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吧 关注:104,199贴子:1,573,759
  • 2回复贴,共1

马中欣《三毛真相》描绘出的是“三毛真相”还是“马中欣真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两江珊瑚
她是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却又受到无尽质疑。她盛年弃世,留下身后重重谜团。她已离世二十三年(注:本文写于2014年,修改于2023年1月23日),关于她的是是非非却仍在讨论和流传。其间一个自称为旅行家的马中欣发表的《三毛真相》,更是将对她的质疑和非议推到顶峰。
她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她到底是一个特立独行、至情至性的传奇作家,还是一个人格分裂、虚荣臆想的欺世盗名之徒?她的深情恋人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她是否真的爱上了一个大她三十岁的七旬老人?她的不可思议的突然离世,到底是自杀还是意外?她生命的最后留下的两通电话和一封奥妙难解的信,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注:本文作者通读了三毛全集,查阅了大量三毛相关文章、书籍、音视频,以及马中欣与三毛相关的文章、书籍和言论,通过大量事实材料的引证,写出了本篇文章,力图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三毛,得出真正的“三毛真相”。目前为止,本文应该是研究三毛和三毛作品、讨论马中欣“三毛真相”的最系统、资料最扎实的文章。文章有点长,2万多字,慢慢看。)
一、人生自是有情痴
1991年1月4日凌晨,一个48岁的女子在台湾荣民总医院离开人世,被发现时以丝袜勒颈悬挂在卫生间,警方判定她自缢身亡。她的死,引起经久不衰的叹息和猜疑。
更令人难以预料的是,从她去世后的第五年开始,一个名叫马中欣的人突然站出来对她进行不断的公开质疑,揭批她的“真相”。马中欣的观点,如炸弹般引起社会哗然,许多人痛称偶像坍塌,也有人陷入真假难辨的犹疑。到底孰是孰非,种种谜团给她的身上蒙上重重疑云。如今,她已去世二十三年,然而许多人对她的怀念、怀疑和猜测,还在继续。这个女子,就是台湾传奇作家三毛。
马中欣的观点推出后,坊间众说纷纭,而报纸、电视、出版社等传统媒体大多站在支持三毛的立场上,推出了很多正面叙述和评价三毛的文章、书籍和节目。然而,这些正面叙述和评价,很多都是空泛的套话,与马中欣观点短兵相接的基于具体事实的讨论和批驳,不但非常非常少,而且影响非常非常小。因此,广泛占据人们视线和意识的,仍是难以拂去的“三毛疑云”和马中欣声称的“三毛真相”。
那么,“三毛真相”到底如何呢?她的“真相”真的是马中欣所声称的“真相”吗?
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一年又一年,沙漠里花开似海”“与他在一起时,我感觉他是我唯一的男人,我也是她唯一的女人”。
这是三毛真实声音,出自三毛的自述音频《一个男孩子的爱情》。这个音频后被收入有声书《流星雨》,被誉为“最动人的声音”。使三毛感觉到沙漠里“花开似海”的男人是谁呢?他就是荷西。
荷西,中文译名:荷西·马利安·葛罗,西班牙人,潜水工程师,出生于西班牙安杜哈尔市。1967年与只身赴西班牙文哲学院求学的三毛相识。1974年7月,荷西与三毛结婚并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小镇阿雍。
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大沙漠里“花开似海”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三毛的许多文章都进行了妙趣横生的记录。比如《沙漠里的饭店》《警告逃妻》《大胡子与我》《素人渔夫》《白手成家》等。
遥远而神秘的撒哈拉大沙漠,有趣而勇敢的异国夫妻,互相依靠而又各自精神自由,白手起家、乐观度日、纵情旅游,经历应付芳邻、悬壶济世、沙漠观浴、荒山遇险、遭遇“死果”等种种或艰辛、或离奇、或可笑、或凶险、或神秘的故事。这就是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大沙漠里的爱情和生活,迅速征服了上世纪70年代相对闭塞的人们。
其中名为《沙漠里的饭店》(当时名为《中国饭店》)的文章,于1974年10月16日发表在台湾《联合报》报上。这是三毛第一篇使用“三毛”笔名的文章,也是三毛进入撒哈拉沙漠的第一篇文章,三毛第一篇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
随着三毛关于撒哈拉沙漠文章的不断发表和文集的出版,三毛在台湾走红了。
通过三毛的作品,人们牢牢地记住了撒哈拉大沙漠,也牢牢地记住了三毛,这个特立独行、流浪天涯的传奇女子;记住了她的丈夫荷西,这个情深似海、沉稳如山的大胡子帅哥。他们,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爱情偶像。
三毛和荷西,是怎样走进撒哈拉大沙漠并住下来的呢?据三毛家书集《我的灵魂骑在纸上》的日期推算和《白手成家》《结婚记》两篇文章的记叙,是这样的:
有一年,三毛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它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只看了一遍,三毛的“属于前世的乡愁”,就交给了这片陌生的大地。1973年冬天,荷西问三毛明年的计划,三毛说想去撒哈拉沙漠。没想到,第二年2月初,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个磷矿公司不声不响地申请了一个工作,他告诉三毛,等她来到沙漠时,他会安排好一切来照顾她。4月中旬,三毛也到了撒哈拉沙漠。7月,两人在撒哈拉沙漠小镇阿雍结了婚,并住了下来。
三毛居然在撒哈拉沙漠和一个异国他乡的男人结了婚,这一切都是怎样发生的呢?
三毛在自述音频《一个男孩子的爱情》中讲述了与荷西交往的起始。荷西是个比三毛小4岁的西班牙男人。当1967年他和24岁的三毛在西班牙马德里相识时,他才高三,还不到18岁。荷西常常和三毛一起玩,打棒球,打雪仗,一起去旧货市场。后来,荷西总是逃学来宿舍找三毛,被人们嘲笑为“三毛的小表弟”。于是,三毛向荷西提出了不许再来找她。
然而,荷西对三毛说:“再等我六年,我四年念大学,二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想望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三毛感动得有点想流泪,但她仍然没有挽留这个对她如此痴心的小朋友。三毛和荷西是怎样相识的呢?非常富有戏剧性。圣诞节那天,三毛去到一个朋友家过节,碰巧,荷西也来向三毛的一些中国朋友祝贺圣诞。
以下是三毛自述音频《一个男孩子的爱情》中的原话:“西班牙有一个风俗,圣诞夜十二点一过的时候,邻居们就要向左邻右舍楼上楼下一家家的恭贺,并说:“平安。”有一点像我们国人拜年的风俗。那时荷西刚好从楼上跑下来,我第一眼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作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上,也该是一种满足了,那是我对他的第一次印象。”
就这样,三毛和荷西认识了。相识大约一年后,1968年,三毛离开了西班牙,漫游了德国、美国等国家。1971年,三毛返回台湾,任教于台湾文化大学和政工干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回到台湾后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三毛遭到了两次感情创伤。据师永刚等所著三毛传记《三毛:1943-1991》披露,第一次,是三毛迷上一位画家,和他在一家明星咖啡屋公开订了婚。婚礼前夕,三毛却发现信誓旦旦的画家早已有妻子,是个有妇之夫。三毛又羞又气,企图自杀。这件事被三毛形容为“阴沟里翻船”,终身不愿再提。
第二次,是在网球场上,三毛认识了一位45岁的德国教师。德国教师高高大大、温文尔雅,三毛和家里人都很满意。一年之后,德国教师向三毛求婚,三毛答应了。没想到结婚前一天,德国教师心脏病发作死去。三毛哭得死去活来,再次自杀。
其实,除了这两次,三毛还有一次情伤。这是她刻骨铭心的初恋。
据三毛传记《三毛:1943-1991》:三毛上初二的时候,数学教师怀疑她作弊,用毛笔在她眼睛上画黑圈,并让她到操场外走一圈示众。三毛受到极大的刺激。从此再不愿上学,把自己在家里关了七年。1964年,21岁的三毛终于彻底走出自闭,去了中国文化学院(后来改为中国文化大学)做选读生,在这里,三毛爱上了比她高一级的才子舒凡。
然而,舒凡对三毛的爱恋总是毫不理睬。有一次,三毛勇敢地把自己家的电话写到舒凡手里,舒凡终于开始和三毛恋爱。1967年,三毛大三的时候,舒凡要毕业了。这时,三毛想和舒凡结婚。可舒凡无论如何也不答应。
舒凡最终还是没有答应三毛,两人分手了。于是三毛割腕自杀。
三个恋人,三次自杀。在此,我们不能不想到一句古诗词:人生自是有情痴。
三毛被救回来之后,坐上了去西班牙马德里的飞机。就是在马德里,她第一次遇见了荷西。
1973年,伤心欲绝的三毛再次来到马德里,正是荷西与三毛约定的六年之后。
1967年三毛第一次赴马德里是因为情伤,与舒凡恋爱失败。没想到1973年第二次赴马德里,还是因为情伤,而且是两次重创,第一次是误恋有妻子的画家,第二次是未婚夫德国教师婚前暴病身亡。
三毛在自述音频《一个男孩子的爱情》中讲述了第二次赴马德里,再次联系荷西的情景:当时荷西在服最后的一个月兵役,荷西的妹妹老是要我写信给荷西。……于是我写了一封英文的信到营区去,说:“荷西!我回来了,我是Echo,我在××地址。”结果那封信传遍营里,却没有一个人懂英文。……于是荷西就从南部打长途电话来了:“我二十三日要回马德里,你等我噢!”到了二十三日我完全忘了这件事。与另一个同学跑到一个小城去玩,当我回家时,同室的女友告诉我有个男孩打了十几个电话找我,我想来想去,怎么样也想不起会是哪个男孩找我。正在那时我接到我的女友——一位老太太的电话,说是有件很要紧的事与我商量,要我坐计程车去她那儿。
接下来,三毛讲述了与荷西再次相见的情景:“老太太把我接进客厅,要求我闭上眼睛。突然,背后一双手臂将我拥抱了起来,我眼睛一睁,荷西站在眼前。”
当时,许下六年之约的男孩还不满17岁,现在,他已经23岁。经受了六年社会历练的青年,还记得当时的六年之约吗?
三毛讲述了荷西再次向她表白的情景:一个下午,荷西邀请我到他的家去。他说:"你看墙上!"我抬头一看,整面墙上都贴满了我发了黄的放大黑白照片。……我说:“你不是说六年吗?我现在站在你的面前了。”我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又说:“还是不要好了,不要了。”他忙问:“为什么?怎么不要?”那时我的新愁旧恨突然都涌了出来,我对他说:“如果那时候你坚持要我的话,我还是一个好好的人,今天回来,心已经碎了。”他说:“碎的心,可以用胶水把它黏起来。”我说:“黏过后,还是有缝的。”他就把我的手拉向他的胸口说:“这边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颗拿过来,我们交换一下吧!”
七个月后,也就是1974年7月,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结婚了。他们的婚姻生活怎么样呢?“一年又一年,沙漠里花开似海”“和他在一起时,我感觉他是我唯一的男人,我也是她唯一的女人”。这就是三毛的感受。
怀着对撒哈拉大沙漠“前世的乡愁”,三毛和荷西在茫茫风沙中过着精神上自得其乐的生活,“沙漠里花开似海”。然而终于,他们不得不离开撒哈拉大沙漠。他们共同在这里生活了一年零七个月。
据三毛家信集《我的灵魂骑在纸上》和三毛传记《三毛:1943-1991》叙述,1975年夏末秋初,由于西班牙所属的撒哈拉地区发生了当地撒哈拉威人的独立运动和摩洛哥人的进攻,西班牙人遭到驱逐。1975年11月,三毛与荷西不得不搬到了大加纳利岛,并在远离城外的海边买了一幢面海的美丽洋房。同年冬天,他们住到丹纳丽芙岛的十字港。1979年,因为荷西的新工作的要求,他们又住到了拉芭玛岛。这三个岛都属于西班牙所属的加纳利群岛。位于大西洋,与非洲大陆的摩洛哥隔海相望。
加纳利群岛终年阳光明媚,海风吹拂,气温舒适,美丽如画。但当三毛跟着荷西搬到加纳利群岛中风景最美的拉芭玛岛时,她却总是感到担心和不安,虽然一切好像都那么美好。
一个晴天霹雳终于使三毛的担心和不安变成了现实。
以下是三毛在自述音频《一个男孩子的爱情》中的讲述:搬到加纳利群岛后,1979年9月,三毛的父母从台湾到欧洲旅行,绕道西班牙来看他们。三毛结婚5年以后,三毛的父母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女婿荷西。荷西摆脱了西班牙人直呼岳父母名字的习惯,用中文称呼“爸爸”“妈妈”。三毛的父母对荷西很满意,彼此相处愉快。不久之后,三毛陪父母到伦敦旅行。在机场送别的时候,荷西与岳母约定明年到台湾玩。
一切看来真的很美好。然而,晴天霹雳终于来了。
三毛讲述说:到伦敦之后的一天,是9月30日。这天半夜一点钟,三毛的房门被敲响了,一个老太太来访。三毛惊慌地叫道:“是荷西死了吗?”“你是来告诉我荷西死了吗?”得到的果然是荷西的噩耗。荷西因潜水意外丧生。这个热爱大海的人,终于把他的生命献给大海。
三毛说他只活了30岁。
以下是三毛讲述见到荷西尸体情景的原话:尸体打捞出来的时候,我去看他,我已经是半疯了。人家跟我说是他,我说不是他,我不相信,我一定要看见了他我才相信……我一个人走进去了,我看到那个棺材里躺着的人就是我的丈夫……看他穿着他心爱的潜水衣,我就上去把我的手握住他的手,就像我们平常生活的习惯一样。我说,你不要怕,你要勇敢,你要勇敢,虽然我不在你身边……那时候他已经过世两天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讲完之后他的双眼和他的鼻子都流出鲜血来。当时我就是用同一张手帕,一面擦眼泪,一面擦他的血……
在这个音频自述中,三毛说荷西被葬在拉芭玛岛上从前他与三毛常来散步的墓园里,那是一处高岗,坐在那里可以看荷西从前工作的地方,看见古老的小镇、蓝色的大海。在埋葬了爱人之后,三毛写下了这样的话:“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荷西去世后,三毛强烈想要自杀,好友琼瑶缠了她七个小时,她才终于答应为了亲友,活下去。
1976年,三毛因为健康原因曾短暂回到台湾。这次回到台湾,让她知道原来自己已经非常有名。也使她创作了一首以后风靡华人世界的歌曲《橄榄树》。很多人曾经追问过,歌中橄榄树到底象征着什么。三毛说,其实很简单,橄榄树盛产于西班牙南部,那里正是荷西的故乡。
但是对于这首歌,三毛澄清说,有两句不是她写的。就是为了小鸟和大草原那两句。她说,如果流浪只是为了看天空飞翔的小鸟和大草原,那就不必去流浪也罢。
是的,流浪,不是为了景而是为了人。正如三毛在《白手成家》里所说:“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
三毛下定相随浪迹天涯的决定,那么荷西如何呢?三毛在《结婚记》里说:他写信给三毛:“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么?”
于是我们一同去当地法院问问怎么结婚。秘书是一位头发全白了的西班牙先生,他说:“要结婚吗?唉,我们还没办过,你们晓得此地沙哈拉威结婚是他们自己风俗。我来翻翻法律书看——”他一面看书又一面说:“公证结婚,啊,在这里——这个啊,要出生证明,单身证明,居留证明,法院公告证明……这位小姐的文件要由台湾出,再由中国驻葡公使馆翻译证明,证明完了再转西班牙驻葡领事馆公证,再经西班牙外交部,再转来此地审核,审核完毕我们就公告十五天,然后再送马德里你们过去户籍所在地法院公告……”
这么多的文件马拉松式地旅行,至少需二、三个月时间。三毛对文件旅行,一向头疼。问荷西,是不是不办结婚了?荷西摇头,他结婚的决心坚如磐石。终于,三个月之后,他们的结婚手续完成了。相伴天涯流浪一辈子的愿望,有了法律的保障。
可惜的,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流浪一辈子的人,仅仅和她一起生活五年就去世了。两人共同的家,如今只剩孤身一人。反复犹豫一年多以后,1981年,三毛终于决定结束海外十四年的漂泊生活,回到台湾定居。同年,她将怀念荷西的文章结集成《梦里花落知多少》和《背影》出版。
回到台湾定居以后,三毛沉沦了一段时间,终于振作起来,继续出书,在台湾偶像光环日增,在大陆也兴起了三毛热。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对三毛的新的惊人打击又来了。
二、随君直到夜郎西
她是个患有严重妄想症的女人,她的美好爱情完全是她无中生有的编造。她刻骨铭心的所谓爱人,其实根本不曾存在。惊人的揭批在她身后广泛流传,引起经久不息的争论与探寻。她到底是个至情至性的痴心爱人,还是一个变态怪僻的欺世盗名之徒?是谁,解开了她丈夫存在与否的巨大谜团?
1974年,因荷西在撒哈拉大沙漠工作,三毛在这风沙茫茫的不毛之地与他结了婚,并扎下了根。1975年10月,由于所住地方发生政治动荡,三毛又跟着荷西搬到了西班牙所属的大加纳利岛。一切正如三毛所说:“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
此时,我们不能不想到一句古诗:随君直到夜郎西。
“随君直到夜郎西”,多么浪漫和美丽!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尤其是刚刚在大沙漠安家的时候。
三毛在《白手起家》文章里讲到了他们那时的生活:真正的家徒四壁,没有床,没有衣柜,没有饭桌,没有书报,没有电视机、收音机,吃饭坐在地上,睡觉睡在床垫上,衣服、杂物就放在箱子里、纸盒里。骄傲的荷西不允许三毛花父亲给她的钱,家里一切费用都要靠自己赚。为了多赚点钱,他只好加班,常常是几天不回家。晚上,一个人在家的三毛,就坐在屋里听窗外风呜呜咽咽的声音。
这样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呢?
多次采访过三毛的台湾《联合报》著名记者桂文亚在《三毛—异乡的赌徒》一文中说:荷西上班了,她被封闭在家里,热风似火般燃烧,邻居们无话可谈。“我非常苦,非常寂寞,甚至发生这样孩子气的事:荷西上班,我把门一挡,眼泪就流下来了。我说:‘荷西,你不许去,你一定不许去,你去,我就拿刀杀你!’”……
这段文字,源自1976年三毛因车祸暂别荷西从撒哈拉大沙漠回到台湾治疗时桂文亚对三毛的采访。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除了沙漠环境的艰苦,三毛对荷西的执著,还有三毛性格中的神经质。她以“我要杀了你”的台词,非常坦率地暴露出了这点。三毛的这句台词,我们在以后的场景中还会见到。
三毛的情绪经过几个月的调适,终于稳定下来,她开始和荷西享受这物质艰苦但精神自由的流浪生活,并开始将这些写下来。其中一些文章结集成了《撒哈拉的故事》。这也是三毛最著名和最受欢迎的作品。《沙漠中的饭店》《哑奴》《结婚记》《哭泣的骆驼》《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芳邻》《素人渔夫》《死果》《白手成家》等非常有名的文章都收入了这本书里。
可惜的是,1979年,荷西因潜水去世,两人夫妻相伴的生活仅仅过了5年。1981年,失去荷西的三毛回到台湾定居。沉沦一段时间后,三毛再次提笔,并偶像光环日增,受到台湾民众越来越热烈的追捧。不久,她的作品进入大陆,大陆也兴起了“三毛热”。她的《万水千山走遍》等文集,受到文艺青年的热捧。
然而,就在三毛的影响力如日中天的时候,惊人的传言出现了:“荷西根本不存在”“三毛患有严重的妄想症,她和荷西的美好爱情,以及她所有的传奇经历,全部是她无中生有的编造”。
这些传言,不但在台湾,在海外华侨中也在流传,令许多三毛迷痛感受到欺骗,偶像坍塌。对此,三毛不得不亲自出面辟谣,称荷西的存在毫无疑问。其中,三毛在台湾耕莘文教院进行题为《我的写作生活》的演讲时,针对作品的真假问题,说道:“我的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就是发表的东西一定不是假的。”“我知道我做不到的,就是写不真实的事情。”
三毛生前,关于她的丈夫和作品纯属三毛幻想的传言,虽然令人吃惊,但基本属于群龙无首,并无太大杀伤力。令人震惊的是,1996年,也就是三毛去世的第5年,一个人公开站了出来,打出了揭批“三毛真相”的大旗。
如果三毛有知,1996年一定是个噩梦般的一年。因为在这年3月28日,《中国旅游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当代徐霞客”谈三毛》的文章。在这篇访谈文章中,一个名为马中欣的旅行家站出来对她的“真相”进行了猛烈的“揭批”。这是第一次有人站出来公开揭批三毛,也是马中欣批揭三毛的第一炮。
1996年7月30——8月6日,马中欣又在《羊城晚报》连续发表连载文章《三毛真相》,向三毛开了第二炮。此后,马中欣不断以发文、演讲、接受采访等方式继续揭批“三毛真相”。1998年9月,马中欣出版《三毛真相》一书,将对“三毛真相”的揭批推向高潮。
马中欣推出的“三毛真相”,犹如石破天惊,令无数人陷入偶像坍塌和满腹狐疑的境地。三毛海外飘泊,文章广受追捧,其经历和故事竟是愚弄读者,纯属虚构?一时间,关于“三毛真相”的议论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这个生猛的马中欣何许人呢?
马中欣,生于1942年。原籍浙江东阳,生于兰州,长在台湾,现在美国,旅行家。自称可以去到地球上任何地方,曾考察过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马中欣是如何发现“三毛真相”的呢?马中欣最著名的说法是:自己于1996年4月至6月通过对当年三毛所在的马德里、撒哈拉小镇拉雍和大加纳利岛三地进行万里追踪,采访了这三地三毛与荷西的亲朋好友、邻居及当地人,发现了“三毛真相”。
那么马中欣发现的“三毛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总而言之:“三毛”并不是她文中的那个特立独行、至情至性的个性女人,而是一个编造故事,虚构美好爱情,人格分裂,精神异常,性情怪僻,沉溺于虚幻自恋不能自拔的变态女人,其作品中的许多内容都纯属她的臆想和编造。
而马中欣发现的最惊人的“三毛真相”,就是三毛的丈夫荷西并不存在,而出于三毛虚构。在《“当代徐霞客”谈三毛》中,马中欣说:“可以说,三毛作品中记叙的很多人和事都是想象中的,就连荷西也不一定有其人……荷西只存在于三毛的理想之中。”
这个说法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让无数人陷入了迷雾和对三毛形象的颠覆。使得“荷西根本不存在”“三毛的作品和经历纯属编造”的流言到处流传。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网上看到这些传言的传播和讨论。网上随手一搜,就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关于“荷西不存在”和“三毛的经历纯属妄想”话题和文章。
那么,荷西到底是否真的存在?有人对此进行了考证。
据我们在网上的搜索,2007年7月26日,网友赵音特和同伴率先去拉芭马岛上对三毛所述的荷西墓进行了探访。关于此次探访,赵音特在网上专门发了帖子。
赵音特们在拉芭马岛所属的西班牙圣克鲁斯市市政府查到了荷西的死亡记录,死亡原因“潜水”。工作人员打印了记录的复印件给他们。赵英特仔细研究这份记录,看到写着“已婚”,死亡申报人处没有“三毛”的名字,只有“援救”。此证明在1979年10月4日登记。这份市政府证明的照片,赵音特也发到了这个帖子中。
可以看到,赵音特说的这些情况,正好与三毛自己的叙述相吻合、印证。
除此之外,赵音特们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荷西生于1951年10月9号,比三毛小8岁,而不是三毛所说的荷西比她小4岁。由此推算,荷西享年28岁,而不是三毛所说的30岁。
赵音特们来到墓地,发现与三毛的叙述一样,那是在一个小山上。他们找到了荷西的墓,没有墓碑,只有一片荒地。工作人员说,已经30年了没人打理。在帖子里,赵音特附上了墓地的相关照片,包括:墓地管理人写的荷西墓位置的小纸条,荷西的墓,墓地的大门,拉芭玛海景。
以上探寻过程,赵英特写成了帖子《拉芭马岛,你好荷西》,发到了自己的搜狐博客《英特随笔》,并附了前述照片,一共6张。
此后,2010年3月和2011年10月10日,网友“七色地图”与网友“我本草木”也去拉芭马岛上探寻到了荷西墓。
之外,还有一些网友也去探访了荷西墓。“我本草木”探后说:因墓地长久无人交费,荷西骨骸已被移到新建的骨灰墙下。离去之前,他为荷西钉了一块墓志铭,写着荷西的全名以及去世的时间,落款是echo chen(注:三毛的英文名)。
“七色地图”发的帖子《拉帕尔玛岛,探寻荷西之墓》在新浪博客“七色地球的环球日志”网页。“我本草木”发的帖子《荷西-请让我替三毛为你竖起爱的丰碑》在新浪博客“我本草木 I Speak Woods”网页。另外百度贴吧三毛吧还有个帖子:《荷西墓地最新情况.令人心疼,令人心酸》
荷西只是三毛虚构出来的爱人吗?铁证如山,显然不是马中欣所声称的那样。
不过,网友的考证,已经是在马中欣提出荷西不存在观点的十年以后了。在马中欣说的当时,并没有人较真地考证荷西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
马中欣提出“荷西不存在”,引起全社会哗然,但不知为何,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否定了这个观点。然而他又说:三毛与荷西的婚姻,并非如三毛所说是荷西深情追求三毛,反而是三毛追求荷西,对荷西死缠烂打,骗婚逼婚把荷西弄到手。这是他发现的又一个惊人的“三毛真相”。
关于荷西追求三毛,三毛在自述音频《一个男孩子的爱情》中讲到了两个重要事件,第一个是三毛第一次赴马德里,荷西逐渐爱上三毛,并向三毛许下六年之约,当时荷西不到18岁,才高三。关于这个重要事件,《三毛真相》认为荷西不可能追求三毛。原因之一是荷西初见三毛时太小。那么,荷西初见三毛时到底多小呢?
马中欣在《三毛真相》中说,一个熟悉三毛的虔诚佛教徒陈霏认为是14岁,荷西的母亲和大姐起先说是12岁或13岁时,后又说是14岁或15岁。于是,马中欣便将这一节的题目命名为:《14岁的荷西如何与三毛相约六年之婚》。
但是,根据三毛履历,三毛于1967年前往西班牙,在圣诞节认识荷西,1968年离开;根据荷西履历,荷西生于1951年10月9日,1968年高中毕业。则荷西与三毛相识的1967年,正是16岁;荷西与三毛订六年之约时是高三,1968年,正是17岁,不到18岁。16岁相识,17岁订六年之约,三毛所述与事实完全相符。
三毛讲述的荷西追求自己的第二个重要事件,是1973年8月,三毛再赴马德里,在荷西妹妹的要求下,给荷西写了一封“我回来了”的英文信。荷西从服役地回到马德里,因打电话找不到三毛,托三毛的好友—一个老太太将三毛找去,两人浪漫相会。
在此事件中,荷西的妹妹和那个老太太是查证三毛说法的关键人物。然而,对这两个人物,专程前往马德里去调查“三毛真相”的马中欣却没有采访,甚至没有提到,而只是采访了荷西的母亲、大姐、大哥等人。然而这些人,他们一是很不喜欢三毛,二是对于三毛与荷西的感情和关系,根本就不了解,怎么能提供有效证据呢?可以说关于三毛死缠烂打荷西、骗婚逼婚的大段大段的文字基本都是不知何种目的臆断。
那么,三毛蓄意美化自己,美化荷西,编造完美爱情,以获得虚幻满足和愚弄读者,实则两人并无爱情,关系如同姐弟,相处非打即闹,马中欣发现的这一惊人“真相”,是真的吗?
如果仅仅粗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们也许会觉得三毛古怪精灵,荷西深情憨厚,两人同样乐观旷达、充满爱心,可谓珠联璧合,恍如一对完美爱神。三毛果然蓄意美化自己,美化荷西,编造完美爱情。
然而,细读三毛的所有文章及关于她的访谈,我们会发现,在许多文章里,三毛都谈到了自己与荷西的缺陷。如《我和大胡子》《这种家庭生活》等文表现了荷西性格大男子主义、酷爱出走,《梦里花落知多少》等文则表现了三毛自己性格暴躁、易怒。
而工作、生活上的艰难,更会令人的缺陷暴露无遗。三毛在文章《五月花》中详尽地记载了这种状况:1975年10月,三毛和荷西从撒哈拉的阿雍搬到大加纳利岛后不久,荷西持续失业达一年。1976年,荷西经人介绍,到尼日利亚工作。结果到了那里之后,护照被扣,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吃得非常差,人都瘦了好多,还拿不到工钱,然而荷西只是一个劲忍耐,生怕失去工作,再度失业。三毛前去看望他,看到这种状况,又心痛又愤怒,不断责备荷西,表现得粗暴、易怒、歇斯底里,还再次引发了下身出血的病症。然而她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只好在雇主的欺骗下怏怏而去。最后,八个月的辛苦工作之后,荷西只带着三个月的工钱和疲惫消瘦的身体黯然而归。
这篇《五月花》,写在荷西的生前,却毫无以前撒哈拉文章的旷达与乐观,充满抑郁焦虑的情绪,而三毛和荷西的形象,一个软弱无助,一个粗暴易怒歇斯底里,可谓极尽灰色。
可见,所谓三毛编造完美自己和完美荷西,纯属无稽之谈。那么,三毛虚构自己与荷西的完美爱情,以获得虚幻满足和愚弄读者,这又是真的吗?
我们不妨从三毛的自撰和访谈文章中梳理一下三毛对荷西感情。在台湾作家心岱(原名李碧慧)1976年的访谈文章《访三毛写三毛》里,三毛说:“我跟我先生没有经过很热烈的爱情,可是我对婚姻生活很有把握,因为我知道他的性情跟我很投合,我们的感情在这种投合中产生。”这种投合,我们从三毛的《结婚记》《荒山遇险》等文章中可以看到,就是性格、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投合。
如果说,这种投合使得他们的感情融洽坚定的话,荷西后来在患难中的处变不惊和应对有方使三毛对荷西感情急剧升华。这一升华发生在1975年10月。当时,因阿雍发生动荡,三毛先飞到西班牙大加纳利岛,荷西在十多天的杳无音信后,终于来到大加纳利岛与她相会。相会的情景,三毛在家信集《我的灵魂骑在纸上》中1975年11月1日的家信里,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爹爹,姆妈,你们的女婿是世界上最最了不起的青年,他不但人来了,车来了,连我的鸟、花、筷子、书、你们的信,连骆驼头骨……全部运出来,我连一条床单都没有损失。家俱他居然卖得掉,卖一万二千元……别人的丈夫乱世逃难只带一只手提包,脸色苍白,口袋无钱,还乱发脾气,荷西实在比他们强很多。”
三毛与荷西因性格、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投合而相投,但两人的感情,也和许多普通夫妻一样,点缀着争吵与矛盾。正如三毛在《五月花》和《梦里花落知多少》所描绘的。甚至荷西在婚后也对别的女性动过心思。三毛在多篇文中都毫不避讳地说到过。
在《亲爱的三毛》一文中,三毛写道:在那分别的十数天内,先生每天与我联络,回家后却直接告诉我,他结识了一位女孩子,接近陷入情网,又说:“要不是结了婚——”……三个月以后,我看先生常常黯然,却不再提那个女孩子的名字,我内心的痛楚和歉疚更深了。
三毛在致好友眭澔平的信中甚至谈到打过荷西,因为荷西太爱潜水,她怕荷西不安全。在这封信中,三毛说:“我跟你说,我打过他几次,他这一生。我在帐篷里睡觉,荒山野地的,我们两个人。睁开眼睛他不见了!然后我知道他到水里去了。我就站在悬崖上看着那波光粼粼的海。从早晨9点钟,我饭也没得吃,到他4点钟上来,我眼睛就盯住那差不多45秒他就要冒起来一次的人。他上来我从悬崖上冲下去打他!他说,现在几点?我说现在下午4点。他说,他以为才九点半……鬼哦!我当然想打他!”
可见,三毛与荷西之间,并不存在虚构的完美无缺的爱情,而和普通夫妻一样也有着平淡、矛盾、争吵、乃至动武和婚姻危机。不过,这些,并不是马中欣个人发现的“真相”,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三毛自己的笔下和口中。我想,这不但展示出三毛的真实性,也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
当然,个别细节,三毛的确说谎了,比如,将荷西小她8岁说成小4岁,将荷西的死亡年龄28岁说成30岁,将荷西高中毕业的学历说成大学毕业。但是,不管她是出于虚荣或出于对人言的畏惧,这样的小小谎言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何足挂齿呢?
那么,三毛与荷西又实际上是马中欣所说的一对并无爱情、关系如同姐弟、相处非常打即闹的怨偶吗?
关于三毛与荷西关系不佳这一观点,在《三毛真相》中,除马中欣自己再三强调外,他说他所采访的彼得吴、张南施等好几个三毛邻居朋友也如此说。并且,对于荷西的死因,彼得吴说:当时三毛遭遇车祸,几乎不能走动,荷西因为很难守在家里,遭到三毛责骂,于是出走拉芭玛岛打鱼取乐,最后,葬身海底。
彼得吴暗示三毛车祸后荷西不愿守在家里。然而事实是,荷西先是前往尼日利亚工作八个月,后又前往阿芭马岛工作。所以何谈三毛因此责骂他,又何谈荷西因责骂出走而潜水致死?
而令人惊讶的是,2010年,马中欣在所著《三毛之谜》中又推出了个关于荷西死因的截然不同的说法。他说:1979年8月26日,荷西特意从拉芭马岛赶到大加纳利岛见三毛的父母。9月9日,荷西因事赶回拉芭马岛,未能全程陪同三毛父母。9月30日,荷西假期潜水捕鱼,因缺氧不幸丧身海底。
那么,三毛与荷西之间是否真的没有爱情、形同姐弟呢?除了可看三毛的文章加以体会,我觉得还可以借鉴这句话:男女感情之复杂、微妙,他人即使持客观豁达之心,尚难免一叶障目、盲人摸象,持粗鄙偏狭之心,就更不免南辕北辙、捕风捉影了。所以三毛自己也在《大胡子与我》里说:“夫妇之间的事情,酸甜苦辣,混淆不清,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992年12月,三毛人生出版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本书,《滚滚红尘》。后来,这本书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华语流行乐教父”罗大佑创作的电影同名主题曲,仿佛是为三毛的情感和人生量身定做。从此,《滚滚红尘》和三毛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IP属地:重庆1楼2023-02-24 19:16回复
    三、我本将心向明月
    马中欣所推出的“三毛真相”,除了指责她虚构自身、虚构爱人、虚构爱情外,还指责她最负盛名的描写撒哈拉的文章,大多出于虚构。马中欣这一流传最广的“真相”是“真相”吗?又是谁,发现了真正的“真相”?
    1995年,马中欣出版了一本名为《天涯历险》的书,这本书有些特别。因为,在它的第一页上,影印着三毛致马中欣的一封信。
    这封信写于1987年1月10。第一句话是:“中欣,收到来书,大略看了一下。”然后,是对该书的简单表扬。接下来说:“我个人与你想说的大致相同,惺惺相惜,当成为好友。”接着说:“古来文人相轻,是最不可取的态度,我们并不如此,还如你所说:走多了地方,胸襟自会宽阔,见识也必不同”,最后,又表扬了一遍寄来的书,结尾。总的来说,这封信简单而客气。值得注意的是,在影印这封信的书的页面上,赫然写着:“三毛寄语”。
    据马中欣介绍,1987年的一天,他下午在台湾一个文化中心演讲,晚上三毛在同一地点演讲,两人碰上,于是相识。后来,马中欣送给三毛一本《天涯历险》,然后三毛寄给他一本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和一封信。这封投桃报李的信,就是1995年被印在了马中欣《天涯历险》首页的这一封。马中欣这个介绍,出自新闻人鞠建夫《与马中欣对话——硝烟四起 缘于破解“三毛真相”?》一文。
    1996年3月28日,《中国旅游报》发表了访谈文章《“当代徐霞客”谈三毛》。这个“当代徐霞客”,就是马中欣。这是马中欣首次站出来公开揭批“三毛真相”。从1995年到1996年,仅过了一年,马中欣就从影印三毛友好来信暗示两人为好友转到了揭批三毛的立场上。
    值得注意提,在这篇《“当代徐霞客”谈三毛》的文章中,马中欣表现出来的,仍是三毛好友的样子。比如文章题记里写着:“马中欣是三毛生前交往密切和信件往来较多的好友”;正文里马中欣说:“三毛生前与我交往很多,来往信件也不少,她和我谈了很多自己的私事,如身体不好,写作压力大,无法活下去等等。”
    发表《“当代徐霞客”谈三毛》打出揭批三毛的第一炮之后不久,马中欣又火速打出了更具威力的第二炮,在《羊城晚报》连载《三毛真相》。这也是在1996年。因为暂未找到这个版本的《三毛真相》,他是否还称自己为“三毛好友”不确。不过,在马中欣的第三炮——1998年9月马中欣出版的《三毛真相》中,有一个专门的篇章,叫做《马中欣是三毛好友,这事何来之有》。
    那么“马中欣是三毛好友”,这事如何得来的呢?在这本《三毛真相》中,马中欣连称“误会”,称除了三毛信中那句“我个人与你想说的大致相同,惺惺相惜,当成为好友”导致的误会外,还是出版社和媒体擅加“好友”之语的误会,读者观众擅自揣测的误会。他结论说:“本人对三毛印象欠佳,不敢做她‘好友’。”
    其实此前出版社、媒体不光是“擅称”“马中欣是三毛好友”,还有许多相关描述。比如《“当代徐霞客”谈三毛》在马中欣认为荷西不存在的有声有色的理由之中,夹杂着对马中欣与三毛关系密切的诸多描述:“三毛生前与我交往很多,往来信件也不少,她和我谈了很多自己的私事,如身体不好,写作压力大,无法活下去等等,可就是没有介绍荷西给我认识,三毛的其他朋友也没有见过荷西。三毛笔下那么完美的荷西也没有到台湾看过她的父母,三毛父母对荷西也从未有言……更重要的证据是上面我提到三毛写完荷西出现频率特别多的《撒哈拉的故事》一书时还没去过撒哈拉。所以我认为荷西只是三毛理想中的丈夫。”出版社、媒体和读者观众如此“擅自”、如此多情,实在令人吃惊!
    还有让人迷惑的是,那封1987年1月10三毛致马中欣的私信,是谁公布出来的呢?难道是编辑“擅自”到马中欣家偷的?


    IP属地:重庆3楼2023-02-27 19: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