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155贴子:602,633

【国学】老子与道德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既然贵吧正置顶讨论道德经的理解,不才四年前曾有一篇小文章,拿出来抛砖引玉,里面是个人以前浅读道德经,冯友兰哲学史,胡适哲学史的一些比较,很多东西是拿来的,难免疏漏之处,至今看来,却还有一丝可把玩之处,万望不吝赐教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1-29 10:29回复
    一、老聃与李耳:老子在先秦书籍中的记载很受争议,主要因为今本古书籍大多是伪书(这里不多加讨论),胡适甚至认为除《诗经》外的各种书籍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改动过。经由两汉魏晋人增补修订,而其修订多据己意。据记载,周幽王时有个太史伯阳,《索隐》称:“老子号伯阳,此传不称”,不过伯阳距孔子拜访老聃已经二百多年了,神话故事甚至称老子是后期的老莱子,是不可信的。主要的争议点是老聃与李耳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1-29 10:30
    回复
      在诸子书中,有《庄子》记载“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称老聃且在关尹之后,史记里面记载孔子与南宫敬叔拜访的也是“守藏室之史”老聃,今本史记介绍老子“姓李氏,字耳,号伯阳,谥曰聃”,被认为受《列仙传》而做过改动,也就是说,可靠的记载,孔子问周礼的是老聃而没被称为李耳。《太史公自叙》里面司马谈称老子一书:“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1-29 10:32
      回复
        所以后人认为道家思想是百家思想之源,可是如果老子一人提出如此恢弘的思想,确实很不可思议,而且孟子好辩,也没有谈到老子,再加上先秦文体研究考证,只是改动而不是纯粹魏晋人写的书,大多是问答体的,而《道德经》非问答体。于是有人质疑,今本老子可能是魏晋人写的,真本老子是否存在是不可知不可考了。有人折中认为,老子一书可能是后期李耳(冯友兰先生认为李耳在孔子后)托名老聃写的,这种现象在先秦很常见,自己名小言微,托前人著作,最典型的是《黄帝内经》,借以阐释自己的思想,也是为了立言传世。但不论如何,今本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字,可在诸子书籍里的地位却是无与伦比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1-29 10:33
        回复
          鄙人仅谈九点粗漏理解,此为第一点,望赐教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1-29 10:34
          回复
            二、老子称‘老’的原因:老子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在神话中被认为,老子“生而皓首,故称老子”。这是《神仙传》里的记载,不可当真,胡适先生认为,老子姓老而氏李。史记称“姓李氏”,这很可能是串改了的,先秦人一般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当然,很多人无氏无姓)比如文王姬昌,周氏姬姓,在先秦一直称周文王,在魏晋才开始称姬昌,所以,老子氏老姓李的可能性也很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1-29 10:40
            回复
              三、老聃以前类似的道家思想: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如古埃及、巴比伦,犹太等宗教观念与希腊神话想接触、冲突发生“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什么”,而不是泰勒斯凭空提出的(胡适),庄子里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可见老子很可能是发展了某些思想,《国语》记载范蠡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这种说法和老子的天道观、相对主义几乎一致,《左传》:“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和老子所谓“有无相生、难以相成…”观点也相近,不过老子发展甚至创造出辨证法。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1-29 10:41
              回复
                五、无的思想:老子在道德之外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无”,无是道的外在表现,胡适先生说无就是道,因为二者都可以衍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是有妙用的,老子举了几个例子,这里只举一例:“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窗户的无确实有用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无是否为了有,哪个是目的,哪个是外在表现,老子没有说明,以至于到了魏晋引起贵有和崇无的争议。老子说“无为以无不为”,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还是无为可以导致无不为,这是不同的。可又说“学道日进,行道日损,损而又损,至无为”。好像无为而不是有为成了终极目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1-29 11:26
                收起回复
                  七、人君南面之术:老子的思想被认为利于统治者,其无为思想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老子认为不行无为政策而任意作为是有不利结果的,“不知常,妄作,凶。”再加上愚民政策辅助,愚民是为了民也无为。西汉前期便是证明,刘向《别录》称“秉要持节,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无竞”。《艺文志》称“秉要持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合于尧之克让。”。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统治者之术,可这只是针对人君自身的,如果治民,老子提出了愚民政策,“古之善为政者,非以明之(百姓),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和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相近的。这是思想,其具体实施的政策有两端:一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还有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1-29 11:29
                  回复
                    人君的的这种变化也是循环的,老子认为人境界到达一定程度是一种婴儿状态,理想的境界是“我独泊兮其为兆,如婴儿之未孩”(这种文体和楚辞很类似,也很能说明老聃或李耳是楚人,范蠡也是楚人,其思想可能相互影响)。圣人是经过一定循环又归于婴儿状态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一般有修身有治人,不止圣人如婴儿,圣人也要让天下人如婴儿“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而这种婴儿状态和人刚出生的婴儿是否相同,老子没有特别说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强调应该是不同的,这种境界也一直被中国贤人君子所追求。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1-29 11:41
                    回复
                      补充~老学的后继:《东塾读书记》载“洪稚存云:自汉兴,黄、老之学盛行。文景因以致治。至汉末,祖尚玄虚,于是始变黄老而称老庄。”在西汉初期,黄、老之术很流行,并促成文景之治,而在魏晋时期,老学与庄学合二为一,甚至儒生竹林七贤谈老庄,逐渐援道入儒,提出儒道互补,一是入世哲学,一是出世哲学。至于南北朝佛经大量涌入中国,儒道基本融合,儒学又称道学。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1-29 11:42
                      回复
                        既然无人问津,还是迅速发完了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1-29 11:43
                        收起回复
                          帅的层主已经要睡觉了,丑的楼主还在上网


                          IP属地:江西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9楼2016-01-30 00:11
                          收起回复
                            大道至简。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2-13 18:31
                            回复
                              新年好!
                              你这是从思想方面论述,很好!
                              愚人是从道家修行、武术、养生方面论述。
                              两者完全不同。


                              21楼2016-02-14 15: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