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吧 关注:11,369贴子:203,773

虽千万人吾往矣——武则天之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安定公主之死
安定公主之死
根据《通鉴》记载推测,大约在永徽四年底或者五年初,武曌生下了一个女儿,在这位小公主身上,发生了一件到现在也说不清楚的事情。这位小公主满月不久,竟然在王皇后一次礼节性的看望之后神秘死去,有关她的死因,在记录唐朝历史的四本史书上提出了全然不同的两种说法。
时间上成书最早的《《旧唐书》》只在本纪部分的史臣曰中突然冒出一句:振喉绝襁褓之儿。至于这个孩子是男是女,是不是武曌的孩子都没有说,给人一种打马虎眼的感觉,你去猜吧!
时间上成书第二的《唐会要》的说法要清楚得多,是这样的:俄诬王皇后与母柳氏求厌胜之朮,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言下之意是说,王皇后先被诬厌胜之朮,凑巧昭仪所生之女又暴卒(明文说法是:死因不明),昭仪就顺势上奏说是王皇后杀死的,高宗才开始有了废皇后的意思。这里,不仅两件事情的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后来的新唐和通鉴记载恰恰相反,还明白无误地说武曌的女儿只是暴卒,绝非武曌所害,精明的武曌只是利用了这个不幸。-----这是唯一的全力反对武曌杀女的正史记载!
时间上成书第三的《新唐书》摇身一变,不仅了情况说明,还有了细节通报:昭仪生女,后来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时间上成书第四的《资治通鉴》报导得更加详细,差不多被人看成了报告文学,其文如下: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连动作都有)。上至,昭仪阳为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
我有四个问题请教欧阳修先生、宋祁先生、司马光先生:
第一,如果武曌真的能够在不被任何人看到的情况下杀了女儿,这么秘密的事情武曌肯定是不会说出来的,那么史家又怎么能够写得这么详细呢,连细节都知道,难道欧阳修先生宋祁先生还有可敬的司马光先生你们仨在旁边亲眼看着吗?是拿着摄像机在旁边作了摄像?否则你怎么知道武曌当时的表情是“惊啼”,皇帝说了“后杀吾女!”四字,而且从此有废后的意思了这些细节和心理?尤其是心理,就算你真的拿了摄像机你也照不出来的。唐朝三百年没有任何人(包括她的政敌们)质疑过武曌女儿的死因,请问三百年之后的你们是怎样穿越时空,知道了前人都无法知道的事情呢?
宫闱事秘,事所难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好了,直截了当地写出来,没人怪你,魏收这个人写《魏书》固然有许多让人弊病的地方,但他在对那些史家无从知晓的事情的处理上值得称道,北魏孝文帝亲自审理他红杏出墙的妻子幽皇后冯润的过程,魏收就清楚地说:事隐,人莫得知。我也不知道。你瞧瞧,多么负责的写史态度啊,魏收虽然让人指责的地方很多,但这种地方就是值得称道,优点就是优点,不能够因为人家缺点多就把优点一笔抹杀吧!干吗不学学这位史家呢?
第二,我虽然不清楚唐朝宫廷里面是如何育儿的,我却知道清朝宫廷里是如何育儿的,皇子皇女一落生,保姆针线上人浆洗上人等等一大群共四十余人,分成三班,二十四小时看护,虽然历朝宫中规定有差别,但总的来说差别不是很大,后朝对前朝的制度总是有所继承的。唐朝的情况从常理推测应该也差不多,至少也是人数众多,也就是说在公主身边任何时候人数都不会在十四五人之下,在眼睛如此众多的后宫,请问武曌要怎样避开众人的耳目不让任何人看到她作案呢,如果她真的作案,这些人当中就没有一个人怀疑吗?这么多人就会同心协力一直掩护她吗?如果她干这事稍微引起了怀疑,以长孙无忌的能量,他完全可以有法子从那些宫人嘴里套出(或者说是打出)“真相”,那么武曌就是给了她的敌人一个名正言顺除去她的口实,以武曌的精明和让人钦佩的忍耐力,她会做这种傻事吗?
再说了,如果一个人被扼死,颈部会留下痕迹的,尤其是婴儿皮肤娇嫩,痕迹会更清楚。难道公主死亡之后,宫中的御医都不去调查死因,死就死了?你以为皇家的儿女是你养的宠物?连死因都不去调查一下?就算平民死了一个,都会有仵作去验尸查明死因,何况公主!假定公主真是被扼死的,莫非那些御医都是猪,全都看不出来?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出公主是被扼死的,这件事就无法遮掩得密不透风,整个唐朝三百年间无一人提及!当时御医们可能不敢说,但事后呢,武则天死后都不敢说?还有,天下百姓就无人怀疑,唐朝时关于这件事连个民间传说都流传不下来?(后世的因为可信度更低,就不说了)天下百姓的嘴是你封得住的吗?如果小公主不是被扼死,而是被闷死或者使用其它方法害死,那又与史书的记载明显矛盾,何况那也是会留下痕迹的!闷死的婴儿脸色必然是青紫的,痕迹只有更明显!更无法掩饰!
事实上历朝宫廷里的新生婴儿死亡率都非常高,以唐宋为例,李世民的儿子中夭折的就有楚王宽,江王嚣,代王简,女儿中夭折的有汝南公主,金山公主,常山公主,唐玄宗的三十个儿子夭折了九个,夭折率达三分之一,三十个女儿也夭折了六个,宋朝也是一样,欧阳修先生宋祁先生司马光先生的两任皇帝主子宋仁宗三个儿子全部夭折,夭折率百分之百,十三个女儿夭折了十个,夭折率差不多百分之八十,宋神宗十四个儿子夭折了八个,十个女儿夭折了七个,你们是不是应该去问一问你们的主子:干吗这样不会带孩子,是后宫中哪个人下手除掉了他们吧,曹皇后还是向皇后?你们敢不敢问呢?唐高宗的十二个孩子当中只夭折了一个,应该说是很正常的,在那个婴儿死亡率非常高的时代,小公主正常死亡的可能性远大于谋杀。
第三,请问各位有什么确凿证据证明武曌谋杀了女儿呢?仅仅因为武曌得到了好处,可是受宜者未必就是凶手,就象仇家未必是凶手一样,那是两个概念,现在的法治社会里,凡是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都只能够进行无罪推定,凭什么欧阳修先生宋祁先生司马光先生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要对武曌进行有罪推定,你们凭什么自认为代表了正义和公理?你们是法律吗?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嫌疑人永远只是嫌疑人而绝对不是罪犯!或许我用无罪推定有些不当,但史书认定她有罪就很恰当吗?谁能够拿得出确凿证据?既然谁都拿不出,最多只能够存疑,所以没有谁能够认定她杀了女儿,史书上那种铁钉板板的说法就是完全苍白无力
第四,请问武曌杀女的动机是什么?一个人如果要冒天大的风险去杀人,肯定有强烈的动机,可是武曌有这样强烈的动机吗?《唐会要》说了,她已经开始安排巫蛊事件了,并且取得了效果,唐高宗已经开始对王皇后很不满了,只要再加把劲,王皇后被废是迟早的事情了,《唐会要》还明确记载安排巫蛊事件在先,小公主暴卒是在后,不知道为什么,《通鉴》和《新唐》竟然会把事件的顺序调了?《通鉴》把小公主事件系于永徽五年,把巫蛊事件系于永徽六年六月,《新唐书》在记录中也把小公主之死系于巫蛊案之前。莫非司马光和欧阳修宋祁也发现如果按照前人的记录,把巫蛊事件记录在先,再来诬陷武则天杀小公主太过不合情理逻辑,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怀疑,没办法往武则天头上泼污水,所以轻轻巧巧地在自己的所谓“信史”把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给调整了?
嘿,你们没有证据证明武曌杀女在先,安排巫蛊在后,为什么要调整前代史籍中的记载?(想起司马光先生有更改《战国策》和《汉书》原文的优秀纪录在先,要更改《唐会要》的记载似乎阻力要小得多,因为《战国策》和《汉书》流传如此之广,天下人皆知都可以恬不知耻地更改,何况更改普及率要小得多的《唐会要》,人家肯定是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的),要知道,在巫蛊已经起了作用,王皇后已经被幽禁的情况下,只要武曌再给唐高宗灌点迷魂汤,让他鼓足勇气,王皇后被废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武曌还要用女儿的一条命去打击王皇后,这简直就是一件莫名其妙,严重画蛇添足的无理举动。除非这个人是个疯子,可是武则天一生办事有着超人的耐性的慎密性,说她是疯子的话还不如说欧阳修司马光是个疯子偏执狂还更让人可信些!
作为一个母亲用亲生骨肉的生命去打击敌人原本就没有这个必要,何况小公主就算死了,武则天也没有因此坐上宝座,为了一个不确定的目标,把确定的女儿生命赔进去,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人?当然,也许司马光和欧阳修、宋祁三人是例外,说不定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人家欧阳先生发现狄青大人当上了枢密使,不高兴了,无论是不是无中生有,也不管是不是有事实证明,仅仅是因为脑子里想着狄大人要谋反,所以狄大人就非得谋反不可,我说你谋反你就是谋反,至于你是不是真要谋反,我不管!反正我就是看不惯你!你一个武人,凭什么爬得比文官高?不仅是接二连三,还接七连八地上书皇帝说狄大人要谋反,甚至还把下雨啊地震哪之类的自然灾害和狄大人高升的事联系起来,列举了一大通想象力丰富,远胜科幻大师凡尔纳所能够想象得到的理由,证明绝对不能够让他当大官,最后把狄大人气得五十岁见了阎王,欧阳大人才长长地吁了口气,心安理得的又活了好几年才到阎罗殿报道。(以这种心态写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虽然没任何确凿证据说她杀了女儿,但仅仅因为她做了女皇,欧阳大人脑子里一定想,她一定干了任何女人都干不了的事,所以她就非得亲手杀女不可!有没有证据没关系,反正我就是看不惯你!和狄青大人的情况全然一模一样!)
再瞧瞧司马光,别的不说,看他对新法的偏执,对新党的迫害就知道了,他还恶毒地将全体中国人骂成蠢货笨蛋,扶不起的阿斗,好像就整个中国只有他是聪明的高尚的有能力的,是正义的化身,所以他轻轻巧巧地将战士们流血流汗收复的土地一个“赐”字就给了别国,换回几个开口货来证明他有多么了不起。说他是个偏执狂恐怕并不过份吧。只是自己是这样的人,就把全天下人的都想象得跟他们一样卑鄙无耻,这还算是人不? 因为欧阳修的文章好,司马光的《通鉴》写得不错,就认定他们是好人,是完人,是高尚的人,恐怕脑子里少了根弦,就象那位弗郎西斯培根,他的学问之好,恐怕在世界历史上都能够排上前十名,可是他为人的卑鄙下作,在世界历史上也肯定可以排上前十名,因为文章学术好,就认定他人格也高尚,那真是把人看得太简单!
综上所述,我认定《唐会要》讲的才是真实的情况,且别说它的记录离事件发生的时代最近(按照常理,越是与记录的历史时代相近的史料可信度越高),还因为这里面没有荒诞的细节描写,没有不符合逻辑的硬性编排,没有绘声绘色的文学创作,只有对事件的冷静描述。在历史上,武曌利用巫蛊案打击王皇后之后,她的女儿安定公主因为某种原因,或者是意外或者是新生儿猝死症之类的疾病突然死亡,于是武曌利用了这个不幸,给王皇后多加一条罪名。其实武曌应该明白王皇后没有杀女儿,高宗也应该明白,杀死个小姑娘算什么呀,要谋杀也应该谋杀李弘才对,可是二人都需要一个借口,一个把那自以为高高在上,其实让人讨厌的女人赶下去的借口!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高宗其实根本不是受骗者,他就是武曌的同谋者!这个男人完全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笨!


IP属地:四川1楼2017-01-30 20:00回复

    #春节表情包#


    IP属地:浙江2楼2017-01-30 20:00
    收起回复
      二 王皇后、萧淑妃之死
      关于这两位被废者的死法,所有的史书都没有记载具体日期,也有两种自相矛盾的记载。
      《旧唐书》说她们两人是被缢杀的,但同时却又记载:庶人初囚,大骂曰:“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还说武后令宫中从此不养猫。这我不完全相信,因为在唐人的笔记中就记载,武后养了不少猫儿,还曾在朝廷上向百官进行炫耀,如何能说武则天听到这句话就不敢养猫?同书又说:初囚,高宗念之,闲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高宗恻然,呼曰:“皇后、淑妃安在?”庶人泣而对曰:“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言讫悲咽,又曰:“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高宗曰:“朕即有处置。”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新唐书》则前段与《旧唐书》差不多,后段则略有不同,高宗看望二人之后: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殊其尸。初,诏旨到,后再拜曰:“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至良娣,骂曰:“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此文多了一段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记载,把手脚都砍了下来居然还反接,照我的推测,是把手脚到脚上,把脚接到手上吧——这接得上吗?最好请欧阳先生和宋先生先去请教请教太医院里的医生——又记载了王皇后如何大义凛然,继续摆架子作高贵样,最后一重手脚则是把萧氏初囚时骂武后的话移到了光荣“就义”前的诅咒。
      《资治通鉴》的记载与《新唐书》相差无几,只是删去了反接投酒瓮中这句太不合情理的记载,对王萧二人死时的对话记录得与《新唐书》几乎一模一样。
      《唐会要》对此则无半句记载,对王皇后的全部记录就二十来个字:高宗皇后王氏,永徽元年正月五日,立为皇后。六年十月十二日(比历史上的记录差了一天),废为庶人。
      那么我来为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段记载到底可不可信。
      《旧唐书》的记载本就自相矛盾,既然已将二人缢杀,又何来杖庶人和萧氏各一百?且不说以王萧二人的身体,是不是经得起这一百杖还难说,就算打了一百杖还没有当堂打死,也肯定身受重伤,如果再加上截去四肢(或者说是剔去手足)居然还可以数日而卒?这两人的身体简直就是国防身体!航天身体!恐怕大多数男人都要自愧不如,那时候养尊处优,手无缚鸡之力的贵妇人能够有这样的身体,简直让我们现在的那些晒晒太阳就昏过去的学生们惭愧得有要跳长江的冲动!
      女性的血液流量每秒约12.5厘米左右,而人体的总血量约3000~4500毫升,一个人如果一次失血超过百分之三十就有生命危险,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2500毫升的话此人必死无疑。王皇后也好萧淑妃也好,当真被截去四肢,就算此前两人没有受伤,也会很快因为失血过多而死!战场上的许多士兵只失去了一只手一只脚如果来不及救治,都会很快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何况两个贵妇人,何况被截去四肢!
      欧阳先生,宋祁先生,司马光先生一辈子都只会躲在书斋里写那些顶瓜瓜的文章,何曾亲自上过战争,目睹过战场由的真实情况,假如由一个武人来写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人被砍了四肢血流如注还能够数日而死!这给人的感觉是那两人不是受伤死的,而是饿死的!现在大多数人都没有受伤机会,可是我运气不佳,曾经被家猫狠狠地咬过,有此受伤的宝贵经验。我被咬中了手背,过去了十年这个印子都在,当时重视不够,只用水清洗上了点酒精,哪知到晚上就出问题了,我被感染了,整个膀子都肿得噌亮噌亮,而且发烧,如同闪亮闪亮的白炽灯,结果又是敷药,又是打针,又是吊盐水,差点弄成败血症,潇洒地说拜拜,仅仅一只猫咬就成了这个样子!王后萧妃浑身受伤,四肢俱断,如此严重,居然啥事也没有,唉,国防身体,航天身体,那是一点没夸张的。
      有人说可能王氏和萧氏体质特殊,能够承受得起如此重刑,不过我倒想知道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她们如何止血?写史书的人以为血是自来水啊,取之不尽,流之不竭?如果不能够止血,二人绝对活不了几天,一时三刻便死了!而砍断四肢要止血的话必须得有人马上救治!因为如此严重的伤,血是不可能自己止住的!可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武后可能派人去救她们吗?更何况如果偶然一个人体质特殊能够把各种重刑都熬遍倒也勉强能圆其谎,偏偏她们两个人都体质特殊把各种酷刑都熬遍,那就不是偶然性的,而是有人故意要把她们说成熬遍酷刑才死!
      同时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武则天也不可能把王后和萧妃用那种残酷的方法处死,她刚刚当上皇后,在宫廷中的能量能够与后来重若盘石相比吗?如用此残酷手段处死二人,高宗心里是何想法?就不怕高宗念及旧情,怪武后手段太辣而失去高宗欢心,屁股还没有把皇后宝座坐稳,武则天有此胆量吗?朝中的大臣就没一个敢提一下子?就算别人不敢,长孙无忌也不敢?
      这段故事颇象是吕后杀戚夫人故事的抄袭,但吕后虐杀戚夫人时已是太后,威震宫中,无人敢惹,和武则天还是皇后不一样。吕后虐杀戚夫人是为了作给儿子看(所以我认为吕后可能派人暂时救治过戚夫人,至少是给她止了血),武则天又作给谁看,给后宫嫔妃?一杯毒酒或者一条白绫就可以了,用得着这种手段?而且所有的史料都不记行刑日期和王后萧妃的葬地,这是不是怕后人看出破绽?如果有一天王皇后或者萧淑妃的墓能够找到,或许就能够还武则天一个清白。
      看哪,王皇后是多么的高贵呀,在临死时仍然高高在上,仍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于这样高贵的女人,下辈子我都希望不要遇上,因为我太卑贱了,配不上你!你继续高贵下去吧,象你这样的女人,没有任何一个男人真的受得了你,你总是看不起我,看不起周围的任何一个人,不屑于和我一般见识,那你就作自己的见识去吧!萧淑妃又是多么的泼辣呀,还连累了可怜的猫儿,难怪唐高宗不喜欢这两个人!
      既然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都不可信,那么王皇后和萧淑妃到底是怎么死的?其实唐人已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鸩杀!用毒酒赐死!唐人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谴责武则天,揭露武则天罪行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弑君指的是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这个鸩母指的就是王皇后这位国母,那不就是说明白了吗?武则天用毒药解决了这两位冷宫幽魂,预防她们东山再起。唐人的说法当然要比宋人说法要可靠得多,再加上这篇文章是揭露武则天罪行的文章,没有任何隐晦的必要,所说自当可信!
      另外对《旧唐书》那段自相矛盾的结果我觉得也有必要考证一下,在宋人编写的《太平御览》中对《唐书》的引用上透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旧唐书》有可能遭人篡改!《太平御览》成书时《新唐书》尚未写成,所以《太平御览》所引的《唐书》只能是《旧唐书》,而《太平御览》引古书有个原则,就是几乎是原文照搬,除个别文字外,基本上不加多少增删,《太平御览卷一百四十一.皇亲部七》全文如下:
      “《唐书》曰: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也。父仁佑。同安长公主即后之从祖母也。公主以后有美色,言於太宗,遂纳为晋王妃。高宗登储,册为皇太子妃。永徽初,立为皇后。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於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武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
      原文就到此为止,《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关于王皇和萧淑妃之死那一段毛骨悚然的记录竟然完全没有!这不能够不让我们怀疑,《旧唐书》是否曾遭人篡改?篡改之人按照《新唐书》的记录给《旧唐书》加上了一段,却又忘了删除《旧唐书》的原文记录,以至于留下了两个自相矛盾的记录。
      还有,我们必须知道的是现存《旧唐书》是明嘉靖年间辑出的,并非《旧唐书》的最早本子,后人勉强能够找到最早《旧唐书》版本已经是南宋时的本子了,而这个本子不仅残缺不全(也不知道当中还有没有保存着《旧唐书》的这一卷),而且是国宝级文物,寻常人根本看不到,当时《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早已流传开来,宋人对武则天的谩骂几乎成了习惯,如果《旧唐书》中没有这一段,根据新唐加上一段是很可能的,就算宋人没加,也不敢保证明人没加,而清人爱改史是出了名的,几乎是习惯成自然,而且他们也和宋人一样,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假如他们看到的旧唐没有这一段,他们也会给它加上,这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旧唐书》这段自相矛盾的记载。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留在文字中的蛛丝马迹中找出《旧唐书》曾被篡改的痕迹,这是《旧唐书》关于废后王氏传的上半部分:
      “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也。父仁祐,贞观中罗山令。同安长公主,即后之从祖母也。公主以后有美色,言于太宗,遂纳为晋王妃。高宗登储,册为皇太子妃,以父仁祐为陈州刺史。永徽初,立为皇后,以仁祐为特进、魏国公,母柳氏为魏国夫人。仁祐寻卒,赠司空。
      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于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后母柳氏、兄尚衣奉御全信及萧氏兄弟,并配流岭外。遂立昭仪为皇后。寻又追改后姓为蟒氏,萧良娣为枭氏。”
      前文我所引用的是《旧唐书》王皇后传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出,《太平御览》所引《唐书》和《旧唐书》文字几乎相同,可以证明《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唐书》确是是《旧唐书》。我统计了一下这两部分的一些字出现频率,由于实词有固定的意思,不见得都会用上,所以我统计的除了一个代词后之外,基本上是虚词,如下表:废后的一段文字出现频率分析
      前段文字351字
      后:15字 比例为4.3%
      也:2字 比例为0.5%(后半部分文字无此字)
      之:6字 比例为1.7%
      氏:9字 比例为2.5%
      为:12字 比例为3.4%
      后段文字297字
      后:7字 比例为2.3%
      曰:7字 比例为2%(上半部分文字无此字)
      之:5字 比例为1.6%
      氏:3字 比例为1%
      为:6字 比例为2%
      在虚词的使用情况上除之字外更无他字相类,出现频率差别如此之大,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人手笔,每个人写文章都有自己固定的文字风格,要判定一篇文章是否出自某人手笔,统计一下他的用字频率,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作者,这是留在文章中的“指纹”,改不了的。很多时候,作者自己都未曾感觉出来他在文章中留有指纹。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统计一下《新唐书》的一些篇目用字频率,再和欧阳修宋祁的文章对比一下,你就可以分析出这些篇目具体是出自哪个人的手笔。
      仔细想一下,《旧唐书》王皇后一个人的传记区区几百字有可能由两个人来写吗?虽然《旧唐书》是众人合作写成的,但是一个传记几百字竟然要两人来写,简直是欺负后唐无人,也不符合逻辑。再联系到《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唐书原文无后段文字,我基本上可以说,历史上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绝对没有遭受“人彘”之祸,她们的死因不是缢杀便是鸩杀!所谓“人彘”的说法是来自后人对女皇的厚诬!


      IP属地:四川3楼2017-01-30 20:02
      收起回复
        三 太子弘之死
        关于这位太子的死法,史书上照例有两种说法。
        《《旧唐书》.孝敬皇帝弘传》,只简单的记录为: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弘是怎么死的,没有任何记录,只记其死亡事实而已)
        《新唐书.孝敬皇帝弘传》云: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遇鸩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不仅明说是被毒杀,而且还加了句天下莫不痛之这句修饰语,显示弘是多么得人心,不过这个人心到底是全国人民之心呢还是天下儒家官僚之心,恐怕很难说。这也是唯一明确记录李弘是被毒死的史书)
        《资治通鉴.唐纪十八》则记录: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采取间接笔法,不敢给武后坐实罪名。并且又同时附录考异说:《新书本纪》云:“己亥,天后杀(注意,用的是个杀字,《新唐书》的作者为了表示自己多么有学问,专喜欢钻这些字眼,用杀字不用诛字,是为了表示杀人者和被杀者是平等的,杀人者是可能有罪的。如果用了诛字,就表示史官认为这个人是该杀的,这样带有浓厚个人好恶色彩的史官写出来的历史是可信还是不可信真是说不清楚)皇太子。”《新传》云:后将逞志,弘奏请数怫旨,从幸合璧宫,遇鸩薨。”《唐历》云:“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教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按李泌对肃宗云:“高宗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新书》盖据此及《唐历》也。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
        在对武则天历史写得最为客观的《唐会要》作如是记录:孝敬皇帝讳弘。高宗第五子。永永徽四年正月,封代王。显庆元年,册为皇太子。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薨于合璧宫倚云殿,五月五日,赠谥曰孝敬皇帝。(同样不言李弘遇鸩,在李弘的死因问题上,四本史书很难得的是三比一)
        在对李弘之死的记录中,唯一记录李弘被毒杀的史料是《新唐书》,连对武后批判得十分厉害的《资治通鉴》都不敢相信李弘是被武后鸩杀的,只能够以疑传疑地说是时人以为李弘是被毒死的。而《新唐书》所据的资料又是七八十年后李泌有感而发时的感言,当然让人生疑。
        事实上,我认为《资治通鉴》的记录更可能是事实,不管李弘是怎么死的,时人以为李弘遇鸩是可能的。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中有一句,“弑君鸩母”,我的理解是,这个弑君指的就是李弘这位小君,推想当时就有李弘被鸩的传言。
        唐高宗随后在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的诏书中的解释是:“朕方欲禅位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谥为孝敬皇帝。”这就是说,李弘本来有病,听说我要禅位给他,太激动的情况下一病不起,所以死了。李弘的身体一向不好,从小体弱多病,在这一点上深得其父的遗传,但他的性格却又酷肖乃母武则天,太过刚烈,而且他从小生活在高高在上的环境之下,没有受过挫折,刚烈的个性配在孱弱的身体上,身体吃不肖是很自然的,在遽然听到父皇要传位的消息时,太过激动,终于断了弦。
        对于武则天来说,母亲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总是难免有特别的感情,而且太子弘的性格又非常象她自己,虽然他有过数次违逆自己的意思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基本上还是家庭内部矛盾,适不足以影响到政治问题,就算李弘真的当上了皇帝,以他的孝心和他那缺乏经验的作派,难道武后真的制服不了他?又何必当着丈夫的面在这样敏感的时机里杀死李弘?如果武后真的杀了李弘,再软弱的男人和再畏服的百官都会对此一声不吭,平平稳稳地让事情过去了,甚至没有产生一点涟漪,这可能吗?可是事实是李弘之死,朝廷上没有任何波纹,史书上没有记录到任何一件当时任何人的异声异动,除了那个以疑传疑的时人以为天后所鸩的传闻,不过这种传闻怎能当事实来认可?


        IP属地:四川4楼2017-01-30 20:04
        收起回复
          唐朝当代史官记载的书籍都失传了吗?如果现在有自唐传到至今有关唐朝的历史书籍,唐朝或许就没有这么多扑朔迷离的事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1-30 22:58
          收起回复
            好丰富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1-31 04:00
            回复
              已加精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7-02-02 11:42
              回复
                当时是男权社会,武则天死后难免有很多小人往他身上泼脏水,你泼一点他泼一点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所谓的事实真相等。正因为她很了解这些文人的嘴脸所以才立无字碑,等到男女真正平等就会有明了人纠正历史,那时的碑文可能会更公正一点。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2-08 22:11
                收起回复
                  楼主分析得非常棒!我也相信武则天既没有杀女,也没有做大唐版人彘,也没有杀李弘。最近看了一部历史小说,武则天在其中只是配角,但却是最抢眼的女配角。这部小说提到武则天的部分就在为她喊冤,观点与楼主很类似,而且写出了王皇后与萧淑妃如何“谋行鸩毒”。一些别的小说,包括赵玫的《武则天》,对唐高宗为何以“谋行鸩毒”罪名废掉她们二人都没有清楚的交代,因此这部小说这一章颇值得一看: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3028600&chapterid=23


                  25楼2017-03-11 13:09
                  收起回复
                    楼主睿智!独立精准的思辨可让多少史学家汗颜


                    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17-06-22 15:17
                    回复
                      跟顶楼主!
                      其实那些个历史专家们也不是不懂,只不过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一定得把武则天说成对亲生儿女下手的筷子手,这是男权社会给专家们的政治任务。我就不信蒙曼这样的教授看不出来通鉴和两唐书上的荒唐,但她在百家讲坛上还是得昧着良心跟着泼污水。


                      27楼2017-06-23 03:35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7-12-14 07:50
                        回复
                          高宗李治死后,一时间政局不稳,朝政大权落入权相裴炎手中。武则天与裴炎临时合作,废掉了李显,把小儿子李旦扶持上台。完成了这一番废立之后,裴炎就打算继续清算身为太后的武则天。在这个关键时刻,徐敬业又在南方发动了叛乱。武则天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决断,毅然杀了裴炎,同时也平定了徐敬业叛乱。
                          武则天在自己权力稳固后,开始提拔武家子侄,但是即便与她血缘关系最近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也并没有受到重用。
                          对李唐皇族子弟,武则天确实杀了一批。杀得最狠的是对皇位威胁最大的两家,都是唐高宗的庶子。武承嗣在这里面可能确实煽风点火,但在皇权的游戏规则之下,这些行为也算常见。
                          至于别的李唐宗室,如果不是他们自己要起兵造反,那本来就相安无事。即便他们确实起兵造反了,武则天也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武黑们一再宣称武则天把李唐宗室都杀光了,不知道是出于一种什么自虐心理?是不是想象被武则天大帝虐一下那个感觉很爽呢?
                          武则天称帝前后,大量提拔人才,进一步打击了士族阶层的势力,极大地激发了各阶层人民、甚至包括女性的建设热情。可是这样的政绩被司马阳修之流的封建落后史官们看在眼里,恨在心头,写成“正史”,就成了武则天身边聚集无赖之徒了。武则天时代儒释道并行,风气开放,也让后来独尊儒术的司马阳修之流愤恨不已。
                          武则天做太后不久,垂拱二年推出一项新政,鼓励民间百姓上访,直接向她--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反应心声。这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难得的一次壮举,结果被司马阳修之流的史官们污蔑成了鼓励告密,又是什么律令动摇之类。可笑这些儒教史官们,平时成天把百姓百姓之类的词儿挂在嘴边,真的看到了这种为老百姓撑腰的统治者,就恨的咬死怕得要命,不给她编造几个什么宫闱杀人故事来抹黑,就难泄他们心头之忿。
                          司马阳修之流,鉴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搞出各种下三滥的招数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一帮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还对这些陈腐思想和陈腐教条毫无剖析能力,这就不能不让我感叹这些人的**了。


                          34楼2018-03-24 05:29
                          回复
                            李弘也许是李贤害死的也说不定,毕竟有李弘在李贤就没机会上位,说到底李弘死了李贤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再说以武则天的手段真的要除掉李弘根本就不会留下证据。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37楼2018-05-21 09: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