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192贴子:602,840

庄子思想概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南1楼2023-08-30 20:08回复
    从技术实践角度看,可以将“道”理解为顺应事物自然本性的、合理的、最优的途径和方法。“道”超越了各种具体的“技”,是“技”的理想境界。技艺达到纯熟之际,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就是“得道”的状态。
    在技术活动中,具体的途径和方法是有形的,而“道”是无形的。“道”之所用,就在于利用事物自然发展的态势,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收益,获得最优的效果,这就是所谓“因势利导”。


    IP属地:河南2楼2023-08-30 20:10
    回复
      在庄学中,“道”有两个特性。其中一个是,它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存在的基础。如《庄子·渔夫》说:“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庄子·天地》说:“夫道, 覆载万物者也”、“行于万物者, 道也”;还有《庄子·知北游》说:“道无所不在”。另外一个特性是,它是万物最高的统一的本质,是万物最高的共同处所在。
      庄学并不否认万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万物之所以是“万”,就是因为它们又有各自的不同性。只是庄学注重的是万物的“共同性”和“齐一性”,提出了“合同”“大同”“毕同”“玄同”思想。庄学的“齐一”“齐同”既是个人要实现的心灵境界和价值,也是社会整体的目标和价值。
      庄学相信人类社会的最初状态,是最浑然一体和完整性的统一的状态,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不幸的是这种状态失去了,天下陷入了“不一”的“分裂”的混乱之中。《庄子·天下》篇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道术将为天下裂。”


      IP属地:河南3楼2023-08-30 20:11
      回复
        “真人”,一般认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正觉悟的人。对于从人为践履精神出发的先秦哲学来说,“真”主要是指人自身在“天人合一”之中所具有的“真诚”本性。老子:“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庄子:“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


        IP属地:河南4楼2023-08-30 20:12
        回复
          愚者往往惧怕死亡,过于执着现实,将现实人生中许多本不值得追求的东西认定为真,为之颠沛流离、困苦不堪也在所不惜。由于过分看重这些外物,所以也极度担心会失去它们。
          愚者离不开身外之物,甚至离不开身体本身,身外之物和身体本身共同构成了愚者在世的生命意义。愚者之所以惧怕死,是因为愚者认为死是对人生全部真实性的彻底否定。
          外化或物化,是任何有形之物都不可避免的命运,但有道之人因为领悟到道体之不化,可以使内在保持“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庄子·天道》)的品格,故而不执着、不留心于这些有形的外在物质层面的变化。


          IP属地:河南5楼2023-08-30 20:13
          回复
            庄子所论的“心斋”,以虚为要,专一心志,拒绝感性刺激(“无听之以耳”),排除心绪杂念(“无听之以心”),凡感觉、思虑、意念均停止(“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在这种自然而然、听之任之的状态下,始能集气于心,气与道通(郭象“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于不知不觉中进入虚无澄明的境界。


            IP属地:河南6楼2023-08-30 20:14
            回复
              庄子在《寓言》篇,最早提出“寓言”一词。《史记》中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IP属地:河南7楼2023-08-30 20:15
              回复
                战国时,漆器不仅包括日常用品,更重要的还被用于兵器,像战车、枪械、弓箭等凡是木质部分都要使用漆。生漆不仅是生活物资,更是战略物资。漆树在当时各国广泛种植,且严格控制。所以,庄子的职位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管理部门主管。


                IP属地:河南8楼2023-08-30 20:15
                回复
                  庄子提出“心斋”的办法,来对“心”下一番清洗与整顿的功夫,使它进入虚与静的状态,也就是心如枯槁之木。若是任由身体感官、欲望去牵引,则心成为烦恼的根源、痛苦的渊薮,也就是原来心中含藏的生命光彩被遮盖了,那么活着片刻也得不到安宁。心如枯槁之木不是让心灵枯竭,使一切都毫无生气,而是要逐步减少感官的刺激、外来的诱惑、层出不穷的欲望,以及执着于自我中心的观念与成见。


                  IP属地:河南9楼2023-08-30 20:36
                  回复
                    庄子把人生看作一个“与物相刃相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身心疲惫,充满悲哀。这个“物”既包括与人相敌对的外部世界,也包括其它为有限的资源进行争夺的同类。争的内容也不止于物质财富,更包括控制分配的权力,甚至由其派生出的名声。


                    IP属地:河南10楼2023-08-30 20:37
                    回复
                      心不是某种实体,而是状态,它包含情与知两种活动。喜怒哀乐爱欲惧,属于情;而区分物我、人我以及其它是非对错的能力,叫做知。仁即是通过对情的规范,把它引导到伦理的方向上来;智则从知开始,既知人也知礼,是实践仁德的条件。两者合起来,构成做君子的精神境界。


                      IP属地:河南11楼2023-08-30 20:38
                      回复
                        人之所以为人,或者人的存在意识,最深刻之处,就是对自身有限性的感受。大凡观察(或经历)过他人的死亡者,不但遭遇到死者身体的消亡,同时面对生死交流的中断,由滋便会产生对死亡逼近的恐惧。
                        死亡是人生命的消亡,但是如果把人看成万物中的一类,而非从万物中独立出来,那么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有生才有死,死是生的组成部分,人们不能只喜欢生而厌恶死;二是人之生只是万物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IP属地:河南12楼2023-08-30 20:39
                        回复
                          从春秋到战国期间,“礼乐”作为修己、治身、治国的手段的礼乐制度已逐步演变成贵族、统治者追求感官享受的工具。庄子反其道而行,否定纯感官的世俗之乐,认为真正的快乐应与“道”同化。“道”是美的本源,它“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无为自然的美是“道”的最完美的体现,所以庄子反对“文饰之美”、“仁人之美”和“礼乐之美”,反对一切人为的雕饰,不自然的东西。真正的快乐是与自然相融合、与天地相感应的乐;是虚无恬淡、怡然自得的乐;是无忧无虑的乐,是无声无形的乐。


                          IP属地:河南13楼2023-08-30 20:40
                          回复
                            庄子并未如先秦儒家那样以“仁智”比附山水,而是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作为人的依托,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并欣然乐游于山林、融于自然万物大美之中,以此作为驰聘自由心灵、安放逍遥人生的最佳方式。


                            IP属地:河南14楼2023-08-30 20:40
                            回复
                              《庄子·天下》篇的关键之语“道术将为天下裂”,形象而深入地描绘出周代学术发展的轨迹。实质上就是学术由“混沌”状态向细化状态的发展进化,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


                              IP属地:河南15楼2023-08-30 2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