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吧 关注:604贴子:3,902
  • 0回复贴,共1

孝悌是兴起仁义道德教化的根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 第三集*
(本文共1619 字,阅读大约5 分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四书蕅益解▪论语点睛补注》上也有一段注解,我们把这一段注解也学一学:他说“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悌”。“为仁”的“为”,是动词,求的意思。“君子求仁,君子行仁”,而学仁、求仁也都是要学做人。所以“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也就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就不能称之为人。
“仁”在《说文解字》上解释为“从人从二”,是会意字,“言己与人相亲爱也”,这就是“仁”的含义。所以这个“仁”就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能够这样去对待他人,把他人和我视为一体的,没有了我和他人的区别,这才是真正的“为仁”,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儒家称为“圣贤人’。
“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悌,不孝悌,由于甘心为**”。孝悌是教育的根本,人跟**之所以不同,就是人要接受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堕落得和**没有区别了。 所以《孟子》上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能够行孝悌,那么人跟**就没有两样了。“若不肯做衣冠**,必孝悌以为人’,如果不想做**,那就要学习做人,而学做人就要从孝悌开始学起。
下面说“为仁”,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故孝悌是仁义礼智之本。”仁义礼智,是什么呢?就是人道,做不到仁义礼智,做人的资格就没有了。儒家把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左传》上说,“人弃常,则妖兴”,也就是说人把五常大道都不讲了,如果人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结果就会出现五伦关系的紊乱,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败坏的现象就出现了。
“盖孝悌,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孝悌”是人自性本有的性德,也称为良知良能,王阳明讲的“致良知”就是这个意思。“良知”,用俗话来说就是良心。比如人做了坏事,做了恶事,会感到良心不安,受到良心的谴责,说明这个人还有救,如果这个人做了恶事,做了坏事,心安理得,没有觉得良心不安,那么这个人就叫麻木不仁,就堕落得离**不远了。
“良知良能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也”,人有良知、人有仁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论性则仁为孝悌之本,论修则孝悌为仁之本。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这个是从性修两个方面来讲。从性德上来说,论性则仁为孝悌之本,仁爱之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它在和父母兄弟的关系上表现为孝和悌,对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仁和忠,对朋友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信,对夫妇的关系上就表现为夫义和妇德。所以从性上来说,仁是孝悌之本;而从修德上来说,“论修则孝悌为仁之本”。要培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必须从培养人的孝悌之心开始。孝悌之心才是仁爱之心的原点。
“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悌始。孝悌,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我们想要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人心安定,一定要提倡孝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从哪里做起呢?不要要求别人,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很多人说,别人都是什么什么样的,别人不讲信用,别人又不讲仁爱,我这样做是不是吃亏呢?别人不讲信用,别人贪得无厌,那是别人甘心堕落,我们如果向他们学习,我们也就随之堕落,所以他们是他们,我们要学做人。做到了仁义礼智信,做人才合格,才有资格。所以说我们要问一问自己,想不想有好的结果?我们将来到哪里?我们如果想自己有好的结果,那就要从自己修起,别人做不做与我们自己无关,而且我们自己身体力行了,也得到了好的结果,才会让别人对仁义礼智信生起信心。人家一看,你做仁义礼智信的事,生活得很好,事事顺利,身心安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自己何不这样去做呢?这就是给社会大众做一个榜样。
“然则兴孝悌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悖。’不孝不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乱所由生也;孝悌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
怎样才能兴起孝悌之道呢?就是在位的领导者能够力行孝悌之道,进而弘扬孝悌之道,社会才能兴起和谐之风。孝悌之人居于领导的位置,这个天下的大治才会有希望。


IP属地:加拿大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20 07:3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