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吧 关注:30,493贴子:73,396
  • 16回复贴,共1

马孟龙: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释地五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自公众号“先秦秦汉史”,发布时间是2017年11月29日。
作者马孟龙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读者应该不陌生。
——————————————
在近年出土的秦汉简牍文献中,有一类称作“道里簿”的文书十分特殊。这种文书的基本内容为交通沿线地点间的里程记录,载录的地点以亭燧、传置、县邑为主[1]。由于记载了聚落之间的相对里程,“道里簿”对于秦汉交通地理以及秦汉城邑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利用此类文书已取得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精彩的研究范例[2]。
2010年,北京大学获赠一批秦代简牍。据介绍,这批简牍包括一类记录江汉地区水陆交通路线和里程的文书,整理者暂定名为“道里书”[3]。显然,北京大学入藏的这部“道里书”也属于简牍文献中的“道里簿”范畴。2013年,辛德勇先生先后发表《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性质和拟名问题》《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以下简称《初步研究》),公布了部分“道里书”的竹简释文[4]。就简文内容来看,北京大学藏水陆里程简册(以下简称“里程简册”)主要记录了以江陵为中心的南郡、南阳郡道路里程,涉及的地名包括秦代南郡、南阳郡、三川郡的县邑、乡里、津关、亭邮,地名信息极为丰富,是研究秦汉南郡、南阳郡政区地理和交通路线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辛德勇先生的《初步研究》即利用这批资料阐发了荆楚地理和秦汉政区地理相关问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绩。
笔者在阅读里程简册简文时,发现其中的某些地名可以与传世文献对读。结合传世文献和简牍文献的相关记载,有助于进一步阐发这批简牍文书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也可附带解决一些秦汉政区地理问题。现不揣浅陋,对里程简册涉及的五个地名进行讨论,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IP属地:北京1楼2023-09-22 22:47回复
    一、阳新乡
    在目前所见里程简册简文中,有一支简涉及“阳新乡”。该简内容为“西陵水道到阳新乡百卌八里”(04-075)[5],记载了从西陵县经由水路行至阳新乡共计一百四十八里的里程信息。里程简册多处提到由西陵出发经由水路北上其他地点的里程。《初步研究》已经指出,里程简册提到的“西陵水道到某地”主要是指从西陵出发,溯比水(今唐河)而上的水路交通。根据里程推算,阳新乡应在西陵东北的比水沿岸,约在今湖北省襄阳县朱集镇境内[6]。
    《初步研究》将这支简中的“阳新乡”理解为阳县之新乡,而这种解读方式可能存在问题。据《初步研究》考订,秦代的阳县约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南,而简文提到的阳新乡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县北,两地相距十分遥远,跨越了今天社旗、唐河两县(参见图一)。阳县竟有如此辽阔的辖域,实在令人难以想象[7]。在里程简册记载的阳新乡北部不远,即是汉代新都侯国遗址[8]。汉代新都侯国原本是新野县乡聚。《汉书·王莽传》曰:“永始元年,封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9]《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新野县自注:“有东乡,故新都。”[10]可见新都侯国设置之前、废除之后都在新野县境内。新野县战国时期便已设置[11],而新近岳麓书院藏秦简的公布,更是明确了秦代新野县的存在[12]。秦汉时代的县域辖境较为稳定,因此在今河南省新野县王庄镇唐河沿岸应当隶属秦代新野县管辖,而阳县不可能跨越新野、胡阳二县去管辖比水下游的阳新乡。
    就阳新乡所处方位而言,其在秦代应当隶属于新野县。我们在史籍中能找到一条稍晚的证据。西汉建平四年(前3年),哀帝分封傅太后同母弟子郑业为阳新侯。(《汉书·哀帝纪》、《汉书·外戚传》记为“阳信侯”,古书新、信二字通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阳信侯郑业”条下注“新野”[13]。根据《汉书》“侯表”下注县名体例,阳新侯国地处汉代新野县境内[14]。汉武帝以后,多以乡聚分封侯国,郑业受封之侯国,前身当即新野县阳新乡。汉代的阳新乡明确隶属新野县管辖,秦代的阳新乡也应隶属于新野县。
    里程简册中的阳新乡乃是新野县辖乡,并非阳县之新乡,《初步研究》的理解方式并不准确。同样,在里程简册中还载录有“西陵水道新乡百五十一里”(04-076)。因《初步研究》将“阳新乡”解读为“阳县之新乡”,所以认为简04-076中的“新乡”就是简04-075中的“阳新乡”,并结合两支简连续排列的现象,推测简04-076是对简04-075的修正。现已知阳新乡不同于新乡,则上述推论也失去了依据。这两支简连续排列,应是指从西陵溯比水而上,距离一百四十八里为阳新乡,距离一百五十一里为新乡,阳新乡、新乡南北毗连。从比水沿岸的阳新乡、都乡(西汉新都侯国、东汉东乡)皆隶属新野县来看,两乡之间的新乡也应隶属新野县管辖。
    建平三年(前4年),哀帝封丞相王嘉为新甫侯,封户一千六十八,与阳新侯封户一千相当。《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新甫侯王嘉”条下亦注“新野”[15],则此新甫当同为新野县属乡。此新野县新甫乡或与里程简册记录的新野县新乡有关。
    里程简册还记录有“西陵水道到阳平乡五十九里”(04-199)。《初步研究》同样将此“阳平乡”理解为阳县之平乡。现已知阳平乡上游九十里的阳新乡隶属新野县,则阳平乡肯定也与阳县无关。根据其里程,阳平乡约在今湖北省襄阳县双沟镇,在秦代应隶属附近的邓县或西陵县管辖。(参见图一)


    IP属地:北京2楼2023-09-25 22:22
    收起回复
      二、栎陵
      里程简册还有一条与比水航路相关的记载为“比口到栎陵四百卌一里”(04-208)。简文中的比口即比水与淯水(今唐河与白河)的交汇处,以此为起点溯比水四百余里,相当于今唐河县大河屯镇境内。
      《初步研究》注意到,《水经注》记载有一条比水支流,叫作“泺(氵藥)水”[16],并已指出栎陵即位于泺水沿岸。至于《水经注》中的“泺水”究竟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初步研究》并未指明。由于栎陵的定位与泺水紧密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泺水作以考订。先来看《水经·比水注》的记载:
      比水又西,澳水注之。水北出茈丘山,东流,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比水。按《山海经》云:“澳水又北入视”,不注比水。余按吕忱《字林》及《难字》、《尔雅》并言水在比阳,脉其川流所会,诊其水土津注,宜是水,音藥。[17]
      泺水发源于茈丘山,茈丘即慈丘[18]。慈丘山在历代地志均有记载,即今河南省泌阳县官庄乡北之大寨子山,又称三山[19]。清代地志均将发源于慈丘山的梁河比定为泺水。《大清一统志》曰:“澳水,在泌阳县西北,俗名凉河。”[20]《泌阳县志》曰:“&水,源出虎头山,《水经》谓之澳水,……今讹为凉河。”[21]杨守敬在编绘《水经注图》时,便根据清代地志把泺水标注在梁河[22]。不过,清代地志的说法并不准确。《水经注》记载泺水源出慈丘山后,“东流,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比水”,而今天的梁河河道呈西南流向,并无东流的趋势。另外,《水经注》明确记载,比水先与蔡水交汇,再与泺水汇合。《水经·比水注》曰:“蔡水南出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于比。”[23]磐石山,即今天泌阳县陈庄乡盘古山,发源于此山的蔡水,即今天的甜水河,又名田市河[24]。甜水河在今泌阳县赊湾镇汇入比水,位于梁河交汇口的下游,这一河流交汇形势,与《水经注》的记载不符。(参见图一)


      IP属地:北京3楼2023-09-27 01:20
      回复
        笔者注意到,在梁河之西还有一条洪河,同样发源于慈丘山。此洪河在源出慈丘山后,河道呈东南流向,随后又转为西南流向。这一形势与《水经注》泺水“东流,屈而南转”的描述正相吻合。洪河在流出泌阳县后,在今唐河县大河屯镇汇入比水,其交汇口位于蔡水下游,也与《水经注》所述泺水、蔡水方位相同,而里程简册记录的栎陵正在大河屯镇附近,所以今天的洪河才应当是古泺水,栎陵应在今唐河县大河屯镇境内的比水北岸。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南阳郡辖有乐成侯国。关于西汉乐成侯国所在,顾祖禹引旧地志认为即河南省邓州南三十里的乐乡城[]。顾祖禹的看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清一25统志》即据此将汉代乐成侯国定于邓州南,《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文物地图集》把西汉乐成标绘在邓县西南(参见图一),显然也是受上述记载的影响[26]。不过,若仔细分析汉代乐成侯国方位,顾祖禹所引旧志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汉志》载录的南阳郡乐成侯国为许延寿封国。《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乐成敬侯许延寿”栏下注“平氏” [27],根据《汉书》“侯表”下注县名体例,乐成侯国乃地处平氏县境内。汉代平氏县即今天河南省桐柏县平氏镇[28],距离邓县西南的乐乡城十分遥远(参见图一),所以邓县之乐乡城绝不可能是汉代的乐成侯国。对于《侯表》透露的乐成侯国方位信息,郑威已经有所留意,并指出将乐成侯国定位于邓县南并不可信。更重要的是,郑威敏锐地注意到《水经注》关于泺水的记载,提出汉代乐成侯国即位于泺水附近的意见[29]。笔者对此非常赞同。不过郑威在对泺水定位时,出现了偏差,将其认定为比水以南,发源于桐柏山的某条河流,因而把汉代乐成侯国定位在今河南省泌阳县、桐柏县之间。前面已经提到,《水经注》记载泺水发源于慈丘山,南流注入比水,所以泺水绝不可能位于比水之南,而应当是比水以北的洪河。汉代的乐成侯国应定位于今洪河一带。
        里程简册对“栎陵”方位的描述,可以说进一步验证了笔者的看法。里程简册中的“栎陵”正位于唐河县大河屯镇一带,不仅证实了古泺水即今洪河,同时也为乐成侯国的定位提供了依据。秦汉时代的地名,常常在地名专名后,附加“陵”、“阳”、“成”、“原”等后缀。而古书乐、栎相通[30],故里程简册之“栎陵”即汉代之“乐成”,位于今唐河县大河屯镇比水之北。此地与汉代平氏县相近,在汉代应隶属平氏县管辖,完全符合《侯表》乐成为平氏县乡聚的记载。由此逆推,秦代的乐成(陵)也应隶属平氏县管辖。


        IP属地:北京4楼2023-09-27 01:21
        回复
          三、訄渠
          里程简册记录了一个叫作“訄(qiú)渠”的地名。目前公布的简册简文中,共有三条涉及訄渠:
          ————————————————
          訄渠庾到鲁阳卌一里(04-056)
          石城到訄渠庾卌五里(04-062)
          訄渠庾到阳新城庾百四里(04-063)
          ————————————————
          以上三支简文,记录的是訄渠庾到不同地点的陆路里程。此外,简04-061记载有“雉到石城十七里”,此简与04-062、04-063编号相连,记录了由雉经由石城、訄渠庾到阳新城庾的完整里程。訄渠庾中的“庾”字,《初步研究》已经指出即“仓”之意,则訄渠庾即设在訄渠之仓。04-061简提到的雉,即秦代之雉县。04-056简中的鲁阳,即秦代鲁阳县。雉县与鲁阳县南北相邻,訄渠地处两县之间。訄渠距离雉县六十二里,距离鲁阳四十一里,就里程来看,訄渠极有可能是隶属鲁阳县的乡聚。
          西汉武帝时期,曾两次分封辉渠侯国。元狩二年,武帝封功臣匈奴人仆朋为辉渠侯,次年又封匈奴降王应庀为辉渠侯。《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在两个辉渠侯下皆注“鲁阳”[31],根据《汉书》“侯表”下注县名体例,辉渠应为鲁阳县之乡聚。笔者以为,《汉书》中的辉渠侯国应当与里程简册中的訄渠有关。訄、辉二字声母同属牙喉音,可以相通。虽然訄是群母幽部字,辉是晓母微部字,韵部并不密合,但这两个韵部在文献中不乏相通的例证。龙玉纯、李家浩等学者举出不少例证来说明幽、微二部的密切关系[32]。秦汉简牍中亦有幽、微二部直接相通的例子。孔家坡汉简《日书》有神煞名“八楘”,陈炫玮指出即文献常见的“八魁”[33],刘乐贤进一步指出“八楘”即“八魁”之通假[34]。“楘”是幽部字,而“魁”是微部字。訄与辉韵母虽不完全相合,但存在相通的可能。
          根据里程简册所载訄渠与鲁阳、雉县的相对里程,其地约在今河南省鲁山县熊背乡境内(参见图二),此地恰好存在黄岗寺汉代聚落遗址,遗址面积达7000平方米,符合汉代乡一级聚落的规模[35],或与訄渠乡有关。里程简册不仅验证了《汉表》“辉渠侯”条下注“鲁阳”信息之可信,同时也为汉代辉渠侯国的定位提供了可贵的文献依据。


          IP属地:北京5楼2023-09-28 00:21
          回复


            IP属地:北京6楼2023-09-28 00:21
            收起回复
              四、輸民(轮氏)
              里程简册记载了一条出南阳郡抵达雒阳的交通干线。由三支简构成,相关简文如下:
              鲁阳到女阳百一十里(04-067)
              女阳到輸民八十九里(04-068)
              輸民到雒阳百一十里(04-069)
              《初步研究》提到简文中“輸民”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根据简文载录里程,大致推定“輸民”约在今汝州临汝镇一带。其实简文中的“輸民”并非不见于传世文献,此地即《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纶(轮)氏县。今试论证如下:
              《汉志》颍川郡之纶氏县,《续汉书·郡国志》记为“轮氏”县。《后汉书》某些篇章亦将此县记作“轮氏”。《张玄传》载:“(玄)强起至轮氏,道病终。” [36]《陈寔传》:“郡中士大夫送(寔)至轮氏传舍”。[37]不过《后汉书》也有篇章将此县书作“纶氏”,似乎当时的写法并不固定。但是洛阳南郊东汉刑徒墓砖“P3M10:下9A”载有“无任颖輪轮氏司寇张孙,初元六年二月四日死”。[38]另外《水经注》载临睢县立有东汉《豫州从事皇毓碑》,树碑者有“二千石丞輪氏夏文则”[39]。东汉刑徒墓砖铭文及汉碑碑文都表明,“輪氏”才是当时通行的写法。结合《汉志》的记载,似乎此县西汉书作纶氏,东汉改书作轮氏[40]。不过,笔者在梳理《汉志》县名书写形式时,发现今本《汉志》有将文字的“車”旁讹误为“糸”旁的现象。汉简草书“車”旁、“糸”旁写法较为接近[41],在传抄时,稍不留意,便会将两旁抄混。例如《汉志》清河郡有繚县,而传世文献、出土文献都表明,繚县在西汉的通行书写方式为“轑”,今本《汉志》的“繚”字,或为“轑”字之讹误,或为“轑”字之通假[42]。因此,《汉志》“纶氏”有可能是后人误抄所致,也有可能是后人仅为注音而换用了“纶”字,并非西汉的通行写法,当时的通行写法应与东汉一样,同为“轮氏”。


              IP属地:北京7楼2023-09-29 00:39
              回复
                我们再来看里程简册中的“輸民”。古书“俞”、“侖”二字在字形上非常接近,“侖”字极易讹误为“俞”。《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章有“请以市諭”的文字[43]。而《风俗通义》载此事则写作“请以市論”[44]。就文意而言,“以市论”更佳,《国策》“谕”应是“论”讹误。而在释读出土简牍文字时,稍不留意,便会将“侖”误释为“俞”。这里举两个误将“輪”释为“輸”的例子。居延汉简72·53有“輸一具□□视□杙轴完”的字样[45]。就文字内容来看,该简应属于“折伤牛车出入簿”的一段,为检视牛车损坏状况的记录[46]。相类似的文字可以参考居延新简EPT51·251“南阳叶车父武后。第十七车。輪一具……杙轴完”的记录[47]。这类簿录中,检视车轮、车轴完好与否,是非常重要的项目。显然简72·53中的“輸”是“輪”字的误释。仔细核对图版,该简輪字虽然右半部略残,但仍能辨识[48],前人的释读显然存在错误。又肩水金关汉简73EJT2:18释文作“□者省择其十人作牛车輸工遣诣天水郡”,核对图版,整理者显然把“輪”误释为“輸”[49]。综合以上例证,我们有理由怀疑,里程简册輸民中的“輸”字亦为“輪”字的误释。
                至于輸民中的“民”字,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为“氏”字的误释。古书民、氏二字的写法极为相近,常常混用。而将“氏”写作“民”形,是秦文字的一个特点。如睡虎地秦简中的“氏”皆写作“民”,“昏”皆写作“昬”[50]。秦代刑徒墓瓦文中的“杨氏”写作“杨民”[51]。秦文字的这种写法,在汉代仍有保留。汉代简牍、石刻文字中,常能见到写作“民”形的氏字。相关文字例证,梁春胜先生《楷书部件演变研究》一书举出很多,这里就不重复列举了。
                结合以上考述,里程简册中的“輸民”应该是“輪氏”的误释。秦代里程简册“輪氏”的写法,表明由秦至东汉该县都书写为“輪氏”,今本《汉志》“綸氏”并非汉代通用的写法,这对于校订《汉志》文字讹误,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于汉代輪氏县的地理方位,历代地志均有明确记载,约在今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53](参见图二)。颍阳镇距离汉魏洛阳城遗址的道路距离约为50公里,相当于秦代120里,与里程简册记录的里程信息基本吻合。也可以从侧面证明,里程简册的“輸民”乃“輪氏”误释。


                IP属地:北京8楼2023-09-29 00:43
                回复
                  五、女(汝)阳
                  《汉书·地理志》汝南郡辖有汝阳县,古书“女”、“汝”二字通用,故“女阳”即“汝阳”。不过,就里程简册载录的交通路线和里程来看,简文中的女阳并非汉代汝南郡之汝阳,《初步研究》对此已有详尽讨论。至于简文“女阳”方位,《初步研究》根据简册里程信息,大致推定在今河南省郏境内的汝河北岸。现在明确里程简册载录的“輸民”即“輪氏”后,我们可以对里程简册之“女阳”方位做出更为精确判断。
                  里程简册载录女阳距轮氏八十九里,距离鲁阳一百一十里。秦汉轮氏故城在今登封市颍阳镇,秦汉鲁阳故城在今鲁山县县城南关[53]。以秦汉轮氏故城、鲁阳故城为基点,可以推算出里程简册载录的女阳约在今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境内的汝水北岸(参见图二)。
                  在今汝州市纸坊乡康街村存有一片汉代遗址,据传为汉代周承休侯国遗址[54]。《汉书·元帝纪》《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载初元五年,元帝更封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55]。此为周承休侯国建置之始。就该侯国名号来看,“周承休”显然是嘉号,而非地名[56]。至于周承休侯国建置之前,其所在乡聚的名称不详。周承休侯国于东汉省并。北魏时期,又在其故地设置汝原县,至隋代更名为承休县[57]。北魏设置的汝原县,很有可能就是周承休侯国设置前的古名。秦汉时代,常在专有地名后附加陵、阳、城、原等通名,故“汝原”可与“汝阳”相通。里程简册所载录之女(汝)阳,应当是西汉周承休侯国的前身。


                  IP属地:北京9楼2023-09-30 00:29
                  回复
                    [1] 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8页;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1页。
                    [2] 以往在额济纳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甘肃省敦煌悬泉置遗址、湖南省龙山里耶遗址都曾发现过此类文书。相关研究可参阅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郝树声:《敦煌悬泉里程简地理考述》,《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郝树声:《敦煌悬泉里程简地理考述(续)》,《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初师宾:《汉简长安至河西的驿道》,《简帛研究(2005)》,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8~115页;张春龙、龙京沙:《里耶秦简三枚地名里程木牍略析》,《简帛》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65~274页。
                    [3]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文物》2012年第6期。
                    [4] 两文分别刊载于《简帛》第8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7~28页;李学勤主编:《出土文献》第4辑,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176~278页。两文俱收入作者文集《石室賸言》,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5] 以下引用里程简册简文编号及释文,俱出自《初步研究》,不再一一注明。
                    [6] 里程简册简04-231记载:“淯口到西陵十二里。”淯口即淯水(今白河)与汉水的交汇处,故阳新乡在淯口上游一百六十里,约在今湖北省襄阳县朱集镇。
                    [7] 《初步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说:“秦阳县辖境是沿比水亦即今唐河谷地向西南方向大幅度延展,……愈可见阳县之南北地域,相当辽阔。”
                    [8]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第224页。
                    [9] 《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40页。
                    [10] 见《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476页。
                    [11]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74、275页。


                    IP属地:北京10楼2023-09-30 00:30
                    回复
                      [12] 岳麓书院藏秦简《为狱等状四种》载录的秦王政二十二年发生的“学为伪书案”多次提及新野县。见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参)》简10&&、简1095、简2182,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第65~69页。
                      [13] 《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713页。
                      [14] 参见拙著:《西汉侯国地理》上编第一章第一节《<汉表>下注县名体例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3~42页。
                      [15] 《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712页。
                      [16] 《水经注》记作 “(氵藥)” 水。两汉魏晋南北朝,常为文字添加“艹”头,(参见辛德勇:《北齐<大安乐寺碑>与长生久视之命名习惯》,收入作者文集《石室賸言》,第302~325页)故此水亦可写作“泺”水。
                      [17] (清)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二十九《比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年,第2479~2480页。原文标点有误,引文已作修改。
                      [18] 参见《水经注疏》卷二十九《比水》,第2048页。
                      [19] (清)倪明进修,栗郢纂:《泌阳县志》卷二,清道光八年刻本。
                      [20] 《清一统志》卷二百一十《河南统部·南阳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2008年,第5册,第314页上。
                      [21] (清)倪明进修,栗郢纂:《泌阳县志》卷二。又卷首舆图将今梁河标绘为(氵藥)水。
                      [22] (清)杨守敬:《水经注图》,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3页。
                      [23] (清)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二十九《比水》,第2479页。
                      [24] (清)倪明进修,栗郢纂:《泌阳县志》卷二;《清一统志》卷二百一十《河南统部·南阳府》,第5册,第314页上。


                      IP属地:北京11楼2023-09-30 21:57
                      回复
                        [25]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南阳府·邓州》,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417页。
                        [26]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22页;&&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第230页。
                        [27] 《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700页。
                        [28] &&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第233页。
                        [29] 郑威:《楚国封君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80~83页。
                        [30] 如秦代栎阳虎符即将“栎阳”写作“乐阳”。见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4册,第549页,编号“19175”。
                        [31] 《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648页。
                        [32] 龙宇纯:《上古音刍议》,《&研院史语所集刊》第69本第2分册,1998年,第380~3&&页;李家浩:《楚简所记楚人祖先“(鬻)熊”与“穴熊”为一人说——兼说上古音幽部与微、文二部音转》,《文史》2010年第3期。
                        [33] 陈炫玮:《孔家坡汉简日书研究》,&&新竹&&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2页。
                        [34] 刘乐贤:《印台汉简〈日书〉初探》,《文物》2009年第10期。
                        [35] &&文物局主编:《河南省文物地图集》,文物单位简介第91页。
                        [36] 《后汉书》卷三十六《张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44页。
                        [37] 《后汉书》卷六十二《陈寔传》,第2065页。
                        [38]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汉魏洛阳故城南郊东汉刑徒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附图三一。
                        [39] (清)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二十四《睢水》,第2018页。


                        IP属地:北京12楼2023-09-30 21:59
                        回复
                          [40] 清人王懋竑即持此观点。见《读书记疑》卷六,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41] 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年,第268、26&页。
                          [42] 参见拙文:《居延汉简地名校释六则》,《文史》2013年第四辑。
                          [43]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卷十一《齐策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06页。


                          IP属地:北京13楼2023-10-01 22:24
                          回复
                            [44] 王利&:《风俗通义校注》卷七《穷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0页。此例证承蒙任攀告知。
                            [45]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27页。
                            [46] 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第154页。
                            [47] 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居延新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95页。
                            [48] 劳榦主编:《居延汉简·图版之部》,台&:&&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7年,第185页。
                            [&&] 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肩水金关汉简(壹)》,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释文见下册第,22页;图版见上册,第41页;中册,第41页。
                            [50] 梁春胜:《楷书部件演变研究》,上海:线装书局,2012年,第106页。
                            [51] 陕西&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物工作队编:《秦陵徭役&徒墓》,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IP属地:北京14楼2023-10-01 22:24
                            回复
                              [52] 《大清一&志》卷二百六《河南统部·河南府》“颍阳故城”条,第5册,第248页上;谭其骧主编:《&&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第19、20页。
                              [53] &&文物局主编:《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页。
                              [54] &&文物局主编:《河南省文物地图集》,第83页,文物单位简介第74页。
                              [55]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85页;《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6&&页。
                              [56] 如元鼎元年,武帝东巡获鼎,有司赞曰:“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见《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第1225页。
                              [57] 《魏书·地形志》汝北郡有南汝原县。《隋书·地理志》襄城郡承休县注曰:“旧曰汝原,置汝北郡。后改曰汝阴郡。后周郡废。大业初,改县曰承休,置襄城郡。”


                              IP属地:北京15楼2023-10-01 2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