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雅梦吧 关注:2贴子:179
  • 9回复贴,共1
    相声是一种喜剧形式的民间地方曲艺,很受群众欢迎。解放后在党的正确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经过演员同志们的不断努力,有了很多的改进。但是由于它是长时期在旧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在表演上就很难免掺杂着一些低级的趣味和庸俗的表演方法。这些缺陷得靠我们在整理传统节目的时候去芜存精,该扔掉的就坚决把它扔掉。
    旧社会艺人被人看不起,为了吃饱饭有些人错误的认为自己是“无福之人侍奉人”,对观众口口声声声说:“甭管怎么的博得您哈哈一笑,就算我们德能之处。”结果就不择手段地谩骂、耍活宝、出洋相来逗引观众,甚至于还以嘲笑劳动人民和自己的亲人来取宠。







1楼2008-04-11 15:19回复
    到1948年,相声由繁荣走向衰微。从内容看,主要是受到“荤口”的困扰。所谓“荤口”,就是色情成分。当时,一些相声场子谢绝妇女观众,相声艺人自称:“我们这儿不说人话。”从形式看,庸俗、低级的表演成分充斥。相声艺人自以为是“无福之人伺候人”,开口就是什幺“在座的都是我的二大爷”,“我是三孙子”等等,经常以伦理关系、生理缺陷、互相打骂、互占便宜等感官刺激成分换取廉价的笑声,给相声艺术带来致命的威胁。


    2楼2008-04-11 15:34
    回复
      究其原因,除了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息息相关,还应当归功于相声自身的讽刺功能。zbF相声泡泡

       相声本来是一门以讽刺见长的幽默艺术,但这一长处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有多种原因,我以为最主要的是找不到或找不准讽刺的对象。zbF相声泡泡

       前面提到,传统相声中的讽刺经常表现为演员间的目讽自嘲,这就很难激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而建国后的相声作品由于面临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讽刺起来难免缩手缩脚,虽有少数“对敌斗争”的段子,如《美蒋劳军记》,由于距离观众的现实生活相当遥远,也就很难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zbF相声泡泡

       现在不一样了,“四人帮”作恶多端,亿万人民都深受其害,再加上十年的文化专制,有话不敢说,积郁于胸,——即如火山爆发!zbF相声泡泡

       况且“四人帮”又属于“敌我矛盾”,怎么讽刺也不为过,甚至传统相声中的一些早已废弃不用的尖酸刻薄、侮辱谩骂的手法也都拿来用了,当然是痛快淋漓。zbF相声泡泡

       至于不正之风,也是早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而且这类讽刺作品更贴近生活,有着更直接的现实意义,虽然在分寸上要适当把握,但还不至于捆住手脚。zbF相声泡泡

       如果说,建国后至“文革”前的相声革新,以出现了一批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歌颂型”作品为主要成就;那么,当相声进入了“文革”后的黄金时期,“讽刺型”作品就明显地占据上风了。zbF相声泡泡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相声艺术又出现了新的气象。zbF相声泡泡

       从表面上看,相声已从它的高峰时期跌落下来,又受到喜剧小品、流行歌曲和其他新鲜玩艺儿的四面夹击,显现出一种不景气的状况;而实际上,相声正在传统的束缚中艰难地挣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在进行着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zbF相声泡泡

       在思想内容上,摆脱了建国后相声创作人为地分成“歌颂型”和“讽刺型”这样两种简单的类型,而转向以幽默的笔调来描绘人生百态、反映社会心理和揭示社会问题也是延续传统相声“市民生活风俗画卷”的优良传统,只是由自然主义的描摹变为现实主义的描绘,因而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更具有表现力。zbF相声泡泡


      3楼2008-04-12 15:11
      回复
        4楼2008-04-12 15:34
        回复
          有一次侯耀文出演《关公战秦琼》,台下反应冷淡。他心中很不自在,便一个劲儿地琢磨着往这个段子中加点“佐料什么的”,他将这想法说与父亲,想不到侯宝袜一脸的严肃,毫不含糊他说:“即使没人乐,演员也不能在台上胡说八道.


          5楼2008-04-12 15:42
          回复
            相声是北京起源,天津兴起。这和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相声是来源于市井的平民艺 
             
             
            术,以前的天津具备了生产相声的天时、地利、人和。那时没有铁路,更多的是走水路,天津是水陆码头,比北京方便,并且过去的天津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而北京则是文化城市,这样天津就具有了曲艺兴起的条件,侯宝林也是在天津说红的。我认为北京相声和天津相声的特点是不分的,相声只有流派的区分,没有特点的区分,不论在北京还是天津,它们都是相声。


            6楼2008-04-25 15:35
            回复
              http://book.sina.com.cn/nzt/ent/xiangshengmen/index.shtml


              我不敢确定郭德纲的做法一定正确,但是,在台湾,庸俗的做法可以让一些人愿意接触艺术品


              8楼2008-04-25 15:44
              回复
                用扇子打头”的我见

                 最近接到不少听众来信,问在表演相声的吋候,用扇子打人以博观众一笑这样做可以不可以?这是不是表演相声的特点?mW4相声泡泡
                 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浅薄看法:mW4相声泡泡
                 相声是一种喜剧形式的民间地方曲艺,很受群众欢迎。解放后在党的正确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经过演员同志们的不断努力,有了很多的改进。但是由于它是长时期在旧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在表演上就很难免掺杂着一些低级的趣味和庸俗的表演方法。这些缺陷得靠我们在整理传统节目的时候去芜存精,该扔掉的就坚决把它扔掉。mW4相声泡泡
                 旧社会艺人被人看不起,为了吃饱饭有些人错误的认为自己是“无福之人侍奉人”,对观众口口声声声说:“甭管怎么的博得您哈哈一笑,就算我们德能之处。”结果就不择手段地谩骂、耍活宝、出洋相来逗引观众,甚至于还以嘲笑劳动人民和自己的亲人来取宠。mW4相声泡泡
                 例如:嘲笑洋车夫说他们是在马路上做体操(“磨豆腐”)、嘲笑贫苦的农民说他们是满嘴蚂蚱子两脚黄士泥的“怯八义”(“暖厂”)、嘲笑自己父亲当修理下水道工人是挖臭泥的(“掏沟”)、嘲笑自己爱人偷别人东西而自己反以为荣(“粥挑子”)等等。mW4相声泡泡
                 最要不得的是用扇子打人,乙(捧哏的)新剃的光头闪闪发亮,甲用扇子叭叭乱打,乙捂着脑袋不但不喊疼反而嘻皮笑脸的说:“好!成乒乓球儿啦!”“格得住吗!”“成了鸡蛋啦!”等。我们能说这样就是相声表演的特点吗?不!这只是为了迎合小市民趣味的无理取闹,也可以说是庸俗的伋级趣味,旧相声中的糟粕。相声演员在今天应该毫无保留地把它抛弃。mW4相声泡泡
                 过去在表演中打人是有效果的,而今天在舞台上打人大多数观众除了感到厌烦、乏味以外,他们是决不会笑的。这是为什从呢?因为观众到剧场里来是为了欣赏艺术,不是来看打人的。即便有个别的观众喜欢这种刺激,也应该说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感情。mW4相声泡泡
                 总而言之,今天的观众是爱护演员、尊重演员的。谁都知道:演员是文艺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演员本身应该积极钻研业务、提高演出质量来满足广大人民的要求。观众需要的是精湛的演技和健康的笑料,而不是打人。mW4相声泡泡
                 请根除那些不文明的舞台形象吧!mW4相声泡泡
                 我衷心希望以此和同业们共勉。


                9楼2008-11-26 15:42
                回复
                  解放前,济南有两个茶社演出“相声大会”,一个是晨光茶社,有李寿增、郭荣起、孙少林、白全福、郭全宝、刘广文、罗荣寿、郭宝山等;另一个是共乐茶社,有张寿臣、高桂清、刘桂田、李洁尘、刘宝瑞、阎笑儒、于世德、黄鹤来、王长友、袁佩楼等。阵容相当强大,


                  10楼2008-11-28 14:53
                  回复
                    等积极奔走,广泛联系,寻找相声专用场地的经营者。至30年代初,终于兴建了位于南市的联兴茶社和位于河北鸟市的声远茶社。这两座茶社的建成,对于天津相声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11楼2008-11-28 14: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