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原著吧 关注:13,359贴子:454,846
  • 34回复贴,共1

封神演义中的「封神」与德福一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现实中,不论是儒教还是道教的封神,究其根源,其实都是为了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死后成神,即相当于一个人的终极幸福。而这个终极幸福,主要即由生前之德行决定。这在儒教,则至少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三立有其中之一,足可封神封圣。道教的标准虽有不同,大体也差不多,如关公之成为道教关圣帝君,其理由大概亦类乎此。依笔者之见,则无论儒教道教之封神,实皆以德行为首要标准。儒教虽有三立,但立德远重要于功、言。所谓德者,无非人格之伟大也。今人所谓纪念,即专指对伟大人格之崇敬而言之,此于古典时代则即拜圣崇神无疑。此中亦必有对伟大人格于彼岸世界之美好想象。此想象之所以美好,正在于其寄托了有关终极幸福的思绪。世人于葬礼致辞,必说故者安息云云。安息一词,亦是对死者于彼岸世界之美好想象,此中并没有德福一致的问题。普通所说安息,多是针对生命之易逝,而不含哲人其萎之痛惜。但只是身边亲友逝世,便已有此种意识,若是面对泰山梁木、巨星陨落,则必有更宏大之想象,必期待贤人于彼岸世界得一大安息,以至于成圣封神。此即宗教封神之感性依据。
但《封神演义》中的封神实较特殊。从原著来说,它其实有两面,首要一面亦是为有功有德者解决福的问题。如柏鉴之所以封为清福神,并非一般读者以为之不清不楚,其因盖出于柏鉴有功有德却迟迟不得终极幸福故也。柏鉴昔为轩辕黄帝大将,征伐蚩尤,不幸阵没,其尸沉入北海,直至子牙过北海方重现于世。故封神榜第一个封的就是柏鉴,且让他得了最大的福,封为清福神。清福即全幅是福之意也。对柏鉴这般的可怜人,他正迫切得一归宿,因此正该封他为清福正神。其次,对那些阵亡之周将、死谏之忠臣、有道之真仙来说,上榜封神亦是大福,是人格于彼岸世界之超越升华,有无限价值在其中也。
若据此而言,则神仙杀劫亦不一定就是灾祸。对神仙来说,纵然陷身于杀劫,但只要有道,就亦可得一好神位。这显然也是福。所以,封神演义里的封神,也是在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但若果真如此,则吕岳、罗宣这种人又有何德何能位居八部正神之位?故它不止有这一层,当该还有另外一层,也即对无道无德者来言,封神(及随之而来之杀劫)无异于天启之审判。只要是无道无德之辈,都会在这场杀劫中身死无葬。故它既是对有德者而言的福,亦是对无德者而言的灾。经过封神,这些无德者沦为类似地狱饿鬼的存在,既令凡人避之不及,又得受上帝之无穷无尽的役使。吕岳、罗宣即如此,斗部那些恶煞亦是如此。在这点上来说,《封神演义》的作者,对封神这一事件本身确有深厚的思考,至少比《武王伐纣平话》深厚得多。
或曰:凭汝之论,则原著之殷纣有何德何能位居天喜星?此问题若从表面看,确实是笔者思考之一大漏洞,以天喜星并非恶煞故也。以天喜星之良辰吉煞,而配殷纣之残贼独夫,何也?吾以为,这其实亦反应了作者的德福观,只不过作者确实水平有限,写得不够明白易见,故造成了现代读者理解上的混乱(此是《封神》作者之一大问题)。于笔者而言,其实亦只能模模糊糊地把握住一点。下文即试为此作一略解。
《封神》这本书,于儒释道三教之思想,都有些许融汇,亦皆未得一全幅之表现。于道教自不必言。于儒教,其书中的诛暴利仁、「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等等思想,也是笔者一直钟情此书的重要缘故。而关于释教的思想,今学者多言封神有借镜于密宗、净土宗之处,这似乎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了,但我近来却有一新见识:从此书对纣王的态度上,其实亦能反应些许禅宗的影子。严格说来,《封神》这本书其实并没有像《水浒》或《西游》那样仿佛处处皆有禅机。故我所发此论,大概也只能作为我个人读书之妙想,作者或许并无此意。以下试为此作一略解。笔力所限,不能全尽。
在我看来,书中纣王的整个人生故事,就是一个大禅机。为何这么说呢?《五灯会元》记迦叶尊者云:道,在拈花微笑里,在一念之间,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故佛魔只在一念之间。此在明儒,亦有满街皆是圣人、虽盗贼亦是圣人之说。何也?以人人皆有良知故也。虽是盗贼,心中亦有良知,良知即圣贤之种。世上无有无良知之人。具体于《封神演义》书中,纣王在前几回里也并非天生之残贼,而尚有良知之呈现。只因后来受物欲之牵引、三妖之勾动,终于物交物引、贼仁贼义,沦为独夫。联军进驻午门之际,方得一翻然悔悟,连连叹息,自说「朕悔不听众臣之言,误被谗奸所惑,今兵连祸结,莫可救解,噬脐何及」,终于自焚而死。试问原著之武王为何要对纣王尸骸以礼厚葬,而非如史载之旗悬太白?若按史载,纣之自焚是欲作最后挣扎,是至死无改过迁善之意,故当然应被悬旗泄愤。但在《封神》书中,纣王在临死前承认了自己的暴虐无道,是彻底的悔恨、彻底的觉悟,而且做出了他觉得能够赎罪解脱的表现,也即自焚而死。他在觉悟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回到了前几回良知尚存的那种状态。纣王正是以觉悟以后的形态受封为神的。所以,那个成为天喜星的纣王,已经不是一个杀妻诛子的暴君了,而是一个有大觉悟、发大悔改、能以自杀赎罪的人。这样一个人,难道当不了天喜星吗?费仲尤浑这种人,至死都是奸佞,故理应封为恶煞。但纣王不一样,他在生命的最后顿悟了,在当下一念成圣。所以我以为,纣王在书中的整个人生即是一个禅机。
从这点上说,在《封神演义》这本书里,所有上榜封神的人,都是表露了心迹的人,其所获之神位亦与其心迹之善恶相关。心迹恶则受天罚,心迹善则受天禄。纣王之封为天喜星,是他在临终前逆觉体证之后于彼岸世界的超越。他归天时心迹是善,故所获神位亦是良辰吉煞。但对吕岳、罗宣这种人来说,他们的封神其实是论罪,是以罪过论刑罚。故他们之受封为神,其实是蒙受一场天罚。还有费仲、尤浑、崇侯虎、殷破败等人,他们由心地助纣为虐、由心地作奸犯科,而刚好赶上殷周之变,便由封神这个「天启」来加以惩罚。封神背后所代表的,即是一个绝对理性的终极实在。因为此终极实在只处于超越界,故只能审判脱离俗世的存在,而不能直接干涉俗世。故元始天尊只能托付封神榜于子牙,而不能直接于昆仑山封神。故封神榜只能敕封人鬼阴灵,而不能敕封活人。然于《封神》一书之众多死者当中,唯独轩辕坟三妖身份最为关键,却并未上榜封神,这原因正在于三妖虽恶,但还没恶到交给终极实在审判的地步,故只能被子牙代表的世俗统治者审判。能够交给终极实在审判的个体,其本身之生命亦必得一究极表现。所谓究极表现,就是全幅显露了心迹。若闻太师,至死不改忠义之心,至死皆是一率性的生命形态,即得雷部正神之位,威震后世。若申公豹,因一场误会而与子牙参商,至死致力于阻挠子牙保周伐纣,亦是一全幅心迹之展露,故受封填北海眼,正因其小心眼之故也。至于三妖,则于此书从头到尾皆是受女娲氏之命令而行事。察其心迹,岂由心作恶乎?显然不是。所以终极实在无资格审判她们,她们必于人世得一审判,只有子牙是最适合审判他们的人。这就仿佛今世之杀人犯,于现实中干犯刑律,自然当受现实之罚,因为他是从现实中作恶。若其不从现实中作恶,而是有理想之恶、文化之恶、生命之恶,则虽得势如希特勒氏,亦当于死后遭世人唾弃。希氏虽未生身受罚,却于死后遭人所共弃,此即终极实在之审判也,天罚也。再如谭嗣同氏,虽生身就斩于菜市口,却于死后日受敬仰,名列戊戌六君子之首,此即终极实在之审判也,天禄也。
所谓天罚天禄,即于彼岸世界得一理想归宿,无德者受天罚,有德者受天禄,此即以无条件的敕赏封罚,施加给无条件的有德无德。但如果仔细考论,那么即使是费仲、尤浑、罗宣、吕岳之辈,其心底亦当有良知存在,岂能认定他们是无条件之恶(无德)?故即使是瘟神太岁,亦得定名为八部正神,而非孤鬼邪魔。但在自然界、现实世界(或谓俗世)中,并无实际存在的天罚天禄。凡是俗世中的敕赏封罚,都是有条件、有限制的敕赏封罚。此句中的条件与限制,正体现了现实生命的有待性与工具性。如千年九尾狐附身于苏妲己,即是作为女娲氏之工具(因其受了女娲氏之旨意)。故九尾狐自然不该上榜,若作者想让她上榜,则不该安排其受命于女娲,而应如伐纣平话一般安排其主动附身妲己,否则她有何资格享天禄、受天罚?
其实不唯三妖如此,在《封神》这本书里,也有些理应就该享受人世利禄的人,比如子牙、武吉等人。子牙与三妖,其实属于同类。三妖即有待于女娲氏,是女娲氏迷惑纣王的工具;子牙则有待于元始天尊,是元始天尊派遣下山的工具。所以他尽管也表露了一些善的心迹,但并不能因此而得终极幸福。于是,三妖于人世受罚,子牙则于人世受禄。至于李靖、杨戬、韦护、金吒、木吒、哪吒、雷震子六肉身成圣者,此六人境界实比上榜诸神更高。子牙所封诸神,是应劫而上榜,其天禄天罚皆有赖于上帝之加恩,有类于基督教死后即上天国或下地狱。人之能上天国,有赖于灵魂不灭。人之灵魂不灭,有赖于耶稣之恩典。耶稣之恩典,有赖于上帝之纯灵。故一是皆以上帝为本,上帝即终极实在。而李靖、杨戬等六人并未依赖一客观外在之终极实在,其辅佐武王,纵殒命杀劫,亦应为八部正神,却终不殒命,而于功成后回山修道。此真大逍遥无所待境界。向秀注《庄》曰: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此句用来说李靖六圣甚是恰当。因未得终极幸福而回山修道,纵使将来修道有成,证成至真,亦是本心使然,与上帝何干?
不久前与友人讨论日本安能务《封神演义》改编本,其书对申公豹改编甚大,最大一处改编莫过于豹最终之未封神而得正果(主动至北海隐居)。友人当时问我,若依笔者对于封神原理之解释,当该如何看待安能务对申公豹之改编?笔者答曰:若把安本的申公豹放到原著里,则确实不该上榜。但若给原著的申公豹安排安本的结局,却显然不太合适。安能务笔下的申公豹,是一个具有庄子式人格的人物,而原著里的申公豹,其面目几乎完全由对子牙的记恨所支撑(若论申公豹形象之丰富程度,原著甚至不如大部分影视剧)。故安能务对申公豹的改编是颠覆性的。在封神原著里,并不存在庄子式的人物(虽陆压亦要渡劫,虽六圣亦要佐周)。如果书中出现了这样的人物,那按照我的理解,他显然是不该上榜的。因为这种人格既没有表现出有德,亦没有表现出无德,故没有德福一致之期许。
友人以为,申公豹在安本中之所以大受瞩目,就在于教主、天帝们的衬托。尽管安能务并没有沦落到化黑为白的程度,但其骨子里仍带有几分「阳孟阴荀」,也即表面肯定武王、反对纣王,实则带有对儒家道德理想的唾弃,反而肯定强权和英雄主义。友人说,在安能务笔下,下界的众生都显得有情有义,而一到教主、天帝这个层级,仿佛就成了赤裸裸的法家,不可一世而冰冷无情。笔者以为,安能务这种写法显然亦隐含着他独特的哲学思考。如果教主、天帝这个层次都属于绝对理性的存在,那他们理应就是命令的发出者,万法皆出于其身,只出命而不受命。从这点上说,不唯安能务笔下的教主、天帝们如此,基督教的上帝、道教的三清亦显然具有赤裸裸的法家之气质。原因无他,就因为一个纯粹理性的存在,其实就已经是道德本身。
原著里只有一个绝对理性存在,就是昊天上帝。所以上帝尽管从头到尾都没有现身,但却是封神的起因。三友和鸿钧、女娲、二圣、三皇,都不是绝对理性存在。故女娲会因纣王的题诗而动怒,老子和通天会在诛仙阵上互相斥责。他们都充满了人情味。唯独从头到尾没有现身的昊天上帝,一丝一毫的人情味都没有表露(也许龙吉公主可以作为一种表露,但毕竟不是上帝本尊)。洪荒流喜欢把鸿钧提升为绝对理性存在,而打压上帝的地位,其实这种思路明显是跟原著相反。如果是绝对理性存在,就不可能会出现于自然界。原著中的鸿钧虽然是在大破万仙阵以后才现了一身,但只要出现于自然界,就意味着他不是绝对理性存在。在这点上,洪荒流也有他自己的解释,比如设定鸿钧只在杀劫时现世,其实就隐含着这方面的考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2-19 10:48回复
    注:此处提到的「六圣」其实是指李靖、杨戬等七个肉身成圣者,应为「七圣」,误写为六。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12-19 20:48
    回复
      崇黑虎背反朝廷,擅杀天使,诛戮兄弟,如此德行,何能封为五岳大帝?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12-20 13:46
      收起回复
        崇黑虎之流,杀亲助逆,如此德行,何故得封五岳大帝?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2-27 11:02
        收起回复
          其实是看《封神演义》原著,会发现天命天数一直牵引着全文,一些不是主线的也会出现天数,好像一直在说你不能对抗天数,昊天真的是无法对抗了吗,龙吉公主下来不是这么简单,看着众多神仙各种斗法,有点讽刺而已,西方教教主也无法置身事外,广成子说的挺好的,东西南北,总在皇王水土之内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2-12 0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