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作品吧 关注:130贴子:58,027

回复: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論(《禪海蠡測》南懷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即使在睡眠狀態,所起夢境,仍為思想意念之一種,即心腦思維,亦未稍減,雖睡住在一種極度昏迷狀態,亦有意念,自不覺察耳。即使完全停止意念而不起作用,謂之靜力之境。所謂靜力者,力之動向與功能,潛在未發也。如靜極而動,亦可謂乃「向心」、「離心」二力之交互作用,何則?以靜極為「離心力」之極致境界,變動為力之起用現象,故以「離心」、「向心」二力之交互往返,而見人生日常意識與生活動態;如強以「離心力」名之曰空,則「向心力」名之曰有,或代名謂之陰陽,均可象徵表示其體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12-01 17:05
回复
    「離心力」中,含有「向心力」之能,「向心力」中,亦即具「離心力」之能;故空有陰陽動靜,交互為用,心理生理,互為消長,心理之悲歡喜怒,精神之衰旺,衡以力學,莫不皆如。故物極必反,樂極悲生,心雄萬夫,身力不及,身欲衝舉,力不從心,疲勞而思休息,休息復又思動,個人心身,終如二力之生滅,天地晝夜、風雨晦明,亦皆二力之盈虛消長。推而觀之,人與人間,人與社會間,人與宇宙間,亦復如是。如喜愛一物一人,久則生厭。久雨思晴,久旱祈雨,靜極思動,常動欲靜,皆同此離向二力之往復也。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5-12-01 17:08
    回复
      故佛法名心意識之力,而曰念力,曰業力,曰通力,曰不可思議力等,總之為一心之力也。此心力乃妙不可思議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其靜也,動力潛能於靜,故靜極而必動;其動也,靜力亦含於動,故動極而必靜。蓋心力亦如物力,有波動作用,其頻率至速。故人與人間,人與物間,心力堅強者,可互通,所謂心靈感應是也。如力之波率方向相同,由二而合於一,共成為「向心力」,反之,復亦相排相蕩,心力速率方向各異,而互成其「離心力」。故「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同為「向心力」也,「一人一心,各奔西東」,各為「離心力」也。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5-12-01 17:27
      回复
        個人之心力,名為別業之力,合眾人之心力,則成共業之力,其相同相反,而生共別業力之等差平等。由個體心力物力之單位,而與群體共力為相推相蕩,互為吸引,乃合於宇宙萬有功能之共力。復由本體功能而產生「離心」、「向心」之功,於是「地心吸力」引聚萬類,「萬有引力」引聚地球,及諸星球,而運行不息。其理不易,可通萬匯。曠觀宇宙,唯一力之世界耳。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5-12-01 18:51
        回复
          佛法治心,深明力之作用,以其「離心」、「向心」之力交互往還,旋轉不停,生滅無已,不能自主其控制,又無一實體之存在。故喻此變易不定,如猿猴之不可捉摸,而又謂此心無一實體,只是空有盈虛消長,名之曰虛妄。《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即極言此心無一永恆常止之「向心力」可得,亦無一永恆終止之「離心力」可得,但能互為變易。而此力能實非生滅,生者,為力之動,滅者,為力之靜,動靜往返,互為消長。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5-12-01 19:13
          回复
            然當其力之波動功能起作用現象時,在個體與共體之力與力間,其相排相吸,互為摩蕩,而形成因果關係,故因果律乃心力作用之不易原則也。然則,力之原起,又何自來耶?曰:本體之功能,本然具足也。然則,本體何狀?曰:非狀可及,姑謂之以空為體。然則,力之原起亦空耶?曰:誠然!誠然!性空真力,性力真空。姑舉一相類似的譬喻,若吾人持一真空球,以其無一切之存在,故輕而易舉,及其真空爆破,則其力至巨,故本體雖空,而真空中所含蘊之力源乃無窮也。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5-12-01 19:18
            回复
              故治心法則,乃循於力學原理,導之使返於真空體性,如修止修觀等禪定方法;初則使心意識先能單提一念,止於一點,止者,乃求力之支點集中「向心力」也。然愈求止,愈益紛擾,愈見其止向之難,於此中方見離向二力之交互迅速剎那不停。


              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5-12-01 19:19
              回复
                用志不紛,工力漸熟,迨能止於一念,已漸習漸凝,或出於自動,或出於自然,止之一念,驟然離捨,乃見「離心力」之現象。及乎此也,「離心力」現,「向心力」泯,遠離離向之二邊,而呈現心境一段空之現象;唯此中空如有境(即有一空之境界),尚為念之覺受,空亦為微細之念。及捨此空,心身兩忘,住於非思議之體性真空,則了無一物可得,常寂常惺之性現前,返合於體性功能矣。


                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5-12-02 10:04
                回复
                  然猶未也,迨真空呈現妙有,習知空有離向之為用,然後自主自在,控制操縱總由一心而應用,返其自然之力,而約之在我,則治心程度,可臻玄奧矣。此循「向心力」之途徑所立之法則也。心法謂之止念,謂之收心,謂之內觀等,皆此例也。


                  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15-12-02 10:14
                  回复
                    反之,但不隨念起止,唯靜觀念之生滅;其生也,知為「向心力」所聚集;其滅也,知為「離心力」所消散。或住於離散之有相空境,漸求進步。或於離向二力之往返,概放任其自然,而不制止,唯住於無靜境之靜,觀其變易,不加造作。久而久之,生滅二力之交還,皆消失於無形,唯一靜極呈現,亦無靜相之可得,然後離靜離動,能靜能動,皆操持由我。但須知動靜猶皆為自性境也。如此順習,亦可入於玄閫。此循「離心力」之途徑所立之法則也。心法謂之空,謂之放心,或謂之放下等,皆此例也。如禪宗有言:放下,放下的亦放下。又曰:放不下提起走。此皆指示治心之善巧矣。


                    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15-12-02 10:30
                    回复
                      綜上所述,本體功能運行而為力,力有動靜離向等作用,生滅於萬有,而本體功能非動靜離向所能也。於此觀察,透徹證入性真,則於心物力之為用瞭然矣。


                      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15-12-02 13:17
                      回复
                        心法與聲音
                        佛法於聲音之學,雖未詳說有如物理之聲學,而於人類心身與聲學之關係,特多闡發,並應用於心法之起修,約分為二:
                        (一)尋求聞性之根源。
                        (二)自發聲音之緣起。
                        二者統為觀世音菩薩法門,亦曰耳根圓通。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5-12-02 13:19
                        回复
                          凡耳之於聲,以聞性為用也。今首言前之一者:但擇鐘鼓鈴鐸風聲水聲等任何一種或多種,專意於耳根,以聽聞其聲。於此,又姑分為內外二法:一者、外聞者,當聽覺緣此聲時,聞有聲時,此謂之動相。而聲終無常,不能久住,當前聲已滅,後聲未生,此中間無聲可聞,雖有聽覺,亦了無用處,此謂之靜相。夫聲有斷續之相,聽緣可知,復乃追尋返聞,我之聞性,究有斷續否?當其聞聲聞性,是有忽無,聞時聞性何存?如是心觀,追尋聞性,有聲時不因靜性而不聞,無聲時不因有聲而常存。如是久久漸純,方知聲有斷續來去有無,而我此聞性,終未有變。或有習此者,雖無外聲,而耳根似有聲存,此乃意識自生影響,非真聲也,未可自認為奇特。倘有迷戀,即成心理幻覺之精神變態矣。


                          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15-12-03 12:23
                          回复
                            其二、內聞者,即於聞性聽覺有聲時,謂之動相,聲無聞時,謂之靜相,於動相聞時,不住於動,無聞靜相時,亦復離捨,不住於靜,於此動靜二相之來去,了了分明,此了了者,亦復捨離,離至於無時,知得動靜二相,皆為外緣所引發,我此聞性,非屬動靜,亦復當捨,捨之又捨,忽爾心身兩忘,了不可得;於不可得中,無有內外動靜諸相;經稱此謂返聞聞自性,遠離動靜二相之法門。然猶未也,即此心身不可得中,又為靜相,尚當捨離,迨至捨無可捨,動靜如一,雖有二相,了然不生,則於聞性法門,可以入道矣。


                            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15-12-03 14:22
                            回复
                              次言後者:今日我人所居之世界,其已為科學知識實驗所了知者,為萬物及人類所發之聲,謂之動聲也。然聲亦如光,尚有非我人聽覺及科學智識所及知者,姑名為靜聲。何謂靜聲?試為例證:如修習禪定之人,至極靜境,其所聞聲,無遠弗屆,無微不至。以其靜也,故能聞蟲鳴如雷震,聞遠處聲音如在耳邊,同時可聞十方之聲。此即聞性功能凝聚於靜定境中,故不因物而阻隔;及其至也,雖在萬籟無聲之高峰絕頂,亦可得聞空中旋律清絕之聲;此聲也,夐(音:xiong 去音 )非世間聲,或曰:此即「天樂」也,或曰:此即莊子所謂「天籟之音」也,此說容亦有之。


                              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5-12-03 14: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