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吧 关注:21,190贴子:199,572

徐志摩生平史事考订 秦贤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台湾学者秦贤次先生在2008年第2期《新文学史料》发表《徐志摩生平史事考订》。《考订》分为以下若个部分:“前言”;一、徐志摩何时自杭州一中毕业;二、徐志摩何时考入北大预科;三、徐志摩新婚后,由北大转学上海沪江大学;四、北洋大学法科特别班;五、徐志摩二度进北大;六、徐志摩与南洋中学有何关系;七、克拉克大学是四年制;八、克拉克大学奋发四人团;九、林徽音何时抵英;十、徐志摩何时认识林徽音;十一、国际联盟协会;十二、徐志摩任伦敦“北大留英校友会”书记;十三、张幼仪何时自国内出发,何时抵英;十四、谁是郭虞裳;十五、徐志摩请郭虞裳、俞颂华代向张君劢表明要与幼仪离婚,是在何时何地;十六、陈学勇《林徽音寻真》一书中,1920年12月1日林长民致徐志摩函,究竟写于何时;尾声。


1楼2017-08-22 22:37回复
    暂时还没读。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8-22 22:52
    回复
      前言
      如果在台湾要票选一位五十年来最著名,同时也最受欢迎的诗人,毫无疑问的,徐志摩是惟一的人选。
      =====================================
      在文学史料的搜辑上,以文学或人文社团而言,迄今为止,我最感兴趣,也涉猎最深的莫过于对“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以及“新月派”的研究。以后者而言,我曾发表过《新月派及其渊源》、《新月诗人二十六家》、《大陆近十二年胡适著作鸟瞰》(1978—1990)等文章。也在1986年,即志摩诞生(以旧历计)九十周年时,编了一本《徐志摩怀念集—云游》于是年4月15日由台北兰亭书店出版,收有纪念文44篇,及笔者所写的《徐志摩著译书目》一文。其间,我陆续在台北“教育部档案室”——北大学籍挡,民初《教育公报》,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重版的《北京大学日刊》;以及志摩师友如吴天任编著《民国梁任公先生年谱》(四册),如《张君劢先生七十岁庆纪念论文集》等找到许多未为多数学人曾注意到的史料。
      最近几年,我注意到大陆近年出版的多种徐志摩传,对于徐志摩在国内求学的经过与陈从周的《徐志摩年谱》(1949年8月出版)以及《蒋复璁口述回忆录》(2000年5月出版)有所不同,我以为大概有绝对可信的史料出现。一直到去年,我在台北上海书店买到了韩石山教授所写的《寻访林徽音》一书,从其中一篇《徐志摩学历的疑点》上,才知道始作俑者即是他。韩文根据的并非史料,而系多位志摩友人的回忆文章,经过他“精辟的分析”,获得“独到的见解”如下:
      1914年夏杭州省立一中毕业,9月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5年12月,回硖石结婚,婚后仍回北大读书。
      1916年四五月间,由北大预科转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
      1917年秋升入北洋大学法科,因北洋法科并入北大,又入北大法学院读书。
      韩文中,还大胆推测徐志摩提供克拉克大学的沪江大学成绩单系徐父花钱“走门子”开具的。这点事实上污蔑侮辱了徐志摩及沪江大学,真的有失厚道。以下提出的考订事实,不完全是针对韩先生文,有些也对美籍学人张邦梅所著的《小脚与西服》提供增补资料,以供对徐志摩有兴趣的学人,并求教。


      3楼2017-08-23 22:23
      收起回复
        一、徐志摩何时自杭州一中毕业
        ====================================
        要知道徐志摩中学何时毕业,要先考订他何时上中学。以前,因为郁达夫的大作《志摩在回忆中》的文中叙述,所有的著作,包括陈从周的《徐志摩年谱》在内,均记载为宣统二年(1910年)春,后来,徐志摩的《府中日记》出现后,大家已肯定志摩于宣统三年正月二十日(1911年2月18日)考入浙江杭州府中学堂,监督(校长)为邵章(伯綱),同学先后有表兄沈叔薇、董时(任坚)、张仕章、郁文(达夫)、辜孝宽(冀平)等;学长有潘应升(燕孙)、赵乃抟(连城)、胡永声(伦清)、孙延杲(仲珩)、俞九恒(重威 )等,当时学制为五年。
        ====================================
        杭州府中学堂,宣统三年五月改名“浙江官立第一中学堂”。辛亥革命时,虽然时局震荡,但杭州并未有战事发生,学校仅暂时停课几个月而已。1912年春,学校复课。(注1)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新学制之中学,由五年改为四年,但清末招入者一仍其旧。如早志摩一年入学的赵乃抟,即系1910年春入学,1914年12月读满五年毕业。1913年8月,校名再改为“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志摩毕业时,即此校名。
        ====================================
        1915年6月出版的北京《教育公报》第二年第二期,在其“公牍”栏第40—41页上有《咨浙江巡按使送第一中学校第十次毕业生一览表应准备案文》(第1396号,1915年5月26日)。文中,徐章垿即系徐志摩学名,由其领衔即系第一名毕业。其毕业月份,可由冯克书编撰、1929年5月出版的《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第一部革命以后之概况》中查知。该书书前有《历任校长暨历届学生人数统计表》,查知旧制中学第10届于1915年5月毕业,人数28人,与教育部公文完全吻合。至于徐志摩求学中历任校长有邵章、姚汉章(作霖)、钱家治(均夫)、范耀文(效文)、朱宗莱(蓬仙)、马裕藻(幼鱼)、王垚(晋民)、冯僎占(令之)、张延霖(萍青)、方于笥(青箱)等10人。由此,可见民初时公立学校教局并不安定,反不如私立学校。
        ====================================
        该书作者冯克书(德峻)系杭县人,为杭州一中与一师于1923年8月合并成新一中后第一部(专收男生,第二部专收女生)的高中师范科主事兼师三指导教育教员,北高师1921年6月英语部毕业;1925年6月北师大教育研究科毕业。
        徐志摩系清末最后一届五年制中学生,为了配合当时秋季始业的新制,提早半年毕业,以便能参加大学的暑期入学考试,而不必白白浪费半年光阴,如前一届之赵乃抟然。
        又,值得一提的是,一中校友会刊物《友声》第二期,据《上海图书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2004年6月初版)记载,实系1915年5月即志摩毕业时出版,《徐志摩年谱》误记为1914年5月,以致引起研究者的误判。


        4楼2017-08-23 22:29
        回复
          二、徐志摩何时考入北大预科
          1915年时的北京大学,当时学制系预科三年,本科三年(法科则为四年),这系仿日本及德国学制。当时预科系独立的,并不隶属本科,如日本的高等学校,中学毕业可考入预科。
          北京大学每年要报给教育部二种名册,一为(各科)学生一览表,即所谓“在学生”名册;一为毕业生名册。“在学生”名册报部时间不一定,有时在学年开始后的11月,有时在翌年2月,时间不一。
          笔者由台北“教育部档案室”的北大档,查出1915年11月报部的《预科学生一览表》中,有徐章垿与潘应升、赵乃抟等三人同系1915年9月由上海录取的“备取生”,分发在预科第一部英文丙班。同在丙班的有,也在上海录取的“正取生”吴南如(炳文)及张长铗,即系后来鼎鼎大名的张太雷,晚吴南如一年,以学名张复考上省立五中,时间上与志摩相同,惟在1914年底为学校除名,仅差半年,但未能毕业,因此用化名考上北大预科,与南如、志摩同班。
          =========================================================
          又据1918年的《国立北京大学沿革》(注2)一文,得知1915年7月,北大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招考新生,分科(即大学本科)录取114名,预科录取167名,时预科学长为徐崇庆。预科分二部,第一部有法文班一班,英文班三班;第二部仅有英文班二班。当时北大比较重视预科,一部系预备将来升入文、法科者;二部系预备升入理、工科者。
          =========================================================
          徐志摩已知在1915年12月5日由北京回到硖石结婚,由此推知他第一次念北大预科时间,不超过三个月。


          5楼2017-08-24 22:28
          回复
            欢迎继续更新哦……加精推荐各位摩友们阅读,欢迎继续讨论或辨析!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8-26 06:48
            收起回复
              希望更多通过史料了解徐志摩是个什么样的人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8-26 22:17
              收起回复
                三、徐志摩新婚后,由北大转学上海沪江大学
                笔者在1916年春北大报部的“在学生”名册上,看到教育部在名册上的徐章垿名字上头用墨笔注上:1916年1月自请退学。在吴南如、张长铗两人上头注上:1916年2月休学,后未到校。通常这种注记,都是教育部根据校方来函办理的。
                =======================================================
                徐志摩系婚后不久,约于1915年12月中即插班进入沪江大学预科一年级。从克拉克大学保存的徐志摩沪江大学成绩单上,即可看到1915年度徐志摩修有九门功课。至于插入沪江大学,我推测有几个理由,一是离家乡较近;二是沪江与圣约翰大学都是上海著名的基督教大学,英文程度高,易于进入美国大学;三是好友张仕章先他半年入沪江大学,后于1920年6月毕业,在学校有伴。1916年9月,徐志摩升入大学一年级;同时,在徐志摩离婚证书上作证的好友吴经熊,也于本月由宁波效实高中考入沪江大学一年级,这是他们两人同学并认识的开始。
                =======================================================
                查沪江大学,创始于1909年春,初名浸会大学。1914年春,与道学书院合并,并改名为沪江大学,学制为预科一年,本科四年。
                至于吴南如、张长铗二人离开北大的原因,系1916年春北洋大学招考一特别班,半年后如考试及格即可升入法科一年级,较在北大循序渐进可省去两年时间。两人冒险应试,终于考上。1916年9月,升入法科法律学门已班,1920年6月毕业,是为北洋大学末代法科毕业生。


                8楼2017-08-26 22:34
                回复
                  四、北洋大学法科特别班
                  1917年春,徐志摩鼓励吴经熊一同在上海应考北洋大学第二次招考的法科特别班,并通过考试。1917年2月,徐吴两人同时由沪江大学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特别班,预备半年后即可升入法本科肄业的。(注3)
                  清末民初,北洋法科办得有声有色,是该校最著名的科系,如王宠惠、王正延、王世杰、金问泗、燕树棠、徐谟等均出身北洋法科。北大法科属德日系,北洋法科属英美系,而且北洋大学教授多为美国人,课本都是采用美国的原文本,同时教学严谨,办得不比北大差,对于当时志在法科的徐志摩是恰当的选择。
                  ============================================================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17年2月,教育部开会议决实行1914年部令,分函北洋大学及北京大学,要求在今年9月开学时,将北洋预科第一部毕业或已在特别班肄业,并愿入法本科之学生,并入北大法本科肄业;将北大第二部预科毕业(或肄业)并愿入工本科之学生,并入北洋工本科肄业。至于北洋法科本科生及北大工科生,则各自办到毕业为止。
                  依照上述教育部规定,徐志摩在北洋大学法科特别班肄业半年后,于1917年9月合并升入北京大学法科政治学门一年级。又自本学年起,北大学制有重大改变,将修业年限改为预科二年,本科四年,同时,预科由独立单位归入各别本科。


                  9楼2017-08-27 22:45
                  回复
                    五、徐志摩二度进北大
                    徐志摩二度进北大,也仅肄业一年而已,因一心想赴美留学,忙于准备留学而疏忽了许多功课。当《北京大学日刊》于1918年10月4日注销法科需补试年考之人名及科目时,徐志摩已在彼岸认真求学了。徐志摩该补考的
                    科目有六,即民法、经济学、刑法、东洋史、政治史、宪法。这也是为什么,克拉克大学保存的徐志摩北京大学法科成绩单上没有分数,因为徐志摩根本没有参加年考,哪来分数。香港学者梁锡华根据成绩单上 as a Listener 一词,误认徐志摩只是北大旁听生而已。
                    =======================================================
                    徐志摩二度进北大时,表弟蒋复璁也刚考入文预科德文班一年级,不用说两人时相过从。前已认识的好友毛准(子水)大他三岁(以旧历记),此时,正肄业理科数学门一年级。说来很巧,张君劢,即志摩新婚夫人的二哥,暂时脱离政坛,此时正担任北大法科法律学门研究所教授,讲授国际法。也就是君劢这位妻兄,在志摩赴美前之夏间引荐他拜梁启超(任公)为师。
                    徐志摩除了聪明、功课成绩好之外,也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根据1918年2月出版的《国立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上的记载,徐志摩在北大曾加入两个学生社团。一为“雄辩会”,1917年11月16日成立,分为“国语部”与“外国语部”。会长即系政治门一年级的班长雷国能(人百),未来的“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徐志摩加入的是“外国语第一支部”,部长为前杭州一中学长赵乃抟,志摩与方豪(浙江金华人,志摩同班,后为五四运动著名人物)两人同任文牍之职。由此可见,徐志摩为了赴美留学,几年来一直加紧练习英文。
                    一为“阅书报社”,社址设于法科图书馆内。该社干事为毛以亨及吴澄两人,主要社员多为法科生,除志摩外,有王显谟、韩寿晋、雷国能、方豪、翟俊千、孙士恺、孙匡群。后两人,均为浙江杭县人,系上海浸会大学(沪江大学前身)毕业,现就读经济学门三年级者。


                    10楼2017-08-29 22:45
                    回复
                      六、徐志摩与南洋中学有何关系
                      ================================================
                      徐志摩在1918年8月14日赴美留学途中,在8月31日的太平洋舟中,写下他那著名的、洋洋洒洒的骈体文《致南洋中学同学书》(又名《启行赴美文》),文章开头云:“志摩启行赴美,诸先生既祖饯之,复临送之,其惠于摩者至,抑其期于摩者深矣。” 那么,到底徐志摩与上海南洋中学有何关系?查南洋中学创办于1896年,是上海的百年名校,现名上海市立南洋中学。据第16期《南洋中学校友录》(注4)记载,早年出身南洋中学的名人有秦汾(景阳)、朱葆康(少屏)、吴在章(蕴斋)、钱永铭(新之)、钱崇x(雨农)、郭传治(虞裳)、郭成爽(步陶)、胡怀琛(寄尘)、饶毓泰(树人)、金其眉(井羊)、雷宝华(啸石)、沈履(茀斋)、庄泽宜、潘家洵(介泉)、钱瑞升(爱青)、罗宗洛(涧东)、朱言均(公谨)、程中行(沧波)、朱瑞钧(公吕)、戴克崇(杜衡)、薛光前、钟宪民等等。其中,徐志摩的堂弟徐章(土寿)(崇庆)(1901——1951),亦即伯父光济(蓉初)之四男,当时正肄业于南洋中学二年级,后于1920年6月毕业,因为该校是极少数的五年制中学。徐崇庆与其父亲一样喜欢收藏文献,应该是他将志摩该文拿去发表于1930年6月出版的南洋中学同学会会刊《南洋》杂志第一增刊号上


                      11楼2017-08-30 22:44
                      回复
                        七、克拉克大学是四年制
                        =================================================
                        徐志摩1918年8月14日乘中国轮船公司“南京号”赴美留学,同船学生有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毕业生59人,清华津贴专科男生7人,女生8人。此外,有北大留学生如刘光颐(叔和)、雷国能、冯景兰(淮西)、丁绪宝、萧纯锦(叔絅)等。
                        9月18日,徐志摩入学麻州克拉克大学四年级。陈从周《徐志摩年谱》14页,曾特别注明:克拉克大学当时是三年制。以是,李光谟之《李济》小传(注5)即说:“1918年9月李济进入美国麻州克拉克大学三年制攻读心理学。” 查1919年9月22日之《北京大学日刊》有毛准(子水)送到该刊消息一则如下:
                        本校法本科一年级学生徐君章(土序)(浙江海宁人),客夏自费留美,入克拉克大学,插四年级,兼习经济银行。今年暑假毕业,得第一名之荣誉奖。此外中国人在此校者,为清华学生李吉君(译音)得第三名之荣誉奖。
                        文中提到插班“四年级”,又译音的李吉即李济是也。李济在清华学校习美式教育七年,他在晚年时,还记得徐志摩刚到美国时英文不佳,但肯努力苦学,故进步神速云。我说徐志摩天资聪颖并没有错,他杭州一中毕业时考第一名,来美国留学,大学毕业也考第一名。
                        此外,在虞坤林主编的《志摩的信》(注6)一书中第208页有徐志摩于1920年春夏在哥大时致李济信,云他有来自北京之友人,目前正在哥大矿业肄业,想改习政治,请李济查问克拉克大学准其插班入四年级否?
                        由以上二份数据,可以肯定的说克拉克大学本来即是四年制,而非《徐志摩年谱》所说的三年制。
                        =================================================


                        12楼2017-08-30 22:46
                        回复
                          八、克拉克大学奋发四人团
                          ===================================================
                          1918年10月15日,初入克拉克大学四年级不久的徐志摩即与同宿舍的李济(受之,后改济之)、董时(任坚)、张道宏四人共同订立章程,互相督促,发奋向学。四人年纪均相同(以旧历计),同于1896年出生,是时均为23岁。除志摩外,余三人均为清华生。
                          徐志摩,克大第一名毕业,1919年9月转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研究所,1920年9月得硕士后,再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王家学院。
                          ===================================================
                          至于李济以下三人的求学经历,兹据1933年7月北平清华大学出版的《清华同学录》记载,摘录如下:
                          李济,湖北钟祥人,1919年克大心理系毕业,1920年同大学社会学硕士,1923年哈佛大学考古(人类)学博士。时任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李济系四人中惟一获得博士学位者。
                          董时,浙江杭县人,1919年克大心理系毕业,,1920年康乃尔(心理学)硕士,时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董时有叔父名皙芗,系二十年代著名的礼拜六派作家,善书法,别暑西湖伊兰。又国际上著名的音乐指挥家董麟,即其公子。
                          张道宏,安徽合肥人,1919年克大政治系毕业,1919—1920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修历史,1920—1924年在西点军校(West Point)习军事。时任汉口鄂岸盐务稽核处稅警局长。
                          ===================================================


                          13楼2017-09-04 22:17
                          回复
                            九、林徽音何时抵英
                            ===================================================
                            林徽音系与父亲长民(宗孟,1876—1925)一同由沪抵法转英国念书时,在伦敦偶遇徐志摩,终而谱成一段文坛佳话。要确知林徽音何时抵英,就要查明林长民何时抵英。三十年前,笔者从事“少年中国学会”研究时,即曾于《王光祈先生纪念册》(注7)中,陈宝锷(剑翛)的《与王若愚先生同舟赴欧的追忆》一文获知,林长民于1920年4月与王光祈、魏时珍、陈剑翛等“少中”同仁以及百多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一齐搭“保来加”邮轮赴欧,惟无法掌握实际开航或抵法时间。十多年前,始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注8)查知:“宝勒笳”轮(Paul Lecat,即前述“保来加”轮之不同译音)系1920年4月1日由沪开航,船行36天,于5月7日抵马赛,乘客第二天即可抵巴黎。
                            当时,由巴黎 Saint_Lazare 车站搭火车至伦敦维多利亚车站只要八个小时,其间有一至两个钟头的轮渡。要是林长民父女马不停蹄,连巴黎也没多待一天的话,则最快在5月9日可安抵伦敦。
                            ====================================================
                            在此要加以补充说明的是,林长民急急忙忙赴英,系与他的任务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间为了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制止侵略行为起见,提议组成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接着,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极力鼓吹下,终于有筹组“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计划。中国为了响应这一计划,1919年2月11日,汪大燮、林长民等在北京成立“国际联盟同志会”,并推刚于是日抵达伦敦的梁启超为理事长,而由汪代理,理事另有蔡元培、熊希龄、王宠惠、严修、张謇及林长民等,由林长民担任总务干事,胡适任编辑主任。“国际联盟”终于1920年1月10日在“巴黎和会”中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中国则因签约问题,迟至6月19日始正式加入。林长民赴英时之头衔为“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英代表。
                            =====================================================


                            14楼2017-09-04 22:20
                            回复
                              十、徐志摩何时认识林徽音
                              =========================================================
                              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与刘叔和一同从纽约搭船赴英留学。七日后(10月1日)到巴黎小住,遇张君劢,后者送他一本爱因斯坦的《相对主义浅说》,旋即搭火车到伦敦,二人均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不久即与同院也从政治学者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1893—1950)求学,并与在修博士学位的陈源(西滢)相识。因刘叔和(1892—1925)和陈西滢(1896—1970)同为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旧同学。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透露他第一次遇见他的恩师狄更生(Galsworthy Lowe Dickinson,1862—1932)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会议席上,那天林长民在会场演说,由狄更生担任主席。第二次又在林长民之伦敦寓所吃茶时碰着。我推测,这两次徐志摩与林长民的会面,应有机会也碰到林徽音的。时间,我也推测很可能即在1921年1月下旬。
                              查《志摩的信》中,林长民于1921年1月21日有短简致志摩,请陈博生及志摩参加以外人为主的聚会。志摩地址是陈博生给的,因有误,志摩为到会。林长民接着于24日再去一函,安排另次约会。陈博生与林长民是老相识,也同是研究系要角。引爆五四运动的名文《山东亡矣》,正是林长民的杰作,也就是由时任《晨报》编辑主任的陈博生亲自发稿(因兹事体大),才于5月2日见报的。
                              1920年11月,以梁启超为首的北京《晨报》以及上海的《时事新报》正大力革新,首度在中国报业上采用“国外特派员”的新方案。是月27日起,连续数日在晨、新两报上大登“共同启事”,宣传派往欧美的特派员名单如下:
                              ==========================================================
                              美国:陈筑山
                              俄国:俞谵庐(颂华)
                              英国:陈縛贤(博生)刘秉麟
                              法国:刘延陵
                              德国:吴统续(品今)
                              同时又附刊各国“特约通讯员”如下:
                              甲、晨报:美,罗家伦;英,傅于(斯年?);法,张若茗(女)、张崧年(申府)
                              乙、时事新报:英,郭虞裳;法,周太玄;德,王若愚(光祈)、格司德夫人
                              1920年11月24日,陈博生、郭虞裳、张申府等三人与北大校长蔡元培,教授罗文干、陈大齐,学生徐彦之等等一同搭乘“高尔地埃”轮由上海出发,12月27日抵马赛。陈、郭两人再经巴黎转达伦敦时,已是1921年元旦了。陈、郭两人对于林长民在伦敦演讲这种大事,必不放过探访机会。我推测是陈博生先将徐志摩介绍给林长民,再由林长民介绍志摩认识狄更生的。
                              因此,徐志摩认识林徽音,最早可能在1921年的1月下旬。至于陷入热恋,以至于终日“烦闷”无心于学业,那也要两三个月之后了。
                              ===========================================================


                              15楼2017-09-06 22: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