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吧 关注:915贴子:8,347
  • 3回复贴,共1

史上真正的王重阳——曾经起兵抗金,可能是辛弃疾的战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众所周知,在民国时代的史学界普遍认为王重阳曾经起兵抗金,证据来自于商挺的《题甘河遇仙宫》,金庸笔下的王重阳抗金故事,就来源于此。
“【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履。
佐汉开鸿举,屹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游,功成拂衣去。
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
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
【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
可以看到,作者以张良比喻王重阳,又说他“乘势或割据”,明显是说他曾经掌握足以反抗金国统治,并曾经可能成功的军事力量。
这种考证一部分是源自历史依据,另一边也是当时抗日的需求。而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在努力考证王重阳是汉奸的证据,并在之后逐步反击,由于商挺的诗比较模糊,而且属于孤证,所以逐渐被日本人的理论压倒,于是渐渐有了“王重阳是汉奸”的说法,更有唐代剑之流的汉奸,不惜捏造证据来证明王重阳曾经帮助金国军队屠杀南宋士兵(唐的论证中,最关键的一项证据“什么人可以担当酒监”,引用的文献查无实据,而且论述与史书记载相悖)。
而实际上,商挺的诗并不是孤证,还有另一个证据可以与之呼应,而且更加详细记载了王重阳起兵抗金的时间和过程。
这就是“元诗四大家”之一,杨载所写的《长春道院记》,题字的则是赵孟頫,这两位都是元代史学大家,分别被委任编写《武宗实录》和《世祖实录》。
《长春道院记》:
余闻北方人以全真教,始重阳王真人。
金之衰也,诸侯割据,山东鼎沸。
王真人之貌异於常人,【慨然有拯天下之志】。
天数夺其计,其徒壮士【叛己】。
【因绝食居山中,积数年】,有道为神仙,度弟子七人。
这里很详细的说明了,那么“王重阳起兵抗金”的时间,是在1167年“为有道神仙”之前的几年。
这个时间,刚好和1161~1162年山东的“耿京起义”吻合。而耿京起义,恰好也是因为【叛徒】出卖而失败的。
正隆六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海陵王)意图统一华夏,发大军南征南宋,调动四路大军,山东正是其中一路,征兵和作战导致山东民不聊生。
耿京(1130?~1162),济南人,农民出身。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揭竿而起,联络李铁枪等6人,转入东山(今山东昌邑东),竖起抗金大旗,义军迅速发展,不久即聚众数十万人。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耿京率众收复东平(今山东东平),恰逢金军进攻两淮,于是他派遣辛弃疾等人奉表南下,宋高宗嘉其忠义,朝廷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忠义兵马,另外,义军将领被补官的还有近200人。
然而,就在辛弃疾前往临安时,张安国被金收买,背叛了浴血奋战的义军将士,耿京被张安国杀害。
不久,辛弃疾返回海州时听闻消息,率部到达济州,擒获张安国归宋,领导义军继续投入到抗金的战斗中。
海陵王及之前的金熙宗,都是内斗高手,反复屠杀金国宗室名将,导致金国内部力量虚耗,而太宗诸子在山东“占据要冲”,让海陵王一直忌惮,符合“金之衰也,诸侯割据,山东鼎沸”的时间点。
由此可见,如果认为王重阳参加了耿京起义,那么“金之衰也,诸侯割据,山东鼎沸……【慨然有拯天下之志】……其徒壮士【叛己】……【因绝食居山中,积数年】……”等等,都是与之符合的。
而剩下的唯一问题是,王重阳能去参加耿京起义吗?
如果按照《全真祖师碑》等的记载,在1157~1167之间的时间,王重阳一直是生活在陕西的,不可能出现在山东。
但是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在1161到1163年期间,王重阳是生活在活死人墓里的。
他在1159年,因为“甘河遇仙”,挖了活死人墓,钻进里面修道。
王重阳当时弃官佯狂,常短衣破瓢,“落魄不羁,乞食于市”;更将妻子休掉,又把幼女送至姻家,称:“他家人口,我与养大,弗议婚礼”,之后便留之而去;之后又“以猥贱语,詈辱其子孙”。据《金莲正宗记》记载,王重阳“辞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尘外”,可知他此次的决心还是挺大地,不仅把官职、妻女全都抛弃,还和子孙也吵翻了,从此便是孑然一身。”
这种变化很奇怪,按理说,如果对方真是道家高人,至少也应该把王重阳收为徒弟,才传授道家真传,就像后来王重阳收全真七子一样。
普通喝酒最多也不过就是谈及一些道门的经义,从而让老王有所感触,萌生了入道传教的念头罢了。而只是起了入道的念头,根本没什么实际东西,就完全和家里分割,实在很奇怪。
结合杨载的记载,当时海陵王的残酷统治,以及耿京起义,就有了另一个可能。
如果王重阳见到的两个道士不是神仙,而是以道人为外表,其实是串联天下起兵抗金的义士,这个描述是不是反而特别合理?
王重阳本有“拯救天下之志”,只是南宋太羸弱,金国太强,数十年无法伸展抱负,直到遇到义士同道,被重新激活了起义的决心,于是假装和家人做出割裂,然后挖了活死人墓伪装闭关。
既然是活死人墓,那么整天披头散发,污垢满脸,胡须乱长,躲在墓穴里不见人,不说话,也是合情合理的吧?
这样一个活死人,旁人谁能分清是不是王重阳本人?谁又有这个闲心?
所以王重阳完全可以过段时间就安排一个仆人当自己的替身,而自己却趁机跑去山东参加起义。
王重阳在活死人墓的三年,正好是耿京起义的时间,从筹备起义,等待海陵王南征的时机,起义大兴,王重阳参与或者响应,然后遇到叛徒导致起义失败,最后辛弃疾去了南宋,王重阳黯然回到陕西老家。
就在耿京起义失败之后,王重阳也离开活死人墓(1163),在道典中,对他此次迁居的原因含糊其辞,如果实际情况,是真的王重阳回来了,不需要一个替身在活死人墓里掩人耳目了,所以需要搬出来,是不是合理?
王重阳不太可能从两个云游道士那里得到什么道家真传,但是后面离开活死人墓修炼之后,却掌握了足以撑起全真教理论的大量佛道儒三家知识,这明显不可能是从活死人墓里领悟的,也不可能是后面在刘蒋村修炼领悟的。
如果说,是在山东参加起义的过程中,从各地道宫寺庙以及山东孔家等等渠道得到了真传,完成了佛道儒三家合流的知识储备,是不是合理?
与之相应,赵孟頫商亭的记载里没有提到“活死人墓”的说法,是否也是因为赵孟頫、商亭都知道活死人墓里的根本不是王重阳?
出了活死人墓的王重阳,对于武装起义抗金,以及对南宋的期望,都遭到了覆灭,于是另外寻找能拯救金地汉人的方法,又修炼了四年,终于回过气来了,选择了宗教手段,开始传教,直接又跑去山东了,而全真七子,也基本都是山东人。
是不是可能因为,山东是王重阳起兵战斗过的地方?当年起义失败,却还残留了同伴和关系网,所以可以很容易的把全真教的架子搭起来?


IP属地:北京1楼2023-07-11 09:58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10-06 10:53
    回复
      我也相信王重陽曾抗金,就從全真教祖碑說他任氣好俠,氣豪言辯,以此得眾等語,就表示他是個有正義感及號召力的人,當此亂世之時,不可能坐視蒼生疾苦而無所作為
      那些拚命舉證王重陽應試偽齊之流的學渣,根本說不清何以家業豐厚,以粟貸貧人的王重陽,在故國淪喪之際,要為了一點功名去投靠漢奸?他家又不缺錢,圖這種虛名幹嘛!可悲的是王重陽應試偽齊竟是當今學術主流?以致一些不流無術,人云亦云的人渣拿此黑他,大陸的道教學界該好好整頓一番了!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23-12-02 22:41
      回复
        感謝樓主以紮實的史料及嚴謹的邏輯推理駁倒另一樓的黑子,讚


        IP属地:中国台湾4楼2023-12-11 2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