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吧 关注:3,323贴子:64,056
  • 0回复贴,共1

锡伯族古村落—石佛寺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脉青山,七座山峰,状似北斗七星,故而得名七星山,七星山下是波光粼粼的辽河古渡口。而山水相望处 ,便是依山而建、延水而生的石佛寺村。
有关石佛寺村名字的由来,村里人告诉记者这样一个传说,在辽代,七星山东边的辽河湾住着一条恶龙,经常发洪水淹没庄稼、冲毁村落为祸人间,村内的孤儿石磊召集了十个勇士与恶龙展开了一番殊死搏斗,终于将恶龙制服,从此人们过上了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生活。村人便在村边修建了一座寺院,把十位勇士雕成石佛供奉起来,“石佛寺”所在的村因此得名。
村中的石佛。
位于沈阳北郊30公里处的石佛寺村又称双州古城,在辽代曾与沈阳并驾齐驱。石佛寺是古今历代水陆交通之咽喉,军事之要塞,因此遗留下来诸如明代辽河渡口、明代烽火台等许多军事方面的遗址和遗迹。
同时这里也是中国两大锡伯族聚居地之一。据考证,明末清初“九国之战”后,锡伯族人陆续归附清朝,被编入满洲八旗,为了加强对锡伯族的统治,清朝又将部分锡伯族人迁至盛京(沈阳),石佛寺村成为锡伯族在盛京的主要居住地之一。目前,该村人口75%以上为锡伯族,本地的锡伯族传统民居建筑存留较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特别丰富,是锡伯族文化生活的”活化石“。
走在村中石路上,古树、古井、古寺、记事石碑,无不追记着石佛寺村的岁月沧桑和历史变迁。而随山势而成的街巷、古朴的民居、屋脊上的雕花,都具有明显的传统锡伯族村落特征,见证了源远流长的锡伯族文化给石佛寺村的建筑打下的烙印。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锡伯族传统民居。
石佛寺村建有锡伯族文化广场和锡伯族文化博物馆,据石佛寺街道党工委书记贾广文介绍,这是为了纪念两百多年前锡伯族西迁戍边的历史事件。公元1764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受清朝乾隆皇帝的诣谕,石佛寺村附近1000多名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勇士,在盛京(今沈阳)太平寺聚集,携家带口长途跋涉1年又4个月,到达新疆伊宁察布查尔戍边,锡伯人从此分居于东北和新疆。锡伯族是中华民族5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现有人口19万余人。全国有两大锡伯族聚居区,一个位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另一个沈北新区的石佛寺村周边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锡伯族聚集地。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石佛寺村都要过怀亲节,也叫西迁节。锡伯族村民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包括赛马、刁羊、射箭、摔跤和文艺汇演等。年轻人还骑着骏马出外野游,妇女、老人们或者坐车,或者徒步,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共度佳节。此外,人们还赶庙会,各家各户做“米顺”(面酱),吃鲜鱼,做蒸肉,欢度这一传统的纪念日。
怀亲节上石佛寺村青年骑骏马外出郊游。
今年5月22日(农历四月十八),沈阳市举行了纪念锡伯族西迁255周年系列活动,来自新疆、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北京市等全国各地数百位锡伯族同胞,齐聚沈阳市锡伯族家庙和锡伯族文化广场,他们身着鲜艳的锡伯族服饰,用隆重的祭祖大典和载歌载舞文艺晚会形式,弘扬锡伯族坚韧不拔、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精诚团结的西迁精神。
登上石佛寺村后的七星山,最高的主峰处有座七星古塔。该塔原名为净居院舍利塔,也称石佛寺塔,建于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年),塔为六角七层实心密檐砖塔:塔角为圆形倚柱,正中有佛龛,两侧有肋侍,上有宝盖,飞天抖拱等。1982年对其地宫进行发掘时,出土有辽代石、铁、银、金套函各一件,其内盛有水晶、珍珠、玛瑙、舍利子等大小103粒。如今古塔只剩半壁残骸,有说该塔毁于1931年的一场雷雨,还有说毁于1905年的日俄战争炮火。
七星山上的碉堡。
如今,如血的夕阳下,七星残塔犹如一位岁月老人,遥望着七星山上林立的烽火台和碉堡,追忆着作为明朝北部边界和军堡的主要根据地,明代军民在此修建长城,建起柳嵩台烽火台、白家台烽火台、苏家台烽火台及十方寺堡(辽代为双州府衙),并驻军300余人。明末清初,这里也是明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解放战争中,作为军事要塞的七星山更是烽烟再起,炮火连天,最终红旗漫卷于山间。
如今的石佛寺村,已经成为辽宁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并列入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今年6月列入中国传统村落。
如需转载,请与辽宁日报联系。未经辽宁日报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IP属地:江西1楼2021-08-22 18:3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