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吧 关注:21,190贴子:199,566
  • 16回复贴,共1

失败的徐志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失败的徐志摩
——王 述
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人,在从传统文化氛围探出头来呼唤人性渴望自由的一大批知识分子精英群中,他的诗如一股春风,荡漾在每个人的心灵里。人们赞佩他率意真诚谦和而不羁的性格,欣 赏他热烈洒脱狂放却蕴藉的才情,喜欢他清新自然灵动而优美的诗歌。提到那个年代的文学艺术史,他的诗作和人生轨迹都会被浓墨重彩地描上一笔。
徐志摩是幸运的,出身巨贾富商之家,从小衣食无忧。求学京华,受大学者梁启超和胡适的厚爱,留学美英,接受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的熏陶,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相遇相识了民国第一大才女加美女林徽 因,并互为相知,在诗名破盛时,又与大诗人泰戈尔结缘,亦师亦友。那么,上天给他的机遇和先天条件 得天独厚,他的作为和成就是否与他的幸运一致呢?没有!从他最在意的情感和诗来看,他的一生是失败 的。
24岁时,他对风华绝代如空谷幽兰的林徽因一见倾心,既而相知相惜,他断然选择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舍命追求林。然而林却闪了他一下,选择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后来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中说道:“这几天思念他(徐志摩)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看看吧,徐志摩所热烈追求的感情是多么失败!
有人说林没有选择徐志摩是因为梁思成出生名门望族,林梁两家是世交,二人从小青梅竹马,且梁本身亦温和儒雅、性格敦厚、务实稳重。其实这应该不是关键的原因。徐志摩家境富裕,本身也是仪表堂堂 、潇洒刚毅、气度不凡,且亦声名颇高,有一番脚踏实地干大事业的抱负。他如暖阳一样拨开林徽因十六岁时少女的心扉,总比所谓的两小无猜来得靠谱。至于说徐是已婚,比林大8岁,那就太小看林才女对世俗 的不屑了。在林徽因后来的人生中,另有一为因她而终生未娶的人,这个人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成就最大 的哲学家金岳霖。金比林大9岁,与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都是朋友,是林梁夫妇家里沙龙座上的常客。 金岳霖被林的才气和音容所吸引,逐渐有了爱慕之心,林呢,对他的睿智和才华也是倾慕景仰,有一天林 徽因对梁思成说:“金岳霖好像喜欢上我了,我对他也有一点喜欢”。梁辗转反侧一夜后做出了决定,对林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金岳霖的回答也很坦诚:“看来思成 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至此,金岳霖的心已终生追随林徽因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林徽因一生对爱情中心灵的交往是更看重的。
与林徽因的心灵有过心心相印的人是谁?就是徐志摩,恐怕林徽因是唯一一位能完全感受理解徐志摩 且能与之有共鸣的女子。从林徽因《悼志摩》《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几篇文章 可以看出,所有的批评家和理论家都不及她对徐志摩的理解和认识更透切。因为他们两位对事物对人生对 艺术的领悟完全一致,他们的性情也非常相近,看他们的诗,简直就像同一个人所写。林徽因说徐志摩:“你的心情永是那么洁净;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 气”。别人说徐志摩冒着傻气,他的所作所为透着一股神秘,但林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徐的心境:“他那 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感情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事实 上他只是比我们认真,···比我们对万物更有信仰。”“他的作品全是抒情的么?他的兴趣只限于情感么?更是不对···谁相信这样的一个人,这样忠实于“生”的一个人,会这样早地永远地离开我们另投一个世界,永远地静寂下去,不再透些须生息!” 从二人留下的书信和诗文来看,林徽因其实更欣赏喜爱徐志摩身上的艺术气质,那为什么徐志摩失败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徐志摩头脑中多了一层诗意的虚幻。
徐志摩与林徽因在伦敦交往的具体情节不得而知,相互倾心是肯定的。徐追求林的那封信也没见到, 徐的康桥日记后来也被另一位暗恋过他的才女凌淑华给撕掉了,我们不知道他当时的想法和态度是怎样的 。但从后来的《再别康桥》这类诗中可以看出,这是多么灵动美妙的心灵倾诉啊。可是问题就在这里,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她的前程如花似锦,她的未来光彩华贵,选择梁思成,这些都是真真切切可以看得见的,此时并未执手相依的过程,她凭什么要怀着和徐一样空灵飘渺爱的遐想而徜徉其中呢?俊逸儒雅优秀年少的梁思成虽少一份婉约性灵,但对她的爱也有一种深切细腻。虽然她后来即使明白自己更喜爱的是 像徐志摩那样睿智博识而热烈奔放的诗人气质,但那也是多年以后成熟时才会明白的。后来她听与徐志摩气质接近的沈从文倾诉自己挚热的爱恋时,她自然而然地感叹:“他那天早上竟是那么的迷人和讨人喜欢 !” 在林徽因多篇随笔中,她常提起自己十六岁时的心境:“十六岁时的,微风零乱,不颓废,不空虚,巅着理想的脚步充满希望”。这多少有点缅怀十六时的芳华,而这芳华因志摩的诗和情而更娇艳。
这些都是林徽因后来回忆中时常提及的,但在伦敦,在康桥,在恋人只有十六岁的年纪,徐志摩却被诗意的迷雾给蒙住了,他没有回到现实中来,一味地表达自己的爱恋,却未在现实中真真切切地去争取对方的心。他在美国留学时,可以因追随自己喜欢的哲学家罗素而放弃已取得的学业成就,只身跑到英国去 ,林徽因的父亲把她带走时,他却没有跟随恋人的足迹,也没有后来那首送给林徽因的诗《你去》那样去表达:“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即使他的信中也有火辣辣热情洋溢的表白,恐怕这种方式也不太明智和现实。
这就是诗人失败的开端,失败在于因诗意的执念而未更坚定执着现实地去追求那份比诗更珍贵万分的情感。诗意不只是用文字来表述的,如果能有一份称心如意的情感,一言一行、一事一物、生活的每个细 节、人生的每项工作都是诗。梁思成不是诗人,但他和林徽因在一起,拥有了轻松潇洒的精神面貌,造就 了他大气坦荡的人格,成就了他雄厚丰硕的事业,这一部华美壮丽的人生之诗,恐怕徐志摩就要相形见拙了。本来,徐志摩的睿智力追胡适,才情胜越沈从文,学识和梁实秋、金岳霖这些人不相仲伯,而且他也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经济学和政治学是他的专长,他的胸襟和气魄也超然不俗。没有了林徽因的这份感情,整个人就变得骨立行销、心神憔悴、事业黯淡,唯一有一点诗的依托,作品也是形单影薄毫无生气。
虽然他在追求感情的路途上也吸取了这次的教训,后来由于自己的锲而不舍加上恋人的坚定,终于与千娇百媚如出水芙蓉的另一位才女陆小曼走到了一起。但却又失败了,失败在于不能忘情。《你去》那一 首诗写于1931年,这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合5年后写给林徽因的。既然当初和陆小曼是那样的情意绵绵山盟海誓,自己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合已成定局,还能有别的什么想念呢?当然对于徐林后来的纠葛,以及徐志摩的不能忘情,只能说是第一次失败的继续,对于这种事,谁能成功地做到忘情呢?太苛刻了。
1927年,也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婚后三年,林在给胡适的信中曾写道:“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到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的不了解。”拿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可能会说,林才女真不道德,伤害了别人还要去撩 人。当时其他才女如凌淑华、陆小曼也是因为这一点对林恨得咬牙切齿。但有什么办法呢,这些都是出自本心,林徽因和徐志摩本来就是最合适的一对。只要林有一点暗示,徐志摩就会赴汤蹈火心急火燎地跑过去,最后徐志摩也是因为急着赶去听林徽因的演讲而机坠人亡。这到底是死得其所呢,还是徒留笑柄呢? 用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徐的无法忘情是非常不对的,有句谚语这样说:“男人因为女人美丽才去爱, 但女人因为男人的爱才美丽。”陆小曼和徐志摩在一起后性情变得很不好,但徐志摩不能忘情,她的性情会好得起来吗?她也曾为徐志摩吃了不少苦头。同样,女人因为男人有魅力才去爱,但男人因为女人的爱才会有魅力,林徽因没选择徐志摩导致他的消沉颓丧,而这个过程里,在林的眼中,又何尝不会觉得他已不如旧时那样闪耀光亮了呢。
徐志摩的感情算是失败了,那么他的诗呢?也是失败的!
1917年20岁时进入北大,修日文、法文、政治学,还正式而隆重地拜大学者梁启超为师,次年到美国留学,进历史系,选修社会学、经济学,又获文学硕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后因景仰罗素的哲学跑到英国求学,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因遇上林徽因而狂热地喜欢上了诗。当时,他所喜爱的一批大诗人拜伦、雪莱、波德莱尔等可以作为他的导向,再加上泰戈尔的影响,按说他的诗歌之路不会出现迷惘。但作为诗人,他的诗显得单薄而寒碜,因没有一首震撼的力作,那些吟风惜花祭月伤春喃喃呓语般的一首首小诗,就显得零乱而纤弱,只领略了诗的轻灵绚美而未体会到诗的浓郁深厚。他的生和死都和雪莱一样浪漫 狂热,但他的诗却远不及雪莱的波谲云诡华美壮丽。这是比他的感情更令人颓丧的失败。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失败,原因很可惜,依然是他诗意的执念。
“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光彩,作为拥有性灵的人,更应有它的芳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就是把性灵中的芳华铺洒出来。那么,日升月沉 、山川草木、世物凡俗、风土人情、悲欢情愁、琐屑细致,无一不是诗,诗所表达的内容应是放开一切而又包容一切。徐志摩的诗,单就情愁中的爱情,且还是愁绪缠结浅吟低唱的那种婉约小诗为主,偶尔抒写自然小景,也离不开淡淡的伤感。即使这样,如果专注投入,精炼成集,未尝不会在诗界别具一派。可是在他十年的诗歌生涯中,看来“新月派”之称号是惟见其名之华,而无其成就之实。
天道尽处另有道,好诗之外还有诗。诗人执迷于诗之一派,执迷于诗之一派而未见诗之成就,对才情气魄如徐志摩来说,应算得上彻底的失败了。
……………………………………………………………
十年前作此文,狂态稍显,略有不敬,甚是不安。清明节将至,以徐志摩夫人祭诗一首作结,感之悼之。 《癸酉清明回硖扫墓有感》
——陆小曼
肠断人琴感未消,
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
写到湖山总寂寥。


IP属地:福建1楼2020-04-28 03:25回复
    作为十年前的观点,可以开卷有益。
    十年后,文中有些观点落伍了,许多新资料已被发掘。


    3楼2020-04-28 20:28
    收起回复
      阿弥陀佛 请不要随意以如此的题目来评述他人 好不好 请以温柔的言语来表述别人的事迹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4-29 21:43
      收起回复
        lilyking117,你好,谢谢提读。这种题目和言语,可能是我的风格,如果让你不适,请见谅。其实我这样写,并不是为了随意调侃诗人,包括林徽因、陆小曼、梁思成、金岳霖,并没有否定他们的意思,我尽量的写出他们的独特和优点,我是喜欢他们的,对我来说,真性情的诗人,值得尊重。 徐志摩的优点和价值,在第一段很清楚的表达了,甚至可以自恋地说,很少有人能像我这样一针见血地总结出徐志摩的价值。我定义的失败,肯定不是梁启超评价的失败,相反,我是喜欢徐志摩这种至情至性。我定义的失败,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真的觉得他在有心最真最深的两样东西上,失败了。感情,他完全可以真正的拥有林才女的,即使没和林在一起,和陆在一起也可以很幸福的,不过只是以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和方式,这个并没有否定;诗歌,以他的才情和天分,他应该有更辉煌的成就,文中写的失败,其实是一种遗憾,希望一切更完美。


        IP属地:福建5楼2020-05-01 01:24
        回复
          这个作者是谁?分析的很到位啊。跟一般的人物比徐当然了不起了,但跟拜伦,雪莱比起来,徐确实还有不少的差距,这些顶尖的诗人都有无比的激情,寄情于物,于情,于理想,构画一个哲学的观念,甚至开拓一个新的世界。徐志摩的感情寄托基本受限于爱情,开展出来诗意高度有限。徐志摩这个高度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新高了,也许拜伦,雪莱真的是不能常有吧。
          徐志摩的家境跟拜伦一样差不多可以算贵族,拜伦应该是老贵族,徐志摩算新贵族,拜伦的历史年代敢于去为理想的国家打仗牺牲生命,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有保护他的环境更多的思考,徐志摩的年代本身的国家需要保护,其实环境处于一种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状态,自己的大环境都不稳定,营造不了一个安全的世界保护,自己的理想建设偏于虚幻,时代给诗人窘况,拉长历史看,不安全的环境让诗人理想建造的基石搭建错乱。换句话说,拜伦生活在一个可以自由思考的世界,徐志摩的生活在一个破碎或者将破的世界,一个人的安全感离不开自己的时代。
          这可能是徐志摩不如拜伦的很多原因中的小小一个,当然跟拜伦比,徐志摩的风格更接近雪莱。他们3个都短寿,但是拜伦跟雪莱的高度已经达到了世界之巅,徐志摩也有了中国的高度,只是可惜,徐志摩的才情是可以做到更好的。


          6楼2020-08-06 17:34
          回复
            什么康桥日记被凌叔华撕掉了,有没有搞错啊!徐志摩把遗物给了凌叔华!是林徽因抢了遗物!说起来这个我就气!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4-13 0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