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探讨吧 关注:605贴子:4,755
  • 0回复贴,共1

西方哲学一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飞矢不动:
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的观点。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其哲学思想特点在于他进一步用逻辑论证来说明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存在是“静”而不是“动”,“飞矢不动”就是关于否定动的论证之一。因为飞矢在一定的时间里必存在于与他相等的空间里。因此,如果把飞矢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分为无数个点,则它在每一点上都存在于与他自身相等的空间里。可见,箭的飞动乃是无数静止的总和而不是运动,说飞矢运动是矛盾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智者学派开创者普罗泰戈拉的哲学观点,按照柏拉图的解释,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这就是说,衡量万物的尺度就是个人的感觉,事物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他所感觉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同一事物就可以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的说法,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理论。这一命题表明智者运动具有明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普罗泰戈拉的这一命题在当时是正对“神意”说的,它提高人的地位,贬低了神的地位;这一命题也有约定论的含义。
唯名论:
早期经院哲学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贡献个是否是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唯名论者认为,真是存在的只有给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唯名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端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的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是一种声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另一种唯名论叫做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通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尔。
实在论:
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这种观点叫做“极端实在论”,实际上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翻版,其代表人物是安瑟伦和生于香蒲的威廉。还有一种“温和实在论”,主要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它们歪曲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的说法,把一半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或叫隐蔽的质,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巧妙,最终还是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比个别更实在。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既然现在知识真假难辨,最明智的办法莫过于对所有的知识来一次彻底的怀疑,把稍有疑惑的只是暂时放在一边,可以看能不能找到不正自明无可置疑的东西。
于是,他果断地对知识采取了普遍怀疑的审查。他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完全是自明的,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我怎么也不能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时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说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活动的主题的“自我”的存在也就确定可靠了。于是,笛卡尔得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的结论或公式。我思故我在乃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是笛卡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
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唯心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命题。它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能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
像洛克一样,贝克莱认为人类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而无论哪一种观念都只存在于能感知的能动的实体即心灵之中。换言之,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它们不可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那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为“具有一个观念与感知一个概念是一回事”,“事实上,对象和感觉是一种东西”。所以,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在贝克莱那里是逻辑地从“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命题中推演出来的。
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所以他不是生产知识,而是帮助别人生产知识。他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称为“接生术”。这个方法据说是从他的助产婆母亲那里得到的启发。
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哲学十五讲)
苏格拉底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总是从具体的事例中引申出普遍的原则来。所以,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种归纳法,就是通过归纳寻求概念的定义,或者说是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古代有些哲学家认为,思维矛盾的揭露以及对立意见的冲突,是发现真理的最好办法。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问答法)就是这样一种揭露矛盾的论辩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揭露已有的观念的矛盾,寻求概念的定义,所以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辨证法、概念的辨证法。他用这种方法是为了论证他的唯心主义学说的。
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
奥古斯丁宣称上帝是永恒的。他认为任命都承认时间是流动的、连续的,因此,不管我把怎样短的一段持续的时间当做“现在”,它总可以被换分为早于这一段的部分,即过去,以及后来的部分---将来。在某种意义上说,“过去”和“将来”同“现在”结合在一起,目前都在我的心中。我们虽然具有测量时间的能力,但是,不可能测量一个不存在的食物,“过去”和“将来”即使是过去和将来,可是当我们去测量的时候,它多多少少也是现在。所以又三种时间:过去事物的现在,现在事物的现在,以及未来事物的现在。过去事物的现在时会议;现在事物的现在时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时期望。这就是说,时间都是主观的,时间存在于进行回忆、考察和期望者的精神之中。因此,如果没有被创造之物,也就不可能有时间,而谈论创造以前的时间那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上帝不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就是上帝是永恒的。
奥古斯丁把人测量时间的能力,同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混为一谈,把时间说成是主观的,完全否定时间的客观性,他并且把时间说成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存在于时间之外,这更加表明他的说法是反科学的神秘主义。


IP属地:广西1楼2016-10-12 20: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