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关注:29,017贴子:268,015
  • 9回复贴,共1

《高祖本纪》中为何同出现“雒阳”与“洛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雒阳”为“洛阳”古之别称之一。
根据网络搜索信息,“雒阳”与“洛阳”两者的演变史大致如下:
【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曹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
【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史记《高祖本纪》作于西汉,西汉未有更名一说,论理应按秦始皇之后东汉光武帝之前之名记事,即“洛阳”,而非“雒阳”(否则何需来光武帝更名)。
但是,搜索现存的史记资料中的《高祖本纪》,“雒阳”(9处)与“洛阳”(1处)却均记录于中。
1.(沛公)南,战【雒阳】东,军不利,
2.(汉王)南渡平阴津,至【雒阳】。
3.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4. 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
5.(临江王驩)数月而降,(高祖)杀之【雒阳】。
6. 高祖欲长都【雒阳】,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7. 高祖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几恐,故反。
8. 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雒阳】,至长安。
9. 代王刘仲弃国亡,自归【雒阳】,废以为合阳侯。
10.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对比汉书《高帝纪》,
一、(沛公)南,战【雒阳】东,军不利,(同《高祖本纪》1)
二、帝置酒【雒阳】南宫。(同《高祖本纪》3)
三、横惧,乘传诣【雒阳】,未至三十里,自杀。
四、戍卒娄敬求见,说上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而都【雒阳】,不便,不如入关,据秦之固。”
五、上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几恐,反。(同《高祖本纪》7)
六、是月,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雒阳】,赦为合阳侯。(同《高祖本纪》9?)
七、夏四月,(上)行如【雒阳】。
春三月,行如【雒阳】。
九月,行自【雒阳】至。
十二月,行如【雒阳】。
二月,行自【雒阳】至。
上还【雒阳】。
夏四月,行自【雒阳】至。
八、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同《高祖本纪》10)
九、帝乃西都【洛阳】。
疑问
《高祖本纪》中为何同出现“雒阳”与“洛阳”?且《高帝纪》中亦出现类似问题?


IP属地:浙江1楼2017-01-14 11:52回复
    还不是邹衍首开“五德始终"。
    洛阳位于雒水之北,邙山之南,而山南水北为阳,所以战国时称“雒阳"。秦国统一天下以五行为理论基础。始皇帝按“五行得终始”的说法进行推理,以周为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遂将“雒阳"改为“洛阳"。东汉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改回称“雒阳"。曹魏以魏为土行,“雒阳"又改为“洛阳"。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7-01-14 18:51
    回复
      楼主既然清楚这两者所指地点相同,何必纠结两者关系?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7-01-14 18:53
      回复
        回LS
        纠结的不是两者的关系
        而是非常疑惑:
        1 为何同一处地点,在同一篇文献中却用两种名称表示,给人造成两者似非同一地点的错觉(如果仅从字面来看)?
        2 既然秦始皇改为“洛阳”,改回“雒阳”又是在东汉光武帝后,那么西汉一朝按理应使用“洛阳”一称,何以西汉的《高祖本纪》中会多次出现带有东汉痕迹的“雒阳”?
        3 以彰汉德的汉书在《高帝纪》中为何又没有全部使用彰汉火德的“雒阳”,而在同一文中出现两处“洛阳”?


        IP属地:浙江5楼2017-01-14 20:36
        回复
          高祖好酒及色,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慕魏公子无忌欲为舍人,公子卒为张耳客,善。魏灭,亡归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1-15 10:12
          回复
            《项羽本纪》: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
            这里又是“雒阳”,与《高祖本纪》中“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又不同,此处似又带有东汉的痕迹。


            IP属地:浙江7楼2017-01-15 15:26
            回复
              贾谊《新书·益壤》: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起,高皇帝以为不可,剽去不义诸侯,空其国,择良日,立诸子【洛阳】上东门之外,诸子毕王而天下乃安。
              此处亦用“洛阳”,而非“雒阳”,此乃西汉时应记为“洛阳”的一处实证。


              IP属地:浙江8楼2017-01-15 15:26
              回复
                桓宽 《盐铁论·险固》:韩阻宜阳、伊阙,要成皋、太行,以安周、郑。魏滨【洛】筑城、阻山带河,以保晋国。
                此处亦用“洛”,而非“雒”,说明汉武以后的西汉仍用“洛”,而未改“雒”。


                IP属地:浙江9楼2017-01-15 15:26
                回复
                  反倒是《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
                  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IP属地:浙江10楼2017-01-15 15:27
                  回复
                    综上,
                    目前从西汉不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来看,西汉应沿用“洛阳”一称。
                    而现存的史记中汉史部分大部分使用“雒阳”一称,应非西汉时期原笔,而为东汉时期的修正(仅个别处保留“洛阳”可能为修正时的遗漏)。


                    IP属地:浙江11楼2017-01-15 15: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