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吧 关注:96,896贴子:1,391,736

关于f35与T50气动特性的学术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早是看到这里面提到 有国内关于f35、T50的气动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fBjLNtyUDIhemlhS7OPOBw
查了下都是南航昂海松指导的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
姜 浩: F-35战斗机三维重建及气动、隐身特性分析
夏侯文: (俄)T-50 战斗机三维重建及其气动性能分析
两篇论文知网都可以查到, 结论很明显,f35的亚音速最大升阻比更大,这和常识也相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f35优化了M1.5附近的超音速升阻比。
另外微信公众号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俄罗斯自己的“俄罗斯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的升力展向分布”文件显示T50的机身升力分布并不理想,这就是我一直说的,腹股沟又不是啥高科技,f14的时候就有腹股沟,要是真好用,为啥f18不继承下来,而是进气道和机身一体化设计,沟里压力能兜住又怎样,沟埂就得付出压力降低的代价。


IP属地:福建1楼2023-06-05 07:20回复
    在 Ma=0.5,AOA=5°的时候,得到了最大升阻比,约为 15.84。而 Ma=0.6时,得到了最小升阻比,随着飞行速度的提高,而当 Ma=0.8 时,升阻比却提高了,约为 12.63
    设计非常巧妙,航程巡航、航时巡航都针对性优化


    IP属地:福建2楼2023-06-05 07:28
    回复
      巡航升阻比永远都是在0.8ma左右是最高的,因为此时零阻最小,这也是为啥战斗机甚至客机,巡航基本都在这一速度的原因。至于f35为啥模拟出现在0.6,那是因为飞行高度限制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6-05 08:07
      回复
        海平面的最佳巡航升阻比在0.3 ma左右,5000高最佳巡航升阻比在0.5ma左右,10000高,在0.7ma左右,13000米高在0.8-0.9ma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6-05 08:09
        收起回复
          这两都是放弃了超巡的设计,打起仗来等于一个对地攻击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6-05 08:50
          回复
            也不知道 学术研究的 结论是对还是错啊


            IP属地:辽宁6楼2023-06-05 09:31
            收起回复
              这才是战斗机吧该有的样子 虽然听不懂 还是给大佬点赞


              IP属地:辽宁7楼2023-06-05 10:47
              回复
                f18没有内置弹仓,如果有,还真就可能继承f14的结构。f14和苏27的这个结构,到了57时代,有了新的意义。等苏57出战轰改型,内挂kh47的时候,你们就会明白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6-05 11:10
                收起回复
                  f14和18是从不同的角度继承了f111,前者继承了机翼,后者继承了机身。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6-05 11:31
                  回复
                    我对这篇文章的结论基本上同意,f22的气动外形肯定好于su57(,不过作者没提到的是,su57的进气口进气道截面积比f22的大得多)。遗憾的是,作者不理解su57的设计追求的是什么。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6-05 11:48
                    收起回复
                      f14的升阻比15,苏27升阻比13,f18的升阻比11。只能说美的放弃了升阻比选择了敏捷性,中央升力体布局超音速滚转差。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6-05 13:13
                      收起回复
                        飞 猪 的那个升阻比,是机翼升阻比,没考虑机身。后来作者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故意改掉了一些。飞 猪 的机翼升阻比只比其它型号的整机升阻比略高那么一点点,可见飞 猪 整机升阻比非常低下,所以在内油相同的情况下,航程只有苏57的一半。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6-05 13:26
                        回复
                          从阻力来看,明显是扁平的机翼而不是圆滚滚的 飞 猪。 而且,1.5马赫的阻力系数比1.3马赫小那么多,更不可能是圆滚滚的 飞 猪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6-05 17:10
                          回复
                            自然规律就是细长的阻力小,扁平的升力大。所以导弹、火箭、标枪、箭矢都是细长的,机翼、鸟翼、虫翼、铁饼、飞碟是扁平的。 飞 猪 圆滚滚的,肉嘟嘟的,,翼又小,赘肉又多,升阻比怎么可能高得了?要不是腹部那几个凹槽兜住一点气流,有一丢丢类似于升力体的效果, 飞 猪 的升阻比会比现在还更难看。总之 飞 猪 的升阻比是不能和其它任何战斗机相比的,很明显是二战以后最低的。 飞 猪 的载油系数是战斗机中最高的,发动机又非常省油,然而航程只有2200多公里,极速只有1.3马赫,也从侧面映证了 飞 猪 的升阻比是极低的。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6-05 17:20
                            回复
                              自古以来就是细长的阻力小,粗短的阻力大。要是粗短的阻力反而小,那其他的设计师都是傻爪蛋了,不知道把飞机设计得肥一点,多挂两块赘肉,多撑几桶肥油,升阻比反而大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6-05 17: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