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156贴子:602,617

【国学】凤凰涅磐之《道德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往今来研究《道德经》的文章不在少数,但是真正的读懂老子的人为数不多,原因何在?抛除老子本人无论是思维还是汉文字造诣的确深厚外,还在于儒释道一体后,后人解释《道德经》或多或少受其它一些思维的影响,以至于以讹传讹,最终导致道德经简直被解释的面目全非,我们市面上流行的《道德经》解读,离老子本人原意越来越远,我们眼里的老子,几乎是个超凡脱俗的神仙一样的人物,充满玄机。
  可是这是老子么?时至今日我们应当看到今天的乱象,再结合今天的知识,让真实的老子浮出水面。只有让《道德经》还原本来面目,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其人的伟大。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一文仅仅五千字,这五千字里蕴含的智慧,五万个字也难以描述清楚。读懂这五千个字,就会明白世界,读懂了这五千个字,就会明白人类。从小到大我读了不少书,唯有道德经在震撼我的心灵,越来越深刻认识到,道德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道德经》几乎能拯救人类。
  感谢老子其人,给后世留下这个不朽的著作,这是老子对于后世最大的爱。我们拥有老子,这是我们的祖先用他的智慧给后世指出的一条光明之路。中华文明若有一人该得永生,此人应当是老子;古往今来最伟大之人,无人能过老子。
下面段落我将逐一讲解道德经,在历史上道德经一直被误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不朽的著作,我们应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只有真正的道德经才能给世界一盏明灯,且用明灯指引人类前进。道德经在历来的解读中,都是非常深奥的,最终简直不解其意,其实道德经很简单,老子其人充满智慧且朴实近人,没有玄机,只有透彻和洞悉。读懂了老子,犹如掌握了开启宇宙真理的钥匙,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又让你看到无数需要去打开的门。
读道德经,要有耐心,道德经字字玑珠,但是篇幅相对较长,毕竟有八十一章,拓展开来,数十万字也不够。何况道德经有争议的地方也很多,我不说我的理解绝对正确,但是我尽量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有人说中国人一盘散沙,没有信仰;我看来真正的信仰并非建立在前世、今生、后世的学问才能叫信仰,真信仰是学问,是真知,而非欺骗。以欺骗为基础的学问都是伪学说,最终经受不起考验的。因此我在解读《道德经》过程中会力求排除三大宗教包括历史里的道教和儒家的影响,让道德经素面朝天。这样做会让众多修神修佛的读者失望。我不怕这些人失望,世界上本没有神怪,神怪解老我看来也许无知觉中欺骗麻醉广大读者,这和我解读《道德经》的初衷是相悖的。宗教尤其基督教把“道”人格化为神,这样做虽然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却涉及程序不正义的问题。在认识事物的过程里,人应一步一个脚印,没有任何程序可以跳过而直接得到结果。
《道德经》其实是一部无神论哲学书籍,和修身炼丹无关,和道德家尤其儒家无关,我认为老子不是一位神秘主义者,而是一位自然主义者,老子说“道法自然”,社会、道德、秩序并非按照人的主观愿望塑造成什么样,而是自然而来,由自然而来产生的人间秩序就是人间最终政治。老子在2000年前构想的世界当然不会是这主义那主义,他想到的是道、自然界、国家、统治者和芸芸众生,如何和谐的处理彼此的关系。
前文提到过,道德经难在拓展,译文相对简单,译文和市面流行的译文基本相同却不尽相同。
《道德经》历史版本非常多,我并不计较哪个版本为“真经”,我要的是诸种版本能够相互映证,而非相互推翻,在后文的注解和解读中,以流行版《道德经》为准。


IP属地:新疆1楼2015-01-21 17:00回复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
        在春秋时代,美和恶是一对反义词,现在大家都知道美和丑是相对的,善与恶是相对的。回到古代就不能这么理解,要把“美”理解为“好的,美妙的,正确的”。中原地区现在还有“可美”的说法,意思是非常好,很正确。今人所谓“美”的观点后文会有提及,美不是狭隘的和“丑”对立,美学有更深刻的含义。“恶”也不是今天所谓的“恶”,而是不好的,错误的意思。
    要把“善”理解为“善于,擅长,能够”。“善良”古代一般用“仁、慈”等特定词汇表示,是没有“善良”这个含义的。后文“有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其中的“善”都是善于的意思。通句译文为:天下人都知道好的、正确的事物是什么,是知道不好的、错误的事情是什么;都知道发挥特长是什么,是知道我们不擅长什么,有什么缺点,有哪些地方需要去学习。人之智慧诞生那么人类是非观念诞生了。我们人类天生追求正确的事物,摒弃错误的事物,人类天性如此。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
      从“无名”的角度看,即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宇宙是个整体,宇宙虚空的空间和日月星辰的关系犹如一个盒子里放一块糖和一个铁块,盒子的空间和糖、铁块都是宇宙,区别仅在于质量密度不同,无所谓有无,“有无”没有谁比谁更重要。宇宙不是盒子,宇宙要复杂的多,空间、时间、物质、反物质、能量都是宇宙的元素,除了人类感官能观察到的一部分为“有”,其余都为无,这一切为一个整体:存在。存在即是宇宙。
    从“有名”的角度看,即唯心主义的角度看,有和无是诞生关系,貌似相生,其实有诞生于无,无论有无,都是存在,无不是一无所有。我们人类把能观察到的称之为“有”,观察不到的称之为“无”。我们周围有空气,一般视为“无”,我们在空气里大摇大摆和蚯蚓在泥土里大摇大摆、鱼儿在水里大摇大摆没什么本质不同。泥土和空气、水对于宇宙来说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谁更重要的区分。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先后这些的对立都是人类观念诞生的事物,其中的矛盾宇宙对之无知觉。以太阳、地球和月亮为例:
    太阳的直径 139.2万 km;地球的直径1.28万km;月球的直径0.34 万km。问一个小儿科的问题:它们谁小?
    没错是月球最小。月球最小,但不是说月球就很小。小孩子一般会用大小来比较。大人一般会直接问:月球直径多少,它的体积多少。有体积了,月球大小就能计算出来。一般人根据直径0.34万千米能大概的想象出月球究竟有多大。大小是什么?是人脑想象出来的,并不存在的事物。0.34万km才是绝对存在的事物。
    我们问月球有多大,能不能问月球有多小?虽然不符合习惯,这样问是可以的。任何事物不仅可以问有多大,也可以问有多小。答案却是一致的。任何事物不仅可以问有多长,也可以问有多短。答案也是一致的。任何事物不仅可以问有多高,也可以问有多矮。它的答案同样一致。。。。。。
    把一组对立的矛盾置换,得到的结果一致,这样的事物都是主观的。主观的一组矛盾可以说同出异名,可以相互转化。大可以变成小,小可以变成大。但是事物的绝对属性变了没有?比如月球,在比较中,变大了。月球直径会变么?月球不曾变化,有人却在月球大小上颠来倒去的做文章,认为一切事物属性都可以变化,你不觉得诧异么。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其含义应跃然纸上,这些都是比较出来的人类主观观念诞生的事物。这一段还有两个关键字“恒也”。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先后这些是恒么?可以变化的怎么叫恒!
    那么老子的本意就很明显了,事物难易、长短、高下、先后都是可以比较的,其背后的属性“恒”才是决定性的。比如月球直径,就是恒。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所以圣人对于宇宙规律诞生的事物,一般会顺其自然,不会横加干涉和更改。顺应自然与规律,这是无言的教导。万事万物按照这些规律周而复始,尊重这些规律的行为而不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变。成功了却不把自己当做这里的主宰,就因为他能意识到自己是生养在这个土地上的,他是孩子,不是主宰,所以他就不会远离大道。
      这一段里“无为”出现了,解释无为的观点很多,个人以为理解为“不妄为”是最精准的,比较符合老子本意。我在下文会逐渐证实我的观点。


    IP属地:新疆3楼2015-01-21 17:02
    收起回复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
        宇宙先于天地之前就已经形成。听不到它的声音看不到它的形体,寂静寥落,它独自存在且不变更法则,周而复始永不停歇,它是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叫什么,所以勉强称之为“道”,再勉强给它冠名“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周而复始。
      第二十五章与上下章节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怀疑道德经在流传中被打乱,有心人根据蛛丝马迹把道德经还原了,不过已经有了错乱的和遗失的章节,我们现存版所有《道德经》都不是出自老子之手的原版《道德经》。经过几遍道德经解读,笔者认为这一章应放在道德经前几章可能要好一些。读道德经,有几个核心词汇:道、德、名、无为、长生、智、弱、清净等等,最重要的概念莫过于“道”。因此把解读“道”是什么放在道德经前面章节更加科学一些。
      道是什么?道就是宇宙,日月星辰均诞生于宇宙。在第二章解读中,举例说把宇宙比作一个盒子,盒子内所有事物:糖、铁块、空间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糖、铁块、空间对于宇宙的意味是一样的,无所谓谁重要谁不重要。再打个比方,把泡沫、铁渣、馒头混合在一起制作一座假山,这座假山是一体的,但是这座假山的不同部位的密度不尽相同。泡沫部分可以看做宇宙的虚空的空间,铁渣可以看做日月等星球,馒头则可以看做土、水等事物。日月星辰和空间的区别对于宇宙来说,也许仅仅是密度、材质的不同,无本质的不同。宇宙间一切事物因材质不同、密度不同、体积不同在宇宙内形成不均匀的运动规律,某些规律在冥冥中诞生了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努力,那些简单的生命进化出智慧生命,比如说“人”。人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而是亿万条规律偶然也必然诞生出的一种东西。我们要感谢的是那些无知无觉的规律。
      在宇宙中,一切都是规律,也就是道,星云是道,银河系是道,太阳系是道,地球也是道。地球自转是道、春夏秋冬是道、液体流动是道,生存死亡同样是道。只要是自然的,来自于宇宙的都是道。人来源于宇宙,人是有智慧的,智慧能让人根据意愿去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如果对于“道”认识不清楚,就有可能逆反“道”,也就是老子所谓“非道”。智慧没有诞生之前,世上万事万物都是道,都是根据自然的选择去发展死亡。有了智慧,如果不把智慧用在正途,而对于宇宙和自然的一切事物有了主宰的心理,就有可能产生非道。非道相比正道是相当渺小的,非道是智力膨胀的产物。道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事。把对于道的认识融入到做事之中就是德。对于道认识不清楚而做错事就是失德。


      IP属地:新疆4楼2015-01-21 17:03
      回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人的规律来源于大地,大地的规律来源于天,天的规律来源于“道”,而道的规律来源于自然。此句的难点在于,人可以解读,大地和天都有迹可循,道是什么可以研究。唯独自然是什么不好解读。道最大,没有可以超越道的东西;道怎么运行的呢?道自然而然。自然仅仅是一种概念,是道运行的动力。
        世界不是你准备打扮规划成什么样,而是世界本该是什么样。一个事物不是你准备解释成什么样,而是这个事物本该什么样。人的道德不是你规划成什么样,而是道德本身究竟该什么样。
        自然本该青山绿水,人本该修屋建巢,这两样的结合,人类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是依山傍水。自然界中的事物有圆有方,有菱形的有三角形的有螺旋的,有对称的,有不对称的,这一切都是美的。然而把美锁定在正圆正方,且以正圆正方规划人的城市、建筑物,个人以为是一种狭隘的表现,无法正解诠释大自然之美。
        把人类排成一绺,弄成正方,认为只有这一种形式是美的,这种观念十分短见。其一:人不是规划物。其二,人在执行这些形式美的同时,享受这种形式之美的人有限。其三,让多数人按照极少数的人的意志列队,多数人这个过程里是无智的只会走步和听从命令,间接的人成为受摆布的工具。尤其中小学生,这些列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智力增长,而沦为听话的工具。
        人们对于这些只有形式的列队庄严肃穆,这些形式的本质确是为官权服务,看起来比较神圣的东西,其背后透着邪恶。要是庄子还在,众人的肃穆庄子必然看起来诙谐至极。不要怪庄子狂妄:你们为何如此严肃,你可懂的严肃背后的诙谐。庄子哈哈大笑,他疯了,众人皆浊独我醒,迷信这些破规烂矩人们,可懂的人本逍遥?
        人们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和迷信各种规矩之上,这些规矩的本源来源于对于正圆正方的迷信,人太无知了。有很多人把一生精力都放在执行由正圆正方延伸的的无数变化之中,也就是说,有无数人的一生是为形式而生,又为形式而死,而形式本身如梦泡影,完全是人脑的错觉,这个错觉来源于对于正圆正方的迷信。
        大道赋予了人犹如宇宙一般的头脑,拥有犹如宇宙一般的头脑人们,却把智慧、精力放在了研究大道的冰山之一小角的一小角的形式之上。只要脑子正常,就会觉得这些人可悲、可笑、又可怜。他们严肃的态度,在你心中犹如五味瓶。是什么让众生如此愚昧。逆反者粗衣麻布蓬头垢面来对抗这个吃人的世界,可笑的世界弹奏的最强音乃是官权,而非众生。官权解释世界的进步的同时说,没有权力就没有进步,他们嘲笑那些反对形式者,说他们“不入世”。真的不入世么?反对形式者用种种诋毁形式的行为去影响众人,把反对形式主义视为众生使命,几千年来,收效甚微。按说反对形式对于众生有益,众生却不得省悟。
        从他们严肃的态度开始,从他们“嫉恶如仇”开始,从他们拿起兵刃斩向那些“歪理邪说”开始,世界癫狂了。道家带着不入世的高帽子,成了消极避世的代名词。那天不让巩固官权的形式主义思维倒掉,道家还是不会入世,众生迷魅,道家仍要用终生精力去唤醒那一个个迷信形式的愚夫。在野,在野也没有丧失关注天下众生的责任心,尽管有人讥讽说他“不入世”。
        我们不能走那些“消极避世”的老路,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反对一切形式是不靠谱的。我们要更深刻的去研究形式。形式对于人类来说并非完全无用,美学研究认为规则既是美。人类对于规则的事物有天然爱好。人的一切行为的表达,必然要借助形式,没有了形式的要求,一切文学、艺术,一切作品都会变为无稽之谈。但是形式又不能沦为各种条条框框,各种条条框框锁定的艺术终将走向末路。
        在线型里,除了正圆正方,我们是否该考虑其他元素,让更加复杂的事物融入美的内涵?毕竟正圆正方太过单调了。我所见过许多神奇的图案,只要是能够拓展想象力的,几乎都和中国无关。中国最伟大的抽象图案可能是八卦图吧,除了这一个图能让人无限遐想以外,还有其他图么?几乎没有了。大家可能看过神奇的麦田图案,有人说是人工杰作,有人说是大自然的杰作。假如真的是人工杰作,我们也当能够做出这些;假如真的是大自然的杰作,我们人类的大脑当能想象出这些作品。
        人的一切行为,只要是按照条理的、逻辑的让人能够接受都可以视为“形式”,于是真的形式应当无处不在。比如舞蹈,未必非要一板一眼的苛求任何一个动作,按照某种模板来要求,舞蹈只要具有一定观赏性具备某种规则就可以拿得出手了。古代曲艺结合的舞剑,现代的芭蕾舞、探戈、拉丁舞、现代舞、霹雳舞、草裙舞、新疆舞、西藏舞、蒙古舞、杰克逊舞、街舞,太多了。穷极人的想象力。中国人的舞蹈一般去观察是否整齐划一,国外舞蹈尤其草裙舞讲究身体的抖动,他们不可能满足中国人的审美观-----整齐华一。身体抖动要求肉体任何一个部位活动起来。它也是借助形式:肉体的生命的张扬来完成。
        那么中国的形式主义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无非:1.不要形式2.正圆正方的形式3.无限形式。不要形式是不可能的,人对于规则的事物有天然癖好。我想古代道家之所以失败是误读了形式。迷信正圆正方的形式,我称之为形式主义。无限形式可能才是我们所欠缺的。不是我们的形式多,而是我们承认的形式过少,形式的单一让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形式来源于图案,图案来源于线型,线型来源于道,宇宙中有多少种规则的事物人类就该承认有多少种形式。


        IP属地:新疆6楼2015-01-21 17:03
        收起回复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
            不推崇高低贵贱的价值观念,使人民不过多追寻名利;不过分提升某些货物的价值,让人起异心而去偷盗;不提倡可以看到的巨大的欲望,让民心因此产生乱象。一个社会应当追求公正公平,故而民间太平,这是圣人治理下的理想社会。
            让人们知道世界博大人类渺小,从而明白了虚心,让人们把肚子吃饱,消弱人们的野心,强壮人们的身体,使人民能够平衡欲望。
            让人们知道是非对错,知道什么敢做,什么不敢做;不会因为强为而让事物不得已停止最终失败,则天下没有不可治理的。
            道德经提及的“圣人”和现在有区别,那时候圣人指的是君王、国主一类的统治者,也可以笼统的视为政府。有人解读这一段说老子愚弄人民,要让人民无知,其实是误读老子。老子告诉人们的都是真正的智慧,他不会愚弄人民的,他害怕人们因为错误的价值观念走向误区。后人所谓智慧有两种,一种智慧由道而来,无穷无尽的道就是智慧的研究对象;还有一种智慧用来坑蒙拐骗,这种人理解人的大脑仅限于,人如果不会伪装欺骗,人要大脑干什么?可是大道造人,是让人的把智慧用于正途,而不是坑瀣一气滥用脑子。因此真正的道德是反对人类撒谎、虚伪、坑蒙拐骗的。老子所谓“无知”指的就是不可滥用智慧,从而让人类走入邪路。
            老子在2000年前,都有一种模糊的公平思想。怎样才能公平公正呢?我们可以设想: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变态的价值的事物、没有不公平的政策导致的欲念,那么就是公平了。
            老子还有一种芸芸众生的幸福观念,什么是幸福呢?我们可以设想:肚子要吃饱,身体要健壮,不要有那些不切实际的野心,懂得知足;懂得世界的博大,于是懂得了虚心,知道世界的博大,就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于是不断进取。


          IP属地:新疆7楼2015-01-21 17:10
          回复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
              有人认为道冲就是道中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坚持大道,坚持宇宙规律和真理,因此人们使用它智慧就会无穷无尽。宇宙规律多么深远啊!犹如万物之宗始,挫去尖锐的东西,化解比较集中的纠纷,柔和让人光耀的东西,包容事物的瑕疵。(万物看似一个平衡状态,是因为诸多矛盾平衡的结果。因为矛盾平衡,所以事物在对立中生存,不会因为对立而消失。)大道好像是存在的,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言外之意是谁造就了大道),仿佛在天帝之前它就有了。
              人与万物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尖刺”,尖刺是要受到挫折的,起码尖刺不适合生存。在磨合中事物既对立又联合,得把耐磨合的一面展示才能生存,不耐磨合的,在看不见的规律里中消失的无踪影。这个世界多么神奇,不论是人还是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个规律。


            IP属地:新疆8楼2015-01-21 17:10
            回复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天地对于万物不会有过多爱怜,反而一视同仁,天地对于万物都是公平的;圣人对于人民一视同仁,不会在意“关系特殊”就给予过多关爱,圣人始终把自己放在公正的地位上的。能公平的对待人与万物,自然能公平的对待人与人,我想人类的公正、无私之初在道德经里就有答案。公正、无私等优秀品质,不是觉悟的结果,而是正常逻辑的结果。只有正常逻辑才有可能指导人类的未来。
                天地之间,犹如风箱,人类拉动它,会进入空气,推动它,会让空气溢出,你若是不动它,它就没有气体出来;拉动的速度越快,气体产生的就越多。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征服中,横生许多变数,派生出多种知识,这些都是折腾,不如人们不去讨论它,不要想方法改变一些什么,都恪守宁静为好。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一句很有争议,也有记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的。多闻、多言可以理解为多想方法,更通俗的说是多折腾,“多闻数穷”整体解读为多听、多说、多想方法把主意用尽,不如保持安静什么也别去改变。
              笔者以为这一段写出了老子对于世人智力淡淡的隐忧。比如人们想方设法伐木、开荒、种田,费了好大的劲,粮食没有收几年,土地却荒漠化,莫说种田生存都成了问题,为了多打几斗粮食不得不卷铺盖走人。再比如战争,战争双方都斗红了眼,你死我活的,如果一个国家被消灭了,要不了多少年,两个国家的人民相亲相爱的犹如兄弟,人们早就忘记了先辈们的不共戴天。早知道后来的结果,人们在行为处事上,是否会选择更温和更智慧的方法呢?人类仅有不到三成的精力用在发展和进化上,却把七成的精力用在折腾上。


              IP属地:新疆9楼2015-01-21 17:10
              回复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
                  “谷神”中国神话传说里似乎没有这个人物,“谷神”应指的是诞生链、发展链、生物链的大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谷神不会死去永不停歇。冥冥中的规律就好比天、地、人、万物的母亲,它是万物诞生的根源。自然界连绵不绝悠远博大无穷变化神奇莫测,因而造就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其中的奥秘永无止境,其中的智慧取之不尽。


                IP属地:新疆10楼2015-01-21 17:10
                回复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遵循宇宙规律,不会擅自改造这一切,所以它能长久。
                  什么是生?生有三种,一种由道而生,天地日月包括万物都是自然的依道而生,简称道生;另一种生由智慧决定,宇宙里本不存在的按照智慧的意愿,横生创造出来的事物,简称自生。智慧也是大道生成的,因此既是智慧的又是大道的才是无损害的生,才是有益的创造。如果智力膨胀不受大道控制,人的智力就有可能作恶,人应多探讨大道的奥妙深远,多掌握宇宙真理,生出的事物才有可能不损害大道。比如原子弹是人脑构思出的事物;大道造人是让人生存发展,因此人的智慧造出的事物毁灭人类自己就不是道。再比如某最大淡水湖的枯竭,人的智力在河道上游修坝取水,南水北调,造成下游枯竭的后果,如果不及时改变这种状况,会引发一些列由江河枯竭带来的生态灾难、自然灾难、疫病灾难、生存灾难等等。智力所生事物,必须受智力之控,智力产生的事物智力控制不了,就是逆反道,其后果自掘坟墓。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于是政府能够公平的对待一切事物,不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之前,才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国家稳固;也不会把不是自己的事情、百姓的烦恼度之至外,于是处处少不了他,人们更需要他。是因为他无私么?反而因为公正付出他获得了最大的好处。老子心目中的政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急人所急,忧人所忧,眼光长远,人民爱戴,江山稳固,国运长久。


                  IP属地:新疆11楼2015-01-21 17:10
                  回复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如果刀器一贯用锐利面解决问题,那么刀器可能不会长久。金玉满堂,不知道如何将钱财散播出去,会变为守财奴最终无法守藏;如果富贵了变得骄横,会遭到怨恨给自己留下祸根。能进能退,能保存实力,能展露锋芒,事物没有永远盈满的,刀具没有永远锋利的,钱财富贵没有永远天下第一的,达到极致不能把事情做的圆满的滴水不漏,不能空耗在恶性竞争里给他人带来不良恶果,目的达到了则要考虑退路,这是符合天道的。
                      无论做何事,都应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这一段有异议的是“功成身退”,结合上下文,有做事应当选择时间回避退缩的涵义,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功成身退”。比如锋利的刀剑,用锐利面解决完问题后,可以用刀背或者斧头解决其他问题,当再次遇到非得锐利面解决问题的时候,刀子又可以用了。有进有退,还得考虑长久、发展。现在的功成身退指的是,成功了就彻底退下来撒手不管。


                    IP属地:新疆13楼2015-01-21 17:11
                    回复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起,才有了车轮中空的地方,于是有了车的作用。把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我们建设房屋,有了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的事物的价值,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对于有无的思考真的很玄妙。世间一切事物是在有无之间,无是宇宙的空间,有是宇宙里的万物,万物既然运行,必然在于“无”之间,而非在有之间。只有“有”的事物,其间有“无”才能运行。无,决定了“有”的事物必然遵循某种规律,因此“有”才更有研究价值。有的规律,我们可以掌握,有的规律我们还无法认识清楚。道就是一切可以运行的规律,道生了有无,有无的运行,让我们认识到有“道”存在,有无和道的关系第二章曾经详细解读过。我们伸开手为无,于是可以抓取物品;我们张开嘴巴为无,于是可以吃东西。世界上万物都是这个道理,有、无、道这三个东西组成了人主观可以认识的世界。


                      IP属地:新疆15楼2015-01-23 11:38
                      回复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花花世界的各种颜色,让人目眩;各种声音让人神往;各种味道让口舌舒爽;在骏马上骑猎,让人心驰荡漾;金贵的物品让人们起了各种欲念。圣人(统治者)一般不会贪图这些感官享受,平常人却一般在物质和感官里寻找快乐,圣人明白世界的大道,只求温饱为前提,不去追求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感官享受,他有更高的道德和审美观念,就是尊重自然。
                          老子其人既反对纯粹的精神享受,又反对纯粹的感官享受。人类是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的生灵,人得最大快乐是身心合一。我们追求物质的快乐,无非是眼睛舒爽,口味舒爽,耳朵舒爽,这不是人类的全部追求,人应当有更高标准,这个追求在哪里?就是大道,大道决定的人类的身心合一,以及身心合一带给人们的快乐。
                        一般人们追求的物质享受,无非耳、目、口、鼻等感官器官,让人们追求感官刺激的享受无非人类一种比较低级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终追求么?显然不是,人应当有更高的标准,当然有个前提,除了吃饱穿暖是硬需求外,其他一切追求,可以有也可以无,不能放在追求的重点上。我们外界大多数信息,都和眼睛、耳朵、口舌有关:如精美的建筑物我们看起来觉得壮美,是眼睛的结果;厨师受欢迎,是口舌的结果;各种音乐,是耳朵的结果。
                        这些东西不是不重要,这些东西和速度、力量、能量的东西合成了世界,更加实质的如一些机械、汽车等,前者侧重感官;速度、力量对于世界的影响是才是实质的。知道速度、力量更加重要,就会明白物理学家为何那么伟大。


                        IP属地:新疆17楼2015-01-23 11:41
                        回复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宠辱不惊,风淡云轻。不能得势也惊,失势也惊,是谓宠辱皆惊。什么叫重视大的疾病仿佛重视生命一样?我的身体上天赋予,我爱惜我的身体和自然赋予的一切(肉体、情感、喜怒哀乐),如果这些失去了,我还有什么得失是值得担心的呢?如果失去了依附自然的本性,人类失去的东西更多。所以如果治理天下,先要热爱自己,只有遵循大道的人才会珍视人类自己的感官,这样,天下都可以托付给他。
                            一切外来物都无法和身体相比较,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所有的得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之于世,是场追逐名利的竞赛,充满不可预见的东西,但是只有一条,冥冥中人们遵守某种约定,也许这个约定就是大道,那么人们就无所谓失败,而是必然成功。人生下来一无所有,期间人活得过程必然有所创造,这些创造就是成功。一个个体倾其一生可能对于一些伟大的事业完成那么一点点,看不到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他只要按照大道来的,那么他就是成功。
                            不去单纯追逐那些感官上的东西,这是不符合大道的。人类前进的矢量标里,感官享受是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的,甚至是逆反大道的,明白了大道就会明白人类若单独的把物质享受当做知识,这样的人类是没有希望的,让这样的学问主导世界,会给世界带来灾难。为何,大道不允许人类这样狂妄。
                          这一章和44章可以对照。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身体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一切外来价值都是身外之物。身体是最重要的。人们之所以宠辱皆惊,是因为太在乎身外之物。明白身外物和身体的关系,于是身外之物不再举足轻重。自己的身体更加重要,爱惜自己身体的人也是尊重自然的,爱惜人们生命本能的人,天下可以托付。在古代,得病是很麻烦的,有可能要命。预防疾病犹如珍惜生命。贵大患若身。(重视大病如重视生命)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我最恐惧的事情是因为我有身体)。 及吾无身,有何患。(如果没有了身子,我就再也没有怕的了。也就是说,外来的一切价值无法和身体作比较)。身体才是真正的得失。身体健康了,一切外来得失,风淡云轻。
                          前秦对“重己、贵生”有发展乃杨朱学派,杨朱说一毛不拔利天下。现在认为“一毛”为很小的利,就错误的认为杨朱吝啬至极。杨朱说这句话的时候,一毛就是一根汗毛,汗毛是身体的组成部分。杨朱到底什么意思,我们应详细分析。
                          从价值的观点看一般有价值的事物:1.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毫毛。2.维持生命的吃喝拉撒。3眼睛、舌头、耳朵等决定的美色、五味、声音。4.和社会有关的物质、权力、地位等等。若说,身体是一切价值的基础,那么身体的价值是最为巨大的。身体是唯一不可伤害的。一切价值大不过身体。
                          我们周边所谓有价值的事物,从眼睛讲。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钻石,和眼睛有关,一个盲人估计不会带一个昂贵的钻戒,因为他看不到。若世界上人人都没有眼睛,那么钻石就会变得没有价值。世人没有眼睛,一切美女、颜色、壮美的、形式等等都没有意义,在这个关系里,大家就会明白,什么的价值最贵:是眼睛最贵。同理身体不得受到伤害,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其价值,只有主人说了才算。
                          身体之外的一切,都可以明码标价;身体之内的一切东西,却无法估价。我们在创造一些价值的时候,我们要去流汗,甚至有可能去伤害身体,于是有时候觉得,为了创造价值我们将损伤我们的身体,于是身体要和一些事物的价值去对比,觉得身体的价值不如一些事物的价值。但是这些都是错觉。
                          不平等的社会,皇帝一个人性命大过万人性命。稍微平等点,皇帝大过十人性命。再平等一些,一个人的性命等于一个人的性命。但是在不平等的社会,皇帝的毫毛都会大于一个人的生命,皇帝的眼睛、味觉、耳朵决定了很多人的生死。无数人为了皇帝的感官付出性命去换取所谓价值。人们却忘了归根到底人类的价值是由感官决定的。为了他人的感官,人们付出性命在所不惜,他忘了,皇帝有的东西他都有;不仅仅他人的感官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官更需要尊重。
                          杨朱这一句话,穿透价值之实质:一切价值建立在身体之上,一切价值大不过身体。这里杨朱不是鼓励自私。他是说价值的实质是什么。一个毫毛能救天下么?不可能的。但是尊重每个人的毫毛就能拯救天下。
                          人在尊重自身毫毛的同时,人要生存,要有多种需求。于是人就要劳动和他人换取劳动成果。个人物质丰富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个人感官的改善。我买乐器是为了耳朵,我买了肉品是为了肚子。我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我要付出,甚至要去冒险,其代价有可能是肢体损伤甚至生命。
                          一个人劳动能力是有限的,两个人合作能完成许多一人完成不了的事情。两个人合作,需要相互付出和相互信任;许多人合作需要许多人的信任。于是人间要提倡无私,于是提倡各种秩序,于是我们提倡道德。这一切的目的还是为了凝结众人之力去干更大的事情,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去满足人们的感官。
                          那么人的感官是第一价值的。汗毛也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无价,身体是一切价值之源,万物之价值无法大于身体。既然身体最贵,除了身体不可割舍,身外物均无需看的太重,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是这个世界上最本质的事物,故可以共享也可以无私。价值事物是人感官决定的,是主观的,一个事物可以天价,也可以廉价,价值事物,近乎“错觉”
                          杨朱不是一个小视野的人,读杨朱的话,不仅要读到一毛不拔,更要读到利天下。认为杨朱吝啬小气真的冤枉了杨朱,吝啬小气的黑锅杨朱背了几千年,是该平反的时候了。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杨朱说,拯救天下从尊重个体毫毛开始。禽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毫毛拯救天下你愿意么?杨朱说,不可能的。又问,假如可能呢?杨朱可能觉得对方弱智,就拒绝回答。------看明白了么?有人总以为禽子把杨朱问倒了,杨朱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可能真的被问倒了,可惜杨朱何许人?是哲学家、思想家。很幼稚的问题杨朱懒于回答,多说一个字都是浪费的。


                          IP属地:新疆18楼2015-01-23 11:42
                          回复
                            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视而不见的东西,如空气,如空间,如能量,叫做“夷”;听之不到的东西叫做“希”,道德经后文有“大音希声”;有摸不到的东西,在于有的事物太过渺小,叫做“微”。总之用人类的感官去感受的事物,那么感官的作用是有限的。未必看到的事物才存在;未必听到的事物才存在;未必能摸到的事物才存在。夷微希的事物人们主观对之无知觉,把它们混合为一起。即无法对之测量(其上不徼,欲以观其徼,两处缴都有“边界”的意思,引申为有边界的事物都是可以测量的),也无法观察它们(其下不昧),无法对之定义命名(绳绳兮不可名),只能把它们归于“无”(复归于无物),无不是一无所有,无也是存在。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让人觉得恍恍惚惚。往前看看不到头,往后看看不到尾。
                            执持亘古以来来自宇宙的“道”,来抵御今天人们智慧创造出来的违反“道”的“有”(人类自己制定的规则制度、违反道的创造等等),能知道日夜星辰、万物是怎么来的,自然可以在其中寻找智慧来规划人间秩序,只有人间秩序符合宇宙秩序才是“道纪”。
                             


                            IP属地:新疆19楼2015-01-24 15:20
                            回复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以往遵循自然之道的人,是很玄妙的,知识深不可测。人们尊重这样的人,又无法完全用语言形容他,只说他走路时候非常小心,好比冬天行走于冰面上,他害怕破坏这一切;他对待自然界的保护犹如防御敌国,尽心尽力;他从未把自己当做土地的主人任意更改,而像一个过客,拘谨也客气且十分尊重;洗涤衣物用水非常节约,好比水不够用要等冰雪融化一点一滴让其物以致用;他的工具都是最自然的非加工的工具;他的心胸阔达如山谷;人们不了解他,觉得他脑子浑浊不十分精明。谁能不在意这些负面评价安静的等待时间给他予以澄清?谁能安心在平静之中,不损害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创新?只有上述遵循道者才有可能,这种人不会信心满满,不会狂妄自大,只有这种人才能把智慧用于正途,他的创新才是有用的。
                              所谓创新,是尊重自然界前提下的创新,创新不是改变自然,相反只有尊重自然界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人类智力无限,若把智力用在毁灭自然界上,人类会自取灭亡。创新是什么?创新是继承前人,又不被前人所框定,而开创让后人受益的智力行为。创新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看,都对于人类有益才能叫创新。老子不因循守旧,他看的很远,他鼓励后人的创新,显然这些创新都是有条件的。
                              人是智力动物,人的智慧来源于上天的恩赐,人有了智慧,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事物,如果创造出的事物不受控制,人类会自食恶果。万物不自生,但是只有人类自生,人类对于世界是个多么可怕的事物。就是因为人类可怕,所以人类智力需要引导,需要认识道。认识了道,遵循了道,人类才有可能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也就是道德经里老子一再提到的“无为”。不让人发挥智力是不可能的,不让人创造同样不可能,这最可怕的东西,得让人类认识到其可怕之处,认识清楚了,让其有羁绊于内心,形成道德,且有所约束。


                              IP属地:新疆20楼2015-01-24 15: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