各异选自己喜欢的学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0-29 16:10
              回复
                故事会 那是垃圾呀,怎么当成文学呢,真是佩服啊


                10楼2014-11-03 14:53
                收起回复
                  文哏如果以茂老为标准的话,基本上可以说,它的主要题材就是写不懂装懂的假文人;如果以张寿爷为标准,则是写真文人的生活气息与可爱的低姿态,加上笑中带怒的文人气节;如果以梁左先生为标准,则可视之为文人作者而不是文人角色,并且具有相当精巧的戏剧结构和完整的矛盾冲突。近些年的文化题材作品,比方说苗、王的《满腹经纶》,实际上是消费文艺常识,满足重解和反讽经典的后现代需求,这样的作品本身就带有“反艺术”的基因,虽然柔和了很多(毕竟早就被市场驯服了),但说到底还在,所以结构出问题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和作者的自身修养有关,也和市场需求有关,但根本上它不是相声内部的问题。


                  IP属地:内蒙古26楼2016-12-23 2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