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探讨吧 关注:605贴子:4,755
  • 5回复贴,共1

从《庄子 山木》“似之而非”说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 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 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皆,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 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庄子 山木》
在这段话中我注意的这句话:“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庄周所言”材与不材之间“与”中庸的思想一样,但庄周说“未免乎累”,说明庄周追求的不止于中庸的境界,而是道的境界。但是人不可能成为道,不可能拥有绝对的自由,所以必然“未免乎累”。庄周只能将这种追求化作一种目的来提出,以说明道的境界,而人不可能达道,这又是人的必然悲剧性。


IP属地:广西1楼2016-10-30 14:28回复
    ”似之而非“说明中庸已然近道而又非道,为什么这样说呢?“材与不材之间”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来说是一种“间体”,用庞朴先生的话来说是“亦A亦B”或“非A非B”式的东西,而“亦A亦B”的本质“在于它“非A非B”,这也是“间体”之所以为“间体”的原因。中庸的本质就在于这样的“似而非”上。
    这样的“似而非”(中庸与两极相较而言)与“似之而非”(中庸与道相较而言)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将中庸与道比较来考察,道就包括两极和中庸,道就成为一个蕴含中庸的整体,这样来看中庸当然不是道。但既然能说“似之而非”,就表明中庸与道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而这“相同之处”要从何处说呢?当然不能从“体”上来说,因为中庸蕴含于道,两者不相类,自然不能从“体”上来说“同”。除了“体”外,还能从什么地方来说“同”呢?确定地来说,只能从“用”上来说。这就是说中庸与道在“用”上有相同之处。
    中庸的作用发挥依赖于与两极的关系,没有两极,自然也就没有中庸之说。道的作用发挥同样依赖于中庸与两极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庸与道在“用” 上是有相同之处的。
    问题来了,那么为何不说两极”似之而非“,而说中庸”似之而非“?因为两极的作用发挥必须依靠中庸这第三者才能实现。这个“第三者”通常会被认为不存在,实际上无所不在,中庸是似道非道的。
    “三生万物”中的“三”指的就是中庸,但要正确认识到这个“三”是相对独立的,而且它“似道非道”地发挥作用。
    (注:在这里,“中庸”这个词是体用不二来用的。)


    IP属地:广西2楼2016-10-30 15:25
    回复
      庞朴先生在谈到“亦A亦B”式和“非A非B”式时没有强调前者的本质在于后者,凸显“三”这个相对独立体,故有此论。


      IP属地:广西3楼2016-10-30 15:28
      回复
        1,2,3
        两极与中庸
        万法自然也
        故曰:自然之道 或 存在之法
        lz还记得我不,加过你好友,qq讨论过。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2-28 13:58
        回复
          庞朴真的朴实……
          亦或非是认识论问题
          材与不材是价值论问题
          这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通篇胡扯,价值论问题
          通常涉及到主客体的切换
          怎么中庸?
          不主不客?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3-16 04:38
          回复
            中庸与道只是形似,而非神似。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2-14 1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