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舌石龙子吧 关注:19,617贴子:163,174

Tiliqua 蓝舌蜥属物种全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按:蓝舌蜥,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蓝舌石龙子,是一类四肢短小,体形肥硕的大型石龙子。该属目前已知七个成员,除一种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外,其余各种于澳大利亚均有分布。因其集较高的观赏性、较强的互动性、较低的饲养难度于一身,在爬宠爱好者之中一直具有较高的人气。当然,对于我国大陆地区的朋友来说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合法”。
关于蓝舌蜥的介绍贴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无论是国内各个社交平台还是国外的论坛群组都不乏内容上乘的精华帖,尤其在变异基因的介绍上已有非常优秀的推文。但大多数文章对于属内物种的介绍并不是很透彻,甚至连种、亚种、地域色型等基本概念都混淆不清。因此本文系统性地为大家介绍下蓝舌蜥属内的七个成员,并对市场保有量较大的巨蓝舌蜥和蓝舌蜥予以重点介绍。以下为正文。


IP属地:广东1楼2022-01-17 21:42回复
    首先我们来看下蓝舌蜥属(Tiliqua)在石龙子科(Scincidae)中的系统位置,石龙子科是蜥蜴中分化最为多样的类群,其下包含七个亚科,100余属,1700余种。基于Pryon et al. (2013)对于整个有鳞目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蓝舌蜥属与圆齿蜥属(Cyclodomorphus)互为并系,但鉴于该研究所涵盖的物种数量不足,具体的分类变动仍待进一步研究。

    蓝舌蜥属在石龙子科中的系统位置(红色箭头所示) (Pryon et al., 2013)


    IP属地:广东2楼2022-01-17 21:43
    回复
      抛开未解决的分类问题不谈,目前蓝舌蜥属共有七个独立种,部分种下还可细分亚种和地域色型。单从形态上看,蓝舌蜥属也可以三个大类:阿德莱德蓝舌蜥(侏儒蓝舌蜥)、蓝舌蜥与松果蜥。它们三者之间的差异哪怕用“盲人摸象”般的方法也能摸出个八九不离十。
      阿德莱德蓝舌蜥(Tiliqua adelaidensis)又称侏儒蓝舌蜥,是蓝舌蜥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也是唯一没有被宠物化的物种。蓝舌蜥包括5种,即巨蓝舌蜥(T. gigas)、多线蓝舌蜥(T. multifasciata)、黑黄蓝舌蜥(T. nigrolutea)、棕枕蓝舌蜥(T. occipitalis)和蓝舌蜥(T. scincoides),其中巨蓝舌蜥和蓝舌蜥种下具亚种。松果蜥仅一种,即松果蜥(T. rugosa),其种下包含4个亚种。
      除松果蜥以外,蓝舌蜥在爬宠圈内还以产地作为划分方式,分为“澳系”和“印尼系”。其实所谓“印尼系”仅包含巨蓝舌蜥和蓝舌蜥的一个亚种,它们与“东部”“北部”的亲缘关系要远远近于同在澳洲大陆的几个物种。
      与其说是以产地划分倒不如说是以“出身”为由与“穷亲戚”划清界限,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对于本土物种的保护极为严苛,即使本土常见的物种也很难被合法运出国门,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合法交易的澳洲爬宠绝大多数是在该项法案生效前被贸易出境个体的人工繁育后代,价格自然较高。而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对于本土物种的保护并不严格,相近的地理区系令这里的动物成为了澳大利亚不少物种的“平替”选择,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印尼系”爬宠大多来自野捕。

      部分蓝舌蜥属成员,蓝色部分为分布于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物种,黄色部分为澳洲大陆的物种 ©InterfectorFactory


      IP属地:广东3楼2022-01-17 21:44
      回复
        在日常交流中,“东部”“北部”“西部”“中部”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它们同属种级或亚种级,但实际上“东部”“北部”都是蓝舌蜥的亚种,“西部”“中部”则都是独立物种。为了更好的体现“种”与“亚种”之间的从属关系,也为了后续行文方便,让我们先来看看蓝舌蜥属名录与检索表。为方便阅读已在括号内标注爱好者熟悉的通俗名称。
        Tiliqua adelaidensis (Peters, 1863) 阿德莱德蓝舌蜥 (侏儒蓝舌石龙子)
        Tiliqua gigas (Schneider, 1801) 巨蓝舌蜥(印尼蓝舌石龙子)
        Tiliqua gigas evanescens Shea 2000 巨蓝舌蜥隐纹亚种 (马老齐蓝舌石龙子)
        Tiliqua gigas keiensis Oudemans 1894 巨蓝舌蜥凯岛亚种 (凯岛蓝舌石龙子)
        Tiliqua gigas gigas (Schneider 1801) 巨蓝舌蜥指名亚种 (印尼蓝舌石龙子)
        Tiliqua multifasciata Sternfeld, 1919 多线蓝舌蜥(中部蓝舌石龙子)
        Tiliqua nigrolutea (Quoy & Gaimard, 1824) 黑黄蓝舌蜥(斑点蓝舌石龙子)
        Tiliqua occipitalis (Peters, 1863) 棕枕蓝舌蜥 (西部蓝舌石龙子)
        Tiliqua rugosa (Gray, 1825) 松果蜥(松果石龙子)
        Tiliqua rugosa aspera Gray 1845 松果蜥粗糙亚种 (东部松果石龙子)
        Tiliqua rugosa konowi Mertens 1958 松果蜥科氏亚种 (罗特内斯特岛松果石龙子)
        Tiliqua rugosa rugosa Gray 1825 松果蜥指名亚种 (西部松果石龙子)
        Tiliqua rugosa palarra Shea 2000 松果蜥鲨鱼湾亚种 (鲨鱼湾松果石龙子)
        Tiliqua scincoides (White, 1790) 蓝舌蜥 (斜纹蓝舌石龙子)
        Tiliqua scincoides scincoides (White 1790) 蓝舌蜥指名亚种 (东部蓝舌石龙子)
        Tiliqua scincoides intermedia Mitchell 1955 蓝舌蜥中介亚种 (北部蓝舌石龙子)
        Tiliqua scincoides chimaerea Shea 2000 蓝舌蜥奇美拉亚种 (塔宁巴蓝舌石龙子)

        蓝舌蜥属(Tiliqua)检索表 (译自Cogger, 2014,经修改)


        IP属地:广东4楼2022-01-17 21:44
        回复
          Tiliqua adelaidensis (Peters, 1863) 阿德莱德蓝舌蜥 (侏儒蓝舌石龙子)
          本种是蓝舌蜥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长仅90 mm(体长指的是自吻端至泄殖孔的距离,并不包含尾长,下文同),亦是最为罕见的成员,自1863年被科学描述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仅有20号标本记录,此前更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92年,有科研人员在一条死去的东部拟眼镜蛇腹中发现了完整的阿德莱德蓝舌蜥尸体,至此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目前,在当地政府、科研机构以及动物园的努力之下,阿德莱德蓝舌蜥的种群数量有了极大的提升,截止2016年数据,其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约5000–7000条。分布范围也从阿德莱德东北方向约77公里的卡彭达(Kapunda)延伸至阿德莱德以北约254公里的彼得伯勒(Peterborough)。作为澳大利亚物种保育的明星物种,阿德莱德蓝舌蜥不允许个人饲养,是该属唯一未被宠物化的物种。

          Tiliqua adelaidensis 阿德莱德蓝舌蜥 ©Shawn Scott
          阿德莱德蓝舌蜥的舌头呈粉红色 ©Shawn Scott

          阿德莱德蓝舌蜥平日主要栖息于洞穴中 ©Shawn Scot
          Tiliqua adelaidensis 阿德莱德蓝舌蜥分布图 图源: http://www.arod.com.au


          IP属地:广东5楼2022-01-17 21:45
          回复
            Tiliqua gigas (Schneider, 1801) 巨蓝舌蜥(印尼蓝舌石龙子)
            在人工繁育的“澳系”蓝舌普及之前,价格较为低廉的野捕巨蓝舌蜥一直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除了此前被承认的 三个亚种,即T. g. evanescens Shea 2000 巨蓝舌蜥隐纹亚种 (马老齐蓝舌石龙子),T. g. keiensis Oudemans 1894 巨蓝舌蜥凯岛亚种 (凯岛蓝舌石龙子)以及T. g. gigas (Schneider 1801) 巨蓝舌蜥指名亚种 (印尼蓝舌石龙子)之外,市场上还有分类位置待定的Tiliqua sp “Irian Jaya” 伊利安查亚蓝舌蜥。
            巨蓝舌蜥的平均体长是本属最长的,大多数雄性个体全长(包括尾巴的长度)可达600 mm以上,最大记录为一条T. g. evanescens,全长达到了760 mm。不过巨蓝舌蜥的体形相对瘦长且尾巴所占比例更大,极端个体的体重并不及蓝舌蜥中介亚种(北部蓝舌石龙子)。
            巨蓝舌蜥的分类问题不仅困扰着众多爱好者, 就连科研人员也才在最近初步搞清楚了它们的演化关系。Frynta et al. (2021) 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128条蓝舌蜥的线粒体ND4、12rRNA和核cmos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巨蓝舌蜥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分支,来自哈马黑拉、马诺夸里、以及马老齐样品聚为South Clade,来自查亚普拉、比亚克、塞兰岛以及凯岛的样品聚为North Clade(其实我并没搞懂他们这个South Clade和North Clade是怎么区分的,明明在地图上看采样点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该分子系统学研究支持凯岛亚种的有效性,但由于该研究没有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样品,因此暂且无法确定T. g. evanescens(马老齐蓝舌石龙子)的有效性是否成立。另外在此解释一下,虽然T. g. evanescens的英文名和中文名被称为“Merauke Bluetongue Skink”或“马老齐蓝舌石龙子”,但该亚种的模式产地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首都莫尔斯比港,而非印度尼西亚马老齐,因此来自马老齐的样品并不足以说明T. g. evanescens是否成立。另外,该研究显示来自印度尼西亚阿鲁(Aru)群岛的蓝舌蜥与两号人工饲养的北部蓝舌聚为一支,因此该岛分布的并非人们之前以为的巨蓝舌蜥,而是蓝舌蜥。

            上述分子研究所涉及的采样点 Frynta et al. (2021)
            基于多个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位点构建的巨蓝舌蜥系统发育树 Frynta et al. (2021)


            IP属地:广东6楼2022-01-17 21:45
            回复
              如果不考虑分子结果,以目前的形态特征进行区别的话,巨蓝舌蜥种下三个亚种及一个未定种可以通过以下特征进行初步判断:
              T. g. gigas 巨蓝舌蜥指名亚种 (印尼蓝舌石龙子):颈背具一道深色纵纹;头部大鳞之间鳞沟多呈黑色;背部底色多呈橄榄绿色或橄榄褐色(哈马黑拉产区个体多呈红褐色,也存在自然缺红色素的个体);背部横纹黑褐色,中等宽度,边界不甚清晰;四肢呈黑褐色,具浅色斑点;尾部环纹边界模糊;尾长占体长的75%以上。

              T. g. gigas 巨蓝舌蜥指名亚种(印尼蓝舌石龙子)摄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头部大鳞之间的黑色鳞沟是其识别要点 © Michael Mccoy

              T. g. gigas “Halmahera” (Axanthic) 巨蓝舌蜥指名亚种,产自哈马黑拉岛的普通色型,体背颜色通常偏红 © Dakota Nivens

              T. g. gigas “Halmahera” (Axanthic) 巨蓝舌蜥指名亚种,产自哈马黑拉岛的缺红色型,国内多称之为“熊猫蓝舌” © Outback Reptiles


              IP属地:广东7楼2022-01-17 21:46
              收起回复
                T. g. evanescens 巨蓝舌蜥隐纹亚种 (马老齐蓝舌石龙子):颈背具一道深色纵纹;绝大多数个体头部大鳞之间无黑色鳞沟;背部底色多呈黄褐色;背部横纹多呈褐色,前后镶黑褐色边,较细,边界清晰;四肢呈黑褐色,具浅色斑点;尾部环纹边界清晰;尾长占体长的80%–90%。

                亚种有效性仍未定的T. g. evanescens 巨蓝舌蜥隐纹亚种 (马老齐蓝舌石龙子),背部条纹较细,边界与底色区分明显 © Outback Reptiles
                亚成体T. g. evanescens巨蓝舌蜥隐纹亚种 (马老齐蓝舌石龙子)© GBSerpentarium


                IP属地:广东8楼2022-01-17 21:46
                回复
                  T. g. keiensis 巨蓝舌蜥凯岛亚种 (凯岛蓝舌石龙子):颈背具三道深色纵纹;头部具斑驳的深色斑点;背部底色多呈橄榄绿色;背部横纹橄榄褐色,中等宽度,边界模糊,与底色区别不明显;四肢呈黑褐色,具浅色斑点,或与体背同色;尾部环纹边界模糊;尾长占体长的80%–90%。

                  头部色斑极具辨识度的T. g. keiensis 巨蓝舌蜥凯岛亚种 (凯岛蓝舌石龙子)© Scott Waters
                  T. g. keiensis 巨蓝舌蜥凯岛亚种 (凯岛蓝舌石龙子)©ReptileHome8787
                  产自塞兰岛(Seram)的巨蓝舌蜥,虽然外貌接近于指名亚种,但分子结果显示与凯岛亚种聚为一支 © Tri-mar Aquaria

                  产自比亚克岛(Biak)的巨蓝舌蜥,虽然外貌接近于指名亚种,但分子结果显示与凯岛亚种聚为一支 ©Reptilia24


                  IP属地:广东9楼2022-01-17 21:47
                  回复
                    T. sp. “Irian Jaya” 伊利安查亚蓝舌蜥:颈背具三道深色纵纹;头部干净,绝大多数无斑点或条纹(极少个体具有深色颞纹);背部底色多呈浅黄褐色;背部横纹深褐色,较宽,边界清晰;前肢呈深褐色或浅褐色,具浅色斑点,部分个体前肢色浅,甚至无深色斑纹,后肢颜色较前肢深;尾部环纹边界清晰;尾长占体长的65%–85%。

                    分类未定的T. sp. “Irian Jaya” “伊利安查亚蓝舌蜥” ,此前有人猜测其是巨蓝舌蜥与蓝舌蜥的自然杂交产物 © Outback Reptiles

                    T. sp. “Irian Jaya” 亚成体“伊利安查亚蓝舌蜥” © Outback Reptiles


                    IP属地:广东10楼2022-01-17 21:47
                    回复
                      最后重点说说伊利安查亚蓝舌蜥,所谓“伊里安查亚” (Irian Jaya)在地理上其实是新几内亚岛的西侧部分,属于印度尼西亚管辖,2003年伊里安查亚省分裂为巴布亚和西巴布亚两省,而岛的东部属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管辖。虽然分子研究包含了来自“Irian Jaya”未知产地的样品,且与指名亚种聚为一支。但文章仅给出分子序列,并未有形态数据提供,因此并不能确定这几号来自“Irian Jaya”未知产地的样品是否就是人们常说的Tiliqua sp “Irian Jaya” 伊利安查亚蓝舌蜥。
                      伊利安查亚蓝舌蜥最早见于上世纪90年代的爬宠贸易中,在发现之初其价格十分高昂,但随着来自产地的持续供应,如今已成为“澳系”蓝舌的高性价比“平替”。由于兼具巨蓝舌蜥与蓝舌蜥的形态特征,人们对其来源存在诸多猜测:1. 巨蓝舌蜥的新亚种;2. 巨蓝舌蜥与蓝舌蜥的自然杂交产物;3. 巨蓝舌蜥与蓝舌蜥的人为杂交产物。
                      第三种猜测来自某些“阴谋论者”,他们认为是某些人受利益驱动,将巨蓝舌蜥与蓝舌蜥进行人为杂交,并谎称这些杂交后代来自“伊利安查亚”,以高价出口给欧美爬宠爱好者。这种猜测起始于“伊利安”被发现之初,那时其高昂的售价确实令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但随着“伊利安”产量的持续增加,这种说法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毕竟那时人工繁殖的产量无法供应如此庞大的市场,而且这种大规模走私行径不太可能持续近三十年还不被发现。
                      从外貌上看,伊利安查亚蓝舌蜥看确实兼具巨蓝舌蜥与蓝舌蜥的形态特征,有人曾将巨蓝舌蜥和蓝舌蜥各摆在头尾,中间摆上八条“伊利安”,它们之间展现出了平滑的过渡形态,根本没办法以一条明确的分隔线区别这两个物种。而且有意思的是,如果将“伊利安”与巨蓝舌蜥或蓝舌蜥“杂交”,其后代大多会更像“伊利安”一些。
                      无论是从生物地理学还是种细发生的角度,巨蓝舌蜥与蓝舌蜥都是该属内亲缘关系最近的姊妹种。巨蓝舌蜥所栖息的新几内亚岛与澳洲大陆之间发生过多次海进海退,在距今7000年左右仍与澳大利亚相连,后由于海平面上升,使两者被海水分隔,形成了今日的托雷斯海峡。澳洲著名两爬学者Glenn Shea博士对于“伊利安”的起源有两种猜测,一种是蓝舌蜥曾通过陆桥扩散至新几内亚岛,后因海平面上升陆桥被淹没,新几内亚岛上的种群演化为巨蓝舌蜥,而后再一次的海平面下降令蓝舌蜥与新几内亚岛南部的巨蓝舌蜥种群发生基因交流,形成“伊利安”。另一种猜测是,巨蓝舌蜥与蓝舌蜥的共同祖先被某些地理屏障(例如托雷斯海峡)所阻隔,受海进海退影响留下了“伊利安”这个杂交种群,最后因托雷斯海峡的关闭呈现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地理分布格局。其实这两种假说说的是一回事,都是讲“伊利安”是巨蓝舌蜥与蓝舌蜥的自然杂交,只不过演化路径不同罢了。这种说法似乎是最为合理的解释,另据一些爬宠出口商声称,“伊利安”来自新几内亚岛南部地区,印尼和巴新两国辖区内均有分布,但由于两国对野生动物贸易的限制不同,如今市场上的“伊利安”均来自印度尼西亚所管辖的西部地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T. g. evanescens 的模式产地明明位于巴新,而被冠以一个印尼的名字。

                      Tiliqua gigas 巨蓝舌蜥分布图(含亚种),虚线为华莱士线,星星标志代表首次在华莱士线以东的印度尼亚苏拉威西北部发现巨蓝舌蜥的分布点 Koppetsch et al. (2020)
                      巨蓝舌蜥(Tiliqua gigas)亚种检索表 (译自Wilson, 2011,经修改)


                      IP属地:广东11楼2022-01-17 21:47
                      回复
                        Tiliqua occipitalis (Peters, 1863) 棕枕蓝舌蜥 (西部蓝舌石龙子)
                        成体体长约250–300 mm,体背及尾部具多道黑褐色宽横纹,与黄褐色的底色形成鲜明对比,吻端颜色深,眼后的颞纹粗而深。分布于新南威尔士、北领地、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西澳大利亚,栖息环境与多线蓝舌蜥(中部蓝舌石龙子)近似,都是石质和沙质的沙漠、半沙漠区。产仔数量是除松果蜥以外本属最少的,每胎仅能产下2–5个后代。

                        Tiliqua occipitalis 棕枕蓝舌蜥的手绘图 ©John James Wild
                        Tiliqua occipitalis 棕枕蓝舌蜥 (西部蓝舌石龙子)© Max Jackson
                        Tiliqua occipitalis 棕枕蓝舌蜥 (西部蓝舌石龙子)© Geoff Heard
                        Tiliqua occipitalis 棕枕蓝舌蜥 (西部蓝舌石龙子)头部特写 © Laura West
                        Tiliqua occipitalis 棕枕蓝舌蜥分布图 图源: http://www.arod.com.au


                        IP属地:广东14楼2022-01-17 21:49
                        回复
                          Tiliqua scincoides (White, 1790) 蓝舌蜥 (斜纹蓝舌石龙子)
                          蓝舌蜥无疑是宠物化最成功的蓝舌蜥属成员,其最早的人工饲养记录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末期,当时澳大利亚以及欧洲部分动物园已有饲养展出。1929年,德国哈勒动物园(Aquarium of the Zoological Gardens in Halle)就已实现人工繁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蓝舌蜥已被繁育出众多变异基因及选育血系,成为世界各地爬宠爱好者的宠儿。
                          蓝舌蜥种下共有三个亚种,其中两个分布于澳洲大陆,一个分布于印度尼西亚。
                          T. s. scincoides 蓝舌蜥指名亚种(东部蓝舌石龙子)常见于人口较多澳洲东部及南部,因此被视为最常见的蓝舌蜥,也是该属的属模。其分布自昆士兰东北部向南到新南威尔士、堪培拉、维多利亚,在向南到南澳大利亚东南部,另外在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北领地三地交界的澳大利亚中部地区存在一个孤立的小种群。
                          东部亚种的体型普遍较小,体长(再次说明下体长是不含尾巴的长度)大多不会超过320 mm,体重一般来说不超1000 g。由于地理分布跨度大,不同地区的个体会展现出略有不同的地域色型,也就是所谓的“地域种”。从色斑上看,澳洲东南部(包括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的种群眼后通常会有一道又粗又黑的颞纹,身体上的横纹自体背正中延伸至体侧过渡流畅,体色偏深;南澳大利亚的种群与东南部的差异不大,只是颞纹较浅或无颞纹个体的比例稍高一些;昆士兰州的种群色斑变异幅度最大,且具有越往北颞纹越不显著的趋势,昆士兰南部的个体大多没有颞纹或颞纹较浅,体色与东南部种群差异不大,而近几年商家热捧的昆士兰东部及北部种群除了无颞纹之外,横纹与底色对比度更高,体型也相对普通东部亚种更大。

                          T. s. scincoides 蓝舌蜥指名亚种(东部蓝舌石龙子),摄于新南威尔士猎人谷 ©Stephen Mahony
                          T. s. scincoides 蓝舌蜥指名亚种(东部蓝舌石龙子),摄于悉尼 ©Ebroh
                          T. s. scincoides 蓝舌蜥指名亚种(东部蓝舌石龙子),摄于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Vojtěch Víta
                          T. s. scincoides 蓝舌蜥指名亚种(东部蓝舌石龙子),摄于昆士兰东南部,该地区个体普遍颞纹不显著 ©Ryan Francis

                          T. s. scincoides 蓝舌蜥指名亚种(东部蓝舌石龙子),摄于昆士兰远北地区 ©Shane Black
                          T. s. scincoides 蓝舌蜥指名亚种(东部蓝舌石龙子),摄于昆士兰最北端的约克角半岛 ©Shane Black
                          T. s. scincoides 蓝舌蜥指名亚种(东部蓝舌石龙子),摄于澳大利亚中部,最为神秘的孤立居群,色斑与东部地区常见个体差异并不大 © Oska Mills


                          IP属地:广东15楼2022-01-17 21:50
                          回复
                            T. s. intermedia Mitchell 1955 蓝舌蜥中介亚种 (北部蓝舌石龙子)见于西澳大利亚、北领地和昆士兰西北部地区。
                            体型上,北部亚种要明显大于东部亚种,北部的最大野外个体体长371 mm,全长约600 mm,体重1000 g以上,人工饲养条件下还有更大记录。爬宠市场所见的典型北部亚种主要指产自北领地的个体,该种群眼后通常不具颞纹,身体上的横纹自体背正中延伸至体侧过渡为深浅相间的色块。一个挺有意思的地域色型是产自澳洲西北部地区的北部亚种,该地区所产个体头部有着细密的斑点或蠕虫纹,体背横纹也是密布麻点,尾部横纹则几乎被完全打散,极具狂野气质。由于这类个体主要见于西澳金伯利高原,人们通常把这样表现的个体称为“金伯利北部”,但实际上此类表现在包括金伯利在内的整个西澳大利亚以及北领地西部都不鲜见。另外还有爱好者以更小的地名进行进一步细分,但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本文在此也就不多赘述了。

                            T. s. intermedia 蓝舌蜥中介亚种 (北部蓝舌石龙子),摄于北领地达尔文 © Jules Farquhar
                            T. s. intermedia 蓝舌蜥中介亚种 (北部蓝舌石龙子),摄于北领地格鲁特岛 © hornet76
                            T. s. intermedia 蓝舌蜥中介亚种 (北部蓝舌石龙子),摄于金伯利南部 © Stephen Mahony
                            T. s. intermedia 蓝舌蜥中介亚种 (北部蓝舌石龙子),摄于金伯利北部 © Anders Zimny


                            IP属地:广东16楼2022-01-17 21:50
                            回复
                              T. s. chimaerea Shea 2000 蓝舌蜥奇美拉亚种 (塔宁巴蓝舌石龙子)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塔宁巴群岛和巴巴群岛(Babar Islands)。
                              三个亚种中自然是分布较为独立的塔宁巴蓝舌石龙子最好区分,首先体型较小,成体体长小于250 mm,其次是背部花纹与底色反差并不强烈,有些个体成体后通体颜色几乎一致,也就是所谓的“金坦”“银坦”。除了外貌上的差异外,在性格上也要比东部和北部凶猛几分。

                              T. s. chimaerea 蓝舌蜥奇美拉亚种 (塔宁巴蓝舌石龙子)© Dave Hunt
                              T. s. chimaerea 蓝舌蜥奇美拉亚种 (塔宁巴蓝舌石龙子)© Bluetongueskinks.net
                              T. s. chimaerea 蓝舌蜥奇美拉亚种 (塔宁巴蓝舌石龙子)© Amir Hamidy

                              Tiliqua scincoides 蓝舌蜥分布图 (含亚种)©Vincent NOEL
                              蓝舌蜥(Tiliqua scincoides)亚种检索表 (译自Wilson, 2011,经修改)


                              IP属地:广东17楼2022-01-17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