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吧 关注:11,369贴子:203,773

【探讨】不必过份迷信府兵制--看武则天时代的军事改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帖作者@枫昀_


IP属地:四川1楼2020-07-03 10:24回复
    种种迹象标明,武则天执政期间正是唐朝军事制度的重要转型期,这个转型的大方向就是从“行军”转向“镇军”,也就是从临时出兵转向在边防长期镇守。这个时期也是唐朝从府兵制向募兵制过渡的关键一环。遗憾的是,正史上不但对军事制度的转型写得极其简略,而且字里行间刻意贬损,好像这种转型是什么坏事似的。所以有必要先来看看府兵制。


    IP属地:四川3楼2020-07-03 10:42
    回复


      IP属地:四川19楼2020-07-03 12:45
      回复
        长期以来盛行的观点是:唐朝建国之初,也就是贞观时期,由于认真落实了均田制,于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也很健全,于是府兵战斗力也杠杠的。而到了高宗朝,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所以府兵制也跟着溃败,所以唐军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差。然后到武则天时代,完了完了更不行了……很多文章一讲起来就是“武则天破坏了均田制和府兵制”,然后到玄宗时不得不改成募兵制。现在网上很多文章一提到“府兵制”,简直就象神奇的魔法石,打仗的时候拿出来晃悠一下就能出师大捷似的。
        在我看来,这都是出于对“贞观之治”、“均田制”、“府兵制”的过份迷信,以及对武则天的刻意贬损,其实根本就经不起严肃的推敲。


        IP属地:四川22楼2020-07-03 12:48
        回复
          首先唐朝到底有没有均田制就是个问题,因为唐朝的文献中只有“授田”而从来没有出现过“均田”的字样(注释1)。
          (注释1)唐代的均田制是个很大的话题,不能轻易下结论。我在本章中的说法来自耿元骊的文章《唐代“均田制”再研究——实存制度还是研究体系?》,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对唐代均田制的质疑很有道理。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1期。耿元骊,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历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唐宋史、经济史。


          IP属地:四川24楼2020-07-03 13:13
          回复
            武周时期依然在执行“授田”政策。这就是说,土地仍然控制在国家手里,平民依然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到可以耕种的土地。只不过总人口越来越多,每户能分到的田地自然就越来越少,这本来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即便真的如某些文章所说,武周后期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可是国家所掌握的户口数量仍然在不断增长,因为荒地还在不断地开发、新的州县也在不断设置。这种增长势头会一直延续到开元、天宝时期。不但如此,武则天还在天授二年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移民,把几十万户从人口稠密、授田不足的关中地区迁移到有地可耕的洛阳周围,并在洛阳地区增设折冲府(就是府兵制中的军府),这明明是加强了府兵制,怎么到了某些专家学者那里就只剩下武则天“破坏均田制、府兵制”了呢?
            不过,问题的核心还不在于武则天是不是真的破坏了均田制府兵制,而是府兵制本身是不是真有那么神奇?


            IP属地:四川25楼2020-07-03 13:14
            回复
              【不过,问题的核心还不在于武则天是不是真的破坏了均田制府兵制,而是府兵制本身是不是真有那么神奇?】
              其实用常识好好想想,府兵制怎么可能有利于战争呢?府兵制实际上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民即是兵,兵即是民。可是游牧民族是全民皆兵,打仗和打猎一样,都是增加财富的手段。而中原王朝在府兵制下,战争与农业生产正好直接发生矛盾。府兵们平时都要种地,一旦打起仗来田里就没劳动力了,而国家又不给出征士兵发工资,谁打仗谁家就得蒙受损失。一开始府兵们还能够得到政府的各种奖赏,可后来仗越打越多,出征时间越来越长,政府已经无力奖赏,那参战士兵就只有发扬风格作牺牲了。
              再者,有研究者指出,正因为唐朝的府兵平时免除租庸调和杂役,所以政府也不会保留太多府兵,不然租赋和徭役就无人承担了。这是府兵制与国家和平建设直接相抵触的另一表现。
              考察府兵制的历史,起源于南北朝时的西魏。可是西魏的府兵是真正的职业军人,并不务农,专管打仗。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之后,对兵制进行改革,把府兵纳入州县户籍,这才开始了隋唐两朝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可见正是因为国家把重点转向和平建设了,才开始出现府兵的“兵农合一”。在战争不多的情况下,府兵制既能保证兵源,又能兼顾农业生产,确实是一种理想制度。可一旦战争频繁,府兵制就难以满足需要了。隋炀帝时不惜民力,三征高句丽时天下征兵,直接后果就是无人种地,搞得田园荒芜,民怨沸腾,到后来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时,实在征不到兵了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募兵,“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隋书·炀帝本纪)。所以炀帝时的骁果军已是募兵而非府兵。唐太宗时期据称是建立了最为完美的府兵制,可是太宗在征讨高句丽期间依然开始招募士兵,“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旧唐书·太宗本纪)--府兵不够用就是不够用。


              IP属地:四川26楼2020-07-03 13:19
              回复
                “府兵制”之所以深受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大臣以及宋朝史官们的追捧,恐怕主要原因不在于军事上的胜败,而是府兵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特点可以防止武将坐大,说到底是因为府兵制对皇权的威胁小。
                考察历史文献,中唐以前出过各种“兵法”,但是对国家的军队制度却罕有真正系统性的总结。反而是到了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文臣们对拥兵自重的藩镇节度使们深为厌恶,模模糊糊地想起了初唐时期的好日子,于是开始了对府兵制的神话。


                IP属地:四川29楼2020-07-03 13:24
                回复
                  唐太宗时期的军队确实能征善战,同时唐太宗时期也完善了府兵制,但这并不等于二者之间就有什么必然联系。在我看来,贞观时期军队能打与当时的国情有关。


                  IP属地:四川31楼2020-07-03 13:25
                  回复
                    首先,在贞观时期,改朝换代的的全国大战刚刚结束不久,无论将领还是士兵都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自然比高宗朝时成长起来的兵将更有战斗力。比如具有重大意义的唐朝灭突厥之战,发生在贞观三年十月到四年三月,指挥战争的李靖、李世绩等人都是久经沙场的宿将。而唐太宗对府兵制的完善要等到贞观十年,那么这场灭突厥之战与府兵制究竟有多大关联呢?唐灭吐谷浑之战发生在贞观八到九年,参战大将包括段志玄、李靖、侯君集、李道宗、薛万均、薛万彻、李大亮等等,还加上不久前归顺唐朝的铁勒首领契必何力,不但名将云集,而且有少数民族部落参战,那么唐灭吐谷浑,府兵制这种制度到底起了几分作用?
                    其次,贞观年间的战争大多持续时间短,也无须在边境长期派驻军队戍边。突厥贵族受到优待,而且自治;吐谷浑归唐后也是自治;与吐蕃打过一战,之后就是文成公主和亲;西域的扩张才刚开始,著名的安西四镇设立时已是贞观末年。正因为每次战争持续时间不长,所以府兵制的弱点不至于暴露。


                    IP属地:四川32楼2020-07-03 13:25
                    回复
                      越往后,中原的生活越安定,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就越大,而利益几乎没有。如同武则天时代的诗人沈佺期在《独不见》中描述的: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因为战争,夫妻一别就多年不得相见,这样的情形是到了高宗朝后期才逐渐普遍起来的。
                      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是一种必然趋势。唐朝从武德、贞观时期进入高宗时期,国情已变: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正常化了,而战争规模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那么对农桑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士兵们从朝廷那里得到的赏赐越来越少,因为国家没那么多钱,也没那么多地可分了;甚至对外战争能缴获到的敌方战利品也越来越少。贞观十四年唐朝灭高昌,战争结束后,主帅侯君集就因为“私吞战利品”被人弹劾,搞得心中很是不忿--可见那时掠夺战利品是参战的一大动力。可是到了高宗后期,一则军纪越来越严格,二则唐朝自身越来越富裕,到边境去打仗还能抢到多少战利品?如此一来,士兵的参战意愿自然是越来越低。到武则天时期、中宗睿宗玄宗时期,这种趋势只有越来越加剧。


                      IP属地:四川33楼2020-07-03 13:26
                      回复
                        到武则天时期,还得面对另一个棘手问题:边境的长期镇守。千辛万苦拿下的边陲之地,总得努力经营,否则这些地方会得而复失。贞观时灭掉了吐谷浑,但没有派朝廷军队镇守,结果到了高宗时期,一个疏忽,吐谷浑就被吐蕃夺了过去,而且再也拿不回来;在西域,安西四镇反复争夺;在北方草原,当后突厥的贵族不再满足于做唐朝羁縻州的都督刺史,说复国就复国了。武则天时期,最终决定在安西四镇长期驻兵,其实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兴起,从“行军”转向“镇军”,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决策者们应该做的不是徒劳地对抗这种历史趋势,而是应该设法针对新形势拿出新政策。武则天在边境建立长驻的边防军,设立营田使大搞屯田,在北方各州县成立武骑团(建立地方民兵组织),在长安二年设立武举,都是在为军事改革进行探索。到玄宗朝,节度使、募兵等制度终于成熟,完全是适应历史潮流的必要行动。玄宗到执政后期没有相应地防范边将,但这更多的是领导艺术上出了问题,并非兵制改革的方向错了。


                        IP属地:四川35楼2020-07-03 13:30
                        回复
                          参考文章:
                          《唐代前期府兵制与兵募新探》,作者:陈嘉礼。文章来源:国学网。
                          《隋唐军事》(中国文史出版社),作者:郭绍林。
                          《理想兵制的形塑:唐宋时期的兵农合一论》,作者:方震华(台湾)。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IP属地:四川36楼2020-07-03 13:34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0-07-04 10:36
                            回复
                              Dd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1-04-22 15: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