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吧 关注:6,777贴子:38,628

分享一篇希腊化时代的文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娘老师删这篇文章这是怎么了?
文章标题: 希腊化还是印度化——“Yavanas”考
作者:杨巨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IP属地:浙江1楼2018-12-09 22:31回复
    潘克拉辛镇楼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2-09 22:31
    回复
      【内容提要】 Yavanas是指公元以前的印度—希腊人。Yavanas自波斯帝国时期即为印度人所知。他们在印度的大规模出现是在亚历山大时代。亚历山大之后,一部分希腊人滞留印度,阿育王一度向他们宣扬佛法。公元前2世纪以后,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大举入印,在印度西北部建立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统治,并在全盛时向恒河流域扩张。由于长期孤悬印度,Yavanas在竭力坚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出于统治的需要开始了自身的印度化进程。他们铸造希印双语币,接受印度的神只,信仰佛法,最终推动了犍陀罗艺术的诞生。Yavanas在印度的消失并非印度人的胜利,而是希印两种文明合二为一的必然结果。Yavanas的历史既是希腊化文明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也是南亚次大陆古代历史的一部分。
      【关 键 词】 Yavanas / 亚历山大 / 巴克特里亚 / 米南德 / 印度化


      IP属地:浙江3楼2018-12-09 22:32
      回复
        一般认为,Yavanas(Yona)①是古代印度文献对希腊人的统称。Yavanas(Yona)即印度—希腊人。实际上,其内涵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先是指小亚的希腊殖民者Ionians,后来指移居于中亚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再后来指随着亚历山大侵入并定居于印度的希腊人,特别是指公元前2世纪初从巴克特里亚王国进入印度西北部的所谓“印度—希腊人”(Indo-Greeks)。虽然这些印度—希腊人在公元前后消失于印度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但Yavanas一词仍然在印度流行,只不过此后成了对西方外来民族的泛称。②关于Yavanas的研究,大概从1735年第一枚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国王欧克拉提德(Eucratides)的银币在印度发现以来就开始了。③经过西方和印度学者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关于Yavanas的关键问题学界都有了一定的结论,但几乎无一幸免于新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的挑战。④因此,笔者感到在相关的文献学、钱币学、碑铭学资料日益增多的今天,已经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对Yavanas的历史进行回顾和考察,以弄清印度人和这个从地中海而来的民族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两大文明是如何相知、相识,最后又是如何相互接受相互融合的。“希腊化”还是“印度化”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IP属地:浙江4楼2018-12-09 22:32
        回复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侵入印度西北部,开启了希印两个民族相互认知的新阶段。对于一般印度人而言,Yavanas已不再是遥远的传闻,反而成了闯进门的不速之客。遗憾的是,当时的古代印度文献对这次征服没有任何记载和反映,我们只能依据西方古典文献来还原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在印度的活动。如同在帝国的其他地区,亚历山大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委托原来的印度地方首领(Porus和Taxiles)来管理新征服的地区,但在战略要地仍然部署军队驻守。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后,驻守印度的将领欧德谟斯(Eudemus)和佩松(Peithon)率军于公元前316年撤出,印度西北部归于新兴的印度孔雀王朝管辖之下。公元前305年塞琉古一世再次侵入印度,试图收回亚历山大帝国在印度的遗产,却未能如愿。但他得到了500头大象的回报,并使两个王朝联姻。(17)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塞琉古朝在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派有常驻使节。(18)孔雀王朝还设立一个国家部门,专管希腊人和波斯人的事务。(19)但驻军的撤出和占领权的放弃,并不意味着该地希腊人的完全退出。这些仍然留居印度的希腊人在孔雀王国第三任国王阿育王的(Asoka,约前270/269-前232年,或约前260-前218年在位)石刻诏令(20)中得到了证实。


          IP属地:浙江7楼2018-12-09 22:34
          回复
            阿育王首次使用“Yona”表示他治下和他所知道的希腊人。在第2号岩刻诏令(Rock Edicts)中,他提到自己给边境之外的希腊人国王(Yonaraja)安条克(Amtiyoka,Antiochos)及其相邻国王所统治的地区送去了草药。在第5号诏令中,他提到在即位后的第13年,他委任宣教官员(Dhamma Mahamatras)到包括Yona人在内的西部边远地区传播佛法。在13号岩刻诏令中,他明确列举了其用“达摩”(佛法)所“征服”的远在600 yojanas(21)之外的5位希腊人国王(Yonaraja):Amtiyoko,Uramaye,Amtikini,Maka,Alikasudaro。据考证,他们就是与他同时代的塞琉古王国的安条克二世(Antiochos Ⅱ,前261-前246)、埃及的托勒密二世(Ptolemy Ⅱ,前285-前247)、马其顿的安提柯·贡那特(Antigonos Gonatos,前278-前239)、昔列尼(Cyrene)的马伽斯(Magas,前300-前258)、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Ⅱ,前272-前258)。他还特别提到,“除了希腊人之外,婆罗门和禁欲主义者无所不在,没有一个地区的人民不服膺于一个或另一个宗教”。(22)可见,阿育王对当时西亚、东地中海地区希腊化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同时代的当政者还是比较了解的,对境内希腊人的宗教信仰也是熟悉的,知道他们尚未皈依印度的宗教,因此有必要向他们宣扬佛法,表明自己的心愿和理想。所以,他的诏令有的是用纯粹的希腊语,有的则是用阿拉米亚字母拼写的印度语和希腊语书写而成。1963年和1967年,两个有希腊语的石刻诏令在阿富汗的坎大哈老城被发现。(23)这不仅证实了希腊人在孔雀帝国境内的存在,而且证明这些希腊人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由于迄今发现的阿育王希腊语都在阿富汗,可以断定在当时的印度西北部,准确一点说是当时孔雀帝国的西部边远地区,即今日阿富汗东部地区,肯定有一批希腊人仍然在此居留。他们可能是以前的移民者,从事商业、手工业或农业等,而且可能是集中居住。坎大哈老城的所在地当时可能有一个希腊人社区。希腊人中应该不乏文人学者。因为阿育王要把这些佛教说教(尽管很简单,没有涉及佛教的深奥哲理)译成标准典雅的希腊语,必须首先找到通晓两种语言的译者,这样的人才恐怕只能从希腊人中寻找。坎大哈双语诏令用希腊语中具有虔诚、虔敬(Piety)之意的“ευσ βεια”(eusebeia)一词来表示佛法“Dhamma”就非常传神。阿育王所希望的“虔诚”包括不杀生、节制、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如此坚持下去,就能在将来生活得更加幸福。(24)这样的说教对于远在异国他乡的希腊人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他特别提到派人到东地中海的希腊化王国去传教,实际上也有向他治下的希腊人主动示好之意,希望他们通过皈依佛教在印度有一种回归家园之感。可以想象,这些在印度的希腊人中一定有一些新的移民来自这些希腊化国家。遗憾的是,阿育王在西亚、地中海传教的效果如何,印度当地的希腊人是否接受了他的劝谕,都缺乏明确记载。或许这只是阿育王本人的美好理想而已。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和印度之外的希腊化世界仍然保持着密切关系,两地希腊人的接触和文化上的流通并未中断。(2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阿育王的诏令使用的“Yona”包括远到地中海的所有希腊人,而非仅限于印度的希腊人。Yona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印度人对希腊人的认识在扩大加深。


            IP属地:浙江8楼2018-12-09 22:34
            回复
              二、巴克特里亚Yavanas的入侵
              巴克特里亚希腊人进入印度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初。前206年,塞琉古王国的安条克三世曾乘孔雀帝国内乱分裂之际,率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但由于遇到名为索法伽撒努斯(Sophagasanus)的印度地方王公的强烈抵抗,只好重叙旧谊,获得150头大象和其他馈赠后撤军。(26)这次入侵表面上似乎只是一次象征性的武力威胁或主权宣示,在印度文献中同样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但它实际上是此后巴克特里亚希腊人进入印度的预演。它说明,尽管印度已经脱离希腊人的统治一个世纪之久,但塞琉古王国和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对亚历山大的印度遗产仍然念念不忘,一有机会就想卷土重来。然而,也正是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对印度的入侵,才使得印度人第一次对Yavana或Yona人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这次入侵的希腊人不是匆匆过客,而是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在长达约两个世纪的统治期间,他们不仅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从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变成了印度—希腊人——Yavanas,而且在印度历史和文化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然而,关于这批Yavanas,不论印度还是西方的古典文献,记载都极为贫乏,可能西方古典作家对这批远离希腊化世界中心的希腊人所知实在太少。提及他们比较多的主要是斯特拉波(Strabo,前63/64年-约公元24年)的《地理志》,但他的材料间接来自巴比伦地区阿特米塔(Artemita)城的希腊作家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主要活动于前100-前70年)的《帕提亚史》(The Parthica)。此外,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查士丁(M. Justinus)的《庞培乌斯·特洛古斯〈菲利浦史〉摘要》(Epitome of Pompeius Trogus'"Philippic Histories")第41卷和特洛古斯(Pompeius Trogus,公元前1世纪人)原著第41卷的“序言”也提到4位巴克特里亚国王和3位印度—希腊人国王。(27)巴利文的Milindapanha和汉文的《那先比丘经》都提到一位皈依佛教的印度—希腊人国王米南德(Milinda, Menander)或“弥兰”。这些零散记载显然不足以完整地还原这批Yavanas的历史。但在古代印度西北部和巴克特里亚地区发现的希腊式钱币以及与他们有关的碑铭,特别是印度—希腊人的希印双语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依据。它们的分布地虽然与印度—希腊人的实际统治区域不可能完全吻合,但发现比较集中的区域还是可以视为希腊人政治、经济活动的范围。此外,从仅存的印度文献中,也可看出当时他们对Yavana人的熟悉与关注。可能对于他们而言,这些希腊人只不过是一批新来的Yavanas。


              IP属地:浙江9楼2018-12-09 22:34
              回复
                印度古代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和《罗摩衍那》(Ramayana)出现的时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前者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后者在约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之间。二者均有Yavanas的身影。《摩诃婆罗多》常常把他们和Kamb(v)ojas,(28)Sakas这些部落相提并论。(29)他们一般被置于今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的卡菲里斯坦(Kafiristan)地区。(30)《罗摩衍那》也提到Yavanas,Sakas,Kambojas,Pahlavas这些好战的蛮族部落。(31)既然二者都把Yavanas与公元前2世纪以后进入印度西北部的Sakas(萨迦人,塞人,或the Indo-Scythians,印度—斯基泰人)以及Pahlavas(the Indo-Parthians,印度—帕提亚人)联系在一起,说明两部史诗成型当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其中的Yavanas应该是指从西北方向巴克特里亚而来的希腊人。
                帕剌萨剌(Parasara)被认为是印度最古老的天文学家,后人对其知之甚少,甚至他生活于何时,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他与吠陀书的编撰有关。现存归于他名下的《帕剌萨剌经典》(Parasara Tantra)将Yavanas的活动范围置于西部印度。因此该书定型的时间不会早于公元前2世纪太多。(32)


                IP属地:浙江10楼2018-12-09 22:35
                回复
                  另外一位提到Yavanas的印度古代天文学家是伽尔吉(Garge)。他生活的具体时间不详,但肯定在帕剌萨剌之后,有公元1—3世纪之间之说。(33)他对Yavanas并无好感,贬称他们是野蛮的外国人(Mlechchhas),但对希腊人中有学问的人尚心存敬意,把他们尊称为具有圣者、哲人、诗人、预言者之意的“Rishis”,并认为印度的天文学是靠这些希腊人的帮助才得以建立。(34)归于他名下的占星学著作《伽尔吉文集》(The Gargi Samhita,又译《揭路迦文集》)中,含有一部古代印度最重要的史诗《瑜伽往事书》(YugaPurana, "the Story of the Ages")。此书以所谓“Kali”时代为界(约前3000年左右),此后的历史用预言的形式(使用将来时态)来描述,但实际是对以前的回忆,将其附会于古人。其中个别段落比较明确地提到Yavanas对印度中北部的入侵。尽管由于手稿版本的差异,以及译者和引用者理解的不同,各家译文稍有出入,但都证实:Yavanas的入侵曾远抵恒河中游的华氏城下。不论攻克此城与否,最后因内讧撤回。(35)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Yavanas是否攻克了华氏城,这是决定此次远途奔袭成败的关键。二是他们在此地停留的时间长短,这与他们在印度的统治范围有关。根据米奇纳(Mitchiner)的最新英译本,《瑜伽往事书》的相关段落可汉译如下:“那时,和Panchalas、Mathuras一起逼近Saketa后,在战场上表现英勇的Yavanas就会到达Kusumadhwaja(the town of the flowerstandard,花座之城,Pataliputra,即华氏城)。一旦兵临Paspapura(华氏城的另一名称)城下,它那著名的土墙就会轰然倒塌,整个国家将会陷入一片混乱。”此后,一场全面的社会动乱来临,婆罗门和首陀罗的位置颠倒,那些最敬畏正法的长老们也敢无所顾忌地剥削人民了。“在城市中,那些Yavanas,那些王公们,会使人民与他们熟悉相处,但好战的Yavanas,将不会停留在Madhyadesa(中部国家)”。他们一致同意离开,因为在他们自己的统治区域爆发了一场可怕的战争。Yavanas于是在这一地区消失了。(36)可见,Yavanas不仅攻克了华氏城,而且颠覆了当地原有的统治秩序。他们统治了多长时间,不得而知,但能引起一场社会动乱,使当地人民与他们熟悉相处,估计为时不短。不过最终他们还是因后院起火撤离而去,致使长期占领北印度中部和华氏城的计划夭折。此则史料提到的Mathura(位于今印度北方邦,朱木那河上游)、Panchala(恒河与朱木那河相邻与交汇处)、Saketa(恒河中游)几个地方都在北印度的中部和东部,(37)可见这些Yavanas是从印度西北部方向而来,他们先征服恒河上游地区,然后顺流而下,直抵华氏城。


                  IP属地:浙江11楼2018-12-09 22:35
                  回复
                    关于Yavanas的这次军事行动,古代印度的梵语语法家帕尼尼的注释者帕檀贾利(Patanjali)在其著作《大疏》(Mahābhāsya,形成于约公元前150年前后)中也有所提及,只是语焉不详。他在解释梵语的未完成过去时态时,以最近的事件为例句:(1)“Yavanas那时正在围攻Saketa”(“Arunad Yavanah Sāketam”,英译:“The Yavanas(Greeks)were besieging Saketa”)。(2)“Yavanas那时正在围攻Madhyamika”(“Arunad Yavano Madhyamikām”,英译:“The Yavanas were besieging Madhyamika”)。(38)两次提到Yavanas的围攻,说明这次军事行动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间接资料的价值在于可以和《瑜伽往事书》相互对照,证明Yavanas确实在公元前2世纪初期或中期在印度中部和北部有较大的军事扩张行动。(39)另外一部名为《摩罗维迦和火友王》(Malavikagnimitra)的梵语剧也暗示:公元前2世纪中期Yavanas 与印度一位国王发生过战争。这是一部反映巽加国王与女仆的宫廷爱情剧,剧作者是古代印度著名剧作家迦梨陀娑(Kalidasa)。其中保留了一段记忆:巽加王朝开国君主普沙密多罗(Pushyamitra)在位时(生年不详,前185-前181年在位,死于约前151/150/148年),一支Yavanas的军队在信度河(Sindhu)岸被他的孙子(剧中的男主角Agnimitra之子)婆苏密多罗(Vasumitra)击败。(40)这似乎与《瑜伽往事书》中的Yavanas入侵是同一事件。但一般认为迦梨陀娑是笈多王朝时期人,约生活于公元4—5世纪(有公元300-470年之间之说),而且这只是一部剧本,其中提供的有关Yavanas的信息能否作为信史还值得考虑。


                    IP属地:浙江12楼2018-12-09 22:35
                    回复
                      从上述印度资料来看,Yavanas的这场扩张行动很可能是一次真实历史事件。那么,这次事件的主角Yavanas又是何许人也?何时而来,为何而去?简言之,他们与巴克特里亚或印度的希腊人王国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由于对《瑜伽往事书》有关文本的解读不一,对于这次入侵的主导者,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像贾亚斯瓦尔和塞卡尔那样,将文本中的“Dharmamita”看作印度化的希腊人名Demetrius,并以此为根据,将这次事件归于巴克特里亚国王德米特里(Demetrius,约前200-前190/180)首次入印之时,Yavanas征服的对象是孔雀王朝。(41)另一种观点否定这一看法,认为应是在印度—希腊人米南德国王(Menander,约前155-前130)在位之时,征服的对象是呈现出分裂迹象的巽加王朝。(42)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这一时期西方古典作家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希腊人国王都有可能是这次入侵的始作俑者,但米南德的可能性要大于德米特里。


                      IP属地:浙江13楼2018-12-09 22:35
                      回复
                        巴克特里亚—印度—希腊人国王的世系顺序以及相互关系主要依靠他们发行的钱币来确定。根据波比拉赫奇的权威意见,在巴克特里亚—印度—希腊人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位同名的德米特里。其在位年代分别是约公元前200-前190年、公元前175-前170年、公元前100年。(56)第三个由于是在米南德之后,可忽略不计,前两位都有可能是征服印度的人选。但从钱币上看,作为欧泰德姆斯(约前230-前200)之子的德米特里一世应该是征服印度的第一人,因为他是巴克特里亚—印度—希腊人中第一个发行头戴象头皮盔型钱币的国王。(57)这种图像只在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18年以亚历山大名义发行的钱币上出现过。(58)德米特里一世如此而为,显然是自比亚历山大第二。他的统治范围似未超出印度西北部之外。他在阿拉科西亚(Arachosia,今阿富汗境内)建立了一座以他命名的城市Demetrias。(59)在印度河口的Patalene地区,有一座名为Demetrias的希腊人城市,可能也由他所建,说明他的征服是沿着当年亚历山大的路线展开。(60)


                        IP属地:浙江17楼2018-12-09 22:37
                        回复
                          三、Yavanas的统治与印度化进程
                          从所谓的“印度人国王”德米特里开始,Yavanas开始了在印度西北部或部分地区长达近两个世纪之久的统治和居留。对于他们在此地的活动,文献记载仍然极为缺乏,所能依靠的主要是钱币和碑铭资料。
                          作为一个外来民族,这些Yavanas对印度采取了类似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时期、塞琉古王朝的统治方式,一方面在交通要道、战略要地建立或扩大希腊人的集聚地,作为统治、移民的中心,另一方面对当地部落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设置总督进行管理。这些城市应该数目不少,有据可查的却不多。但它们的分布却大致覆盖了希腊人统治的区域。旁遮普之南、印度河口沿海地区有前面提及的德米特里亚斯(Demetrias)和泰菲拉(Thephila)两座城市,此地还有一个希腊人的中心,可能是港口城市巴利格柴(也译“婆卢羯车”,Barygaza)。(71)《弥兰陀问经》中提到了两个希腊人的城市:高加索的亚历山大里亚("Alasanda")和米南德王国的都城舍竭(Sagala);犍陀罗地区有布色羯逻伐底(Pushkalavati,the "city of lotuses",莲花城,今白沙瓦)、狄奥尼索波利斯(Dionysopolis)。塔克西拉城(Taxila)斯尔卡普(Sirkap)遗址已经被发掘,这是一座根据希腊“希波达玛式”("Hippodamian")的棋盘状样式建造的希腊人城市,也是一个巨大军事要塞,(72)可能做过印度—希腊人国王阿伽托克勒斯(Agathocles,约前190-前180)的都城。在希达斯皮斯河(Hydaspes)以东的米南德王国,有名的城市除舍竭外,还有布西发拉(Bacephala)、伊奥穆塞(Iomouse)、马土腊(Mathura),在西部,米南德王国仅有戴达拉(Daedal齤a)、萨拉吉萨(Salagissa)两个军事移民地可以认定。在阿拉科西亚,还有一座名为德米特里亚斯的城市。(73)亚历山大时期建立的位于今日坎大哈、加兹尼和喀布尔附近的几座亚历山大里亚城一定还在发挥着希腊人集聚地的作用。


                          IP属地:浙江19楼2018-12-09 22:38
                          回复
                            希腊人在印度到底设立了多少行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王管理之下,这些行省的名称、管辖范围以及实际数目的变化,今天已难以得出准确详细的结论。据塔恩,在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帕拉帕米萨代(Paropamisadae),有4个行省的名称和范围可以确定。它们是卡皮塞涅(Kapisene,以Kapisa为首府),奥皮亚尼(Opiane,以Alexandria为首府),科芬尼(Kophene,以Kophen为首府,中国《汉书·西域记》的罽宾之名应由此而来),第4个行省名称不详,位于戈尔班德河(Ghorband)流域,与巴克特里亚毗邻。(74)帕拉帕米萨代以东以及南到印度河口,有9个行省可以确定,其中7个来自托勒密的《地理志》,1个来自普林尼的《自然史》,还有1个来自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它们分别是:帕塔勒涅(Patalene)、苏拉斯特瑞涅(Surastrene)、阿比利亚(Abiria)、普拉西亚涅(Prasiane)、苏亚斯特涅(Souastene)、格鲁埃亚(Goruaia,Goryene,Bajaur)、普科莱提斯(Peucelaitis)、卡斯佩利亚(Kaspeiria)、库林多勒涅(Kulindrene)。在沿海的卡奇(Cutch)地区,可能也有一个行省,但名称不详。(75)至于阿富汗南部的阿拉科西亚地区,既然也长期处于希腊人的控制之下,应该也有一些地区性的管理体制。总之,希腊人在他们的统治范围内,普遍实行了有效的分区管理制度。但在具体操作上,这些印度—希腊人国王没有像塞琉古王国那样采取省、州、县(或译“区”)三级管理的模式,而是在省下设州,或以州代省的方式,也就是说是用一级或二级管理的模式对当地民族进行统治。行省设有总督或将军,大权独揽,只对国王负责,下设名为Meridarchs的“州长”或民事官员分区管理。(76)但不论这些省份或州的管理范围大小,这些国王、将军、州长一般都以不触动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为前提,而且努力迎合当地文化传统,维护当地原有的社会秩序,这是印度—希腊人王国在印度能够长期残存的主要原因。


                            IP属地:浙江20楼2018-12-09 22:38
                            回复
                              但Yavanas的统治并不稳定,大约从德米特里一世死后,分裂就开始了。米南德只是其中最有名、最具实力的一位国王。他的王后阿加托科里娅(Agathocleia)可能是德米特里一世之女或孙女。(77)他的王国极盛时实际就是整个印度的Yavanas王国,囊括了旁遮普以西、兴都库什山以南所有的希腊人活动区域。(78)但他死后,统一局面不复存在,继位的儿子尚幼,由母后摄政,孤儿寡母终究难以控制那些割据一方的赳赳武夫。Yavanas的统治再次四分五裂,据地称王者或发行钱币者在米南德死后一个多世纪中竟然达30位之多。西方钱币学家力图根据这些钱币的类型、铭文、图像、甚至字体将他们按照不同地区进行分类,确定他们的先后承继关系。根据波比拉赫奇最新的分类,这些Yavanas国王大致分布于帕拉帕米萨代、阿拉科西亚、犍陀罗、东西旁遮普地区。他们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先后消失于公元前70年、公元前55年和公元10年。(79)由此看来,Yavanas在印度整体沦陷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斯基泰人(塞人)、帕提亚人甚至大月氏人的入侵,但实际上内部的分裂争夺也难脱其咎。公元前2世纪中期斯基泰人(塞人)与大月氏人从中亚草原南下,首先削弱,最后占领了印度—希腊人的后方——巴克特里亚王国。印度的Yavanas不仅直接面临新来者的威胁,而且失去了与东地中海希腊化王国的联系。他们成了无所归属的游离分子,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统治,只好接受印度文化,特别是语言和宗教,Yavanas的本土化进程加快,希腊化世界最为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不是印度人的希腊化,而是希腊人的印度化。


                              IP属地:浙江21楼2018-12-09 22: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