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吧 关注:12,976贴子:158,779
自然不能从头讲起。词典有的、能百度的,重复就多余了。
与词语最接近的概念,是诗眼。
词典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换言之,也就是画龙点睛的亮点。可是、但是、可但是、但可是,那所谓的诗眼,还是离不开原诗的。拿开原诗之后,诗眼最多也就是某种带有异味的气体。
贴吧七年,评贴无数,我从未有过关于“诗眼”的评论。也就是说,在我的心中,是不承认“诗眼”的。我总是把词语放在作品(至少是句子)中进行解读。
这么一说,大家应该明白了,关于词语的美好,隶属于审美观。而审美观,又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倾向的观念。
人跟人不同,花有几样红。有喜欢这个的,也有喜欢那个的。喜欢这个的人,不喜欢那个,可以,但却不能据此否定喜欢那个的他人。
因此,我说的,只是我认为的、我倾向的,绝对不是标准答案。话说文学艺术稍稍高级一点儿的领域,本来就不存在标准答案。
首先要陈列一下我关于词语的审美观。
也就是陈列,我觉得什么词语是美的好的、什么词语还不够美好。
这方面无法进行概念解释。只能举出足够多的例子来说明。
举哪种例子呢?当然是古人作品。如果举今人作品的话,恐怕会惹麻烦。
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古人作品,品质肯定优秀。不那么优秀的,多半流传不下来。而当我说古人作品哪点不好的时候,可能又会有人说:难道你比哪些古人更好?毫无疑问,我的确赶不上哪些古人。
不过呢,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是两码事。眼高手低,是个贬义成语。抛开贬义之后,其实不难发现,正常人都眼高手低;也就是说,欣赏水平远高于写作水平。写不出那么好的作品,但却能品味出那些作品的某些瑕疵。
当然,写作水平与欣赏水平也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眼界拔高了,写作水平会上升;写作水平上升了,眼界也会提高。不过总的来说,写作水平还是要滞后于欣赏水平的。
所以,我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人作品哪点不好,并不是证明我比他们更好,而就只是我欣赏水平中关于个人审美倾向的展示。
如果有“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之类的喷子,恕不理会。


IP属地:重庆1楼2016-07-29 23:32回复
    吧主!好久不见!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6-07-30 15:46
    收起回复
      ★审美观展示
      贴吧流行拜师收徒。我也发过一个收徒贴,没成功。当时的内容是分析李白·怨情的立意,并与刘皂·长门怨之二进行比较,合格者收为徒弟。记得为了准备见面礼,费了老大劲儿(不是钱。钱不费劲,但我送不出来)。
      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刘皂·长门怨之二
      宫殿沈沈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毫无疑问,从立意上看,怨情远胜长门怨(详见那个收徒贴)。但本贴不讲立意,只讲词语。而从词语上看,怨情就比不上长门怨了。
      当然,长门怨词语比怨情好,也只是后两句好(尤其是第三句)。前两句也只是普通。
      怨情词语不够好,主要是第二三句不好,一四句仍然属于普通。
      怨情第二句,颦(蹙)字少见,第三句“但见刀光不见人影”力度不够。
      从刚才讲的“颦(蹙)字少见”,又可以看出,本贴,是建立在现代人欣赏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李白那个年代,也许颦(蹙)字并不少见。但现代,少见了。少见,就难读难认难理解并影响正常阅读速度,流于艰生古怪了。


      IP属地:重庆3楼2016-07-30 18:58
      收起回复
        白居易·琵琶行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非常漂亮。嗯,起作用的自然是后句。
        结合前面的长门怨,还可以看出,不那么美的,搭配美的,之后,整体也可以变成美的。这也许相当于肉食与素食的搭配,也许相当于武术里面的收和放的关系。
        据他人解释,大珠小珠落玉盘本意是指大小雨点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其实就算白居易本人,这种解释也是无效的。
        作品就是作品,一旦形成,就是单独的存在。可以参考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去品味,也可以完全抛开作者,只结合读者自己的经历、心境去体会。
        一样诗(包括文)、百样读,只要是说得过去的、并为当时多数人认可的,都可以当作正解。正如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一样。
        大珠小珠落玉盘。看到这句,我脑海中第一联想是,珠子落到盘子。珠子,就是跳棋珠。盘子,也只是普通瓷盘。叮叮当当的,就像风铃一样悦耳。当然,还及不上琵琶演奏的程度。但是很形象很具体。而且,如果盘子是玉石做的,那声音就会变得昂贵、值钱。
        第二联想是,大猪小猪跑出来。这当然是想岔了,但我恰好见过这样的场景。一头大猪、十几头小猪,从一道门跑出来,冲向院坝。过门的时候,有道小门坎。过了小门坎,还只是阶沿。阶沿下到院坝,有一个台阶。台阶倒也不高,二十厘米左右。但院坝地面有青苔,非常湿滑。大猪没事,稳稳当当。小猪们翻门坎还行,跳到院坝就打滑,就像滑雪一样。有几只还摔倒了。很喜气,看着就会笑。
        所以我觉得琵琶行中,这句最好。
        千呼万唤始出来
        便秘的文艺范注释,绝了。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这几句,别扭拗口。单独拿出来,给不知道它是琵琶行句子的人看,相信没人会说好。


        IP属地:重庆4楼2016-07-30 21:25
        收起回复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最好的是第二行。小毛病就一个字,其它没问题。“自春色”比较有气势,“空好音”则哀怨低迷,冲突了。全诗一看,该行表示的是低迷。也就是“自”字不恰当了。
          第一行需要补充说一下么?应该不需要吧。这样的句子,通常是放在末尾的。如果放在首行,就成了总分总的第一个总,后面需要接分的。本诗没有分(两景两议结构)。如果强行把第二行说成分的话,也分得不够。所有前面不该有总。
          第三行,顾频烦。相邻三字都页旁,书法写出来是什么样子?
          通常读为“三顾、频烦、天下计”,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三顾,相对较频;天下计,就只发生在第三顾那次。一次,怎么算频呢?所以应读为“三顾频、烦天下计”,拗不拗口?
          两朝里,诸葛亮都是大臣,但不都是老臣。他二十六岁就跟刘备了,也有当帅哥的时候。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老头。
          开,好像没什么切实意思。相信换个字,效果差不多。
          第四行问题最大,但词语方面并没有问题,不在本贴范畴之内。
          出师未捷——诸葛亮没打过一场胜仗吗?当然不是。因此,出师未捷,不能指字面上的战争,相应地,也不能指诸葛亮指挥的最后那场战争。排除战争之后,满足“未捷”条件的,就只能是“匡扶汉室”了。然而,与“匡扶汉室”联系最紧密的,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拿刘备的事,或者说,拿以刘备为首的、包括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百万人的事,硬当成诸葛亮一个人的平生心愿去凭吊,合适嘛?
          英雄指谁?当然不可能是关羽、张飞、赵云那帮人,因为他们比诸葛亮死得更早。那么,会不会指姜维、马岱、张苞等人呢?也不是,因为他们在诸葛亮面前,还称不上英雄。
          那么“英雄”指的是杜甫自己吗?还不是。这点,结合杜甫生平,可以判断。
          说得过去的答案只能是:英雄指读者。
          这样的答案,放在现代,是没问题的。现代,顾客至上、用户是上帝之类的口号多了去。沁园春雪末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人物”跟“英雄”近义,指人民大众。也有人说,指作者自己。两者都能成立。
          但可惜,杜甫不是现代人。并没有听过顾客至上、用户是上帝之类的口号。
          古代,尊称也有。例如“客官”、“先生”、“壮士”。武侠片中常见的“大侠”尊称属于虚构,大侠不是称呼,是称号了;就跟英雄差不多。
          礼貌可以,尊称可以,但不能过分。过分了,不是讽刺,就是奴颜婢膝。
          因而英雄指读者,就变成——想当英雄吗?那就为本诗叫好吧——节操掉了一地。


          IP属地:重庆5楼2016-07-30 21:25
          回复
            当然不是说杜甫写得不好,我也没那资格说。只是说,我觉得这首写得不好。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行非常美。而且不是一素一荤的搭配,而是两句都好。
            青春作伴好还乡。词语普通、浅显,一望可知其意。这种接近白话的句子,阅读速度非常快,能够达到酣畅淋漓的程度,通常作为收放的“放”使用。相似例证,李白的诗较多。
            白日放歌须纵酒。自然就是收放中的“收”了。整行阅读,不难品味到。
            “收”,很多诗里都有,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但这句特别好,远比“溪云初起日沉阁”好。
            歌,好说。高歌,不行,平仄变了。唱歌,平仄相同,但气势弱了,表达不出狂喜。纵歌,倒是可以,很常见又很传神。但如果纵歌了,酒呢?难道用喝酒、饮酒、灌酒?现代人写,灌酒也行,但穷人杜甫不行,没那么多酒啊。所以就把纵字挪到酒这儿了。之后,歌呢?正好,放纵放纵,有个放字。并且放纵一组,歌酒也相应变成一组,额外多了一层内在联系。所以,这句很好。
            刚才说“溪云初起日沉阁”不够好,只是相对于“白日放歌须纵酒”而言的。
            许浑·咸阳城东楼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整行,一荤一素搭配,其实也算好的了。
            一般人记得的,就只有后一句。从这个角度去看,也可以反证前句不够好。
            溪云初起日沉阁。内容相似的,有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把前者按后者那样演变,就成了:“溪云每初起,便是日沉阁”。硬说日沉阁,与黄昏相似,也行。但溪云初起能象征老当益壮吗?
            所以,溪云初起日沉阁就只是自然景色描写,无法品味出更多的象征意义。
            而关于风云突变神马的,后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完全够了。
            难怪一般人就只记得后句。


            IP属地:重庆6楼2016-07-30 21:26
            回复
              ★过渡
              =继续审美展示+诗文中对仗词语规律
              诗文中对仗,与直接的对联,不是完全的一回事。
              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之所以又是白居易,主要为了缩小涉及人数,同时也因为白居易比李白、杜甫好欺负的缘故。
              白居易很多作品给我的感觉都是鲜花和牛粪。插没插,不知道。
              这首钱唐湖春行,第一行牛粪,第二三行鲜花。第四行一般。
              此处就只说鲜花,不再说牛粪了。
              关于对仗,有这样的歌: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完全达到歌的要求,等于对仗合格,但在诗文中肯定不出彩。
              这儿需要借用色盘来说明。百度图片可得色盘。
              文学,既然跟艺术相联系,那么跟美术联系一下,是完全可行的。
              三原色:红、黄、蓝(电视、显示器原色为红黄绿,跟美术无关)。
              红黄中间的橙,等于红加黄除以二。红与橙中间的红橙,等于红加橙除以二。以此类推。
              加黑加白在此不论。
              概念
              补色,又叫互补色。两种颜色相加之后(不再除以二),变为黑色(浓度不够的时候呈灰色),这两种颜色就互为补色。如黄与紫、红与绿、橙与蓝等。
              从色盘上可以看出,互为补色的颜色,恰好就在对面。
              渐变色
              则指相邻的颜色。相邻的颜色是什么,又与颜色细分的程度相关。因而理论上渐变色是无穷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那种对仗,就相当于补色对仗。虽然工整,但失之呆板。
              譬如“赤日对苍穹”中,单独一个日字,能对穹么?
              化解这种呆板,自然是寻找补色的渐变色了。也就是在补色的基础上,再渐变一下。
              例如月明星稀。月亮出来,光芒照耀之下,很多星星就看不见了,也就是星星少了。补色对仗就是月明星少,呆板泛味;变成月明星稀,就灵动了。
              这儿还需要补充一个概念:合掌
              指对仗中存在意义相同(或相似)词语的现象。
              譬如经典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里面的“为”和“成”,就合掌了。
              注意合掌不是见合。见合,指几种选择的价值差不多的意思。
              把合掌放到色盘上,不难发现,合掌指的是直接渐变色对仗。
              总结
              诗文中对仗词语规律=不要补色,更不要渐变色,要的是补色的渐变色。


              IP属地:重庆7楼2016-07-30 21:27
              收起回复
                ★绝句词语规律
                中调长调诗词,我当然也能写。但写得多玩得转的,还就只是绝句和几种小调。可能主要是人懒,不想多思的缘故。所以中长调诗词就不说了。
                写过多少诗词,肯定记不得。很多时候,回贴也是诗词。贴吧搜索简化之后,不好搜了。所以,除了一首忆江南之外,就不拿以前的作品展示了。本贴现写。
                先说小调诗。小调,指二十五字左右篇幅。小调诗,就是绝句。
                绝句分五绝和七绝,从规律上看,七绝大于五绝,七绝涵盖了五绝。因而本贴只讲七绝。
                那么,七绝应该怎么写呢?
                真正说起来,怎样写都可以。本贴只是推荐介绍我积累得来的、费力少效果好的简便写法。并不是说,我这种方法就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李白·赠汪伦,起承转合俱全。相当于五毒俱全、五行俱全、五灵根。费力费时不说,还因为过于周正,死板而不容易出彩。因而我个人以为,不能朝赠汪伦的方向写。
                崔护·题都城南庄,起承转转。李白·望天门山、贺知章·回乡偶书,起承承转。又怎么样呢?
                同样不怎么样。
                为什么呢?
                因为现代人照那样写,很容易,会写成这种——
                诗:太阳一出彩霞飞,四海江湖倒影晖……(有人名哦)
                合乎格律,也古今通压。但怎么读怎么像打油诗。感觉词语不够精练,诗意不浓。
                所以,不行。
                ——
                在这儿,推荐我的体会——就像杜甫·蜀相那样写,两景两议,承承转合
                嘿,前面把蜀相批烂了,后面又说要像蜀相那样写……
                往下看就知道了,批的部分与推荐的部分,不是一回事。
                任何事物都有至少两面性。批烂了,那也不是全烂。全烂的,懒得读,肯定不会批。
                只要是好的、省力的,就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写诗,总有个事由。事由,由转合负责。从事由得出感情色彩,以该感情色彩为基础,调取当前景色,写出前两句承承,即可成诗。
                说不定有人会问,当前景色与该感情基调不合怎么办?例如悲伤时侯晴空灿烂。我只能说,在悲伤者的眼中,就算晴空灿烂,也会变为淫雨霏霏。
                文学不是照搬生活。描写与现实相符,并不是真实。文学的真实,是把心中所想表达的东西,准确表达出来。把睛空灿烂的日子写成下雨又怎么了,除非那地方从来就没下过雨。
                好了,与词语无关的题外话,就到这儿为止。


                IP属地:重庆9楼2016-07-30 21:28
                回复
                  下面举三例说明。
                  三例都用同一种格律:七绝平起平收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感情基调……不,还是直接说事由好了。
                  例一、失恋了
                  得句:意中人儿说拜拜
                  套进第三句。
                  中字平声,换仄,意中人儿变成心上人儿。
                  说的古音为仄,连带着说再见也不行,改成今远去。
                  得到第三句:心上人儿今远去。
                  得到第四句:人生自此醉中眠。
                  这两句,白话,相当于打油诗,可作为收放中的放使用;只需稍加推敲,便可得到。所以得到第四句的过程省略。
                  关键在于前两句。也就是本贴所讲的内容:词语。
                  前两句最好对仗,至少部分对仗。其中,带成语更好。
                  带成语,指一个成语。两个成语对仗太难。
                  只一个成语的话,通常放在第二句。
                  与失恋相关的景色,应该是残破的景色。
                  第一联想:落花流水。
                  平仄不符。调换位置为流水落花。
                  (我见过有人把词语坎坷换成坷坎的。那自然是错误的。调换位置顺序,须保证意思不变,还须保证读者一看就能明白)
                  落字仍然不行,改落为飞,成为流水飞花(飞字之后,残破意味被冲淡了,记得后面补足)。
                  倒推第一句前四字,得:轻烟浓雾。
                  由轻烟浓雾,得后三字:聚山前。再由这三字,得第二句后三字:破华年(也就是思华年的侧面。直接采用破字,是为了补足残破意味)。
                  成诗:
                  轻烟浓雾聚山前,
                  流水飞花破华年。
                  心上人儿今远去,
                  人生自此醉中眠。
                  这样,雕琢,意境神马的,就都有了。而且还不怎么费力。是吧、是吧?
                  ——
                  例二、思念某个人了
                  思念,景色随意。现在就来个宏大的、明媚的。
                  按与例一相似的顺序成诗(过程就不再解释了):
                  青山绿水响云钟,
                  碧海蓝天纵玉龙。
                  同样韶光同样景,
                  临风倩影已无踪。
                  例三、壮志豪情
                  豪迈气势,是种特例。古诗中豪迈的多,很难学得到手。因而只有另辟蹊径,从结构下手。
                  得诗:
                  昆仑三峡玉门关,
                  青海丰都雁荡山,
                  笑看风云多变幻,
                  岿然不动在心间。
                  同样是两景两议,但却不是承承转合,而是转转转合了。与前两例的区别在于,第一二句皆不能单独成句。一转二转接三转,多盘旋了两下,多压制了两下,最后一放,才有了近似的气势。
                  诗的气势,不是词语(譬如:九十个人打群架)堆砌构成的。
                  (未完。后续内容是,忆江南捣练子的词语规律、文章第一自然段词语规律。哪天续上,不一定)


                  IP属地:重庆10楼2016-07-30 21:29
                  回复
                    ★忆江南词语规律
                    先看白居易忆江南之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承
                    能不忆江南→合
                    起,相当于“咳、嗯!我就说两句啊。刚才张书记讲得不错,我深有同感。啊,这个这个,本宫也是这么个意思。”
                    承,江南怎么个好法呢?接着叙述:这点好、那点好。
                    转,但江南最好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江南对我最有触动力的地方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风景也一样,并不在于本身有多美,而在于欣赏风景时,同行的人。
                    合,有了那些经历,怎么能够让我不忆江南呢?
                    很显然,转那部分,被白居易省略了,留给读者沉思。
                    这是从起承转合角度去赏析的。这角度,赏析还行,但照着写不行。照着写的话,太难了。
                    ——
                    和痕惜陌《忆江南》,作者是我:
                    清夜冷,
                    笔墨两相亲。
                    笔下文章江岸月,
                    墨间山石去年人。
                    好梦了无痕。
                    这首忆江南,发在“痕惜陌”于本吧发布的贴子“忆江南-隐”2489633175第4楼。
                    结构上,沿袭白居易忆江南之一,起起承承合。
                    但我此处要说的,并不是起起承承合,而是总分总。
                    总分总,是某种结构的初级表达方式。因为初级,所以学着写,就容易多了。
                    一二行,起,相当于总。
                    三四行,承,相当于分。
                    五行,合,相当于最后一个总。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行前两字“笔墨”,恰好是三四行的第一个字。这样,三四行与第二行的联系就紧密了。
                    内在联系紧密,就会有一种近似于浑然天成的感觉(说成错觉也行)。
                    于是乎,就会觉得这词填得好。
                    好了,结构上的捷径,就说到这儿。本贴是讲词语的,还是回到词语上来吧。
                    ——
                    前面所示的我的那首忆江南中,要说词语,也就是第三四句比较凝练。
                    把它单列出来,不难发现,跟前面讲过的、七绝一二句非常相似。
                    好吧,前面讲七绝一二句的时候,的确有点快。
                    那就再捋一遍吧。
                    笔墨二字,是三四句的首字。三四句又是对仗,这两字需要满足对仗的要求。因而第二句前两字,可以初拟,待第三四句完成之后,最后再确定。
                    “笔下文章”这个很自然,水到渠成,感觉没什么好说的。
                    “江岸月”中,“江月”常见,有春江花月夜等。中间的“岸”字不常见。江什么月呢,江春月、或者春江月,平仄不符,显然是不行的。江夜月,从格律的角度看,可以。
                    为什么是“江岸月”而不是“江夜月”呢?前者,江岸月=江月+岸月=江岸+月,强调的是月。后者,江夜月=江月+夜月=江+夜月,略有强调江的感觉。同时,正常情况下,有月亮的时候都是夜,中间的夜字,有点像废字。所以成了“江岸月”。
                    第四行“墨”、“去年人”不用讲了。
                    “间”字,因为前面是“下”字,此处就要回避“上”字,回避补色。
                    “山石”是与“文章”对仗的。唐韩愈有篇“山石”,与此无关。写“山石”,是从李清照的“金石”那儿来的;也就是一种文人雅好。加上“墨间”,又相当于山水画。相当于弹琴、下围棋。如果往兵器等方向去思考,就补色了。


                    IP属地:重庆12楼2016-07-31 22:23
                    回复
                      吧主辛苦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8-01 16:33
                      回复
                        看完啦!写得太好(玩儿)啦!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6-08-02 03:56
                        回复
                          ★捣练子词语规律
                          平仄仄(句)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平平(韵)
                          曾经在贴吧开办过几次诗词学习活动,一开始都是捣练子。只不过,那时候与这时候的要求是不同的。
                          那时候,作为学习的初级阶段,只要求字面意思通顺。
                          这时候,却要求看上去有意境了。
                          把前两句放平,成——
                            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平平(韵)
                          与七绝平起平上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两者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前四字,和第二句第五字。
                          那么,把七绝的规律抓到捣练子这儿来,行不行呢?
                          不行。
                          因为七绝词语规律,在于雕琢前两句。前两句通常处理成对仗,有时还带成语。而捣练子,一二句加起来才六字,同第三句七字无法形成对仗。
                          也就是说,无论怎么雕琢,捣练子的前三句,都存在打油诗的嫌疑。
                          那,是不是把雕琢放在后两句就行了呢?
                          也不行。
                          前两句自由奔放,后两句精雕细刻,读起来会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也就是说,先收后放,可以。而先放后收,则不行。
                          难道前面水,后面也水,全部都水么?那岂不是从头到尾水到底了?
                          更不行。
                          那个精雕红刻的地方在哪儿呢?就在后两句的前四字。
                          并且,由于捣练子水得较多,那八个字,就需要更加凝练才行。
                          举例
                          宋词:陈著
                          花影乱,晓窗明。
                          莺弄春笙柳外声。
                          和梦卷帘飞絮入,
                          牡丹无语正盈盈。
                          这样的水平,现代人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只有放弃多数,抓住少数,才能短平快地达到近似的效果。
                          事由:写小吧主“橘柚南风暖”
                          放弃多数,水成这样:
                          晨雾尽,画堂明。
                          橘柚南风暖树声。
                          ⊙仄⊙平皆晓色,
                          ⊙平⊙仄雪霜盈。
                          从字面上看,好像与前面那首宋词差不了多少信的,实际上差得远(具体怎么个差得远,不在本贴范畴,就不说了)。
                          也可以这么说:古人写成这样,算好,还能够流传至今。而今人写在这样,则是照猫画虎,东施模仿稀屎。
                          于是乎,剩下那八个字,必须得更进一步才行。
                          也就是——
                          晨雾尽,画堂明。
                          橘柚南风暖树声。
                          梦外天涯皆晓色,
                          眉间心上雪霜盈。
                          眉间心上,出自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是出自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更不是源自歌曲。范仲淹那句,传播没有李清照的广。
                          从“眉间心上+梦外天涯”可以看出什么呢?也就是更加优美、更加豪迈、更加经典!
                          譬如用“算”字搜成语,32个成语中,策无遗算、神机妙算、龟龄鹤算3个可以,其余29个不行。


                          IP属地:重庆16楼2016-08-04 00:27
                          回复
                            重看晶兰的文字,想起今年认得的一位同龄小哥,叫做王路。落款总是“凤凰网新闻客户端主笔”。文采好,不炫技,博学多才,直白近俗。文章上有一句讲一句,有半句讲半句,没有什么废话。我很引以为同道。该人有佛性,文字有温无火。
                            说多也无用,我转一篇来,大家看了,就知道啦。


                            IP属地:北京19楼2016-08-12 1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