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吧 关注:13,195贴子:105,688
  • 5回复贴,共1

【昆曲六百年·分享】昆曲—— 一曲繁华落幕,再绽璀璨新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唯帆 (2014-04-15)发表于《视界·传承》



面对它时,我脑海里所有的形容词都枯竭了。我仅能怀着万分虔诚与仰慕的心情,静静的感受它。它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华美梦境,在悠长的莺歌之中,在优雅的身姿之中,在波光流转的眼神之中,交织着的梦境。而今,我站在重重帷幕之后,偷偷的掀开一角,凝视那几百年来不变的淡雅,听那笛声悠扬,穿透古今,飘向未来。

昆曲服饰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盔帽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及盔帽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颇为相似。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矩,宁穿破不穿错。区别于京剧的靓丽风格,昆曲服装色调比较典雅。昆曲的服装需要一定的创新发展,但传承传统是最重要的。在经费及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基本都会采用苏州手绣的衣服,因为机绣走线较为生硬,图案整体欠细致。现在会做传统衣服的师傅有,但绝大多是最多只能做到形似,在细节、神韵、整体廓形甚至质量上都相距甚远,手艺上乘的师傅已经很少了,整个上海大概只有两三人。

昆曲最早形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这也正是昆曲如此吸引人的魅力所在。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影响,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昆曲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实乃当之无愧的“百戏之祖”。

谈昆曲的历史,不得不说的人是魏良辅,他在吸收了原来的四大声腔的基础上,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水磨调。自明以来,江南古城苏州一带上流社会演唱北曲之风颇盛,演唱水平也很高。文人士子对以“北曲化”、“文士化”的南曲也是关注有加。然而,到了嘉靖晚期,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大批吴中曲家仍“愤南曲之讹陋”,尽情发挥昆山腔流丽悠远的特点,对昆腔曲剧做了更进一步的改革。特别是魏良辅,博采众长,通过与同道的切磋,甚至“足不下楼”,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最终成就了“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传衍至今而成为最高尚的中国艺术歌曲。

昆曲的音乐术语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各区的。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在创发“水磨调”的同时,魏良辅又和他的同道在原有的笛、管、笙、琵伴奏乐器中加入了三弦、筝、阮等弦乐器,使之成为以笛为主的管弦众乐合奏。他为昆曲带来了更加美妙的韵律,不仅强化了“水磨调”的音乐功能,也解决了“北曲昆唱”的扞格,从而备受曲坛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魏良辅“水磨调”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昆腔艺术的发展,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立昆之宗”、“昆腔之祖”。

昆曲的四大件分为笛子、笙、三弦、琵琶,是最基本的乐队形式,但由于它们都以吹管乐和弹拨乐器为主,弹拨乐的点太为琐碎,于是随着昆曲的不断发展,弦乐也加入了其中,如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以此为一条线把整个乐队贯穿起来。除此之外,之后又加入了中阮、大阮,而在一些折子戏中,当演员谈到琴的吟唱时,色彩乐器的出现,如古筝和扬琴,作为伴奏,更能体现演员当时弹琴的一个状态。

昆曲的第一个兴盛期是从明代天启年间到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中,那可以说是昆曲艺术最为蓬勃兴盛的时期。新的剧作不断涌现,各地戏班竞演新剧,学习昆曲演唱者日益增多,一时间蔚为风气、通国若狂。表演艺术也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唱念、服装道具等洗练讲究,角色行当更是分工细致,并拥有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演员,出现了家班和职业戏班等形式的演出团体,它标志着中国戏曲演出体制构建的完成。昆曲还进入到了皇家宫廷,牢牢的抓住了上至天子、下至走卒所有人的心。

一个人一个妆要上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一般演员常常要自己完成化妆步骤,大戏才会配备专门的化妆师帮助上妆,不同的化妆师给同一人同一角色化妆,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化妆师的功力深浅对演员的表演有不小的影响,当然演员本身的面相也很重要。
随着改朝换代的政局动荡,昆曲渐渐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期。当历史进入清代中叶,随着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随着时代审美心理和观众审美情趣的变迁,精致精巧却缺乏变化的昆曲在与一崭露头角就大放异彩的京剧的对决中,败下阵来。

昆曲在竞争中开始渐趋衰落,作为剧种兴盛标志的职业戏班从当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退出,并由北向南全面萎缩,日益减少。到了清末民初,具有姑苏风范的正宗昆曲戏班仅在苏州存有一个约三十余人的全福班,他们时聚时散,断断续续于苏州、杭州、嘉兴、湖州一带的城镇、乡村演出,艺人们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度日,惨淡维系着昆曲艺术的一脉香火。

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的五亩园“昆剧传习所”旧址
到了危难的时刻,总有人会站出来成为英雄,昆曲也不例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挽救和延续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生命,苏州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等人,出资在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的五亩园创办了一所以传承昆曲艺术为宗旨,专业培养昆剧演员的戏曲科班“昆剧传习所”。与旧戏班采用收徒授艺的演员培养方式不同,昆剧传习所是一所新型的学堂式科班,学生们除了学习戏艺,还要学文化、学武术、学乐器。聘请的教师都是清代末叶在苏、沪地区享有盛名的“全福班”后期艺人和学有专长的知名人士。所招收的五十名学生在取艺名时,都在姓名中嵌一个“传”字,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传字辈”演员。

十五贯,传统昆曲曲目,其主要情节为:尤葫芦无本钱经营,为生计借来十五贯铜钱。因一句戏言,其女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赌徒娄阿鼠赌场输得精光,回来路过尤家,为偷走十五贯钱,斗胆将尤杀死。外城伙计熊友兰为主人收来十五贯,路遇苏迷路,被众为误认为凶手,两人同押官府。知县不问青红皂白将两人判成死罪。苏州太守况钟是此案的监斩官,在复查此案中查觉罪证不实,决意为民请命,以官职担保,求得重审。为寻求真相,况亲临案发现场,他假扮算命人引娄阿鼠上钩,探得案情真相。

关于昆曲,盛传着一句话“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的正是“传字辈”昆曲表演艺术家的故事。 “传字辈”演员学艺五年,学有传统折子戏四百余出,其中有不少明清传奇名剧。昆剧传习所培养学员仅此一期,却实实地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整整一代,个个成材的艺术家群体为昆曲艺术的存亡保留下了星星火种。1956年周传瑛、王传淞主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而轰动海内外,各地昆剧院团纷纷成立。至今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众多昆剧演员,都是在“传字辈”艺人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八十余年来,昆剧传习所“传字辈”演员在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昆剧艺术在经过近百年的低迷后,因为‘传字辈’的努力,重获新生。

2001年5月18日,在内罗毕的会议上,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正以其卓然不群的秀姿神韵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恒远地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光辉。这一天将永远屹立在昆曲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昆曲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人物故事:谷好好——上海昆剧团副团长、昆曲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十大杰出青年

上海昆剧团现在是五代同堂,这样完整的梯队建设在全国7个院团当中是最健全的,每个行当都有自己领头的折子戏。第一代是谷老师的老师们,他们基本都已年过古稀,依旧精神矍铄地活跃在舞台上,第二代是昆2班,第三代就是谷老师所在的昆3班,是中青年演员,也是上昆现在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昆3班的整体保留性之高是非常难得的,很多戏校学生在毕业时就改行了。”1986年入学1994年毕业的昆3班学生,刚毕业便撞上当时的出国热。谷老师感慨地回忆道,“一个昆曲班六七十人,最后能真正成角的可能只有三五个,大部分的人一辈子都在跑龙套,避不开的孤独和清贫没有深沉的热爱不可能坚持下去。我唱刀马旦,十几个男生打我一个,如果这一群男生觉得不如我威风不干了,我跟谁打去?除了演员,还要有乐队、服装、化妆等等,一台戏是一个团队共同协作的成果,所以我们始终秉承‘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上昆艺术之特色。”

谷好好的刀马旦

全国昆曲的老师们有三分之二在上昆,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上昆的传承格外踏实。这些老艺术家们常年坚持做折子戏和大戏的教学工作,每个老师每年平均教戏10出以上。现在大戏的比赛机会和卖票演出机会偏多,因为故事完整、浅显易懂,观众爱看,但上昆仍旧坚持保留原汁原味的折子戏的定点演出数量,包括在苏州博物馆等公益场的义务演出,而且不停更换曲目,这对于戏量的储备和演绎的功力都是很大的考验。“我们一般不从别的行当里招人作为自己的传承人,除了极个别武戏演员可能从别处调人,文戏演员全部专业昆曲班出身,这是我们上昆非常好的坚持。”每年最热的七月八月是上昆的闭关期,两个月不演出、不创作、不出访,只作传承集训。每天早上8点半开始,所有演员集合练习基本功,跑圆场、练翻身、喊嗓子,无论什么级别的演员都不能缺席。10点后,文戏演员练武、武戏演员练文,力求能更全面地了解整个戏。集训完毕后进行汇报演出,检验并分享各人成果。而在平日,演员们除了日常的练功学戏之外,还定时学习书法、古琴、画画、摄影等多项文化课程,丰富内涵提高修养。

昆曲界是有点谈新色变的,改编戏难以讨好,原创戏更是几乎全军覆没。“经典确实动不得,比如《牡丹亭》,再无任何修改或原创可以超越。我们最多只能从《牡丹亭》88出戏中选取几出排成一个晚上的演出,至于内容绝不能有任何删改,区别只在于演员好不好,服装、音乐贴不贴切。”谷老师严肃地告诉我,传统的传承是昆曲的重中之重,有些经典不能改也不需要改,昆曲就是它,它就是昆曲,“对于传统,我们要原汁原味地传承。若离开本体胡乱创新,那便会不伦不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传统昆曲满怀敬畏的同时,谷老师也支持在尊重昆曲原汁原味的审美情趣、符合昆曲特有曲牌体的基础上做恰当的创新。“紧守传统、尊重传统不代表完全不能改革,动得对的还是要支持。比如《扈家庄》老版本要唱1个多小时,有很多琐碎的废场,进行整理、压缩后便精炼了许多。改革要慎之又慎,要坚持的地方必须坚守,在创新时必须时刻谨记我们有家有姓,不能搞花拳绣腿,人得是昆曲人、戏得是昆曲戏。”

相比改编,原创更是难上百倍,国内外昆曲界鲜有成功范例,大家都走得极为小心。上昆曾经做过一出市场反响总体不错的原创戏《班昭》,一举拿下了精品工程奖,实属难得,2013年4月初女儿节又针对女人们推出了一部新的原创戏《烟锁宫楼》,讲述一群大唐后宫宫女们的人生寂寞和孤独。碰原创戏,最讲究基本功,尤以曲子最难成。“我们请台湾的专家严格按照曲牌体写剧本,谨守格律。曲子站住了,戏的大半就站住了。”剧本全新之余,音乐部分也有相当的突破,这台女人戏大胆采用了古琴、古筝、埙等非昆曲传统乐器,“虽是创新,但却是完全尊重昆曲传统审美的,现场感觉悠扬好听又触动人心。”除此之外,谷老师对成本经济的舞美也颇为自得,“昆曲的舞美不走晚会那种华丽路线,提倡简洁反对大投入,这台戏我们也是坚持舞美不搅戏的原则,所以观众们看着精致漂亮,但是一点都不抢戏,只为衬托演员演唱做戏,一切以人为先、以情为主。”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11 05:03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2-11 06:34
    回复
      昆曲兴衰,反应国家的教育水平,昆曲那些衰了,废科举,提倡白话文,使老一代文人没了,同时国破山河碎,新式教育普及艰难。昆曲现在兴起是国家安定,教育普及的结果。使知识分子多了,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结果。
      昆曲现在回来了,是国家繁荣昌盛表现。


      28楼2017-02-11 17:15
      收起回复
        昆曲的兴衰按升乐署戏班登记情况,是从甲午战争开是,昆曲戏班开始逐年减少,到溥仪的时候升乐署还一半是昆曲戏班,以后,就惨了。


        29楼2017-02-11 17: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