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服吧 关注:1,713贴子:6,909
  • 4回复贴,共1

【科普】汉网前辈文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诸君看看都有好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5-15 15:29回复
    《还我汉家服,归我汉家魄》
    作者:idlehjj
    首发:2003年8月,汉网
    壮哉汉服。于泱泱五千年,长袖当舞,傲视群侪。
    壮哉汉服,“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族之存,在于衣裳。衣冠华族,所以别于禽兽。
    故汉服洒脱,在于汉之魂魄。汉服之美,或于风中屹立,或于行揖作别之态,或于柳树婀娜,美酒狂放,骏马奔腾,一举一动间竟得天地间灵气所在。汉人行止之美,得汉服才冠伦于人世之间。
    悲哉汉服,甲申之变,满清侵我中原。
    满清以野人进文明不可速得,绝文明于蛮荒不过杀戮而足,是故以残暴易我之服装,绝我文化,杀我人民,有明一代,生死分际,不过忠贞与顺降而已。忠贞者,死着华服,顺降者,胡衣胡冠。至此,华夏衣冠为绝。每每思之,情败神伤,痛彻发肤,不能自已。然此役成就汉服之名,其浸染汉族之血泪,复以牺牲者之魄,汉服亦因之为汉魂所附,我族不屈强暴之魂魄,俱聚之百年不散,唯寄望生而降者背负含屈忍辱复兴之责。非如此,生者之存,道德之意不能昭彰;死者之恨,不得以雪。
    悲哉汉服,时至今日,以汉族人口之众,绝祀汉服于今。牺牲者英灵当哀鸣不绝于天地之间。于斯,我辈所负之责何存?我辈有负汉魂矣。
    勾践不过百越之君,尚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大概恢复之志,人皆有之,唯我汉族,不思故汉,徒留垢笑于世人。不忘根本,本为古训,今之图之,始觉前途艰难。汉服之兴,其意之重,不在衣冠,汉家魂魄,终可重归中原。
    汉族一日不死,汉服当兴于庙堂之间矣。招我汉魂,时不待我,其为职所在,责之归。
    凡我汉族,当心与神归,复我衣裳,明华族为堂皇贵胄,与日月同归,不以小我而废大节。汉装所在,汉魂所系,诋之者,不过心有戚戚,畏汉魂重返,中华重现强汉之魄。
    汉装得复,先贤礼之得存,或祭于天,或告于地,汉家子孙,必为世人敬,世人畏。堂堂中国,亦收四方咸慑之功。吾辈不负华夏之名于此矣。
    于此呼吁同胞,或奔走相告,或考寻溯源,或正其服式,凡尽薄力于兴复汉服之业,必能告慰:先烈之于汉服之死难者。死者于斯亦可瞑目矣。
    还我汉服,彼为暗香盈袖,闻歌起舞之服。
    还我汉服,彼为金戈铁马,英雄泪襟之服。
    还我汉服,此我汉家魂魄所依矣。
    03年8月22日悲怒作此文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以逸秋的网名和志同道合的一批人,他们包括壮志凌云、寒门仕族、万壑听松、铁血汉魂、晨澍、寒音馆主、汉流莲等人,推动了汉服运动。
    然而,这场运动以民族悲情作为开端,到如今却以一种古典爱好、商家卖点而持续,期间过程令人唏嘘不已。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5-15 15:29
    回复
      《复兴汉服,就要复兴汉服所承载的“华夏精神”》
      作者:万壑听松
      首发:2004,汉网
      在汉服的复兴的今天,很多人都对汉服复兴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热爱汉服的人,大多数人不仅希望能够从美学的角度来复兴汉服,更希望能以汉服为载体复兴中华传统礼仪、舞乐书画、诗词文学等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艺术。《汉服复兴、礼仪并重》应是较为经典的理论之一。但是,就汉服而言,仅仅并重礼仪与文学艺术,还远远不够,实际上,礼仪,文学、艺术之类,都只是华夏文化的表观形式。弘扬汉服,更应弘扬汉族服饰所承载的华夏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或者说是华夏文化精神的内核。离开民族精神,表观形式一切都是空谈。
      从汉族衣冠,看华夏(汉)民族文化精神所在 。
      若论及民族衣冠,只怕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汉族更悲哀的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5-15 15:31
      回复
        【上接】
        (三)对民族衣冠的守护,出于对祖国的赤诚忠心,体现人民对祖国的责任。
        唐朝,吐蕃占领敦煌初期,尚乞心儿强行推行蕃化政策,让沙洲人民改易穿著、学说蕃语、赭面纹身。但是这些汉人,“没有忘记曾是大唐的子民,他们虽身着蕃装臣于蕃虏,但每年祭祀父祖的时候,都穿上中原汉人的服饰,号啕大哭,东向而拜,祭后再将汉服脱下秘密藏起。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许多落入吐蕃的汉人都未能见到敦煌重归大唐的那一天,而当他们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总是嘱咐自己的子孙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是大唐,后辈们为死去的先人穿上汉人的服色出殡入葬,使先人能够带着一点安慰在另一世界实现回归大唐的梦想。”(《吐蕃在敦煌推行的改革》赵晓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
        ---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 》
        王昭君在和番的路上,在汉胡交界之处,将汉家衣服脱下,表示其心永留祖国。
        胡雁向南飞,明妃西嫁几时归?胡酥入馔捐汉食,胡风中人裂汉衣。
        ---元.杨维桢:《昭君曲》
        这时的汉家衣冠,则成了汉族人对祖国思念的寄托,这份忠心,其赤诚足可感召日月。
        忠诚与责任本是相辅相成,有了对民族的忠诚,就有了民族责任感,至于那些对民族没有责任感没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忠义之心。而这份忠诚与责任,在剃发易服之时,炼出一句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初,顾炎武很明确提出了人民对民族的责任。他的《日知录》中写道:“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与有责焉耳矣!”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遍及全国。汉族人民对满清的反抗和对汉服的维护,正是出于对民族的忠诚和责任感。
        ----华夏精神:忠诚与责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5-15 15:33
        回复
          【上接】
          (四)从汉服文化与消亡史,看华夏人的廉耻之心与义勇之气
          古代有种刑罚叫髡刑,就是剃掉头发,这对于华夏人来说,是罪犯的标记,它虽不痛不痒,但却是一种耻辱的标记。当时的人们如果要表示自己惶恐有罪,男的便去冠拔簪、女子便除笄散发,低头待罪。如果要羞辱人,就去掉他的冠,因此,甚至有人为头不免冠而付出生命,《论语》里就记载着子路“结缨而死”的故事。若是在今天,这行为确实不可思议;但在华夏传统文化背景下,却体现了古人对“衣冠廉耻”的重视。
          清兵入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发易服”,“剃发”针对的是“束发簪缨冕旒冠笄”;“易服”针对的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就汉族传统文化而言,这无疑是对人格的污辱。更何况,当时的人看来,满清统治者的造型实在是“惨不忍睹”。
          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实在不堪入目。”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愤怒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满洲的怪异造型,在清末被世界嘲笑为“pigtail”,不过17年清寇广州剃发易服令竟还无耻的说:“金钱鼠尾(这可是满洲人自己说的),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咸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悲愤满腔愁。
          --清初文人
          “知耻而后勇。”满洲统治者下达剃发易服令后,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汉族人民反抗剃发易服暴政的义勇之气,在14年,曾一度使得满洲统治者被迫暂缓易服令的执行。
          相对于大多数汉人反抗易服的英勇行为,当然也有不少平民百姓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没有勇气去和满洲作对,耻辱的剃了头;可是最最不知廉耻的,是那些受了的利益驱使、用剃发易服来讨好异族主子的汉奸,他们其中不乏那些帮助主子执行“剃发新政”的功臣,踏着同胞的尸骨血泪,奔向自已前程的“识时务者”。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月大汉奸吴三桂。14年,吴三桂“权衡利弊”,不但在自动剃发易服归顺满洲,而且“借师于清,约事成,割地纳款,仿辽宋故事”,“及清军入关,吴挥军追击李闯……大小凡百十余战,破城无算,擒明帝于滇南”可以说是满洲入关的第一大功臣。满清定国之后,他专镇云南,“就藩日久, 其人又因清廷疑惧,撤藩议起……遂决意反正”。在其“起义”的召令中,竟然还有数落“满洲剃发易服罪状”的条款。如此反复无常、掩耳盗铃的行径,可谓是廉耻丧尽!这个东西,我们今日闻其名,尤须掩鼻。他在当时昧了良心努力讨好清廷,结果还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正是死得其所。而汉奸耿精忠、尚可喜、洪承畴,也都是剃发易服的表率,然而清朝为开创功臣所修建的太庙根本没有这几个人的份,洪承畴还被乾隆列为《贰臣传》之首,诫曰:“似这样丢脸的事情,我想不独含怨泉下的洪经略要大吃一惊,凡一班吃里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可见就连这些汉奸的主子们早就看透了他们“不知廉耻”的本质。
          ----华夏精神:廉耻与勇气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5-15 15: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