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吧 关注:11,369贴子:203,774

【唯武独尊】[探讨] 武周平契丹之战,外敌内鬼一起应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武周平定契丹叛乱的战役确实打得很艰苦,但由于正史的故意误导,搞得现在谣言乱飞。我们来仔细看看各种史料,澄清若干误解。


1楼2016-06-14 04:36回复
    武周平定契丹之战,确实损兵折将。但是现在被武黑们说成什么武周连一个尚未开化的契丹都打不过,又是什么全是靠着突厥才战胜了契丹。不得不说,通鉴、两唐书这几部正史,在抹黑武则天和武周朝这点上做得灰常之成功。经过正史史官们对各种史料的剪裁,这场战争在正史上既有大量细节描述,又恰如其分地省略了对武周有利的部分。哎,光光,修修,祁祁,胜利是你们宋朝史官的。


    2楼2016-06-14 04:43
    回复
      契丹叛乱又称“营州之乱”。营州本来就是边境地区了,紧挨着契丹本部。那块地方可以说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契丹、奚、高句丽等各族。唐朝/武周在那里实行羁縻统治。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叛乱。叛乱首领有两个,李尽忠和孙万荣。其中孙万荣是比较会打仗的。他的优势在于:非常熟悉武周的内情。所以武周第一次派出二十八将,却被孙万荣巧妙设伏,诱敌深入,取得了“西硖石谷大捷”。所以武周与契丹叛军第一次交锋败得非常之惨,大将几乎都被俘虏了。这些被俘将领后来怎样了,史书上没说。
      虽然契丹整个部族在当时还比较原始,但不等于契丹人都是傻瓜。孙万荣就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可能一直在跟唐/周的官僚们打交道。
      正史在讲到契丹战争时不提,但在《刘祎之传》中提到一件事。刘祎之是高宗朝的大臣,北门学士之一,本来很受武则天重用。但后来武则天做了太后,临朝称制,刘祎之就不肯与武则天合作了,结果被武则天视为背叛,将他赐死于家。刘祎之当时的罪名之一,就是接受了契丹首领孙万荣的贿赂。
      刘祎之到底有没有接受过孙万荣的贿赂,这里不讨论。我们只需注意,孙万荣在这里露过一小脸,而且是向朝廷高官行贿。这就是武周在战场上遇到的敌人。孙万荣了解武周,然而武周将领当时十分轻敌,并没有把孙万荣当回事,所以接连上当,损失惨重。


      3楼2016-06-14 04:58
      回复
        接下来武则天派出堂侄武攸宜做主帅,领大军出征。
        武攸宜的军队主要是在幽州、蓟州这一带活动。显然这时孙万荣已经进犯幽州、蓟州了。武攸宜小心谨慎,不轻举妄动。这一方面是因为孙万荣相当厉害,而且看来对当地的地理更为熟悉。武攸宜率领的军队都是临时从各地征调来的,当然不能轻举妄动。但这种谨慎被武黑们说成“胆小如鼠”。
        王孝杰倒是胆子很大,急于立功,结果再次中了契丹的埋伏,身死沙场。
        实际上武攸宜当时面临的困难不单是孙万荣“知己知彼”,而且武周军队当时士气不振。
        两唐书的《薛季昶传》也有个小细节。薛季昶在《旧唐书》中名列“良吏传”。他的事迹之一就是在契丹叛乱期间严厉惩处了一位混事的军官--侯味虚。这个侯味虚担任夏官(兵部)郎中,与契丹军作战时不肯好好打,还上奏说:“契丹军太厉害了,经常有毒蛇老虎助阵。(贼徒炽盛, 常有蛇虎导其军)。”
        武则天根本不信这话,就派薛季昶下去调查。薛季昶其实也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司法干部,与酷吏差不多吧,总之此人很精明,而且当时是忠于武则天的。他到了河北,首先就去军队,把侯味虚杀了。
        身为主帅的武攸宜一直在扮演老好人,不但对侯味虚这种混事的军官一直姑息,而且对犯有大错的苏宏晖也宽宏大量。苏宏晖是王孝杰的后军总管,就是因为他没有及时带领后军援救,才致使王孝杰被契丹军围剿。武则天本来要杀苏宏晖,可是后来居然因为苏宏晖又立了战功的理由原谅了他,这肯定是武攸宜从中作保的结果。
        武周军怠战,原因之一可能是不久前刚打了败仗,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反武势力在暗中活动。孙万荣当时已经打出旗号“何不归我庐陵王”,一下子直指武周与李唐之间的矛盾。


        4楼2016-06-14 05:14
        回复
          接着来说军事实力。现在武黑们对契丹之战那么津津乐道,就是因为他们相信武周军队与契丹交战一直在打败仗,后来就算胜利也是因为突厥出兵了。
          其实,突厥当时完全是趁火打劫,是武周的又一敌人。武周当时要对付的敌人有好几个,除了契丹(知己知彼的孙万荣),还有突厥、吐蕃、以及国内的拥李势力、反武势力。但是所有这些危机争折腾了一年多就平息了。
          突厥确实是趁机攻击了契丹的空虚后方。按照通鉴等正史上的时间表,给人的印象是,因为突厥袭击了契丹后方,所以契丹一下子兵败如山倒,所以武周才能得胜。可是假如历史是另一种写法,就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印象。
          幸好,我们还真的能看到另一个版本,这就是元朝人脱脱所著的《辽史》。《辽史》中对武周平定契丹的这场战争是这么写的:
          时营州都督赵文数侵侮其下,尽忠等怨望,与万荣共举兵,杀文,据营州,自号「无上可汗」,推万荣为帅。
          不二旬,众数万,攻崇州,执击讨副使许钦寂。
          武后怒,诏将军曹仁师等二十八将击之,更号万荣曰「万斩」,尽忠曰「尽灭」。战西硖石黄獐谷,王师败绩。
          进攻平州,不克。
          武后益发兵击契丹。万荣夜袭檀州,清边道副总管张九节拒战,万荣败走。
          俄尽忠死,突厥默啜袭破其部。
          万荣收散兵,复振。别将骆务整、何阿小入冀州,杀刺史陆宝积,掠数千人。武后闻尽忠死,诏夏官尚书王孝杰等率兵十七万讨万荣,战东硖石,败绩,孝杰死之,万荣进屠幽州。
          又诏御史大夫娄师德等率兵二十万击之,万荣乘锐,鼓行而南,残瀛州属县。
          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奚掩击,<一一>大破万荣,执何阿小,别将李楷固、骆务整降。万荣委军走,玄基与奚四面合击,万荣众溃,东走。张九节设三伏待之。万荣穷蹙,与家奴轻骑走潞河东,惫甚,卧林下。奴斩其首以献,九节传东都。
          契丹馀众不能立,遂附突厥。开元二年,尽忠从父弟失活率部落归唐。
          。。。。。。。。。。。。。。。。
          所以如果看辽史上的记载,突厥是在李尽忠死后趁机袭击了契丹。这个时间与通鉴不同。随后孙万荣才重整队伍,继续与武周大战。契丹虽然成功设伏打了胜仗,但武周军队也有胜利。特别是到后来,是武周将领杨玄基与契丹的老对头--奚族联合,一起平定了契丹。突厥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呢?
          根据辽史,在平定契丹的战争中武周有两个大将比较突出,一是杨玄基,另一个是张九节。杨玄基是随武懿宗出征的。张九节是武攸宜的部下。
          另外根据一下墓志材料以及陈子昂、张说的文集,当时打契丹的还有当年高句丽的贵族高质、高慈父子。高氏父子是在契丹的腹地坚守孤城(好像是磨米城),后来双双阵亡。武则天将高氏父子以礼下葬,给了很高荣誉。可见当时武周的军队里,少数民族将领是很多的。
          武攸宜的外甥高仇须(高德武)也在平定契丹之战中立功,但正史完全不提。
          宋朝史官们写的正史,强调突厥的作用,可能是为紧接其后的突厥侵扰河北进行铺垫,但宋朝史官也是在讲故事,并不是忠实纪录历史。
          孙万荣尽管率领契丹军打了很多胜仗,可是看来并没有得到部族的拥戴。契丹的士兵很可能并不想在远离自己老家的武周前线作战,所以一旦兵败,就干脆把孙万荣杀了去向武周邀功。
          孙万荣一死,契丹叛乱就算基本平定。武周得到了一批契丹降将,包括李楷固、骆务整,以及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恪。这些降将倒过来帮助武周继续围剿契丹的反叛部落。契丹余部脱离了武周,但仍然不能独立,只好依附突厥。


          6楼2016-06-14 06:03
          回复
            看到一本将契丹史的书,里面分析到唐朝时的羁縻统治,武周时期的政策并没有什么两样。武周时对契丹各部族一直在分化瓦解,后来玄宗时的政策也是类似的。


            7楼2016-06-14 07:40
            回复
              契丹之战,因为武则天第一次连续派遣武家侄子担任要职,所以引起武周与李唐内斗的加剧。当时的内政是立储问题。武则天有心立武承嗣,但迟迟不敢明说。
              武周朝当时有的是将,但是武家这些王爷们好像没有哪位真的上过战场。所以我认为她趁契丹之战的机会接连派遣武家子弟,意图非常明显。相应地,反武的力量也会更积极地想办法应对。
              首先武则天派武三思担任了榆关道安抚大使。但这次出征武周损兵折将,契丹取得西硖石谷大捷。武三思这个安抚大使好像没有发挥任何积极作用。
              武则天这时仍不打算放弃,所以对武家子弟的扶持进一步升级,派武攸宜做了主帅。武攸宜要面对的不仅是契丹,而且是一支内部对他有敌意的军队。虽然现在很多人骂武攸宜无用,我看这人倒不简单。
              这时契丹军的攻势虽然很凌厉,但契丹的战略很奇怪。契丹的老巢在营州以北。他们攻击武周,如果是掠夺财物人口,又或者不甘心武周的羁縻统治,谋求独立,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契丹军队却越来越深入到了武周腹地,袭击幽州、檀州,这还勉强可以理解,深入到冀州、瀛州,并且在那里成立了一个政府,这到底是想干什么?对契丹自己有什么好处?
              这一场战争下来,契丹自己搞得灰头土脸,一部分被突厥控制了,还有一批会打仗的将领投降了武周,而武周在战后对契丹部族进一步分化。渤海靺鞨远走,祚荣建立渤海国。渤海国与武周/唐朝都比较友好,并不挑起战争,到中宗朝后就开始通贡。渤海国成立倒是让契丹以及新罗又多了一个敌人。
              说回前面的话题。李尽忠死后,孙万荣独子带领契丹叛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不是积极稳住已经拿到手的营州,而是深入到武周腹地,占了冀州,并且在冀州大肆杀虐。确实这闹得武周很难看,但是孙万荣到底在图什么?所以我认为这背后的推手已经不是孙万荣了,而是武周内部的反对派,借契丹军趁机割据河北。
              武周平契丹之战,一半是在应付武周内部的反叛分子。这就是为什么武懿宗会有那种表现。
              契丹叛乱平息后,最大的政治结果是武则天终于放弃了立武家侄子的想法,把李显接回。我个人认为,是武攸宜这样的武家王爷在其中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武攸宜并没有这个意愿帮助武承嗣。


              10楼2016-06-14 21:33
              收起回复
                契丹战场上内鬼成堆。当然,不仅仅是反武势力。契丹民族本身自然也有独立的要求。营州这一带的战场上,早已居住着很多内置的契丹人。一旦反叛,契丹军比武周军队更熟悉当地地形。
                孙万荣本身做为契丹的人质,在唐朝/武周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熟悉武周内情,所以武周在开始交战时吃大亏。


                11楼2016-06-15 07:19
                收起回复
                  这场契丹战争其实有两个战场,一是营州到幽州,这其实属于边境地区,契丹族人在这一带的数量很多。这是我读过这本《契丹帝国》才了解到的。另一战场是更南的冀州、瀛州。


                  14楼2016-06-15 20:48
                  回复
                    另一份史料--卢藏用的《陈子昂传》(陈子蔼灭传):
                    卢藏用是武周、中宗时的大臣,与陈子昂友善,在子昂去世后为他写了一篇传记。里面提到了契丹战争。
                    “  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攸宜亲总戎律,台阁英妙,皆署在军麾,特敕子昂参谋帷幕。
                    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慑。子昂进谏曰:“主上应天顺人,百蛮向化,契丹小丑,敢谋乱常?天意将空东北之隅以资中国也。大王以元老懿亲,威略迈世,受律庙堂,吊人问罪,具精甲百万,以临蓟门。运海陵之仓,驰陇山之马,积南方之这甲,发西山之雄,倾天下以事一隅,此犹举太山而压卵,建瓴破竹之势也。
                    然而张元遇、王孝杰等不谨师律,授首虏庭,由此长寇威而殆战士,夫寇威长则难以争锋,战士殆则无以制变。今败军之後,天下侧耳草野,倾听国政。
                    今大王冲谦退让,法度不申,每事同前,何以统众?前如儿戏,後如儿戏,岂徒为贼所轻?亦生天下奸雄之心。
                    圣人威制六合,故用声尔,非能家至尸到,然後可服。况兵贵先声,今发半天下之兵以属王,安危成败,在百日之内,何可轻以为寻常?大王若听愚计,即可行;若不听,必无功矣,须期成功报国,可欲送身误国耶?伏乞审听,请尽至忠之言。
                    凡军须先比量智愚、众寡、勇怯、强弱,部校将帅士卒之势,然後可合战求利,以长攻短。今皆同前不量力,又不简练,暗驱乌合败後怯兵,欲讨贼,何由取胜?仆一愚夫,犹言不可,况奸贼胜气十倍,未可当也。且统众御奸,须有法制,亲信若单独一身,则朱亥金钅追有窃发之势,不可不畏。
                    人有负琬玉之宝行於途,必被劫贼,何者?为宝重人爱之。今大王位重,又总半天下兵,岂直琬玉而已!天下利器,不可一失,一失即後有圣智之力,难为功也。故愿大王於此决策,非小让儿戏可了。若此不用忠言,则至时机已失;机与时一失,不可再得,愿大王熟察。大王诚能听愚计,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则王之功可立也。”
                    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之知也。”
                    。。。。。。。。。。。。。。。。。。。。。。。。。。。
                    这里可以看出武攸宜身为主帅,却不肯严肃军纪,一直扮演老好人。他也不肯积极出兵,统帅着大军一直消极等待。陈子昂提出自己带一万人去打仗,武攸宜反而不许。
                    (陈子昂虽然是书生,未必就不懂打仗。当时文武双全的人才很多,而且读书人也立军功,那样晋升会快些。张说也是书生,在玄宗朝就立过军功。)
                    武攸宜身为主帅,但消极用兵,从这篇文字中看得很明白。但是他为什么会如此?


                    16楼2016-06-17 06:24
                    收起回复
                      《朝野佥载》里面有一条讲到了李怀璧--冀州战场上投敌的武周县令
                      27
                      周右拾遗李良弼,自矜唇颊,好谈玄理,请使北蕃说骨笃禄。匈奴以木盘盛粪饲之,临以白刃。弼惧,食一盘并尽,乃放还。人讥之曰:「李拾遗,能拾突厥之遗。」
                      (李良弼后来)出为真源令。秩满还瀛州,遇契丹贼孙万荣(孫萬榮)使何阿小取沧、瀛、冀、贝。良弼谓鹿城令李怀璧曰:「『孙』者胡孙,即是猕猴,难可当也。『萬』字者有『草』,即是『草中藏』。」劝怀璧降何阿小,授怀璧五品将军。阿小败,怀璧及良弼父子四人并为河内王武懿宗斩之。
                      。。。。。。。。。。。。。。。。。。。
                      《朝野佥载》是唐朝的笔记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假参半。这里讲到的李怀璧,与张说在《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中提到的内容能够大体对得上号,可以互为印证。


                      17楼2016-06-17 12:02
                      回复
                        谢谢吧主


                        19楼2016-06-17 21:10
                        回复
                          经过对各种史料的搜集和对比,我现在说一下我理解的这场 武周vs契丹之战的经过。
                          先说一下官方的版本,以此为基础进行叙述。但是我宁可用《辽史》版本,因为《辽史》对武则天并没有两唐书、通鉴那么恶毒。
                          《辽史》中对武周平定契丹的这场战争:
                          时营州都督赵文数侵侮其下,尽忠等怨望,与万荣共举兵,杀文,据营州,自号「无上可汗」,推万荣为帅。
                          不二旬,众数万,攻崇州,执击讨副使许钦寂。
                          武后怒,诏将军曹仁师等二十八将击之,更号万荣曰「万斩」,尽忠曰「尽灭」。战西硖石黄獐谷,王师败绩。
                          进攻平州,不克。
                          武后益发兵击契丹。万荣夜袭檀州,清边道副总管张九节拒战,万荣败走。
                          俄尽忠死,突厥默啜袭破其部。
                          万荣收散兵,复振。别将骆务整、何阿小入冀州,杀刺史陆宝积,掠数千人。武后闻尽忠死,诏夏官尚书王孝杰等率兵十七万讨万荣,战东硖石,败绩,孝杰死之,万荣进屠幽州。
                          又诏御史大夫娄师德等率兵二十万击之,万荣乘锐,鼓行而南,残瀛州属县。
                          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奚掩击,<一一>大破万荣,执何阿小,别将李楷固、骆务整降。万荣委军走,玄基与奚四面合击,万荣众溃,东走。张九节设三伏待之。万荣穷蹙,与家奴轻骑走潞河东,惫甚,卧林下。奴斩其首以献,九节传东都。
                          契丹馀众不能立,遂附突厥。开元二年,尽忠从父弟失活率部落归唐。


                          20楼2016-06-19 15:19
                          回复

                            再贴一张地图。这一张比较清楚。


                            21楼2016-06-19 15: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