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七公子吧 关注:398贴子:11,104

偷偷开个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不说事免得我这黑历史被发现……


IP属地:湖南1楼2018-02-08 16:48回复
    既然下午和七姐聊到二战的事,我就斗胆来这边开个二战的坑。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想过一件事,想把二战时期中国战场的整个脉络捋一遍。因为在中学时代包括在课外和课内学到的抗战历史,都比较破碎。有各大重要战役的详细介绍,但是不能连成一片,这就让我觉得很难受。而且这段历史毕竟太近,很多资料不太方便找,方便找的资料又很容易不太客观。这就像一个美女站在那,身姿面容隐约能看到了,她身前偏搁着薄雾轻纱,脸前面还搁着部手机(误),就给人以想要一层一层拨开轻纱的欲望。
    只是欲望归欲望,客观困难毕竟不会想想就没了。“二战历史”这个话题太大,涵盖的内容太多,要给这事捋清楚了还是不容易。要我去把它讲全、讲通、讲透,就像要我去带领快船队夺得NBA总冠军一样不现实。
    在这里我就把大体的情况简单讲一下,可能既不客观也不全面,认真的话咱们可以有问题再一起查查资料,随意一点的话就当看我表演了。


    IP属地:湖南2楼2018-02-08 16:56
    回复
      1.一战的果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8年11月结束,狭义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9月开始,中间只夹了短短20年的时间。要讲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要从一战讲起。不过这里也不展开了,就很简单地说说。
      一战分为两大阵营,同盟国和协约国。同盟国的核心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核心是英国、法国、沙皇俄国和后来加入的美国。
      从这个数量上来看协约国就比较强,就像四核的CPU看上去就比双核的CPU要强一样。
      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国呢,经过了“府院之争”这样的摇摆之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在一战后期加入了已有胜相的协约国,好挣一点“战胜国”的面子。巧的是后来跟咱们死掐的小日本现在也是协约国,咱俩还是一个阵营的。
      不过就一战而言,远东这边的局势其实不太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欧洲战场。战争的过程咱们先略过,直接说结果。
      虽说同盟国最后战败,但最先扛不住的还不是同盟国,而是协约国里的沙皇俄国。
      1917年,俄国先是爆发二月革命,沙皇政权崩溃,国内一片混乱。此时在瑞士流亡的列宁同志认为回国发展的时机已到,便与德国人取得联系,在德国支持下经芬兰回到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继而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以他为领导核心的苏维埃政权。随即苏维埃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割让了俄国西部32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出去。这个面积相当于现在我国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这些土地只有少部分是直接割让给同盟国,大部分则是承认它们从俄国独立出去。因为这些土地很多都是之前俄国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抢占的,原本就不属于狭义上的俄国的。这其中包括波兰部分领土、波罗的海诸国、乌克兰、高加索部分地区。苏维埃还答应给德国大量赔款。
      表面上看苏俄政府非常窝囊,实际上他们做的都是无本买卖。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控制的也只有俄国西北部的一小片地区,割的那些地方根本就不在他们手里。
      在我国,对于这个和约的主流评价是这样的: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站在1918年初来看,这个和约和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让契丹人支持他南下打李从珂没什么区别。
      但是到1918年底,事情就变化了:德国人也没扛住,向协约国投降了。沙俄政府立刻宣布废除这个条约,在随后的四年“苏联国内战争”中,苏俄又一点一点地把这些地盘给抢了回来。加上宣传工作到位,列宁的过河拆桥被视为伟大领袖智慧的体现,个人声望高涨。
      由此可见,如果石敬瑭建立后晋以后能够硬气一把,把契丹人赶到贝加尔湖去捕鱼,那他没准也能算得上是民族英雄。


      IP属地:湖南5楼2018-02-09 15:09
      收起回复
        之前说到,作为同盟国的老大,德国人也没扛住。虽然他们在东线取得了胜利,不过这个胜利来得太晚了些。在西线,德国人已经和英法联军打了几年惨烈的阵地战,战争不断烧人烧钱,战线却基本没有变动,双方都没有办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样长时间拖下来,比拼的就是国力的积淀了。
        俄国国力比较弱,国内矛盾也最复杂,所以最先扛不住了。英国和法国是老牌强国,底蕴还可以,但是几年打下来也是打得元气大伤。英国还好点,毕竟本土安全。法国就比较惨了,本来实力就不如英国和德国,战争又是直接爆发在自己国土边境,几年下来已经打得只差一口气。德国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到1917年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终于克服了国内“孤立主义”的阻力,加入了协约国,美国生产的军火源源不断地输入法国战场。在尝试用“无限制潜艇战”阻挡美国的尝试失败以后,德国人也就败局已定了。德军高层也认为胜利无望,继续战争只是为了争取一个“体面”的停战协议。
        到了1918年11月,德国内部也爆发革命。随后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国出现了一个共和制的政府。因为新政府制定宪法的地方在德国小城魏玛,所以这个新生的政权又被称为“魏玛共和国”。新政府成立后,立刻向协约国投降。随着德国投降,同盟国其他国家也就纷纷投降了。
        原来同盟国的老二奥匈帝国下场比较惨,它的领土面积不小,领土内民族众多。帝国中央一旦不行了,各个民族就开始闹独立。战后这个帝国彻底解体,分出了许多个小国,以后再也不能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出现在中南欧了。
        战前的欧洲是这样的:

        战后的欧洲是这样的:


        IP属地:湖南7楼2018-02-09 15:35
        收起回复
          呃忘了说一下意大利了。来兄弟们,把老子的意大利……面端上来给友军尝尝……(
          网上关于“意大利猪队友”的图其实不少,它在战争中的表现确实也比较坑。。
          在西罗马帝国覆亡后,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分裂和战乱。在亚平宁半岛上建立又消亡的国家就像七姐的粉丝一样多。到了19世纪末,意大利才刚刚完成统一。按理说国家久经战乱百废待兴,应该要先致力于内部建设提升国家内涵,但意大利人不这么想。古罗马帝国的辉煌虽然已经变成了回忆中的你,但意大利的统治高层依然久久不能忘怀,做梦都想让地中海再次成为它的内海。
          一战爆发之前国际上就分成了两大阵营,一边的老大是英国,一边的老大是德国。意大利虽然实力上差了点,但是通过一番炒作,搞得两边的老大都很重视。它就故意摆出中立的姿态,实际上是在待价而沽。
          德国人作为后起的新兴强国,在外交上还是处于劣势的,所以他们比英国人更急于拓展盟友。于是呢德国就更加卖力地想要拉拢意大利,各种许愿,什么战争胜利南欧沿海大片土地都给你啦,非洲北部的土地也都给你啦。反正许愿的又不是他德国的地,站着说话不腰疼。英国就没这么鸟他了,你来我们协约国也行,不来也不差你一个。法国跟意大利关系更是不好,之前还在非洲抢地盘呢。
          这一来二去意大利就感觉还是德国大哥好,要什么给什么。德国大哥打仗也靠谱,比法国人强。这个大哥我认定了。
          于是,意大利人欣喜地加入了同盟国。可是呢,战争爆发以后意大利也没使劲打,使劲打他也打不过。战争第一年德国人的攻势非常凶猛,英法拼了老命才在西线扛住。这时候他们开始重视意大利的作用了:主要敌人太强大,次要敌人孬是孬了点,能策反也总归是好事啊。于是英法也玩起了之前德国人那招,也开始拿同盟国的领土给意大利人许愿。这次许的是啥呢,许的就是奥匈帝国的领土。
          这一来二去意大利就感觉还是英国大哥好,一次许这么多地给我。德国佬真小气,没前途。于是呢,战争还不到一年,意大利就叛变了,加入到协约国这边开始打同盟国。
          德国西边打英法东边还要打俄国,加上跟意大利中间隔着个中立国瑞士,也就没空搭理意大利,让小弟奥匈帝国去摆平。奥匈帝国也不含糊,一下子就攻入到意大利境内。
          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写的就是这个时期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战争,男主人公是个美国人,志愿到欧洲去参军,在意大利战场邂逅了美丽的英国护士凯瑟琳,开启了一段美好又悲惨的爱情故事。海明威本人亲自到过意大利前线,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所以写的战争真实感非常强。这篇小说写得不错,也不长,有兴趣可以读读看。
          话说回来,意大利军队是比较菜,连德国的小弟也不怎么打得过,不过好歹靠着英法以及美国的支援撑了下来,最后也混到了个“战胜国”的地位。


          IP属地:湖南9楼2018-02-09 16:12
          收起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湖南11楼2018-02-09 17:32
            回复(1)
              当然这里面民族感情的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法国毕竟是民主国家,政党领袖(比如当时的总理克里蒙梭)需要博得民众支持与好感,所以也顺应民意表现得极其强硬。另一方面也是有利益需要的因素,法国确实在战争中蒙受重创,想要索取赔偿以止损。同时,作为一个陆上强国,它是绝对不愿意看到在它的身边出现另一个陆上强国的。


              IP属地:湖南13楼2018-02-09 17:40
              回复
                法国人是这样,但英国人就不一样了。英国跟德国没有这样苦大仇深的黑历史,他们之间的矛盾完全是“修昔底德陷阱”式的矛盾,也就是一个老牌强国与新兴强国的矛盾。
                那么……嗯我们试一下一个活动吧!很好玩的!就是“如果你是XXX你怎么办”的活动!
                有请嘉宾@刹那七公子 ,如果你是这时候的英国人,你会怎么处置德国呢?


                IP属地:湖南14楼2018-02-09 17:53
                收起回复
                  七姐把最关键的一点说到了,那就是“平衡”这两个字。
                  英国在欧洲大陆,有一个延续几百年的政策,叫做“大陆均势政策”。
                  这个名称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给总结概括出来的,他的原话是:“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
                  简单来说,就是在欧洲大陆上,谁是老大,英国就反对谁。而且呢,英国还要拉上老二、老三等等去反对那个老大。法国强大时英国就针对法国,俄国强大时英国就针对俄国,后来德国强大了英国就针对德国。
                  那英国人也不是傻子,几百年就偏盯着硬骨头啃,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要执行这样的政策,有一个最基本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实力。
                  只有自己的实力比欧洲大陆上那些国家中最强的还要强,那他才有资本去针对那些强国。
                  英国有这个资本。我认为,这个资本是来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这些上层建筑的构建当然也有影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生产技术的革命。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是全世界范围内工业发展的先锋。工业的发展,让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不再取决于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这一点与古代中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本土面积仅24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却可以成为全世界的霸主,生产能力可以远远甩开国土面积达到17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嗯我说的是俄国。


                  IP属地:湖南15楼2018-02-11 00:14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湖南16楼2018-02-11 00:15
                    回复(3)
                      说回到英国吧。
                      不管是因为抢占殖民地多也好,君主立宪制度先进也好,工业革命也好,总之一战之前至少两百年,英国都是世界老大。在欧洲大陆上的老大,跟他一比也还是世界老二。
                      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对它的政策有很大影响。它是一个岛国,孤悬在欧洲大陆以外。很近,但又摸不着。自从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之后,英国丧失了在欧洲大陆几乎所有的领土,也彻底断了在大陆上争夺领土的想法。(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比如直布罗陀。)
                      所以说呢,反正这块地呢我也不要,你们自个儿抢,最好抢的都头破血流。
                      谁要是露头了,我就联合其他人把谁给打下去。
                      这就是“大陆均势政策”。


                      IP属地:湖南17楼2018-02-11 00:25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湖南19楼2018-02-16 21:54
                        回复
                          随着实力的增长,美国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后说:“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我们给予领导和指引。”
                          这句话的英文原文我没找到,但是它貌似经常出现在中学生的考题里。我觉得吧他应该确实是说过这句话的。这句话就把美国的姿态摆清楚啦,我们不是来给英国大哥撑场子的小弟,我们是要自己来当大哥哒。
                          在1918年初,战争大局已定的时候,威尔逊总统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集中体现了美国的想法。“十四点”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概括成四点:
                          1、战后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和平条约要公开缔结,公海要各国自由航行,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坚持门户开放原则。
                          是不是看上去特别阳光,特别正义?大家要开放,要公开,要自由!
                          美国呀这一套玩的特别溜,这叫占领正义的制高点。
                          这套最核心的呢,就是消除经济壁垒。
                          啥叫经济壁垒呢,我的理解啊,简单说,就是关税。
                          比如说马桶吧,比如啊,别当真。
                          比如说这个马桶,美国生产的马桶质量特别好,看着漂亮,坐着特别舒服。中国生产的马桶呢质量就不怎么好,用起来不太爽。
                          美国的厂家呢生产技术先进,流水线自动化生产马桶,生产一个马桶的成本只要100块,所以他们卖就只卖200块一个。中国的厂家呢生产技术就比较落后,制造马桶很多流程还需要很多人工操作,耗时又耗力,生产一个马桶成本要200块。那咱们也得赚钱啊,不能也卖200块吧?咱就少赚点,也得买250块一个啊。
                          那么我们首先来考虑不附加任何特殊条件的情况下,就是自然情况,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一台马桶卖200块,又好看又好用。另一台马桶卖250,还又不好看又不好用……
                          那大家当然会买200的马桶啦!250才会买250块那台……
                          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消除经济壁垒”的“自由”的情况。
                          好,那么我们再加个条件。现在中国呀对美国卖过来的马桶都收税,你们过来每卖一个马桶我们就收100块钱的税。那么你美国的马桶本来生产只要100的成本,但是来中国卖就是要200块的成本了呀,你在价格上的优势就没那么大了吧?
                          那么我们还觉得不够,我们要收200块的关税,美国人来中国卖一个马桶要300块的成本,那它们的马桶就肯定得卖的比我们的马桶贵了吧?
                          那这时候我们中国生产的马桶就又有生产力了嘛。我们的马桶虽然质量差了点,但是便宜啊!
                          这个200块的关税,就是所谓的“经济壁垒”。
                          那么我们再加个条件。我们现在宣布,美国人都是大坏蛋,我们中国人要团结一心,拒绝美货,坚决不买美国人的马桶!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中国生产的马桶,不就更好卖了吗?
                          这就没有所谓的“门户开放”的情况。
                          您明白我的意思了嘛。
                          简而言之,美国人的“自由”与“开放”,一定也是有利于他们自己的。
                          这个问题呢,我觉得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公平性”的悖论。
                          就简单的公平性来讲,当然是不设经济壁垒,大家公平竞争是最公平啦。市场不就是淘汰水平差的公司,这才叫自由竞争嘛。
                          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讲呢,就像你打游戏,你一开局是1级没装备,另一个玩家一开局就是满级神装,你会觉得公平吗?你们民族工业刚起步,他们工业革命搞了百八年了,你们竞争公平吗?
                          我觉得,觉得公平也有道理,觉得不公平也有道理。
                          公平是两头的,你这头公平了,那头就不公平了。
                          所以呀,这其实并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而是谁的利益得到维护的问题。
                          在上面假设的马桶情景中,消除壁垒,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保持壁垒,维护的是中国的利益。
                          (当然,长期通过壁垒保护本国落后产业也有局限性,也会不利于我国,这个是后面比较长远的问题了。)


                          IP属地:湖南20楼2018-02-16 22:33
                          收起回复
                            扯远了,接着回来说“十四点”。
                            2、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影响,办法是承认并援助俄国国内的少数民族自治。
                            这一点嘛,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滑稽)。解决办法嘛也是美国风范:我们可是支持民族解放和自由的先进人类呀!
                            3、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
                            这些民族独立以后利益受损的是谁呢,有利的是谁呢,是吧。
                            4、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这一条很重要。
                            后来的联合国就是这样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然而有个说法被我们中国人提了很多年了:
                            “联合国是美国的工具。”


                            IP属地:湖南21楼2018-02-16 23:03
                            回复
                              之前说到,除了美国,还有一个国家也是大发战争财的,那就是日本。
                              日本的情况,和美国其实有些类似。战争主战场离它远,它基本没受什么损失。欧洲各国打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远东这边,日本人趁机在中国以及英国的各个殖民地(比如印度、澳大利亚等地)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远东可以说是遍地都是日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近四倍,出口增长了三倍以上。战前日本在国际上是欠别国钱的,战后日本则摇身一变成为债主了。
                              这些还没完,德国人在远东本来就不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基本都被日本人抢占了。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山东,青岛市本来是德国人苦心经营的据点,一下子就被日本人给抢了去。
                              和美国一样,实力增长了以后呀野心也会随之膨胀。战后日本的想法呢,首先就是要把它在中国抢夺的权益合法化,想要把欧美各国从中国挤出去,由它自己独占中国,接下来再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
                              日本的野心对原本就在远东就有很大利益的英国起了很大威胁,也和要求“门户开放”的美国起了很大冲突。同样,日本的要求也是为中国所不容的。你们要争世界首富可以,别跑到我们家来拿我们的钱塞到你的腰包里呀,是吧。
                              英国是风光不再,世界一哥的地位已经保不住了,在远东能够给日本人造成的阻力也有限。美国就不一样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世界一哥,正准备在全球扩张势力,也很重视东亚这一块。有些日本人也开始渐渐意识到,美国很有可能会成为日本称霸东亚,走向世界的最终对手。
                              当然,在战争刚刚胜利的1919年,大家还是好战友好朋友,有啥事还是要吃个饭喝个酒,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来解决嘛。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黎和会就召开了。


                              IP属地:湖南22楼2018-02-17 10:53
                              回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