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吧 关注:91,320贴子:205,138
  • 0回复贴,共1

我对“人性”、“本性”、“心性”、“本心”的对比阐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性】——
观点一:
“人性”即指人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属性、性情等。(“人性”包括“善性”和“恶性”两大集合,一切好的人性都是广义上的“善性”、一切不好的人性都是广义上的“恶性”。)
观点二:
当“人性”对应“兽性”时,此时的“人性”单指“善性”,“兽性”则单指“恶性”。
加注:
本性、天性、真性、兽性等都是特指人性内含里的某些内容。(“天性”是指人先天就具有的特性、属性、性情等。“真性”主要是指本性、天性等。)
=====================================
【本性】——
“本性”即指人性中的“善性”部分,而“恶性”和“坏性”则是“非本性”。“本性”简称为“本”;“非本性”则简称为“非本”。(注:将人性划分为“本性”和“非本性”两大集合是对知识的规划和简化,亦方便于理解和掌握。)
善性——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欢喜、自信、友善、淡定、感恩等。
恶性——如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
坏性——如烦恼、忧愁、恐惧、悔恨、纠结、暴躁等。("坏性"亦归属于广义的"恶性"范畴)
加注: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表现伤害的多是别人,所以称为“恶性”较为合适;烦恼、忧愁、恐惧、悔恨、纠结等表现伤害的多是自己,所以称为“坏性”较为合适,而把“坏性”归属于广义的“恶性”范畴则有利于知识的统筹规划。
======================================
【心性】——
“心性”即指人的内心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属性、性情等。
======================================
【本心】——
“本心”即指心性里所有的善性;“非本心”则指心性里所有的恶性和坏性。“本心”简称为“本”,“非本心”则简称为“非本”。(注:将心性划分为“本心”和“非本心”两大集合是对知识的规划和简化,亦方便于理解和掌握。)
通俗解释:
“本心”即指内心里所有的正面情绪(如喜悦、快乐、自信、放松等)和正能量(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温良恭俭让等)。
“非本心”则指内心里所有的负面情绪(如生气、愤怒、悲伤、烦躁、自卑、空虚等)和负能量(如各种贪欲奢求、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
对“本心”和“非本心”内容的界定,经常存在一些争议。让我来说,唯有利于普及教化和便于达成共识的界定才是最为合理的。
======================================
总结:
“人性”、“本性”、“心性”、“本心”各自包括的内容都特别多,只要把握好大方向和基础内容就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其中“人性”和“心性”的内含大体相同,“本性”和“本心”的内含大体相同,只不过是道家、儒家习惯称呼人性和本性,而佛家则习惯称呼心性和本心。
======================================
篇后补充:
佛道儒对“本”和“非本”的界定大体相同,几乎没有冲突,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如喜悦、乐观、自信、放松等正面情绪皆为“本”,生气、愤怒、忧愁、恐惧等负面情绪皆为“非本”。但中医则与佛道儒的认识有一定差别,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皆是情绪的释放与宣泄,七情处在相对平和的状态上对身体有益、或无害,七情处在过的状态上则对身体有害,如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所以我说,对于“本”和“非本”的内容不要理解得太死,把各家观点综合起来才能有更好的体会。
============================================
============================================
============================================
“修心、修为、修行”的释义与关系:
修心即指修正自己的内心。(“内心”即内在)
修为即指修正自己的言行。(“言行”即外在)
修行 =“修心+修为”。修行即指修正内心与言行上的不足与偏差,从而使自己做人做事的境界、层次、格局等不断提升,直至达到最佳状态。
补充阐释:
1.“为”——人的行动、举止、做事等现象就是“为”,所以“修为”即指“修正行为”,再拓展一下则指“修正言行”。
2.“修心”与“修为”二者一内一外,归根结底人的外在表现就是内在的真实反映,即人的外在和内在是一致的。
3. 修心指什么?
修心即指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如烦恼、忧愁、恐惧、悔恨、纠结、暴躁等)和负能量(如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全部空掉、或说是除掉,空掉这些后就是内心清净,然后再装满正面情绪(如快乐、欢喜、自信、友善、淡定、感恩等)和正能量(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等),内心装满正面情绪和正能量就是显现本心。由此可见,本心的显现必须有个大前提,即在内心清净的基础上才可能显现本心。综上所述,我总结出两点关键结论——①修心即指“一空一满”;②内心清净≠本心显现。(注:正面情绪和正能量就是本心的内容,负面情绪和负能量就是非本心的内容。)
篇后加注:
“修心”、“修为”、“修行”这三个词语在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它们的内含早已出现模糊不清及相互混淆状况,这对佛学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捋清它们的内含并达成共识很有必要。
=============================================
=============================================
=============================================
【如何理解“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明悟什么是“本心”,然后显现“本心”心性。【直译】
明心见性:明悟什么是“本心”,什么是“非本心”,然后摒弃“非本心”心性而显现“本心”心性。——这时人的智慧、思想、情感、情绪等便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意译】
“见性”的补充阐释:
【见性:显现出自己的佛性(或善性、本性、天性、真性)】——佛性、善性、本性、天性、真性这五个词语中,“佛性”一词用于“见性”最为准确,若仔细斟酌“善性、本性、天性、真性”均不完全准确,如“善性”不含智的成分;“本性”则在后天演变过程中有时也包含了“恶性”,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善性、本性、天性、真性”的使用只要有所注意即可。
加注:
①明心靠不断体悟,见性靠言行表现。一个人唯有在“明心见性”的状态下,才有可能正确领悟古今诸多哲理的真实含义,否则人的智慧便会被私心、贪欲、智巧(贬义)、名利等所蒙蔽。此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智慧”等同样是能否正确领悟古今哲理的重要前提条件。
②人心具有善和恶两种心性,起心动念后即形成善(或恶)的种种言行表现,善心善念与善言善行如影相随,恶心恶念与恶言恶行如影随形。
--------------------------------------------------------
“心”的内含:
心非常广义,解释它最好讲清楚它包含的内容,用剥洋葱的方法比较好理解。
①心包括我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我们的追求梦想,我们的欲求,我们的善恶美丑爱恨慈悲等。
②心包括我们的真心、善心、良心、仁心、爱心等。(这些是“善性”的集合)
③心包括我们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等。(这些是“恶性”的集合)
④心包括我们的明辨是非真假的判断力。
⑤从心的视角来看问题——儒学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等也归属于心的范畴。
⑥在古人眼里智慧思想都源于心,所以心也包括智慧和思想的东西。
综上所述,心即指人的意识体现出来的广泛内容,包括思想、观念、智慧、情感、情绪、忠孝仁义等都是心的反应。
补充内容——
“灵魂”虽不属于“心”的范畴,但“灵魂”与“心”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灵魂”的智慧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而“心灵”、“灵感”、“直觉”等所体现出的内含就是“心”和“灵魂”的结合物。
===========================================
===========================================
===========================================
【拈花一笑】的寓意
不修行的人生是丑陋的,修行的人生是美丽的,本师把修行的人生比作美丽的“花”,每个修行的人都是一朵美丽的“花”,谁的“花”更美就看修行的深与浅。“拈花”的意思就是说“花”由一叶叶花瓣组成,一叶花瓣代表一次修心、或一次善行,花瓣越多人生的花朵越大越美。“一笑”的寓意就是提醒大家要想清楚“花”与“花瓣”二者的关系,即花是由一叶叶花瓣组成而来的。(注:假修行和不修行同样丑陋。)
----------------------------------------------------------------------------
补充内容: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的意思
意译:
每个修行的人生都是一个小世界,每次修心 、或每次善行都是智慧的表现。
字词注释:
花:代指修行的人生。
叶:本语境指“花瓣”,一叶花瓣代表一次修心、或一次善行。
菩提:代指智慧。(菩提代指智慧是借鉴了本师在菩提树下顿悟佛法真谛这个缘故。)
以下这些话都是模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东施效颦之作。
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天堂。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一树一菩提, 一叶一如来。
以上几句话不知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不出意外都是历代“大师”狗扯羊皮的产物。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1-06-10 19:3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