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游记吧 关注:3,039贴子:50,618
  • 17回复贴,共1

【统计】唐长老虔心向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1楼2023-10-15 11:45回复
    历史上的陈玄奘,留下了一个很著名的典故。说是童年时候陈玄奘刚刚出家之后,学习佛门学问的时候,有些不求甚解,他老师就带他去寺庙的后花园问他:“你喜欢参天耸立的大树,还是平平无奇的小草?”陈玄奘说:“当然喜欢参天大树。”他老师又问:“你觉得一根火柴、一轮太阳,哪个更伟大?”陈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伟大啊。”他老师接着就说了一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陈玄奘表示很对,于是从此以后发奋学习,终于在佛门之中占据了总瓢把子的高位。


    IP属地:辽宁2楼2023-10-15 11:46
    回复
      秦朝丞相李斯,也留下了一个著名的典故。说是李斯临死前,嘱咐自己的儿孙不要学习了,就算学习文化知识,也不要与他人攀比,更不要做官。李斯临死前,还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候,发现粮仓里的老鼠比猫都要胖大,当时他就立志好好学习,将来就算做老鼠也要做粮仓里的老鼠,不做山沟里受苦挨饿的老鼠;然而他最后到底还是在滔滔政海之中翻了船,死到临头之际,他才后悔童年时候的想法。可以说,历史上的陈玄奘就是个有了好结果的李斯。


      IP属地:辽宁3楼2023-10-15 11:46
      回复
        而《西游释厄传》这部小说里的陈玄奘则不然,我们可以发现《西游》是充斥着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的作品,道门呼吁的思想,与秦朝的李斯、历史上的陈玄奘在童年时的抱负正好相反,道门认为:伟大有伟大的好处、渺小有渺小的好处。《西游释厄传》这部小说里的陈玄奘就是一种“佛身道骨”的性格,他对自己身处的佛门,是一种敝帚自珍的态度。


        IP属地:辽宁4楼2023-10-15 11:46
        收起回复
          换言之,历史上的陈玄奘喜欢佛教,是因为佛教很高大,他只有站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很高;而《西游》里的陈玄奘喜欢佛教,则没有原因,纯粹因为自己刚一出生,就成为了一个佛教徒。


          IP属地:辽宁5楼2023-10-15 11:46
          回复
            《西游》里的陈玄奘,主要创作原型其实是历史上的淳于鉴真,历史上的陈玄奘顶多只有姓名被《西游》吸收了而已。淳于鉴真的俗家姓名是淳于筌,筌这个字是打渔用的鱼篓的意思,渔民出身,正好和《西游》里乳名为江流儿的陈玄奘对上了。类似《水浒》里的宋江,七分来自历史上的瓦岗寨李密,三分来自历史上的梁山泊宋江。
            历史上的陈玄奘俗名陈祎,从来没有江流儿这个乳名,也从来没有成为过弃婴,而是李密攻打洛阳城的时候,住在城里的陈祎的父亲作为土豪劣绅,怕瓦岗英雄杀自己济贫,于是从洛阳城的后门逃到了四川避难,这才导致陈祎落发出家。所以,感谢瓦岗英雄打洛阳,没有瓦岗寨就没有《西游记》。


            IP属地:辽宁6楼2023-10-15 11:47
            回复
              以下,统计一下《西游释厄传》中唐长老虔心礼佛的段落。


              IP属地:辽宁7楼2023-10-15 11:47
              回复
                【第13回】伯钦坐下,心欲举箸,只见三藏合掌诵经,諕得个伯钦不敢动箸,急起身立在旁边。三藏念不数句,却教请斋。伯钦道:“你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三藏道:“此非是经,乃是一卷揭斋之咒。”伯钦笑道:“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吃饭便也念诵念诵。”
                【第13回】这长老净了手,同太保家堂前拈了香,拜了家堂。三藏方敲响木鱼,先念了净口业的真言,又念了净身心的神咒,然后开《度亡经》一卷。诵毕,伯钦又请写荐亡疏一道,再开念《金刚经》、《观音经》。一一朗音高诵。诵毕,吃了午斋,又念《法华经》、《弥陀经》,各诵几卷,又念一卷《孔雀经》,及谈苾蒭洗业的故事,早又天晚。献过了种种香火,化了众神纸马,烧了荐亡文疏。
                【第14回】三藏情知是观音菩萨授此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望东恳恳礼拜。
                【第15回】三藏就撮土焚香,望南礼拜。
                【第16回】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那和尚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钟。三藏俯伏台前,倾心祷祝。
                【第18回】三藏闻言,遂设香案,朝南礼拜罢


                IP属地:辽宁8楼2023-10-15 11:48
                回复
                  【第19回】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IP属地:辽宁9楼2023-10-15 11:49
                  回复
                    【第20回】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


                    IP属地:辽宁10楼2023-10-15 11:49
                    回复
                      【第47回】唐长老举起箸来,先念一卷《启斋经》。


                      IP属地:辽宁11楼2023-10-15 11:49
                      回复
                        【第96回】说不了,日将中矣。长老在上举箸,念《揭斋经》。


                        IP属地:辽宁12楼2023-10-15 11:50
                        回复
                          【第64回】长老闻言,慨然不惧,即对众言曰: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识,遂可扫除。菩提者,不死不生,无余无欠,空色包罗,圣凡俱遣。访真了元始钳锤,悟实了牟尼手段。发挥象罔,踏碎涅槃。必须觉中觉了悟中悟,一点灵光全保护。放开烈焰照婆娑,法界纵横独显露。至幽微,更守固,玄关口说谁人度?我本元修大觉禅,有缘有志方记悟。”


                          IP属地:辽宁13楼2023-10-15 11:50
                          回复
                            【第78回】那国王问道:“朕闻上古有云:‘僧是佛家弟子。’端的不知为僧可能不死,向佛可能长生?”三藏闻言,急合掌应道:“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相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但使一心不动,万行自全;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


                            IP属地:辽宁14楼2023-10-15 11:50
                            回复