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吧 关注:161,441贴子:1,277,909

关于杨志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在 郭曹相争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杨志刚是谁。还是在曹发长文前看到有人提到郭当年背叛杨的事情,也有人提到杨只是“老师”,我隐约记得当年有这么一档事,似乎纠缠过师父,师傅与老师的区别。〈郭的洗脑术一,迷惑路人认知。〉
现在就是重提……好在有互联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9-14 14:26回复
    目录层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9-14 14:27
    回复
      求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9-14 14:28
      收起回复
        3 矛盾产生
        据杨志刚说,1994年初文化馆的会计发现有一些领导签字郭德纲经手的票据有问题。
        杨志刚说郭德纲开始跟随他的时候非常听话,他指哪郭德纲就打哪,郭德纲还曾经开玩笑地说:“先生在后台一着急,我就得马上躲开,但还不能躲太远,先生一喊还能听见。”开始时杨志刚对郭德纲也非常信任,让他买什么东西开票从来不看,但后来他发现郭德纲心眼儿挺多,很爱财。据杨志刚介绍,有一次他住院生病,郭德纲到陪护,当时办公室主任说是不是要给郭德纲开点补贴,杨志刚觉得他是自己的徒弟,在医院陪护也算上班有工资,所以就跟办公室主任说你给他钱他也不会要的,但后来办公室主任告诉他郭德纲几次暗示他给自己开补贴,结果开了补贴之后郭德纲就把钱要了,这件事让杨志刚很意外,从此他就渐渐地不让郭德纲沾“钱”的事。
        据杨志刚说,在1994年年初,文化馆的会计发现有一些郭德纲经手、领导签字的票据有问题,就拿给他们看,他们发现签字不对,就拿到公安局做鉴定,结果有几十张票据的领导签字是伪造的,涉及的金额大概1万元。这时郭德纲的父母找到了他,恳请他这个师父“帮忙”,杨志刚通过关系和找证明人,把涉及的金额想办法减到了四千元,让郭德纲逃过了这一劫。
        杨志刚说,当时又发生了一件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文化馆的一个干部告诉他放在会议室里面的一些演出“行头”不见了,因为以前有一次找不到会议室的钥匙,他看见郭德纲用手拽下会议室的把手,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所以他把郭德纲叫到外面单独谈话,让郭德纲把拿走的“行头”还回来。
        结果“行头”果然是郭德纲拿走的,谈话之后他只还回了部分“行头”。
        杨志刚说:“老前辈们说‘先学做人再学艺’,我想保这个徒弟也‘保不住了’,他犯了我们这个行里最忌讳的事,影响太大了,虽然他是我的徒弟,我不能因为他做这样的事把自己也折进去。”
         4 师徒缘尽
        郭德纲刚到北京的几年还通过同行给杨志刚带话,而自从拜侯耀文为师之后,就再也不提他半句。
        据杨志刚介绍,郭德纲离开文化馆后,杨志刚因为知道他快要结婚了,还把他安排到自己儿子的公司里工作。在郭德纲结婚前杨志刚与徒弟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他问郭德纲从馆里报销假发票的钱有没有花在他自己的身上,郭德纲说没有,杨志刚对郭德纲说“以后你认我这个师父也行,如果不认我这个师父,我希望你找到一个像我这样关心你的师父”,最后杨志刚还给了郭德纲五百块结婚的“喜钱”。杨志刚表示,郭德纲出了这么大的事以后,嘴一直很硬,既不求情,也不抱怨,“但他没有想到我最后会让他真正离开,当时他有点呆了。”结婚以后郭德纲还去过杨志刚家一次,但只是礼节性的拜访,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任何联系,郭德纲刚到北京的几年还通过同行给杨志刚带话,感谢他的授艺之恩,而自从郭德纲拜侯耀文为师之后,就再也不提他半句。
        杨志刚在采访最后表示:现在他和郭德纲的事别人都在传,有各种说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大部分人都不是很清楚,他之所以接受采访,就是想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他同时希望郭德纲“一路走好”。
        ■回放当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9-14 14:34
        回复
          版本1
          白全福师爷是我极为尊敬的老前辈。老人家不仅活好,最主要是人好!相声界最爱议论他人是非,惟独没人说白师爷的不字,可见一斑。连当年侯师爷到天津,也说道:“这是相声界的活菩萨!” 白师爷家住百货大楼旁的一个杂院内,两间南房。当时,我们总是一帮孩子一起去,缠着老头聊天。许多活便是那时记下的。遗憾的是当时小,光顾着玩儿,许多东西不求甚解,今天再想问,唉,问谁去?93年的一天,白师爷早上起床后非要洗澡,师奶奶没办法,只好在屋中坐水给师爷洗澡。洗完澡后,白师爷换上衣服,并绑上腿带,自语道:“这就行了我。”老爷子又吩咐人去买肉、鱼、酱油等物,众人不解,白师爷笑道:“有用。”下午,师爷独坐屋中,突然,无风门自开,师爷笑着点点头。当天晚上,老姑(白师爷的女儿)做的馅饼,师爷吃了不少,吃的挺高兴,吃完后又说又唱。临睡前,师爷问大叔(白师爷的大儿子):“我今天不吃药行吗?”大叔说:“行。”深夜,师爷醒来:“我肚子疼,要解手。”大叔忙起身,告诉:“别出去了,在屋里解吧。”待扶师爷下床,人已辞世。
          次日,白师爷辞世的消息轰动天津。从那天开始一直到火化,天一直是阴的,不时飘着小雨,人们说天哭了。办事的这几天,人们吃的东西都是师爷生前买的。师奶奶说他知道自己要走,屋中寂静片刻后便哭成一团。吊孝的人们陆续来了,最早的是张志宽,手拿一个黑皮包,进门后将皮包扔在床上,便跪扑在师奶奶怀中。于宝林、冯宝华两位来了,坐在床前安慰师奶奶,随后是刘俊杰、谢天顺,二位一身黑风衣,挺精神。杨少华先生来得时候掀起一个高潮,都知道杨爷好逗,跟谁都不论,可他跟白师爷关系很好。杨爷一进门就扑到灵前,痛哭嚎啕泪如雨下:“谁也别拦着我!我得哭透了!”我们十几个孩子费很大劲才把他拉起来,见他满脸是泪,可见动了真情。我上街买东西碰见了刘亚津,他见我戴孝吓一跳,得知白师爷去世,马上随我赶到灵堂。亚津跪在灵前,注视遗像一咧嘴就哭了,我忙推他:“师哥,磕头。” 亚津这才叩下头去。
          火化是在天津北仓火化场,北京来了高英培、常宝华、于连仲诸位,告别室内大批的相声演员分排而立,当大叔念悼词时,在场的所有人全哭了,这场面终生难忘。火化后,我返回师爷家,有人在帮师奶奶整理师爷的东西,师奶奶指着一对核桃对我说:“你师爷的核桃,你拿去吧。”我摇摇头,心想,人都没了,要核桃干吗?前不久,我与王文林先生聊起此事,王先生深以为憾,我叹口气,半晌无语。。。。。。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9-14 14:53
          收起回复
            吐槽 郭的文章真啰嗦。当然啰嗦本身也是他的目的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9-14 14:56
            回复
              第二个版本更啰嗦,索性全文搬过来,慢慢搬运,经常点评,里边的瞎话,实在太多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9-14 15:02
              回复
                〈我叫郭德纲〉(大约写于2007年左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9-14 15:04
                收起回复
                  郭德纲这人就是太自私了,永远是别人对不起他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辽宁14楼2016-09-14 15:09
                  回复
                    ------------序: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相声------------
                      2005年底2006年初,大批的媒体纷拥而至,把我和北京德云社抬到了一个风尖浪口的位置上。这一切既有好处,又有不利的地方。好的一面是让很多人知道了相声还在以这样的一个形式生存着,很多人知道了郭德纲、于谦、何云伟等原本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我们被抬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当然随之而来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矛盾以及种种的不快,但是抛开这一切不谈,我们为相声能有如今小范围内的苏醒,为我们所做出的这一切,感觉相当的欣慰。  有很多人看到我们今天红了,火了,德云社演出一票难求了,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我们这十年走得如何艰辛。台湾导演赖声川有过经典的系列相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这些作品含泪带笑地表达了对传统的眷恋和对忘却传统的批判,将早已风干的斑斑泪渍收集起来,勾画成一张张苦涩的笑脸,一度唤起了台湾岛民对祖国根文化的回忆,这些相声剧用相声写相声的祭文,再三地问道:到底谁来说相声?
                    ——————————
                    2005年底到2006年初
                    郭德纲,于谦,何云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9-14 15:09
                    回复
                      其实,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相声。
                      从95年开始,我们从零度做起,一起到2005年底,我们做到九百九十九度,媒体的朋友们开始举着火把来,这火把一下把我们点到了一千度。从此我们也陷入了是非与矛盾之中,直到今天。
                      不过,我们还在说相声。
                      ——————————
                      999度+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9-14 15:11
                      收起回复
                        08年徐德亮离开德云社时,还能在网上郭德纲早期的 我叫郭德纲 ,现在是看不到了。


                        IP属地:山东17楼2016-09-14 15:13
                        回复
                          这个事儿,当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因为当时的钢丝的爱护,要不也早就完蛋了


                          IP属地:北京18楼2016-09-14 15:21
                          收起回复
                            ------------津门学艺(1)------------
                            人们都说这说相声,最好是家传,父一辈子一辈,如果出生于这样的相声世家,那可能学起来也会方便一些。这首先就是艺术上有那个氛围,父辈会给你讲。
                            其次,你还有个背景,有个靠山,那样江湖上就没有人敢欺负你。这两点在我身上,一点都体会不到。
                            ——————————
                            补充一些历史资料
                            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基本不存在私人演出团体的。相声也离开“地摊”,进入大剧场。相声演员基本属于“xxx文工团”或“xxx曲艺说唱团”。
                            师徒制不存在了(其实,所谓徒弟本身在相声历史上存在时间就很短,有人撰文论述过),印象中各文工团体都会有学员班,定期或不定是期招收相关学员。这些学员其实没啥背景,马季一个书店学徒,有啥背景?
                            而且中国社会变化很快,一时有一时的不同。如果不了解那个年代,很容易误解一些事情。(比如姜昆,如果你了解文革,就会明白他为啥是“半路”出身,而且不是姜昆一个人是整整一代人都如此。)当然90年代以后,社会不公问题的越来越严重,但不是一直如此,不要混在一起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9-14 15:45
                            回复
                              我也就是那么给熏出来的,当时天天在剧场里面混,听书啊,听大鼓啊,听各种曲艺,不知不觉中就很喜欢上了这一行。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模仿,唱上一曲,说上一段。记得当时有一种戏曲连环画,就是拍了照片再出成的那种小人书,尤其是那些舞台剧啊之类的,我就特别喜欢看这种东西,最感兴趣的是京剧《秦香莲》里“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一段,后来买过一本小人书,上边的图案是京戏《秦香莲》的剧照,下边是故事简介,也有唱词,我就经常照着那底下的唱词哼唱起来。
                              ——————————
                              【教主思路跳跃(多半故意),这一段描述差不多已经进入80年代,楼主应该上小学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9-14 16: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