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吧 关注:521,560贴子:5,391,509
  • 0回复贴,共1

生态设计理论的本土化表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基于此,本文引入了生态设计的理念,以“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朝阳段)”为案例,来探讨生态设计理念如何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本土化表达,以期探索一种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
  温榆河发源于北京市境内,流经昌平、顺义、朝阳、通州等四区。近几年,温榆河水量较为丰沛,但河水污染严重,环境恶化。为整治温榆河的环境污染、促进沿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002年北京市启动了“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项目,在全流域范围内进行水系整治及污水治理。
  温榆河朝阳区段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区段,该区段全长22.8km,沿河1.5~2km范围为生态走廊规划范围,规划总面积45.18km2。为使生态走廊建设顺利实施,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举办了“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方案的国际征集活动。本文以此次投标方案为案例。
  1.引言
  1.1实践中的思考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最基本问题。虽然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生态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发展计划中去。因此,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是设计师的基本责任、是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人员,我们一直在探索生态问题的完美应对模式。温榆河生态走廊的规划案例,让我们有机会尝试将多年来对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结合在一起。
  北京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改变城市扩展的运营模式和空间格局是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在深入分析温榆河地区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经济成长的最迫切需求之后,我们发现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恰恰是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捷径,是平衡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环节。此方案充分表达了对自然伦理的理解和尊重,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
  而整个方案的基础,在于是否在恰当的区域内实施恰当的生态恢复计划,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透彻研究了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群落等自然条件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计划,将生态伦理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设计理念的本土化表达。
  1.2关于生态设计理念
  VanderRyn和Cowan〔1〕提出了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多类型的复合生境是生态设计的基本条件。与自然合作的生态没计就是要尊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就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
  生态设计最深层的含义就是进行生物多样性设计,利用边缘效应建立生物自维持体系,其核心是促进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由于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被称为“边缘效应”(Edgeeffect)。边缘区在相邻地区之间的物流、能流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媒介和半透膜作用”,决定了它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生态设计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充分尊重自然的机理,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tion)、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但是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2.生态设计理念的本土化表达
  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相协调的方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目标地进行整体思考和系统规划。
  “温榆河生态走廊规划(朝阳段)”中,我们在充分尊重现有场地肌理的基础上,以生态恢复手段为主,结合各种必要的人工生态措施完善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体系,使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呈现典型原生生态系统的特征。将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整合到自然环境的恢复建设中,实现这一地区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动态平衡与双赢局面,走环境保护——带动开发——社会发展——投入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自然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持续、人与大自然互相依赖,和谐共存。
  此次实践中,生态设计理念的本土化表达着重于4个方面:
  2.1规划边界的确立
  基于场地自身水文和地貌特性进行范围取舍的方法是生态设计的基础。
  “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朝阳段)”招标文件中给出的规划边界是依据现状道路划定的,这种机械地人为划定规划边界的方式毫无生态学意义可言。
  在项目操作中,我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场地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分析,发现整个规划场地西北高、东南低,依次呈现高地、坡地和滩地(低洼地)3个层次。虽然现状的温榆河是渠化了的河道,但仍能清晰地看到河水泛滥时节对周边土地的塑造,GIS分析结果清晰显示出温榆河、清河和坝河存在着坡度基本相同的带状古河道侧岸,这一带状坡地两侧则是相对平坦的土地。根据GIS分析结果,另外考虑到坡顶线对整个场地的自然汇水影响很大,我们将生态走廊南部的边界外延,将坡顶线区域(即自然汇水区域)全部围合在生态没计区域内。
  2.2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生态设计倡导可持续性,其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
  北京市水利部门开展的“温榆河污水截流工程”将于2004年底前开工,工程最终目标是使整个流域实现污水“零排放”。截流的污水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污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温榆河仍然是超V类水体,而水质恶劣能引发诸多问题。
  为了扭转水资源迅猛流失等现状,在规划中,我们将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回用于土地,利用先进的生态科学技术净化水质,然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温榆河的水质达标,确保将温榆河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
  根据生态设计理念,我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2.2.1污水治理
  我们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使生态走廊区域内实现污水零排放。SAS是在可控环境条件下,利用各种细菌、植物和动物处理污水,分解、吸收水中污染物,最后排出清洁水的系统。设计区域内,我们修建了10个大小不等的SAS系统。
  ·SAS系统的一些技术指标:
  ·入水:生活污水
  ·负荷:0.8m3/m2
  ·出水:达到污水处理厂三级处理水质标准


1楼2017-08-28 16: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